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医药卫生>中华中医药学会第6次中医药防治疼痛学术年会
中华中医药学会第6次中医药防治疼痛学术年会

中华中医药学会第6次中医药防治疼痛学术年会

  • 召开年:2015
  • 召开地:济南
  • 出版时间: 2015-06-25

主办单位:中华中医药学会

会议文集:中华中医药学会第6次中医药防治疼痛学术年会论文集

会议论文

热门论文

全部论文

全选(0
  • 摘要:射频热凝治疗三叉神经痛的优点是其操作简便、创伤小、迅速止痛、并发症少,并且可以重复治疗的特点,成为治疗三叉神经痛的重要方法。但是临床和参阅文献中发现有很多并发症,穿刺部位局部血肿可用冰敷等方法减缓,面部咀嚼肌肌力减退或乏力可进行面部护理、忌口、注意休息等,角膜反射丧失,角膜溃疡可营养角膜的药物、眼部护理等,还有脑膜刺激症状、疱疹等并发症,射频热凝损毁三叉神经感觉支治疗三叉神经痛的效果显著,但也会伴随并发症的出现,对并发症的处理,一方面,完善术前检查,防止患者潜在疾病的突发;另一方面,对不可避免的并发症要及时对症妥善处理,防止感染引发其他疾病。总之,射频热凝治疗三叉神经痛的疗效是值得肯定的,并发症种类较少,处理相对简便。
  • 摘要: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 (postherpetic neuralgia,PHN)是带状疱疹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指带状疱疹患者在疱疹愈合后皮损区出现的疼痛时间超过1个月的一种神经病理性疼痛综合征,其发病与周围神经和中枢神经病变有关,西医治疗以口服或静脉途径给药为首要方法,中医有经验疗法,通过辨病或辨证,将疗效可靠的经验方加减用于临床,针灸治疗和针刺结合其他方法治疗。
  • 摘要:目的:观察针刺结合中药"陈氏痛风散"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毫针刺法(以行间、大椎、解溪、太白、太溪、丘墟、三阴交、阴陵泉为主穴)结合中药自拟经验方"陈氏痛风散"内服治疗.结果:痊愈25例,占38.5%;显效32例,占49.2%;好转8例,占12.3%;无效0例;总有效率100%.结论:针灸以清热祛湿、活血通络、消肿止痛;中药以清利湿热、分清化浊,两者合用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疗效肯定,值得推广.
  • 摘要:目的:介绍C形臂或CT靶点精确定位卵圆孔半月神经节选择性射频热凝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手术方法、技巧和效果.rn 方法:回顾性分析本组2 816例射频治疗病例,术中采用C形臂X线或CT定位,靶点位于卵圆孔半月神经节,射频温控热凝术温度设定65~80℃,时间设定为30~60s.近、远期疗效观察并总结分析并发症.rn 结果:本组近期随访病例2 760例,疼痛完全消失2 661例,总有效率96.41%,2年内复发率192例(6.9%),无效39例(1.4%).rn 结论:本手术方法弥补了传统的徒手穿刺的缺陷,提高了定位准确性和疗效.对行开颅微血管减压术(MVD)复发或无效的三叉神经痛患者可以做为一项补充治疗.对本病伴有高龄心脑血管疾病的患者仍是一种安全可靠的治疗方法.
