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乙炔
聚乙炔的相关文献在1982年到2022年内共计208篇,主要集中在化学、化学工业、电工技术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49篇、会议论文11篇、专利文献82900篇;相关期刊85种,包括世界科学、材料导报、核技术等;
相关会议9种,包括第三届国际防腐及防腐蚀涂料技术研讨会、2005年两岸三地高分子液晶态与超分子有序结构学术研讨会暨第九次全国高分子液晶态与超分子有序结构学术论文报告会、2005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等;聚乙炔的相关文献由372位作者贡献,包括王荣顺、陈洗、王佛松等。
聚乙炔—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82900篇
占比:99.81%
总计:83060篇
聚乙炔
-研究学者
- 王荣顺
- 陈洗
- 王佛松
- 孙鑫
- 李振
- 苏忠民
- 解士杰
- 赵晓江
- 伍建华
- 姚凯伦
- 孙强
- 孟令鹏
- 张金兰
- 徐纪平
- 曹阳
- 李占杰
- 梅良模
- 许观藩
- 谌烈
- 谢美然
- 邓务根
- 邱雪鹏
- 郑国栋
- 郭梦方
- 闻久绵
- 陈义旺
- 黄宗浩
- 傅玉洁
- 周丹
- 唐本忠
- 姜翠玉
- 安忠
- 宋林花
- 林森浩
- 桂美芳
- 汪新
- 王国锋
- 王岱珂
- 陈兴无
- 黄艳芬
- A·L·奥拉
- Ben-zhong Tang
- G·L·菲尔兹
- J·D·伯林顿
- 严永新
- 何军坡
- 何立挺
- 余文浩
- 倪礼忠
- 冯燕
-
-
肖新乐;
桂美芳;
李继鹏;
汪新
-
-
摘要:
利用2-乙炔基噻吩为单体合成聚(2-乙炔基噻吩)(PET),并通过红外光谱和核磁谱图对其进行表征.再通过旋转涂膜法在石英板表面制备PET薄膜,并分别通过热重、荧光、紫外、扫描电子显微镜和原子力显微镜评估其形貌及性能,同时研究了聚(2-乙炔基噻吩)液相形态下的响应性.研究发现,PET薄膜对水杨醛有更强更明显的响应,其最低检测限为1.9×10-5 mol/L,线性范围为2.4×10-5-7.2×10-4 mol/L,并且这种响应是可逆的.
-
-
肖贞林
-
-
摘要:
自1977年美国科学家艾伦·黑格、艾伦·马克迪尔米德和日本科学家白川英树发现掺杂聚乙炔具有金属导电特性以来,导电高分子这一新兴学科的建立和发展已有40余年,早期有关导电高分子导电机制等基本问题及其在二次电池、传感、电子器件等领域的基础应用研究,极大地促进了导电高分子学科的发展。近年来,纳米尺度导电高分子功能材料的优异性能引起了人们广泛的关注,从分子水平探究导电高分子的组装机理,在纳米尺度揭示多级结构演变机制,理解各种相互作用的调控,是实现导电高分子材料多功能应用的关键所在。为对这一领域的发展现状有更深入的了解,记者近日专访了扬州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学院院长韩杰,他的主要工作就围绕上述目标展开。
-
-
-
-
廉蒙
-
-
摘要:
在现代生活中,塑料制品形形色色,难以胜数,塑料无疑已成为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重要材料。塑料的发明堪称人类20世纪的一大杰作。近年来,科学家对塑料性能的研究取得了惊人的突破,已经能够制造出一些功能独特的超级塑料。
-
-
刘亚婷;
周书娟
-
-
摘要:
本文阐述了以D-亮氨酸为手性诱导源合成聚乙炔螺旋高聚物,该方法方便直接.将D-亮氨酸为手性诱导源的聚乙炔高聚物溶解于氯仿中,通过氘谱监测发现其可以形成液晶,表明D-亮氨酸为手性诱导源的聚乙炔高聚物在氯仿中可以产生弱定向排列,在核磁共振中具有潜在的应用.
-
-
余嘉睿;
巢志聪;
蔡定建
-
-
摘要:
聚乙炔作为最早被合成的有机导电材料,由于其在能源、光、电和磁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已经成为导电材料研究的新方向.介绍了聚乙炔的结构和合成方法,并展望了聚乙炔的应用前景.提出因聚乙炔具有的特殊结构赋予了其诸多特殊性质,故其作为新型有机合成材料的新用途将被开发和应用.
-
-
黄艳芬;
黄驰;
李倩倩;
李振
-
-
摘要:
本文通过高分子后功能化反应,制备出具有绿色荧光、侧链连有二(2-(乙硫基)乙基)胺基团的双取代聚乙炔P2,高分子P2对Fe3+具有高灵敏度、良好选择性的识别能力.将P2制作成试纸条,可以用于实际样品中铁离子的检测.
-
-
-
宋林花;
王国锋;
姜翠玉;
胡明明
-
-
摘要:
研究以非均相聚合法制备的不同类型的聚乙炔/活性炭复合材料,并考察活性炭的预处理条件对复合材料导电性的影响.运用红外光谱(FTIR)、扫描电镜(SEM)、差热分析(TG-DTA)和四探针电导率仪对其进行了表征.实验结果表明,本方法反应条件较为温和,制备的复合材料呈现较好的热稳定性,并且以木质活性炭为载体制成的复合材料的电导率达0.5S·m-1.%A heterogeneous polymerization method was employed to synthesize polyacetylene/active carbon composites (PA/AC) in toluene catalyzed by iron ( Ⅱ ) naphthenate supported on the AC and triisobutyl aluminium. The functional group, morphology, thermal properties and electrical conductivity of PA/AC were investigated by FT-IR, SEM, TG-DSC and four-probe method, respectively.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is new method has the advantage of mild reaction conditions. In addition, this preparation procedure leads to the formation of PA/AC with high conductivity (0. 5 S · m-1) and good thermal stabil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