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称法
对称法的相关文献在1958年到2022年内共计215篇,主要集中在数学、教育、物理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05篇、专利文献120084篇;相关期刊150种,包括数理天地:初中版、物理教学、中学数学教学等;
对称法的相关文献由250位作者贡献,包括袁苏春、卢炳锋、张俊等。
对称法—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120084篇
占比:99.83%
总计:120289篇
对称法
-研究学者
- 袁苏春
- 卢炳锋
- 张俊
- 陈孝海
- 付同森
- 刘靖峰
- 叶猛
- 姜启时
- 廖娅
- 张晓辉
- 徐高本
- 李宾
- 梁克强
- 王军明
- 王敏
- 胡绍培
- 莫雨鑫
- 萧宝瑾
- 赵峻岭
- 郎强
- 郗绣锦
- 郭怡妮1
- 陈伟
- 陈强
- 陈正川
- 陈金鑫
- 黄汉那
- Niu Xiaohua
- Pan Zuliang
- 丁白英
- 严娇
- 乔天民
- 乔永海
- 于泳
- 于海芳
- 付丽霞
- 何佳同
- 何巨峰
- 倪巧凤
- 公培宝
- 凌明伟
- 刘伯昂
- 刘夫凡
- 刘小华
- 刘庆贺
- 刘文
- 刘族刚
- 刘梦莲
- 刘红元
- 刘美玲
-
-
张岩松
-
-
摘要:
物理解题是需要一定技巧和方法的,譬如审题时要注意抓关键词语,挖掘隐含已知条件.另外,解题过程中还需要一些常规方法,譬如对称法、反证法、假设法、割补法、类比法、极限法、逆过程解题法等等.除此之外,还需要一些非常规的方法,譬如间接类比法、画辅助线法、物理单位验证法等等.再者,物理学科不是孤立的,要想学好物理,还必须学好其它学科知识,譬如语文、数学、地理等学科,各个学科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相互制约.
-
-
乔永海
-
-
摘要:
常见的一维弹性碰撞问题有动球碰静球和动球碰动球两类,求解的方法有公式法、参考系转换法、对称法。公式法凸显规律,但求解过程繁琐;参考系转换法运用惯性参考系等效性原理把动球碰动球问题转化为动球碰静球问题处理,使问题得以简化;对称法寻找到碰撞初、末速度的简单关系,运用这种关系能快速得到方程组的根,从恢复系数和双弹簧振子简谐运动两个角度均能推理出初、末速度的简单关系,物理规律之间存在内在联系。解决一维弹性碰撞问题的便捷方法是:先列出碰撞过程中满足的动量守恒、机械能守恒两个方程,再利用对称法求解出碰撞后的末速度。
-
-
张海军
-
-
摘要:
日常生活中对称之美随处可见,而对称现象也普遍存在于物理现象与物理规律之中。它既可以让我们更好地了解、认识物质世界并探索其规律,也能够让我们求解一些具体的物理问题。我们把这种基于对称现象,从对称角度研究、处理问题的思维方法称为对称法。利用对称法解题既可凸显物理现象本质,避免复杂的数学运算。
-
-
吴广成
-
-
摘要:
一、巧用镜面对称例1小华在镜中看到身后墙上的钟,你认为最接近8点的是().解析:利用轴对称知识结合生活实际,选D.识别镜面中的钟面时间和数字还可以采用再次对称法,即手持纸面(照片),使纸面(照片)上的图形再次在平面镜中成像,镜中显示的时刻就是实际时刻.
-
-
李勋
-
-
摘要:
任务清单目标要求:第二轮复习要注重能力的提升。《考试大纲》要求物理学科五大能力:理解能力、推理能力、分析综合能力、用数学知识处理物理问题的能力、实验能力,在第二轮复习过程中,要逐一提升。要注重思路的训练和能力的提升,以教材典型试题和常见经典母题为基础,特别是迁移能力的训练,做到举一反三。复习重点:在第二轮复习的时候,熟练地使用整体法、隔离法、等效法、对称法、图象法、守恒法、微元法、逆推法、假设法、排除法.
-
-
-
郭怡妮1
-
-
摘要:
什克洛夫斯基的对称法主要包括两部分,首先是平行,其次便是对偶。在相似的重叠平行中,以邻近的差异形成对偶,进而形成对称,完成小说特殊结构的形成。就平行结构内部而言,并非完全等同的对偶之间形成对等关系,展现事物新与旧两方面,进一步深刻地阐述事物的同时又为我们理解作品提供关键人物。
-
-
郭怡妮1
-
-
摘要:
什克洛夫斯基的对称法指事物借助自身反映与对照而一分为多形成重叠式结构,进而在对偶中完成由生 活事实转向艺术事实的特殊小说程序。首先,从小说整体结构而言,对称结构一分为多形成重叠,以平行结构成双配对,在重叠中形成线状共性叙述的特点,深刻阐述事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