  • 摘要:自2000年以后,国内第一次将臭氧治疗技术应用到临床上,十多年时间发展迅速,从最初的椎间盘病和软组织疼痛治疗逐步扩展到了多个临床专业领域应用.已有越来越多的2级以上医疗单位开展此技术,也有更多的患者愿意接受这项治疗技术.但是,国内臭氧临床应用中没有较一致的规范原则,已经出现了不少问题:一方面是适应症与操作上的原则掌握问题,导致疗效不佳,直接影响了臭氧技术的应用与推广。另一方面,个别医院在臭氧应用中违反了禁忌原则,发生了严重的不良后果,使臭氧治疗的安全性受到了质疑,遵循一定的原则开展臭氧的临床工作,既可以达到疗效满意、又减少不良反应、还避免严重的并发症,臭氧注射浓度不超过60mg/l,注射量根据病证与病人情况适当选择,注射部位精准选取,精准才能在有限时间内发挥臭氧的疗效,注射时注意技巧与工具选取及突发状况的应急操作,只要能够谨慎地遵循这些原则,可以避免不必要的意外损伤,使臭氧这个新的治疗技术,成为更加丰富疼痛治疗的手段,提高控制疼痛的能力,造福更多的患者。
  • 摘要:肩井穴属足少阳胆经,是手足少阳经、阳维脉交会穴.位于肩部,前直乳中,当大椎与肩峰端连线的中点上。取穴方法时患者采用正坐、俯卧或者俯伏的姿势,当大椎与肩峰端连线的中点,即乳头正上方与肩线交界处,可祛风清热、活络消肿、疏通经络、行气活血,可治颈椎病、肩关节周围炎、肩背部肌肉炎症(如岗上肌肌腱炎)等多种疾病引起的疼痛、坐骨神经痛、胆囊炎、乳腺炎引起的疼痛、牙痛、麦粒肿引起的疼痛,在治疗颈肩背部疼时常配风池、中渚等穴;坐骨神经痛针刺时配腕骨、秩边、环跳等穴;配乳根、少泽主治乳汁不足、乳痈,颈肩背疼痛选用肩井穴,可兴奋神经、肌肉,达到疏通经络、行气活血的目的,坐骨神经疼痛对肩井穴进行针刺能起到比在针刺时可较好的治疗效果,胆囊炎治疗时针刺肩井穴,可以有效解除肩背部疼痛,改善胆囊症状,肩井穴治疗乳腺炎是通过经筋而实现的,按压肩井穴还可治疗牙痛,气滞血淤,邪热入于血分从而引起眼睑疔肿。取肩井穴,利用传统的循经取穴法和巨刺法,起到去淤泻热,通经调气的作用。
  • 摘要:目的:观察针药结合康复训练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疼痛的临床疗效.rn 方法:将90例中风后肩手综合征患者随机分入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5例,治疗组予以针药结合康复训练,对照组予以单纯康复训练.在治疗前、治疗4周、治疗8周后,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对患肢的疼痛程度进行疗效评价.rn 结果:针药结合康复训练和单纯康复训练组患者治疗4周、治疗8周后的肩手疼痛VAS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均明显低于治疗前,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且针药结合康复训练组的对其疼痛评分的减少值要明显高于单纯康复训练组(P>0.05).rn 结论:针灸主要从整体或局部的角度对机体的系统机能予以调节,中药通过整体辨证论治给予外源性的支持和干预,以“补其不足、祛其有余”,而康复训练可从功能和实用的角度进行针对性的训练,可以弥补针灸疗法相对整体宏观化而靶向性不足的特点,针药结合康复训练疗法能有效减轻患肢疼痛程度,且疗效优于单纯康复训练.
  • 摘要:目的:观察针刀配合中药治疗心阴虚型肩臂疼痛综合征的治疗效果.方法:对60例心阴虚型肩臂疼痛综合征患者采用针刀配合中药治疗,对比前后患者病情变化,客观报道临床疗效.结果:治愈33例(55.0%),好转25例(41.7%%),无效2例(3.3%),总有效率96.7%.结论:针刀治疗可调节受累肌肉、韧带等异常应力,恢复人体弓弦力学解剖系统的力平衡,达到颈肩部动、静态平衡,改善患部血液循环,促进炎症消除和代谢产物吸收,还具有针刺的作用,可以疏通经络,活血止痛。天王补心丹,滋阴降火养心安神,针刀治疗配合中药天王补心丹可以更好地缓解疼痛症状,是治疗心阴虚型肩臂疼痛综合征较好的方法之一,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摘要:目的:总结枝川疗法在治疗侧后路经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射频热凝纤维环形成术后出现"日光烧灼综合征"的应用.rn 方法:选择32例髓核摘除术后出现"日光烧灼综合征"患者给予枝川疗法,隔日1次,5次为1疗程,2个疗程后观察疗效.rn 结果:患者32例,治愈11例,显效5例,好转13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0.6%.rn 结论:(1)明确施术部位解剖结构,勿伤及血管、神经。(2)同一部位,要多方向注药,使肌硬结被充分浸润。(3)注药时要根据患者反应,掌握注药速度的快慢,注药后局部可行按摩。(4)部分患者注射后,偶有兴奋、失眠、乏力、头痛等,注意观察病情变化,必要时给予镇静药物治疗。枝川疗法治疗‘旧光烧灼综合征”疗效显著,简便易行,值得临床推广。
