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管理专业
工程管理专业的相关文献在1991年到2022年内共计870篇,主要集中在建筑科学、工业经济、教育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783篇、会议论文79篇、专利文献526865篇;相关期刊384种,包括中国电力教育、中国教育技术装备、高等建筑教育等;
相关会议36种,包括管理科学与工程学会2014年年会暨第十二届中国管理科学与工程论坛、2013中国工程管理论坛、2011土木建筑教育改革理论与实践研讨会等;工程管理专业的相关文献由1190位作者贡献,包括张恒、付晓灵、唐根丽等。
工程管理专业—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526865篇
占比:99.84%
总计:527727篇
工程管理专业
-研究学者
- 张恒
- 付晓灵
- 唐根丽
- 张静晓
- 沈艳丽
- 项喜章
- 万文君
- 李慧
- 李明
- 牛炳昆
- 王李平
- 郑兵云
- 陈佳
- 吉迎东
- 崔淑艳
- 庞永师
- 廖羚
- 徐淑红
- 李前进
- 李高扬
- 汪涛
- 王燕
- 赫桂梅
- 赵华平
- 郑欢
- 雷书华
- 顾红春
- 马立强
- 鲍学英
- 黄安永
- 丁华军
- 万力
- 严小丽
- 于纪淼
- 任宏
- 任志涛
- 何惊宇
- 刘亚臣
- 刘广杰
- 刘强
- 周春梅
- 姜仁贵
- 常军
- 张友志
- 张哲
- 张小富
- 张尚
- 张明
- 张晶
- 张焕
-
-
李政道;
郭振超
-
-
摘要:
装配式建筑通过生产方式转型升级,提升生产效率,减轻劳动强度,缩短施工工期,摊薄建造成本,有利于突破建筑业发展瓶颈,全面提升建筑产业现代化的发展水平。装配式建筑已成为建筑业工业化发展的趋势。为了保证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满足社会发展需求,加强对学生的装配式建筑课程教学就显得十分重要。对智能建造背景下的装配式建筑项目数字化管理课程教学改革进行深入探讨,并提供一种装配式建筑数字化管理平台,希望能够为相关教育工作者提供一些参考。
-
-
谢艳华;
李云龙
-
-
摘要:
文章以“建筑工程估价”课程为例,首先阐述了产教融合视域下工程管理专业课程思政改革的总体设计,然后提出了产教融合视域下工程管理专业课程思政改革的切入点,接着说明了产教融合视域下工程管理专业课程思政改革的模式构建,最后论述了产教融合视域下工程管理专业课程思政改革的实践。
-
-
雷鸣;
刘泞玮;
张海军;
黄庆瑞
-
-
摘要:
“新工科”是当前国家推进工程教育改革的最新战略,而工程管理专业则是拥有工科背景的交叉学科。聚焦在“新工科”理念指导下如何有效提高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分析阐述了工程管理专业培养现状及整体特点,从加强校企合作、挖掘学生优势、创新教学方法和优化课程体系四个方面提出具有针对性的人才培养改革建议。
-
-
畅宁宁
-
-
摘要:
以阳光学院为例,对新工科背景下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讨论。明确了人才培养目标,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总体设计,提出了具体的人才培养改革路径:优化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包含多门学科;改革教学方式,丰富教学手段;完善实践教学,实现工匠精神现代化;重视评教结合,实现育人效果质的提升。要优化升级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这样有助于培养全面发展的新工科人才。
-
-
王春翔
-
-
摘要:
实践课程作为工程管理专业的教学组成部分,可以有效提升工程管理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技巧,因此,根据综合工程管理专业的内在培养需求,提出以综合素养和创新能力为目标的工程管理体系,满足区域经济的发展需要,并且针对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问题,提出相关的实践教学改革措施。
-
-
任蓉
-
-
摘要:
随着国家重大战略实施和行业需求的推动,培育创新应用型人才成为我国工程教育改革的重心。而高校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学科交叉融合越发明显,专业知识与技能需求越发综合,人才培养体系越发多元化。工程管理专业应用型本科教学应以STEM教育理念为指导,促进多学科融合,优化课程体系,通过设计真实问题情境培育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
-
-
本刊编辑部;
郑琪
-
-
摘要:
郑琪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副总工程师国家一级注册结构工程师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全国勘察设计注册工程师委员会委员中国勘察设计协会建筑分会副秘书长中国工程咨询协会工程管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建筑设计管理》:首先祝贺您获得“第二届中国建筑设计行业管理卓越人物突出贡献奖”,我们根据对您的了解,准备了几个问题,想请您和大家谈一谈。
