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VP1基因

VP1基因

VP1基因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2年内共计346篇,主要集中在畜牧、动物医学、狩猎、蚕、蜂、分子生物学、基础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29篇、会议论文35篇、专利文献87249篇;相关期刊91种,包括中华实验和临床病毒学杂志、中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杂志、动物医学进展等; 相关会议26种,包括第五届中国兽药大会(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动物药品学分会2014年学术年会、中国畜牧兽医学会生物制药学分会暨中国微生物学会兽医微生物学专业委员会联合学术论坛)、福建省科协第十四届学术年会分会场——福建省畜牧兽医学术年会、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兽医公共卫生学分会第二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三次学术研讨会等;VP1基因的相关文献由1461位作者贡献,包括张永光、潘丽、王永录等。

VP1基因—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29 占比:0.26%

会议论文>

论文:35 占比:0.04%

专利文献>

论文:87249 占比:99.70%

总计:87513篇

VP1基因—发文趋势图

VP1基因

-研究学者

  • 张永光
  • 潘丽
  • 王永录
  • 田炳均
  • 姜黎黎
  • 郑敏
  • 金宁一
  • 万春和
  • 傅光华
  • 周晓芳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昌思思; 姜黎黎; 罗春蕊; 周晓芳; 寸建萍; 伏晓庆; 田炳均
    • 摘要: 目的对2020年云南省曲靖地区手足口病(hand,foot and mouth disease,HFMD)病例中的柯萨奇病毒A组6型(Coxsackievirus A6,CV-A6)VP1区基因特征进行分析。方法(1)直接从HFMD病例粪便标本中提取人类肠道病毒(human enteroviruses,EVs)RNA,先用MD91/OL68-1引物对病毒VP4/VP2结合区基因进行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everse-Transcription Polymerase Chian Reaction,RT-PCR)和测序,确定病毒型别,再用各型病毒的相关引物扩增VP1区全序并测序,按测序定型标准对EVs进行VP1区定型;(2)按文献下载基因库中CVA6病毒VP1区基因参考序列,用MEGA 5.2软件构建系统进化树,进行基因特征和分子流行病学分析。结果2020年共从曲靖地区HFMD病例500份标本中检测到49株EVs,EVs阳性率为9.80%(49/500)。49株EVs中,A组病毒(enterovirus species A,EV-A)48份,占阳性总数的97.96%(48/49),B组病毒(enterovirus species B,EV-B)1份,占2.04%(1/49)。A组病毒共4个血清型,其中CV-A43株,占6.12%(3/49);CV-A636株,占73.47%(36/49);CV-A105株,占10.20%(5/49);CV-A164株,占8.16%(4/49)。B组病毒只检测到1株,一个血清型(CV-B4)。用MEGA 5.2软件对36株CV-A6病毒的VP1基因完整序列(915bp)和Yang Song、Mizuta K等发表的26株参考株序列共62株病毒作基因进化分析,曲靖地区36株均为D3a亚型。结论2020年云南省曲靖地区HFMD流行以CV-A6(占73.47%)为主。基因进化分析表明,跟以往中国内地的情况一样,云南省曲靖地区2020年流行的CV-A6为D3a基因亚型,加强CV-A6病毒的实验室和分子流行病学监测是今后曲靖地区乃至云南省HFMD监测的重要工作。