  • 摘要:本文在常规抗骨质疏松治疗基础上联合补骨颗粒、健骨注射液局部夹脊穴穴位注射对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进行干预,观察其在疼痛缓解、功能恢复方面的临床疗效.通过实验对照得出在常规抗骨质疏松治疗基础上,应用补骨颗粒联合健骨液夹脊穴注射治疗能有效缓解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早期疼痛症状,明显改善患者早期脊柱运动功能恢复,在短期内改善椎体骨密度表现不明显,可能因为骨代谢周期在6个月左右,与疗程短有关,能提高患者临床治愈率。
  • 摘要:膝痹病(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适用于中医第一诊断为膝痹病,西医第一诊断为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患者,诊断依据疾病诊断与症候诊断,标准住院日为≤21天,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住院需检查血常规、尿常规、心电图等,治疗方法采用针刀疗法、辨证论治口服中药汤剂或中成药、推拿治疗、针灸治疗等,肿胀、疼痛、关节活动欠利等症状有好转或消失时可从出院,在治疗过程中发生了病情变化,或辅助检查结果异常,需要复查和明确异常原因,从而延长治疗时间和增加住院费用或退出本路径。临床症状改善不明显,导致住院时间延长或退出本路径。治疗过程中出现严重并发症,退出本路径。因患者及其家属意愿而影响本路径的执行,退出该路径。
  • 摘要:目的:观察"关节腔冲洗三步疗法"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将上述方法作为临床治疗该病的新方法提出,并初步阐明其机理;观察治疗前后关节积液PH值的变化,为进一步从PH值角度研究该病的发病机理、从调节PH值角度创新治疗手段提供研究基础.rn 方法:1、治疗组:第一步:硬膜外麻醉(或局麻)下小针刀铲刮.第二步:膝关节腔冲洗.第三步:冲洗后隔2日解除绷带,膝关节腔注射由甲氨蝶呤0.1克+地塞米松棕榈酸酯4mg、2%利多卡因4ml组成的混合液,并可适度下床活动.隔2日膝关节腔内注射玻璃酸钠2毫升.2、对照组:膝关节腔内注射玻璃酸钠2ml,每隔2日一次.3、所有患者给予静滴青霉素或克林霉素预防感染.治疗后嘱一个月内注意休息,避免过度劳累或过多行走,以利恢复.rn 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rn 结论:“关节腔冲洗三步疗法”在改善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疼痛、行走、晨僵、关节活动度方面有良好疗效。比较单纯药物注射疗法,疗效更佳。正常人膝关节腔内PH值约为7.3,骨性关节炎患者关节腔内PH值普遍偏碱性(7.1),而关节腔冲洗治疗后PH值基本恢复正常或接近正常。单纯药物注射并不能有效改善关节腔内PH值。骨性关节炎患者关节腔内PH值的变化为从PH值角度探讨该病的治疗方法提供了新的思考角度。
  • 摘要:结节鹅足骨缝齐刺法治疗膝骨性关节炎,是作者多年临床经验总结.其操作要领:1.内侧骨缝刺法:在膝关节内侧端,股骨内侧髁的后缘,半腱肌、半膜肌止端的前缘凹陷处(即曲泉穴)斜刺一针,再在骨缝处缝匠肌前缘斜刺一针,再在髌骨缘3点进针斜刺一针.三针方向指向腘窝,形成变式齐刺法.三针组成的平面与胫股关节面在同一水平;2.内收肌结节点刺法:然后在股骨内上髁内收结节压痛点处直刺一针、斜刺两针:3.在胫骨内侧髁内侧面稍下鹅足囊明显压痛点(膝关穴)行齐刺法,三点齐刺法形成的三个平面相平行.每针局部都有酸胀感为度宜,行九六之数.关于膝骨性关节炎的治疗,目前主要有药物治疗、小针刀治疗、手术治疗、针灸治疗等几种典型的治疗方法,文献报道和我的实际临床实践表明,其他疗法中远期疗效并不理想,根据本人多年临床经验,总结的"结节鹅足骨缝齐刺法"治疗膝骨性关节炎,对各期膝骨性关节病疗效较好,总有效率为97.4%.医疗费用低,相关杂志报道很少,所以本人认为在民族地区、欠发达地区适合推广使用.
