带状疱疹神经痛
带状疱疹神经痛的相关文献在1998年到2022年内共计236篇,主要集中在皮肤病学与性病学、中国医学、临床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26篇、会议论文4篇、专利文献85082篇;相关期刊135种,包括中国疼痛医学杂志、中国老年学杂志、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等;
相关会议4种,包括2015全国疼痛科建设高峰论坛、中华中医药学会第6次中医药防治疼痛学术年会、2014重庆·四川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术年会等;带状疱疹神经痛的相关文献由509位作者贡献,包括樊碧发、黄为阳、刘慧等。
带状疱疹神经痛—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85082篇
占比:99.73%
总计:85312篇
带状疱疹神经痛
-研究学者
- 樊碧发
- 黄为阳
- 刘慧
- 李雪松
- 覃永健
- 何农
- 兰培丽
- 冯智英
- 冷文婷
- 刘波涛
- 刘洪玉
- 努尔比亚·阿布拉
- 司马蕾
- 吴玲霞
- 孙丹
- 孙国强
- 孙娟娟
- 孙琳
- 孟凌新
- 宁艳洁
- 张中义
- 张媛婧
- 张楠
- 张汝琴
- 李冉
- 李卫红
- 李文双
- 李红杏
- 杨邦祥
- 杨阳
- 林海
- 汤芹芹
- 王宏蕾
- 王红林
- 甘世坚
- 申文
- 皮治兵
- 肖滇疆
- 肖礼祖
- 肖红
- 董晓磊
- 蒋雨徽
- 贺玺晁
- 赵宁
- 赵静
- 钟江
- 马建辉
- 高丽
- 黄云淑
- 黄在英
-
-
周海鸥;
杨旖欣;
郭雪娇;
陈磊;
冯智英
-
-
摘要:
带状疱疹是由长期潜伏在感觉神经节中的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再次激活引起的局限性皮疹,皮疹分布区域常出现剧烈的疼痛。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是带状疱疹病人最常见的慢性并发症之一,它给病人的心理和生理带来巨大痛苦,是公认的世界级疼痛疾病。带状疱疹神经痛的具体发病机制目前尚未明确,但大量研究显示免疫相关机制可能参与其中。T淋巴细胞亚群作为免疫系统的重要组成成分,参与了机体中各种重要的免疫应答,其可能通过直接接触或分泌细胞因子的方式发挥免疫功能参与了带状疱疹神经痛的发生,因此本文旨在对T淋巴细胞在带状疱疹神经痛机制中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
吴雨菲;
邹天浩;
杨东
-
-
摘要:
带状疱疹神经痛是带状疱疹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老年病人发病率较高,疼痛顽固,严重影响病人生活质量。目前带状疱疹神经痛的治疗以促进神经损伤修复和功能调整为主要方向,治疗方法多样,疗效也存在较大差异。脊髓电刺激(spinal cord stimulation, SCS)作为一种神经调节的新疗法,因为其不良反应少,且能提供较长时间的疼痛缓解,目前在临床上的应用逐渐广泛,成为治疗带状疱疹神经痛病人的新选择。本文归纳总结了国内外SCS治疗带状疱疹神经痛的相关文献,介绍了SCS用于治疗带状疱疹神经痛的现状、进展以及治疗中仍存在的问题。
-
-
努尔比亚·阿布拉;
杨阳;
李冉;
蒋雨徽;
张媛婧;
樊碧发
-
-
摘要:
目的:回顾性分析早期脉冲射频(pulsed radiofrequency,PRF)治疗对带状疱疹神经痛(zoster related neuralgia,ZRN)临床疗效的影响,为提高ZRN临床疗效和预防带状疱疹后神经痛(postherpetic neuralgia,PHN)提供依据。方法:2019年6月至2020年6月在中日友好医院疼痛科初次接受PRF治疗的88名中重度疼痛的老年ZRN病人,按PRF干预时间分为早期治疗组(<3个月)和晚期治疗组(≥3个月),分别于术前、术后第1天、1、3、6个月对病人进行数字评分法(numerical rating scale,NRS)评分和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PSQI)随访,并采用倾向性评分匹配法,对两组匹配后的样本进行临床疗效差异性分析。结果:在倾向性评分匹配之前,晚期治疗组中爆发痛病人比例高于早期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匹配后除了PRF干预时间,其余特征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术后第1天、1、3、6个月的NRS评分均低于术前(P<0.001)。组间比较,早期治疗组术后1、3、6个月的NRS评分均低于晚期治疗组(P<0.01)。术后3、6个月,早期治疗组有效和完全缓解率均明显高于晚期治疗组(P<0.01)。术后3、6个月,早期治疗组中PHN发生率低于晚期治疗组(P<0.01)。术后6个月,早期治疗组PSQI评分低于晚期治疗组(P<0.01)。结论:对于50岁或50岁以上伴有中度至重度疼痛的ZRN病人,早期PRF治疗能够取得良好的短期和长期疗效,并可能预防急性带状疱疹神经痛向慢性疼痛的发展。
