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导电高分子

导电高分子

导电高分子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3年内共计777篇,主要集中在化学、化学工业、一般工业技术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20篇、会议论文30篇、专利文献179375篇;相关期刊180种,包括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学报、中国学术期刊文摘、材料导报等; 相关会议20种,包括第八届中国功能材料及其应用学术会议、中国复合材料学会聚合物基复合材料分会第三届学术交流会、2009年改性塑料及功能母料产业发展论坛等;导电高分子的相关文献由1663位作者贡献,包括徐景坤、代坤、卢晓峰等。

导电高分子—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320 占比:0.18%

会议论文>

论文:30 占比:0.02%

专利文献>

论文:179375 占比:99.81%

总计:179725篇

导电高分子—发文趋势图

导电高分子

-研究学者

  • 徐景坤
  • 代坤
  • 卢晓峰
  • 王策
  • 刘春太
  • 郑国强
  • 刘钢
  • 巫远招
  • 张文斌
  • 李润伟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李宁; 王璐瑶; 冯国飞; 殷鹏; 叶历; 缪培峰; 曾芳磊; 李锦春
    • 摘要: 自修复聚氨酯存在较低温度下难以修复,修复手段单一以及耐热性能差等难题,限制了其在智能穿戴、柔性传感器等领域的应用。文中以聚四氢呋喃二醇1000(PTMEG)和端羟基聚硅氧烷(PDMS-OH)为软段、异佛尔酮二异氰酸酯(IPDI)为硬段、4,4’-二氨基二苯二硫醚(4-SO)和4-甲基伞形酮(4-MU)分别作为扩链剂和封端剂、并以自制的聚吡咯修饰的银纳米线(PPy/AgNWs)作为光热转换导电助剂,最终制备了一系列可光热修复的聚(硅氧烷-氨酯)导电弹性体(SiEPU)。研究了PPy/AgNWs的添加量对SiEPU各性能的影响。通过红外光谱、拉曼光谱和透射电镜对产物进行结构表征,表明了SiEPU的成功制备;通过光学显微镜、3D轮廓仪等证明了SiEPU可实现在室温(25°C)和多波段光照条件下的双重自修复功能,且SiEPU3在100°C下,10 min即可完成自修复;通过万用试验机验证了在相同条件下,随着PPy/AgNWs含量的增加,SiEPU的力学性能明显提高,且一系列SiEPU在75°C加热条件下均具有超过85%的全切修复效率;通过热失重分析仪分析说明,随着PPy/AgNWs含量的增加,SiEPU的热稳定性有一定提升,SiEPU3的残碳率较SiEPU0增大了近20%;通过数字万用表证实了SiEPU可实现对温度及化学环境的响应行为。
    • 樊文倩; 钟正祥; 田宫伟; 王宇; 巩桂芬; 齐殿鹏
    • 摘要: 神经界面电极作为人体和外部器件间信息融合的媒介,为人们进一步探究神经系统高级功能的机制提供了有效工具.传统的神经电极多以金属和半导体材料为主,这两类材料因具有惰性材料的特性及优越的导电性能而成为早期神经电极的主要制备材料,但由于其刚性过大和光滑表面导致的机械失配及与生物组织间过高的电化学阻抗限制了神经电极的进一步发展.导电高分子作为一种有机导电材料,同时具备柔软性(杨氏模量约在0.01~10 GPa)和导电性(高掺杂度的导电高分子的电导率在金属范围,100~105S/cm)的特征,是制备神经电极的有效材料.近年来,人们利用导电高分子材料对传统电极材料进行改性甚至替代,以提高电极比表面积、减小界面阻抗,并提高电极检测的灵敏性;同时减小电极与组织间的应变失配,减少炎症反应,并进一步在导电高分子中引入功能性生物大分子,减少生物组织对电极的排异反应,增加电极在体内长期植入的稳定性.本文讨论和总结了导电高分子材料在神经电极中的应用,分别对导电高分子作为涂层修饰神经电极、全导电高分子材料神经电极及导电高分子复合材料神经电极等展开讨论,分析了导电高分子在神经界面电极中的应用前景及存在的问题,以期对神经界面电极在脑科学和生物电子医疗等前沿领域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参考.
    • 新型
    • 摘要: 近日,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副研究员李慧和研究员陈立东利用功能基元随机共聚策略,将给-受体型构筑单元和联噻吩单元通过Stille偶联反应共聚,获得一系列新型导电高分子,实现掺杂效率和迁移率的协同优化,为高性能聚合物热电材料的结构设计提供新方案。
    • 张益苗; 许咏杰; 白丽洁; 王鑫; 臧利敏; 李红洁; 杨超