  • 摘要:目的:探讨清肝解郁方对偏头痛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采用健康状况量表SF-36中文版对56例偏头痛患者进行调查,治疗组服用清肝解郁方免煎颗粒,对照组服用天舒胶囊,分别对治疗前及治疗后的生活质量进行评估.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SF-36生活质量各条目组间比较,除SF外,其余均无统计学差异,具有可比性;治疗4周后,两组患者SF-36生活质量各条目得分均较治疗前提高,且治疗组生活质量提高更明显,且条目活力(VT)及心理健康内容(MHC)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偏头痛患者生存质量偏低,经治疗后其生活质量得到明显改善,且治疗组改善更明显.
  • 摘要:目的:中医筋骨三针疗法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560例临床观察.rn 方法:膝关节行筋骨针松解术.rn 结果: 临床对于560名患者,治愈524名,有效16名,好转13名,无效7名,总有效率为94.1%.rn 结论: 中医筋骨三针疗法,在膝关节的内侧、下方、外侧按钟表定位法,按三针法定位,松解膝关节周围的软组织筋膜结节,解除膝部三角应力点软组织粘连,改善和恢复肌键、韧带的收缩性,增加骸骨活动度,减少关节内压力,恢复膝关节应力平衡,从而达到缓解疼痛、恢复关节功能的作用。 通过中医筋骨三针疗法的松解和三氧,可以抗炎、镇痛、调节膝关节骨代谢及钙、磷代谢作用,减少炎症对局部神经末梢的不良刺激,改善微循环,促进膝关节功能恢复;减轻滑液组织的炎性反应,保护关节软骨,增强关节活动度,使膝关节的动态平衡失调趋于平衡,从而达到止痛和恢复功能的作用。
  • 摘要:目的:观察针刀配合拔罐治疗膝骨关节炎的临床疗效.rn 方法:将60例膝骨关节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治疗组予针刀松解及拔罐治疗,对照组予关节腔注射玻璃酸钠.观察膝骨关节炎严重性指数(index of severity for osteoarthritis, ISOA)、膝关节积液变化情况及临床疗效.rn 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6.7%,对照组为66.7%,两组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ISOA评分及膝关节积液评分均较本组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两项指标治疗前后评分差值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rn 结论:针刀作为一种微创疗法,可对痉挛或挛缩的肌纤维、韧带等软组织和关节囊进行松解、切割,对于缓解关节囊和周围软组织内高压,消除肿胀,改变关节周围力线,防止膝关节畸形的加重有一定作用,配合拔罐疗法,通过拔罐所产生的负压将针眼内淤血及积液吸出,对于减轻局部组织压力,降低病变局部致痛因子水平有明显作用,临床疗效优于玻璃酸钠关节腔注射.
  • 摘要:目的:观察疏肝化痰活血方治疗神经性头痛的临床疗效、中医症候疗效及复发情况,并探讨神经性头痛的发病原理及其组方的理论根据.rn 方法:多年临床观察发现肝气郁结、痰瘀互结、脉络不通为神经性头痛的常见证型,自拟疏肝化痰活血方(柴胡、当归、赤芍、菖蒲、半夏、茯苓、八月札、川芎),一日一剂,分两次服,每次150ml,治疗临床符合神经性头痛诊断且辨证属于肝气郁结、痰瘀互结证型的30例患者,治疗3周后观察其临床疗效及中医症候疗效,随访1个月以观察其复发情况,探讨神经性头痛的发病机理及分析疏肝化痰活血方的组方用药原则.rn 结果:疏肝化痰活血方治疗30例神经性头痛患者临床总有效率为83.3%,中医症候疗效为86.3%,复发率为0.4%,且在治疗期间及观察期间患者均未出现不良反应及毒副作用.通过临床观察我们认为神经性头痛虽然复杂多变,但痰瘀互见贯穿其病变始终,二者相互影响,从而使神经性头痛很难根治.本临床观察以西医辨病和中医辨证论治相结合,采用疏肝化痰活血方治疗神经性头痛,不仅对患者局部及全身症状方面疗效显著,而且从根本上改善了患者的原有体质,并有效控制其复发,提高了患者的生存质量,无明显的毒副作用,远期疗效好,因而具有广泛的发展前景.rn 结论:头痛为临床常见病,近年来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社会压力的增大,其患病率逐渐升高.由于该病的病因不明、机理不清,西医多采用单一止痛药和非甾体类抗炎药,仅能暂时缓解头痛的症状,无有效的治疗方法.因此防治头痛的发生、减少头痛的复发一直是治疗上的难点.中医从整体辨证论治出发,在抗复发和缓解伴随症状等方面具有很强的优势,疏肝化痰活血方组方严谨,精而不繁,用药精良,从辨证原则到遣方用药符合神经性头痛的发病机理,且根据患者痰浊瘀血情况适当调整茯苓、菖蒲、川芎、当归的用量,更切合实际.通过多年临床观察我们体会疏肝化痰活血方是治疗肝气郁结、痰瘀互结、脉络不通型神经性头痛之良方.