-
-
李琳;
崔朝勃;
高谦;
徐晖;
王春满
-
-
摘要:
急性带状疱疹神经痛(acute herpetic neuralgia,AHN)是指水痘-疱疹病毒侵犯感觉神经纤维,使其相应分布区域皮肤出现疱疹及疼痛症状,并且疼痛发生在疱疹出现后的1个月以内[1]。肺血栓栓塞(pulmonary embolism,PE)是一种临床上常见的较为严重的疾病,死亡率较高[2]。目前国内外文献中较少报道AHN并发肺血栓栓塞病例。因该病起病急、致死率高,疼痛科医师处理此类情况缺乏相关临床经验。现报道我院疼痛科3例AHN并发肺血栓栓塞病例,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和重视,采取有效预防措施,减少不良后果发生。现报告如下。
-
-
夏玉妹;
刘婷婷;
夏丽荣;
代晓莉;
程艳玲;
朱海林
-
-
摘要:
目的:探究围刺加拔罐治疗带状疱疹神经痛的护理效果。方法:将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酒泉市第二人民医院的70例带状疱疹神经痛患者作为此次研究对象,并根据随机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5例。两组患者均采用围刺加拔罐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中医护理。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皮肤愈合情况、疼痛和生活质量评分、护理质量。结果:护理前,两组疼痛评分、生活质量评分比较,组间差异不明显(P>0.05);护理后,观察组患者疼痛评分低于对照组,生活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止疱时间、结痂时间、脱痂时间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基础护理、健康教育、病情观察、服务态度、检查指导评分较对照组更高(P<0.05)。结论:针对接受围刺加拔罐治疗带状疱疹神经痛的患者采用中医护理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疼痛程度,提高生活质量,促进早日恢复健康,值得推广。
-
-
闫哲;
章沿锋;
彭志友;
过建国;
冯智英
-
-
摘要:
带状疱疹神经痛(zoster-related neuralgia,ZRN)是指带状疱疹病人在出疹前和出疹时出现且皮疹痊愈后仍存在的神经病理性疼痛[1],呈阵发性、闪电样或刀割样疼痛,伴有触诱发痛等特点。部分病人在皮疹愈合后应用一线药物(如普瑞巴林、加巴喷丁)或(和)二线药物(曲马多等)仍不能有效控制疼痛[2-4],严重影响其生活质量[5,6]。越来越多的文献报道神经射频、脊髓电刺激等微创介入治疗能有效控制药物疗效欠佳的ZRN[6],但病人入院后因各种原因不允许即刻行微创介入治疗,如何有效控制ZRN病人重度疼痛伴爆发痛(breakthrough pain,BTP)是一个临床难题。
-
-
文俊
-
-
摘要:
目的:对疼痛护理干预在带状疱疹神经痛中的应用价值进行分析。方法:选取2019年10月—2020年10月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68例带状疱疹神经痛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数字分组法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每组各34例。对照组应用常规护理,实验组应用疼痛护理干预,护理结束后比较结果。结果:护理前对照组与实验组患者疼痛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514,P>0.05)。护理后实验组患者疼痛评分比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0.703,P<0.05)。实验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比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319、6.925、4.356、6.933、5.554,P<0.05)。结论:疼痛护理干预在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护理中发挥着重要意义,可提高生活质量、减轻疼痛,具有应用、推广价值。