    • 曹维伟; 魏中锋; 李娇; 刘博; 王文秀
    • 摘要: 为了获得鸭甲肝病毒(DHAV)流行毒株并掌握流行毒株的分子特征,试验采用临床病料RT-PCR检测、病毒分离、病毒含量测定、致病性试验、VP1基因序列分析等方法对8份临床疑似DHAV感染病料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8份临床病料样品经RTPCR检测有4份为DHAV-C阳性;4份阳性病料均可引起10日龄鸭胚规律性死亡;4株分离毒株对鸭胚的ELD_(50)分别为10^(-6.83)/0.1 mL、10^(-6.50)/0.1 mL、10^(-6.32)/0.1 mL、10^(-6.83)/0.1 mL;4株分离毒株对雏鸭的致死率分别为70%、70%、60%和80%;4株分离毒株与近几年国内DHAV-C流行毒株亲缘关系较近,进化树处于同一分支。以上结果说明成功分离到了4株高致病性DHAV-C流行毒株,可为我国DHAV的综合防控提供参考依据。
    • 刘应华; 程美玲; 王馨娴; 王云华; 毕峻宇; 姚海燕; 张梦晨; 王蓉; 尹革芬
    • 摘要: 札幌病毒(Sapovirus, SaV)是引起人和多种动物急性腹泻和胃肠炎的病原之一,引发了一系列的公共卫生安全问题。研究建立了猪札幌病毒GⅢ基因型的RT-qPCR检测方法,对采集于云南省13个市规模化养殖场不同日龄与月龄的679份猪粪便样品进行检测,了解云南省各地区猪札幌病毒的感染状况及混合感染情况,并对其主要衣壳蛋白(VP1)基因进行遗传进化分析。结果显示,云南省猪札幌病毒感染率为28.9%,以哺乳仔猪感染率最高(39.4%);总混合感染率为85.7%,与猪星状病毒的混合感染率最高(69.9%),呈现多重感染的现象。同时扩增获得2条PoSaV毒株VP1基因序列YNXW2(GenBank登录号:OK485020)和YNTH2(登录号:OK485021),其遗传进化分析表明YNXW2和YNTH2属于GⅢ型毒株。2条VP1序列YNXW2和YNTH2与GⅢ型参考毒株LC215880和MK965898的核苷酸同源性最高,分别为89.3%和93.5%。
    • 马园; 石顺利; 张七斤; 仲亮; 王国华; 田普厚; 张涛; 武俊兰; 刘月; 马红艳; 徐婉瑛
    • 摘要: VP1蛋白是口蹄疫病毒(FMDV)的主要结构蛋白,可诱导机体产生中和抗体以及激发保护性免疫应答.为探究VP1基因密码子偏好性,筛选出其最佳体外表达系统,使用Visual Gene Developer、CodonW、GraphPad Prism等软件,对VP1基因进行密码子偏好性分析,同时将VP1基因密码子使用频率与大肠杆菌、毕赤酵母、昆虫杆状病毒和哺乳动物细胞表达系统作了比较.结果显示,VP1基因的CAI为0.21,ENC为55.43,GC3S为65.26%,表明该基因密码子使用偏好较弱并且密码子偏好以G/C碱基结尾.结合VP1基因与各表达系统密码子使用频率比值,发现其与昆虫杆状病毒表达系统频率比值差异最小且CAI最大,因此推断昆虫杆状病毒表达系统是FMDV VP1基因最适体外表达系统.本研究为FMDV亚单位疫苗研制等提供了技术基础.
    • 黄思琦; 黄坚; 杨晓农; 郭琪; 李妍