    • 摘要: 随着能源与环境问题的愈发严重,寻找新型环保的能源器件尤为迫切.超级电容器作为一种环保能源器件引起了广泛关注.将具有环保、可再生等优点的纤维素与导电高分子复合,制备超级电容器电极材料,可减少环境与能源问题并有效提高了超级电容器的性能.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应用于超级电容器的几种不同纤维素/导电高分子的研究进展.
    • 李红洁; 左武升; 凌嘉杰; 臧利敏; 刘启凡; 杨超
    • 摘要: 超级电容器作为新一代储能器件拥有很多优势,例如:高的理论比电容值,快速充放电和循环使用寿命长.为了满足可穿戴、便捷性等要求,对柔性超级电容器的研究引发人们的广泛关注.聚吡咯、聚苯胺和聚噻吩及其衍生物作为常见的三类导电高分子,因其拥有优异的导电性和高的理论比电容值,常被用来作为柔性超级电容器的电极材料.
    • 魏乐倩; 李沂蒙; 蓝丽珍; 毛吉富; 王璐
    • 摘要: 电信号是生物体调节细胞、器官和组织生理活动的重要途径之一,导电高分子具有导电性和生物相容性,可直接向细胞或组织传递电信号,能够实现组织的修复与再生.在简要介绍导电高分子种类及其材料特性的基础上,聚焦导电高分子膜材料,深入分析该膜材料的电化学合成和化学合成法(包括溶液浇铸、静电纺丝、原位聚合和界面聚合法)的优缺点与适用范围,并对通过导电高分子膜材料构建组织修复与再生平台、药物输送系统、电化学生物传感器、人工肌肉的方法和原理进行归纳总结.未来还需探索导电高分子材料的性能优化及批量化生产方法,可根据材料最终用途选择最大化突出导电高分子特性的制膜方法,还可从其他角度探索利用导电高分子特性的可能,以拓宽其在生物医学领域的应用面.
    • 索鸿飞; 唐诗咏; 马春斌
    • 摘要: 单一的PANI材料吸波频带较窄,微观形貌单一,因此将PANI与其他纳米材料复合制备出具有微纳结构特点的复合材料成为了目前导电高分子基吸波材料的研究热点.植酸具有6个磷酸基团,能够提供质子,同时也能够与苯胺的氨基进行反应.采用植酸作为掺杂剂和交联剂所制备的PANI具有多孔网状结构,在PANI合成过程中通过与羧基多壁CNTs复合制备出CNTs@PANI复合材料,研究了该复合材料的微观结构及电磁波吸收性能.结果表明:CNTs@PANI是一种具有核壳结构的多孔网状材料,其具有良好的阻抗匹配和衰减特性,Zin/Z0为0.91,接近理想值1,从而促使电磁波能够最大程度地进入材料内部;4.8GHz时其最小反射损耗为-21dB;匹配厚度为1.85mm时,有效吸收范围为12.7~18GHz,吸收频带宽度为5.3GHz,具有潜在的宽频带吸收能力.
    • 肖贞林
    • 摘要: 自1977年美国科学家艾伦·黑格、艾伦·马克迪尔米德和日本科学家白川英树发现掺杂聚乙炔具有金属导电特性以来,导电高分子这一新兴学科的建立和发展已有40余年,早期有关导电高分子导电机制等基本问题及其在二次电池、传感、电子器件等领域的基础应用研究,极大地促进了导电高分子学科的发展。近年来,纳米尺度导电高分子功能材料的优异性能引起了人们广泛的关注,从分子水平探究导电高分子的组装机理,在纳米尺度揭示多级结构演变机制,理解各种相互作用的调控,是实现导电高分子材料多功能应用的关键所在。为对这一领域的发展现状有更深入的了解,记者近日专访了扬州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学院院长韩杰,他的主要工作就围绕上述目标展开。
    • 刘高鸣; 杜鹃; 谢维斌; 罗艳
    • 摘要: 采用聚对苯乙烯磺酸(PSS)为掺杂剂,室温下通过氧化聚合法制备聚吲哚,探究氧化剂种类、掺杂剂用量、pH对聚吲哚聚合的影响.用红外光谱(FTIR)、紫外光谱(UV)、X射线衍射(XRD)、拉曼光谱(Raman)等研究其化学结构,扫描电镜(SEM)、纳米粒径仪探究其形貌和粒径,四探针测试仪表征其导电性.结果表明:以APS/Fe2+为氧化体系,PIn、PSS掺杂质量比1:4,pH 1.68时,聚吲哚性能较优.
    • 郭坤琨; 王彬; 丁剑男
    • 摘要: 通过两步溶液自组装方法,制备了具有三维多孔网络结构的石墨烯基聚苯胺复合水凝胶(PR-x),并通过SEM、XRD、FT-IR、Raman、XPS等表征手段对样品的微观形貌和结构组成进行了表征分析.结果表明,聚苯胺均匀地负载于三维多孔石墨烯网络骨架,且能够显著抑制石墨烯的团聚现象.研究了石墨烯基聚苯胺复合水凝胶电极的电化学性能.当聚苯胺质量分数为75%,电流密度为1 A·g-1时,比电容为762.8 F·g-1;当扫描速率从5 mV·s-1增加到50 mV·s-1时,倍率保留率高达77%,经过3000次恒电流充放电后比电容保留率仍高达89.27%.该石墨烯基聚苯胺复合水凝胶电极作为超级电容器表现出优异的放电容量、倍率性能和循环稳定性,具有一定的潜在应用价值.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