-
-
焦文强;
黄译平;
黄科昌;
刘彦朋;
王若国;
李万忠;
任占杰
-
-
摘要:
利多卡因是一种酰胺类局部麻醉药和1-b类抗心律失常药,通过阻止钠离子内流减少疼痛信号的产生和传导从而降低疼痛感觉,因此在临床中广泛用于治疗多种急、慢性疼痛[1,2],尤其是神经病理性疼痛[3]。常见剂型有注射剂、软膏、喷雾剂和贴膏等。其中利多卡因凝胶贴膏可用于治疗具有神经性和炎症性特征的局部疼痛,如创伤后、手术后疼痛或肌肉骨骼疼痛[4],并已成为带状疱疹神经痛一线治疗药物[3~5]。
-
-
努尔比亚·阿布拉;
杨阳;
蒋雨徽;
李冉;
张媛婧;
樊碧发
-
-
摘要:
带状疱疹(herpes zoster,HZ)是神经节内休眠的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aricella-zoster virus,VZV)重新激活的结果[1],除皮疹外HZ在发作期间使周围神经受损可导致带状疱疹神经痛(zoster related neu-ralgia,ZRN)的发生[2]。ZRN是一类较顽固且复杂的神经病理性疼痛(neuropathic pain,NP)[3],治疗应尽早有效地控制疼痛、缓解伴随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和降低复发率。相当一部分病人由于药物疗效差和不良反应难以忍受。
-
-
王纪鹰;
薛旺生;
齐慧;
潘涛;
金童;
姚萍;
徐伟胜;
王兴金;
张孝谱;
林福清
-
-
摘要:
目的探讨短时程脊髓电刺激(temporary spinal cord stimulation,tSCS)治疗爆发痛合并触诱发痛的急性期带状疱疹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地分析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疼痛科2020年1月—2020年12月收治的52例接受tSCS治疗的爆发痛合并触诱发痛的急性期带状疱疹患者的临床资料,评估在治疗前、治疗后3 d、7 d、14 d、3个月、6个月的总体疼痛情况(numerical rating scale,NRS)评分、(simple McGill scores,McGill)评分、爆发痛情况(发生率、NRS评分、次数以及持续时间)、触诱发痛情况(发生率、分级)、术后不良反应等;评估在治疗前、治疗后7 d、3个月、6个月的睡眠时长、睡眠中醒来次数、疼痛障碍指数(pain disorder index,PDI)、功能状态评分(Karnofsky score,KPS)、抑郁症筛查量表(patient health questionnaire depression module scale,PHQ-9)和焦虑症筛查量表(generalized anxiety disorder-7 scale,GAD-7)等。结果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3 d、7 d、14 d、3个月、6个月的总体疼痛NRS评分、总体疼痛MCGILL评分、静息痛NRS评分明显降低(均P<0.001);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3 d、7 d、14 d、3个月、6个月的的爆发痛NRS评分明显降低(均P<0.05),治疗后14 d、3个月、6个月时的爆发痛次数以及持续时间都明显降低(均P<0.05);与治疗前比较,患者治疗后7 d、14 d、3个月、6个月时的触诱发痛的分级都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14 d、3个月、6个月的PDI评分明显降低(P<0.05);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14 d、3个月、6个月的PHQ-9评分和GAD-7评分都明显减少(P<0.05),与术前的药物使用情况相比,治疗后各镇痛药使用人数普遍呈下降趋势;术中及整个随访期间未观察到严重不良事件。结论短时程脊髓电刺激对爆发痛合并触诱发痛的急性期带状疱疹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
-
槐洪波;
陆丽娟;
韩影
- 《2015全国疼痛科建设高峰论坛》
| 2015年
-
摘要:
带状疱疹相关性疼痛包括带状疱疹急性期疼痛与带状疱疹后神经痛,Dworkin和Porteny于1994年提出将带状疱疹相关性疼痛分为3个阶段:急性期、亚急性期与慢性期.带状疱疹神经痛及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是典型的周围性神经病理性疼痛,在老年患者中发生率较高.随着社会老龄化的进程,其发生率呈逐年升高趋势.与伤害性疼痛、炎症性疼痛相比,其疼痛程度更剧烈,治疗也更棘手,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影响极大.我科十余年来共接收带状疱疹神经痛及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患者千余例,对该病的治疗越来越多样化,对患者的管理逐渐系统化,现将我科带状疱疹患者的管理经验简要总结如下:患者的入院管理:包括患者病房环境介绍,病情介绍,服用药品的指导,日常生活护理,疼痛的评估等。治疗期间管理。出院及出院后管理。总之,带状疤疹神经痛及带状疙疹后神经痛的患者较其他疾病相比住院周期长,住院期间问题多而复杂,临床管理上有一定的复杂性,严重的不良事件如药物过量所致的呼吸抑制,神经阻滞后患者跌倒所致的骨折,蛛网膜下腔PORT植入术后中枢神经系统感染,脊髓电刺激术后感染等,增加了医疗风险,牵扯过多的医疗力量,增加患者精神和经济负担,甚至危及生命安全,因此加强带状疤疹疼痛患者的管理,抓住细枝末节,充分的医患配合至关重要。
-
-
纪荣光
- 《中华中医药学会第6次中医药防治疼痛学术年会》
| 2015年
-
摘要:
目的:探讨氨酚羟考酮片治疗带状疱疹神经痛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为临床选用镇痛药物提供依据.方法:作者于2009年6月-2015年3月进行氨酚羟考酮片、布洛芬缓释胶囊(芬必得)治疗带状疱疹神经痛的临床随机对照观察.40例(NRS>5分)的带状疱疹患者,口服氨酚羟考酮片1片,每6小时一次接受4周药物治疗,观察镇痛效果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两组药物镇痛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的显效率62.5%,有效率30%,总有效率92.5%,治疗组患者有一过性恶心、呕吐、头晕、便秘等不良反应.结论:氨酚羟考酮片治疗带状疱疹神经痛效果良好,不良反应发生率低.
-
-
白雪;
白石
- 《吉林省第九届科学技术学术年会》
| 2016年
-
摘要:
目的:观察复方三维B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选取临床88例患者,设定45例使用复方三维B静脉输注为治疗组,静脉输注,每日一次,连用两周.结果:病例在痊愈、显效、好转等方面均有显著疗效.结论:复方三维B静脉输注多莫德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临床疗效显著,值得推广应用.
-
-
廖希
- 《2014重庆·四川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术年会》
| 2014年
-
摘要:
带状疱疹是一种病毒性皮肤病,文中对2004年到2014年七月诊治的带状疱疹70例病患的治疗经验进行介绍。神经痛为本病的特征之一,常发生在出疹前或出疹时,可逐渐加剧,老年病人疼痛常明显,呈阵发性加剧,难以忍受,在皮损消退后持续数月或更久。病人出现疱疹时一般到皮肤科就诊,但头面部,胸腹部无定位体征的剧痛在神经科常见,只要排除其他疾病,就需考虑带状疱疹,要及时抗病毒治疗,止痛等治疗。文中病例入院后均给予柯卡莱抗病毒,腺苷钻胺营养神经,参芎活血化瘀,半导体激光促进炎症吸收,减轻水肿,消炎痛止痛对症治疗,并通过使用湿敷物理疗法发挥有效的消炎和镇痛功效。进行止痛药以及激素药物的应用能够使炎症获得有效抑制,并使神经后遗症的发生率获得有效降低。
-
-
-
-
-
-
-
-
- 秦皇岛市第一医院
- 公开公告日期:2021-12-07
-
摘要: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用于定位带状疱疹后神经痛受损神经的定位支架,属于医用支架领域,包括定位支架主体,所述定位支架主体的前端侧外表面设置有网状铜线,所述网状铜线的一侧外表面设置有定位基线,所述定位支架主体的一侧外表面设置有便捷固定机构,所述便捷固定机构的一侧外表面设置有可控发热袋,用于定位带状疱疹后神经痛受损神经的定位支架,通过设计的便捷固定机构,能使定位支架的固定与调节更方便,操作简单方便,节省了人力与时间,通过设计的可控发热袋,能使支架的使用更加舒适,能增加支架与皮肤接触时的温和性,避免了支架温度过低而造成的皮肤刺激,给支架带来更好的使用前景。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