-
-
李伟红;
李侠
-
-
摘要:
财经类地方院校的工程管理专业,技术学科支撑相对薄弱,在“新工科”背景下,如何依托学校财经类优势学科进行工程管理专业建设,以满足区域经济对高素质应用型创新工程人才的需求,势在必行。文章以西安财经大学为例从课程体系、优化实验室配置、师资队伍等方面,总结了财经类地方院校工程管理专业建设的途径。
-
-
马博
-
-
摘要:
高校工程管理专业的培育理念,需要站在社会对应用型人才需求的角度来培养,既有专业基础知识,又有将知识融合到实践工作中去应用的学生,通过BTEC教学模式来调整现有的工程管理专业教学模式,从教学理念上帮助我国高校教育实施改革策略。基于当前高校教育中工程管理专业的教学难点,来探讨BTEC教学模式的应用途径,以期为新时代高校教育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方式做出一些贡献。
-
-
戴晓燕;
贺瑶瑶;
王超
-
-
摘要:
以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为特征的智能建造正推动着建筑业改革发展和转型升级。分析了地方高校在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着实践教学内容及教学方式不能及时迭代更新、教师缺乏与时俱进的工程实践能力、产教融合流于形式等问题,提出地方高校应从工程项目全生命周期视角出发,注重多学科交叉整合,通过创新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加强学生BIM实践技能培养、提高师资队伍实践教学水平等方面强化实践教学环节,从而提升学生从事智能建造的工程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为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人才保障。
-
-
Liu Zhengzong;
刘正宗
- 《第十二届中国工程管理(智慧城市)论坛》
| 2018年
-
摘要:
随着智慧教育成为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新目标,高校在教育教学模式及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与创新.以某高校为例,研究智慧教育背景下高校工程管理类专业人才实践创新能力培养质量现状及提升路径.在文献梳理、专家咨询和问卷访谈的基础上,选取模糊综合评价法,依托平衡计分卡法,构建基于财务指标、学生指标、内部运营指标及教师学习和发展指标的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绩效评价体系;运用该评价体系.选取国内某高校工程管理学科对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质量现状进行评估.在此基础上,提出依托智慧教育工程提升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实践创新能力培养质量的路径.
-
-
杨焜;
杨晓新;
马宁;
宋祥龙;
党伟
- 《全国新建本科院校联席会议暨第十八次工作研讨会》
| 2018年
-
摘要:
随着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企业对人才提出了更高更全方位的要求,既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又具备较好的实践能力,在进入企业后能迅速将技术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高水平专业技术人才更受青睐.工程管理专业是将工程技术与管理学、经济学结合在一起的复合交叉性学科,该专业旨在培养既掌握土木工程技术知识,又掌握管理学、经济学和法律相关知识的综合性工程管理人才.基于工程管理专业的特点和社会对工程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立足于西安航空学院能源与建筑学院工程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大纲,结合实际教学工作经验,分析了我院工管专业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对已采取的教学改革措施进行了总结,并提出了继续深化实践教学改革的方向.
-
-
党伟
- 《全国新建本科院校联席会议暨第十七次工作研讨会》
| 2017年
-
摘要:
从战略发展的角度来看,应用型高校专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是一项系统工程,本文侧重从办学理念、专业定位、特色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管理制度、毕业生就业力等方面,探讨了应用型大学工程管理专业核心竞争力提升的战略策略及措施,为培育和提升应用型大学工程管理专业核心竞争力提供参考依据.