    • 摘要: 为了解四川成都市猫诺如病毒(FNoV)的感染情况,应用公开报道的3对PCR引物对127份临床采集的猫粪便样本(含临床腹泻样本71例,临床健康样本56例)进行FNoV核酸检测,并根据病毒基因片段序列构建遗传进化树.结果显示,采用猫诺如病毒特异性引物FNoV-F9/R15的检出率为9.45%(12/127),高于采用杯状病毒广泛性引物p289d-p290d(2.36%,3/127)及诺如病毒特异性引物JV12Y/13I的检出率(0.79%,1/127).检测发现在临床阳性样本中存在猫泛白细胞减少症病毒(FPV)、猫肠道冠状病毒(FECoV)和猫星状病毒(FAstV)的混合感染.12株临床阳性样本病毒的RNA聚合酶基因序列分析显示,它们与GenBank上提交的猫诺如病毒及狮子诺如病毒处于同一分支,证实为猫诺如病毒.基于VP1基因序列分析结果显示,临床毒株间核苷酸同源性为89.0%?100.0%,氨基酸同源性为96.5%?100%,均位于诺如病毒G1V.2分支.临床毒株可分为2个分支,其中4株与日本毒株(GenBank登录号:LC389583)、美国毒株(GenBank登录号:JF781268)关系紧密;而另外3株则独立聚为1个分支,并存在共有的氨基酸变异位点.结果表明,成都市猫群中存在FNoV的流行,并与其他猫肠道病毒呈现混合感染.采用引物FNoV-F9/R15检测灵敏度高,适用于FNoV的临床检测.由于FNoV基因不断变异,存在临床发病风险,需要对其进行持续监测.
    • 赵丹; 陈德成; 胡楚坪; 朱婉君; 陈济铛; 张济培
    • 摘要: 2019~2020年从广东肇庆地区的部份鹅场中收集到12份疑似小鹅瘟病例,对疑似小鹅瘟病例进行病原核酸鉴定,对阳性病例进行病毒分离和VP1基因的序列扩增和遗传进化分析.结果表明,12份疑似小鹅瘟病例中,共检测到7份阳性样品,阳性检测率为58.3%.从阳性病例样本中分离获得7株小鹅瘟病毒毒株,其中1株与Ⅰa亚群毒株核苷酸序列相似性高达99.1%~99.3%,另6株则聚类形成此前未报道过的新亚群,本文将其命名为Ⅰf亚群.本研究结果进一步完善了我国广东地区小鹅瘟的流行病学信息,为本地区小鹅瘟病毒的流行病学调查及该病的综合防控奠定理论基础.
    • 周晓芳; 寸建萍; 姜黎黎; 田炳均; 李楠; 伏晓庆; 曹亿会
    • 摘要: 目的 了解云南省手足口病(hand,foot and mouth disease,HFMD)监测中分离到的2株柯萨奇病毒A12型(Coxsackievirus A12,CV-A12) VP1区基因序列特征.方法 对HFMD监测中获得的临床标本开展RD细胞上的病毒分离培养,通过荧光定量PCR和测序方法鉴定为CV-A12的毒株,进一步对其VP1区进行序列测定,并搜集GenBank中CV-A12其他型别的参考株,共同构建系统进化树,分析CV-A12的VP1区基因特征.结果 获得2株CV-A12分离株的VP1区序列(888 bp),与2018年的云南参考株毒株同源性最高,其VP1区氨基酸在多个位点上与其他云南参考株存在特异突变.结论 云南省HFMD标本中发现的CV-A12已经发生地区特异性VP1基因变异.
    • 王洁; 丁航天; 廖均乐; 钱鹏; 刘玉秀; 习向锋; 张许科; 田克恭
    • 摘要: 为了解我国猫杯状病毒(FCV)流行情况,于2019年1月~3月从京津地区4家宠物医院收集并检测眼鼻肛拭子297份,FCV、猫疱疹病毒1型和猫泛白细胞减少症病毒阳性率分别为15.49%、30.98%、30.64%.病原学调查结果显示,未免疫的小于1岁幼猫对FCV更易感.将FCV单纯阳性病料接种于F81细胞进行病毒分离,通过间接免疫荧光和测序分析等进行鉴定,分离的5株FCV分别命名为F2019 TJ 1株、F2019TJ2株、F2019TJ3株、F2019BJ1株和F2019BJ2株.研究显示,FCV对温度敏感,37°C存放4 d病毒含量下降1个滴度.对5株FCV的VP1基因进行测序分析,结果显示5株FCV核苷酸和氨基酸同源性分别为74.3%~87.3%和82.2%~92.2%,归属于2个不同毒株群,F2019BJ1株、F2019BJ2株和F2019TJ1株属于GI株群,与美国的UTCVM-H2株遗传距离较近;F2019TJ2株和F2019TJ3株属于GⅡ株群,与国内的FCV-GD株遗传距离最近.研究结果为了解国内FCV流行及变异特点提供参考依据.