  • 摘要:在针灸治疗头痛的过程中,经络辨证应当贯穿终始以明确诊断,精确治疗.前额头痛多属阳明经头痛,后枕痛与头痛连及项背多为太阳经头痛,巅顶头痛多为厥阴经头痛和督脉头痛,偏头痛多为少阳经头痛,全头痛则多与少阴经和太阴经相关. 经络辨证是针灸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既重视根据病位所在进行辨证,又重视根据“是动病”“所生病”进行辨证,同时兼顾络脉辨证、经筋辨证和经脉病症的兼证。头痛的经络辨证亦需充分考虑这些问题以达到准确辨证,精确治疗的目的。
  • 摘要:目的:观察铍针及手法配合活络汤治疗颈椎病气滞血瘀证临床疗效.方法:治疗组采用铍针及手法配合活络汤治疗;对照组采用针灸推拿治疗.结果:临床疗效总有效率与症状积分在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优于对照组.结论:铍针松懈枕颈肩胛部位的玉枕穴、天柱穴、大杼穴、附分穴和魄户穴不仅可以疏通膀胱经脉,起到舒筋止疼的作用,在点刺以上“五穴”及阿是穴后,还可以迅速降低或消除病变部位的张力,改善局部微循环,从而使疼痛很快缓解。活络汤治具有补气活血、除湿通络、固本培元之功效,铍针及手法配合活络汤治疗颈椎病气滞血瘀证安全有效.
  • 摘要:颈椎旋转扳法主要用于治疗颈椎病、颈椎生理曲度改变及颈椎小关节紊乱等.该法运用得当,可收到显著效果,本文根据近年来国内外研究现状,从生物力学角度探讨有关颈椎旋转扳法动作原理的研究进展,综合概括了手法对维持内源性稳定的颈椎椎间盘、小关节、钩椎关节等各功能单位主要结构的影响,及对维持外源性稳定的颈项部肌肉的施术效应,为颈椎旋转扳法在颈椎病治疗中的作用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
  • 摘要:颈源性头痛(cervicogenic headache;CEH),1983年由Sjaastad首次提出,指由颈椎和或颈部软组织的器质性或功能性病损所引起的以慢性、单侧或双侧头部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组综合症.脊柱区带是以脊柱为中轴线的背部,上至枕骨上项线,下至尾骨,在颈部旁开1.5cm,在胸、腰、骶部旁开3cm,这样的一个区域,称之为脊柱区带,目前,国内外对于颈源性头痛的发病机制研究虽多,但尚无定论,主要有会聚理论、炎性机制、机械刺激和肌肉痉挛四种学说,目前国内外对颈源性头痛的治疗方法与手段繁多。纵观国内外的文献报道和长期的临床实践,普遍认为治疗措施分为手术与非手术两类,目前主要是以各种非手术的综合治疗为主。药物(口服、外用或静滴)、牵引、手法、神经阻滞、针灸、针刀、激光照射以及外科手术、射频、周围神经点刺激等,依据针刀医学关于慢性软组织损伤的原理,颈源性头痛的病因不是头部本身的问题,而是颈部周围的软组织损伤所致。颈部周围软组织损伤后,在自我修复过程中形成新的病理因素,即粘连、瘢痕、挛缩、堵塞,造成颈部的动态平衡失调,产生头痛。这四大病理因素在适当的深度和部位有可能卡压、牵拉脊柱区带内的神经末梢,造成这些神经末梢功能障碍,这些功能障碍通过和内脏植物神经相连接的通道,直接影响内脏器官的功能,继而产生了心悸、失眠、头晕、耳鸣等伴随症状。依据上述理论,用针刀以脊柱区带内腧穴为主进行松解,可以解除颈部软组织处的粘连、瘢痕和挛缩,恢复颈部的动态平衡失调,就可达到镇痛作用;而针刀刺激作为良性信号传到脊髓相应的节段,调整植物神经功能,恢复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的功能平衡、使相应的器官的功能得以恢复,达到治愈心慌、失眠、耳鸣等伴随症状的目的,在临床上应用中医传统理论,在脊柱区带内运用针刀疗法治疗颈源性头痛效率高,疗效好。
