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审美旨趣

审美旨趣

审美旨趣的相关文献在1957年到2022年内共计91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文学、绘画、信息与知识传播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90篇、会议论文1篇、专利文献37篇;相关期刊80种,包括法学、中国青年、船山学刊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学会第十七届学术年会等;审美旨趣的相关文献由88位作者贡献,包括周志峰、张宇、王敏等。

审美旨趣—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90 占比:70.31%

会议论文>

论文:1 占比:0.78%

专利文献>

论文:37 占比:28.91%

总计:128篇

审美旨趣—发文趋势图

审美旨趣

-研究学者

  • 周志峰
  • 张宇
  • 王敏
  • 胡友慧
  • 蓝青
  • 丁智才
  • 严家炎
  • 于霞
  • 介祺
  • 何镇邦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马丽媛; 张倩
    • 摘要: 宋代僧诗继续兴盛,李龏长期与僧人隐士交往,思想多受佛教思想影响,偏爱晚唐诗风与僧侣诗歌的艺术风格糅合.《唐僧弘秀集》是对唐代僧诗的收集和总结,展示诗僧独特的诗歌艺术风格.本文根据李龏《唐僧弘秀集》的审美旨趣进行分类解读从而对《唐僧弘秀集》进行整体把握,探析南宋时期文人状况和对唐代诗风的解读.
    • 石寒
    • 摘要: 齐鲁画家徐永生为人儒雅、清隽,他的艺术早已蜚声画坛,是一位深受画坛和收藏界关注的实力派画家。纵观他近年来的创作,可以说,他的人物画艺术所追求的是出入于古典与现代之间的“新古典”审美旨趣,这也使得他成为新古典主义阵营里的杰出画家。艺术家的古典情结不是偶然的,它来自于艺术家对传统文化的深入自省和自觉。
    • 弋舟(文/图)
    • 摘要: 翻检这些小画,我不禁再次为自己审美旨趣的顽固而感到惊讶,当然,也有惊讶之余的检讨。这里面,或可窥见我如何在写与画的两端认知艺术。鉴于这批小画一目了然的"小",作为小说家,我实在是不免要将其与短篇小说的写作互为印证。回看自己的短篇小说,我发现,与这些小画相仿佛,部分写作仅能够以"材料"的面目示人,这可能证明了"未完成"亦是短篇小说所允许的艺术手段;就像这些小画一般,当我拿不准写下的算不算短篇小说时,可能昭示着"自由"正是这个文体最为惊人的秘密。
    • 张轲风; 刘贞文
    • 摘要: 八景文化是中国传统仙道文化、审美旨趣与地理环境相结合的产物,它依托自然地理环境,将人文情怀、艺术营造与山水美学融为一体,以景观、诗文、图画、建筑等多种元素为表现形式,以"四字格"为景观的主要命名方式,将某一地域的八个或若干个风景胜地聚合起来的一种地域文化现象。它具有中国历史文化对区域地理环境塑造与选择的特点,同时也是传统文化对特定区域人地关系的具象化解读和形塑。
    • 许醴; 刘新跃
    • 摘要: 新时代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宣传工作、学校美育、传统文化等进行了深入的探索和思考,形成了一系列兼具时代特征和个人魅力的习近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重要论述.习近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重要论述体现了"育人为什么要审美""用什么样的美来育人""如何审美育人"三个层次的思想,从审美文本、审美路径、审美旨趣、审美意义四方面进行解读有利于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有利于满足新时代大学生的精神需要,有利于促进大学生理想人格的养成.对于我们在教育实践中要注重审美的主体功能、注重整合审美对象的资源、注重创设良好的审美环境具有启发意义.
    • 蒋承勇; 马翔
    • 摘要: “文学自觉”即文学的“审美自觉”,它由社会文化背景、诗学理论、文学创作,知识分子共同推动并孕育。中西方文学尽管有着截然不同的文化土壤和审美旨趣,但都在某个历史阶段出现了“文学自觉”现象。西方文学的审美自觉滥觞于浪漫主义对古典主义的反拨,并在19世纪唯美主义思潮那里真正成型,从而开启了西方现代文学的形式化转向。
    • 黄智
    • 摘要: 胡适曾说":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由于所处时代不同,所占立场差异,以致人们对同一历史事件往往会作出大相径庭的解读。如唐朝玄武门之变,正史记载李世民受父兄逼迫不过,出于自保才发动了这场政变。但如果站在李建成的立场上,一定会得出截然相反的结论。文本的解读千人千面,依靠的是读者的知识素养、文化事野、逻辑思辨、审美旨趣等综合素质,读者因阅历、动机、信念、立场的不同,对同一文本会作出不一样的解读,甚至同一个读者面对同一文本在不同时期也会产生不同甚至完全相反的感悟。
    • 摘要: 中国美术馆典藏活化系列展:中国美术馆典藏历代工笔画展该展从中国美术馆馆藏工笔画中精挑细选,时间上从元代到当代,题材上包括人物、花鸟、山水,系统梳理从古至今工笔画的创作理念、表现技法和审美旨趣的发展流变,不仅向观众展示了中国画"尽其精微"的手段,诠释了"取神得形""以线立形""以形达意"等命题的美学内涵,同时也反映了中国美术馆丰富而有序的收藏特色。
    • 李沛文
    • 摘要: 当下处于互联网快速发展的时代,高校大学生无人不网、无处不网,生活呈现出泛娱乐化现象,学习时间碎片化,学生审美旨趣的培养需借助音乐鉴赏教育。文章首先梳理了高校音乐鉴赏教育的现状,结果表明音乐鉴赏教育课程的实施与开发远远无法令人满意。鉴于此,为提升当代大学生的审美旨趣,建议高校增加声乐鉴赏、器乐鉴赏与歌剧鉴赏方面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熟知经典音乐作品,使学生体悟到音乐的美学意蕴,全面提升其审美旨趣
    • 潘水萍
    • 摘要: 林语堂是20世纪文坛学界上崇洋媚外主流时风反叛祛魅的逆行者,也是中国文化自信确立标示的风向标,更是中国文化形象形塑铸就的点灯人.他一以贯之地努力站在中西比较观瞻的视境下重新发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价值历史地位及其民族智慧特色,先知先觉地突破学界崇洋媚外时风与一味西化时髦倾向使然下所导致的中国传统文化精神智慧被反复群盲、遮蔽、漠视乃至误读的框架怪圈.然而最大的问题就是,当前学界鲜少有人能够充分注意到林语堂对道家文化价值乃至精神智慧的别样发现及独特解释.此文将从宏观上梳理出林语堂在主流及非主流文化观的大背景下对道家文化价值的强化、凸显和接受,力图将他在这一问题上各自隐逸且各表情怀的文艺创作特质尽可能地纳入到20世纪的理论框架下进行深层动因轨迹的系统综合考察,从而考量并揭示出道家文化精神是如何在20世纪百年中国作家的认识中流衍、标识与传播,这背后所凸显出的恰恰正是林语堂对中国文化高度自信的深刻照亮和对中国文化形象熔铸的标示.这显然是此文着重深入探究与反思的问题.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