    • 杨世丽; 常巍; 袁梦; 黄雅贞; 陈仕龙; 马燕梅
    • 摘要: [目的]确定福建某鸭场雏鸭以出现角弓反张和肝脏出现肿大并伴有密集出血点为主要病征的高死亡率病害的病原,并制备可特异性检测的多克隆抗体,以期为福建省鸭流行病学研究提供素材.[方法]取该鸭场病死鸭肝脏组织进行病毒的分离鉴定,并对病毒进行全基因测序.利用pGEX-4T-1载体构建该病毒优势抗原表位基因的高效表达系统,制备VP1多克隆抗体,并用Western-blotting检测其特异性.[结果]应用非免疫的鸭胚从疑似鸭病毒性肝炎的鸭肝脏中分离到1株病毒.该分离毒在鸭胚连续传6代后死亡率约为70%,且死胚尿囊液分别在鸭、鸡、小鼠和兔血液中均未出现血凝现象.注射分离毒的尿囊液的1日龄雏鸭死亡率达100%.RT-PCR扩增结果、全基因组测序结果表明分离毒为I型鸭病毒性肝炎病毒,毒株DQ226541.1的基因序列同源性达99.4%,其VP1氨基酸序列与毒株DQ226541.1氨基酸序列一致.将毒株命名为Fujian2015.成功构建重组质粒pGEX-4T-1-VP1,并制备了可特异性检测VP1蛋白的VP1多抗血清.[结论]成功分离到了1株I型鸭病毒性肝炎病毒,同时制备了该毒株的VP1多克隆抗体,为后续检测I型鸭病毒性肝炎病毒相关研究奠定了基础.
    • 宋易纯; 吴瑞; 薛泽润; 陈海龙; 杜全丽; 韩月雯; 杨玉捷; 邓杨妮; 马超锋
    • 摘要: 目的 了解2017-2018年西安市手足口病病原谱构成情况以及肠道病毒71型(enterovirus 71,EV-A71)VP1的基因特征.方法 采集2017-2018年西安市手足口病哨点医院HFMD患者肛拭子标本1 735例,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鉴别EV-A71、柯萨奇病毒A组16型(coxsackievirus 16,CV-A16)和其他肠道病毒.分离培养部分EV-A71毒株,采用一步法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对VP1区进行基因扩增及测序,与本地区既往毒株进行同源性比对及遗传进化分析.结果 共检测到肠道病毒核酸阳性样本1 565例,阳性率为90.20%(1 565/1 735),其中EV-A71核酸阳性占24.79%(388/1 565),CV-A16核酸阳性占21.85%(342/1 565),其他肠道病毒核酸阳性则占53.36%(835/1 565).2017年与2018年的主要病原分别是EV-A71(45.08%)与其他肠道病毒(73.38%),病原构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370.57,P<0.001).EV-A71所致手足口病集中在4~7月份,占总病例的73.97%(287/388).EV-A71 VP1区同源性分析显示,分离到的20株EV-A71毒株均属于C4a亚型,核苷酸与氨基酸同源性分别为94.4%~96.1%、99.4%~100%,与以往西安市分离到的EV-A71同源性在91.5%以上.EV-A71 VP1区遗传进化分析结果显示,西安市2008-2018年EV-A71毒株与C4a亚型代表株处于同一分支,形成多个流行簇,且随着时间推移VP1区变异程度增大.结论 其他肠道病毒为2017-2018年西安市手足口病主要病原,C4a亚型EV-A71仍在西安市持续流行,应加强对于HFMD病原谱及分子流行病学的监测,为进一步有效防治HFMD提供工作依据.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