-
-
张进;
刘莹
- 《辽宁省高等教育学会2016年学术年会暨第七届中青年学者论坛》
| 2016年
-
摘要:
通过分析新一轮东北振兴背景下的建筑市场前景,指出工程管理专业人才供给应向“宽口径、强能力”方向改革,并提出新型理论实践一体化的课程体系.该课程体系打破先理论再实践的“直线型”知识传输模式,取而代之的是用问题来集聚知识的“树型”知识传输模式,切实培养学生的感恩能力、基本工作能力、综合业务能力及职业发展能力,从而提升人才区域经济服务水平.
-
-
冯领香
- 《第二届全国BIM学术会议》
| 2016年
-
摘要:
高等院校BIM教学改革是解决BIM人才缺乏问题的根本.通过分析当前BIM教学现状和现实中存在的困难,从产学研相结合的视角,探讨了工程管理专业BIM教学模式、课程体系和相关课程教学内容的改革,提出工程管理专业BIM教学内容体系和基本要求.
-
-
肖俊涛
- 《2016中国高等工程教育峰会》
| 2016年
-
摘要:
当前不少高校都开设了工程管理专业,专业的教育层次有高职(专科)、本科、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湖北汽车工业学院依托汽车行业这一具有鲜明特色的大工程背景和优势学科于2015年开始了工程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为更好的做好这项工作,本文就工程管理专业的发展、工程管理专业本科教育与研究生教育的区别、工程管理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的目标定位、课程设置、教学方法进行了探索.在课程设置上可进一步夯实学位专业课程,着重培养学生掌握工程管理的研究方法;进一步提炼工程技术类选修课的主题。教师对一门课程的讲授,不能采用向对本科生授课的模式,很可能由于为了解决某一实际问题或项目研究之需要,跨章节进行讲解,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己不是主导者,也不应该是主导者,而是引导者,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和主角。
-
-
Zhang Jingxiao;
张静晓;
Cui Fan;
崔凡;
Li Hui;
李慧
- 《第十二届中国工程管理(智慧城市)论坛》
| 2018年
-
摘要:
智慧城市作为中国建筑业经济的未来增长点,BIM大数据的应用将成为支撑其建造全过程和运营管理的核心资源.为实现位建部提出的2020年全面推进建筑业BIM发展的目标,急需解决BIM专业人才匮乏的问题,加快高等院校对专业BIM人才的培养.依托"智慧教育"环境,将GROW教练法教学理念融入教学实践,对传统的高等院校工程管理专业毕业设计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并对某高校工程管理专业大四学生BIM毕业设计案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工程管理由M人才培养过程中,通过引入BIM项目执行规划指南,实现工程管理专业BIM能力培养的知识、技能和能力的有效转化,可为高校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教学模式改革提供一个新的理论参考.
-
-
-
姜仁贵;
闫建文;
朱记伟;
何劲;
王小杰
- 《2016中国高等工程教育峰会》
| 2016年
-
摘要:
在当今知识爆炸的社会,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对社会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随着近年来高校毕业生逐年增加态势,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如何提高毕业生的就业能力受到关注,是研究热点.本文将"知识(Knowledge)-能力(Ability)-素质(Quality)"的KAQ人才培养模式引入到工程管理专业中,通过编制基于KAQ模式的工程管理专业课程大纲,提升毕业生就业能力,为专业评估奠定基础.以工程管理专业为例,基于KAQ模式制定课程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课程考核等,从具体的教学目标、详细的教学内容和全面的课程考核为毕业生就业提供支撑.在当前就业难和国家倡导"万众创新"的大背景下,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推广价值.
-
-
Zhang Jingxiao;
张静晓;
Cui Fan;
崔凡
- 《2017中国工程管理论坛》
| 2017年
-
摘要:
为解决以发展结果为导向的BIM团队学习绩效管理问题,将结果链框架创新性应用于工程管理BIM团队学习的规划和执行过程.首先,界定了结果链流程中BIM团队学习的具体内容,依据ABET认知评价准则,提出了BIM BLOOM团队学习认知等级,给出了BIM团队学习执行阶段对实施阶段的影响关系表,最终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以发展结果为导向的BIM团队学习规划、实施、评价和反馈系统.研究表明,投入阶段的技术、参加人员、时间和活动阶段的团队工作、课程培训对学生BIM能力提升有较大影响,而费用和多媒体手段对能力培养影响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