  • 摘要:目前对颈椎病的治疗方法与手段繁多.纵观大量的文献报道和长期的临床实践普遍认为其治疗措施分为手术与非手术两类,目前主要是以各种非手术的综合治疗为主.关于非手术疗法,在中医药领域中,针灸、推拿牵引、手法复位、中药内服及外敷、气功及药枕颈托等众多方法等对治疗本病具有重要优势.但是复发率高,疗程长,疗效不易巩固,一直是困扰颈椎病治疗的"难题".本方案认为:不正常的颈椎生理曲度未得到根本或相对纠正,是"难题"的根源,椎动脉型颈椎病诊断依据为眩晕、头痛等,以X光片见颈椎曲度欠自然或伴钩椎关节骨质增生、脑血流图显示,一侧或两侧椎动脉血流速度异常为确诊依据,中医采用针刀松解颈周腧穴配合颈曲灵纠正颈椎生理曲度,还可用针灸、推拿等疗法,同时配合适当护理,避风寒,适劳逸,日照时间平均每天不低于一个半小时,加强功能锻炼,并使主要的功能锻炼转变为生活习惯,饮食均衡,保持大便通畅,适当增加钙质食品,畅情志,科学、持久、静心锻炼,忌急功近利。
  • 摘要:项痹病(交感型颈椎病)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治疗适用对象为第一诊断为项痹病(交感型颈椎病)且同意接受该方案治疗的患者.通过疾病诊断与症候诊断确诊后,安排标准住院日为10-14天,入院1-2天检查血常规、尿常规、心电图等项目,中医采用针刀松解配合颈曲灵纠正颈椎生理曲度,还可用针灸、推拿、运动疗法、根据病情需要,选择脱水、止痛、营养神经等药物对症治疗。颈项部及上肢疼痛症状消失或明显好转,日常生活能力基本恢复时可出院,因实验室检查结果异常需要复查,导致住院时间延长。治疗其间出现其他意外情况需进一步明确诊断,退出路径,调整治疗。 治疗过程出现了病情变化,出现严重并发症,退出路径。因患者及其家属意愿影响本路径的执行,退出路径。
  • 摘要:目的:观察两种针刀治疗交感神经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rn 方法:采用临床随机单盲对照试验方法,将患者分为治疗组(针刀松解颈周特定腧穴)与对照组(采用朱汉章氏针刀松解"痛点骨面"原则配合颈曲灵),在疗程结束时和治疗结束后3个月分别统计近、远期疗效.rn 结果:两组近期疗效、远期疗效无明显差异.rn 结论:针刀治疗颈椎病疗效确切,但针刀松解颈周腧穴方案大大降低了操作的风险和难度,易熟练掌握,安全性相对高.该方案避开颈椎血管、神经等重要组织,采用松解颈椎周围相关穴位(肌肉附着点),疏通经络(电生理主干道),调整生物力学动静态平衡的思路达到治疗目的,充分利用颈椎生理曲度的永恒可变性,解决相关组织的刺激压迫问题,并用影像、脑血流图对照,疗效直观,有据可依,避免了以往只靠病人的感觉来判断疗效的弊端。
  • 摘要:目的:评价多排螺旋CT(MSCT)三维重建对"三维平衡正脊手法"治疗颈椎病的指导价值.rn 方法:30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进行64层螺旋CT扫描及三维重建和多平面重建明确病变部位,针对病变部位行"三维平衡正脊手法"治疗,治疗一个月后观察治疗效果,数据统计学处理.rn 结果:痊愈16(53.3%),显效10 (33.3%),治疗后症状积分改善情况明显优于治疗前(P<0.01).rn 结论:CT扫描及其三维重建技术给"三维平衡正脊手法"治疗颈椎病提供了更精确的靶点,根据病人的症状、体征,X光片、CT,MRI表现,确定病变部位,根据病变部位确定正脊治疗重点及主要纠正的椎体、以及所要纠正锥体的调整方向,体现了治疗的阶段性、整体性,实现了脊柱三维体的同步运动,更安全且疗效显著.
  • 摘要:目的:评价不同神经电生理方法对针刀治疗动静力失衡性大鼠颈椎间盘退变模型的神经根损害的意义.rn 方法:取成年SD大鼠79只,采用离断颈周肌肉的方法造模后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颈周腧穴组、夹脊穴组和药物组.进行针刀及药物治疗后检测颈椎旁肌及三角肌静息状态下失神经电位,一侧三角肌动作电位潜伏期及波幅.rn 结果:除空白组外其它四组颈椎旁肌静息状态下可见失神经电位,四组三角肌静息状态下未见失神经电位,四组三角肌动作电位波幅及潜伏期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rn 结论:对未造成颈椎神经根病变的大鼠模型,颈椎旁肌、三角肌静息电位及三角肌动作电位对针刀治疗效果无评价意义.
  • 摘要:神经根痛型颈椎病是由于颈椎间盘向侧后方突出,同时可伴有钩锥关节或关节突关节增生、肥大、椎管内炎性反应等, 刺激或压迫神经根所产生的一种以疼痛为主的颈椎病,它严重影响患者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医学界最早有关颈椎病的概念,大多来源于神经根痛型颈椎病,可谓颈椎病的代表,不正常的颈椎生理曲度未得到根本或相对纠正,是难治愈的根源。疾病诊断依据颈、肩、臂疼痛、麻木向上肢或枕部放射、颈椎旁压痛等,康复评定主要采用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卡)和神经根痛型颈椎病症状体征评定表,中医采用针刀松解颈周腧穴配合颈曲灵纠正颈椎生理曲度,还可用针灸、推拿等疗法,同时配合适当护理,避风寒,适劳逸,日照时间平均每天不低于一个半小时,加强功能锻炼,并使主要的功能锻炼转变为生活习惯,饮食均衡,保持大便通畅,适当增加钙质食品,畅情志,科学、持久、静心锻炼,忌急功近利。
  • 摘要:目前对颈椎病的治疗方法与手段繁多.纵观大量的文献报道和长期的临床实践普遍认为其治疗措施分为手术与非手术两类,目前主要是以各种非手术的综合治疗为主.关于非手术疗法,在中医药领域中,针灸、推拿牵引、手法复位、中药内服及外敷、气功及药枕颈托等众多方法等对治疗本病具有重要优势.但是复发率高,疗程长,疗效不易巩固,一直是困扰颈椎病治疗的"难题".本方案认为:不正常的颈椎生理曲度未得到根本或相对纠正,是"难题"的根源。颈型颈椎病以颈部症状为主,绝大部分由落枕病史,颈项强直、疼痛,可有整个肩背部疼痛,头颈部功能活动受限,少数患者出现肩及上肢麻木,坚持发现颈部活动受限明显,颈肩部肌肉广泛性压痛,有时可触及痉挛的前斜角肌肌腹,压颈试验与神经根牵拉试验可出现阳性。X线坚持,以小关节增生、移位多见。中医采用针刀松解颈周腧穴配合颈曲灵纠正颈椎生理曲度,还可用针灸、推拿等疗法,同时配合适当护理,避风寒,适劳逸,日照时间平均每天不低于一个半小时,加强功能锻炼,并使主要的功能锻炼转变为生活习惯,饮食均衡,保持大便通畅,适当增加钙质食品,畅情志,科学、持久、静心锻炼,忌急功近利。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