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体育场馆
学校体育场馆的相关文献在2003年到2022年内共计200篇,主要集中在体育、教育、管理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79篇、会议论文14篇、专利文献19553篇;相关期刊115种,包括当代体育科技、体育教学、体育科技文献通报等;
相关会议10种,包括2015第十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2013中国体育产业与体育用品发展论坛、中国法学会体育法学研究会2012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等;学校体育场馆的相关文献由252位作者贡献,包括徐磊、丁红娜、代坤等。
学校体育场馆—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19553篇
占比:99.02%
总计:19746篇
学校体育场馆
-研究学者
- 徐磊
- 丁红娜
- 代坤
- 刘勇
- 谭仲秋
- 刘鸣鸣
- 向会英
- 张汪洋
- 王庆军
- 王润
- 赵子建
- 于善旭
- 刘苏玉
- 周瞳
- 尹辉
- 巩月迎
- 张朋
- 张海波
- 张科
- 徐宽华
- 昝登良
- 曹英英
- 李彩娥
- 杨宇飞
- 杨昊霖
- 楼丽文
- 段红安
- 毕红星
- 王世明
- 王晓东
- 王晓芳
- 王登峰
- 罗光霞
- 胡凤鑫
- 舒颜开
- 许月云
- 许锁迪
- 赵继明
- 郇昌店
- 陈林会
- 何勇
- 余敏
- 佟远堂
- 侯爱清
- 冯伟
- 冯维胜
- 冰启
- 凌志雄
- 刘亚云
- 刘保国
-
-
陈元欣;
李娟
-
-
摘要:
学校体育场馆对外开放对于弥补公共体育设施短板,破解群众“健身去哪儿”难题具有重要作用。采用实地调研、专家访谈等研究方法对学校体育场馆对外开放问题进行研究。研究发现,新时代我国学校体育场馆对外开放主要存在以下困境:防疫管理加强,场馆难以开放;协同治理不够,部门协作不畅;场馆质量不高,服务内容单一;社会参与不足,激励机制缺失。结合各地学校体育场馆对外开放的创新实践,对学校体育场馆对外开放提出以下展望:委托管理是未来的主要模式,共建共享是未来的发展趋势,多部门协同治理是重要保障,数字化赋能将提升管理效率,激励机制设计是吸引社会力量参与的关键。
-
-
朱萌萌
-
-
摘要:
体育场馆作为高校硬件的重要组成部分,除了保证正常的教学任务和训练之外,课余时间也要保证学生能够进行体育锻炼,学生课余时间对学校体育场馆的满意度,会直接影响学生课余时间进行体育锻炼的态度和积极性,甚至会影响学生的身体健康状况和体能状况。本研究采用文献资料、问卷调查、学生访谈、数理统计等方法,对上海体育学院9个二级学院412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分析探讨了课余时间上海体育学院体育场馆的使用现状、学生对体育场馆的满意度、需求度及满意与需求之间的矛盾,研究发现课余时间校内体育场馆利用率较高,学生对学校体育场馆整体上满意度较高,但也容易受到课余时间场馆的开放时长和和场地的人均占有量需求高等因素影响,所以课余时间增加场馆的开放时长,实行场馆错峰开放,提高人均占有量,及时检查更新场地器材,将进一步提高课余时间学生对校内体育场馆的满意度。
-
-
林丽琼
-
-
摘要:
本文以文献资料法等为主要研究方法对我国体育社会组织参与学校体育场馆社会开放的价值与策略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体育社会组织参与学校体育场馆社会开放价值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有利于盘活体育场馆资源,提高运行效率;减轻学校体育场馆社会开放中的管理成本;具备较强的体育活动管理能力等。研究还提出若干促进学校体育场馆社会开放策略:将体育社会组织参与场馆开放纳入政府购买公共服务范畴;配套支持体育社会组织参与学校体育场馆社会开放的政策;加强体育社会组织参与学校体育场馆管理的协调配合;完善安全保障机制等。
-
-
徐磊;
王坤焱
-
-
摘要:
采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对大数据治理学校体育场馆服务全民健身中所面临的观念短板、数据孤岛、产权归属模糊、监管不力等问题进行多维度剖析。在“体育强国”以及“全民健身”成为国家大的发展战略背景下,探索运用大数据推进学校体育场馆服务全民健身,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文化需求具有重要意义。
-
-
唐苏莉
-
-
摘要:
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全民教育水平不断提高,人民对于身体健康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全民健身成为一种潮流。而当前公共体育设施和健身场所仍然缺乏,这制约着全民健身运动的开展,妨碍着大众体育的普及。在此情况下,可以利用学校体育资源有效解决场馆供给短缺的问题,将学校体育场馆开放正可以满足广大民众的体育锻炼需求,并促进全民健身的进一步普及,采用此对策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
-
-
李彩娥;
郇昌店;
许月云
-
-
摘要:
学校体育场馆对外开放是学校承担社会责任、助力全民健身国家战略的重要举措。本研究采用专家访谈、实地考察、案例研究等方法,基于激励、监管构建4种分析模式,认为我国中小学校体育场馆对外开放属于弱激励、强监管的模式。弱激励、强监管属于消极安全的开放模式,其主要成因是相关主体的利益协调失衡,积极性不高;运行责任点较多,监管压力较大。基于国家对全民健身发展的布局和现实需求,未来学校体育场馆对外开放应走向强激励、强监管的积极安全开放模式,具体改革路径为变弱激励为强激励,强化主体的利益协调,提高积极性;制度建设缓解学校压力,推进科学监管。
-
-
王保宏
-
-
摘要:
宁夏学校体育场馆,既要满足学校体育教学正常进行,又要兼顾对外开放问题,使得二者能够协调发展,实现共赢.本文针对宁夏学校体育场馆在体育教学和对外开放这一耦合问题上进行论述,探讨几点让这一符合社会行为事件有较好融合的看法和观点.
-
-
何勇
-
-
摘要:
全民健身背景下,学校体育场馆的社会服务已成为解决健身场地不足问题的重要路径,对补齐大众身边的健身设施短板具有现实意义.因此,文章对学校体育场馆社会化服务质量和效益提高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探析,将学校体育场馆的利用与全民健身进行有效对接,以期为我国学校体育场馆的社会服务模式选择提供借鉴,以提高学校体育场馆服务的水平.
-
-
徐磊;
王庆军
-
-
摘要:
采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从产权视角出发,在新时代背景下,对我国公立学校体育场馆服务全民健身存在的问题、目标进行了剖析,进而提出了公立学校体育场馆服务全民健身的优化路径.研究发现:我国公立学校体育场馆在服务全民健身路径中存在产权制度不清、产权结构与产业结构错位、产权基本功能发展失衡、产权实现形式低效等共性问题.优化策略:试行场馆产权制度改革,推行统一管理机制;精准定位场馆属性,提高产权结构与产业结构吻合度;健全产权监管机制,均衡产权基本功能发展;实行股份制改革,提高产权利用效率.
-
-
-
王小平
- 《2018年北京学校体育科学大会(首都高等学校第十九届体育科学学术论文报告会)》
| 2018年
-
摘要:
中国改革开放之后,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提高,同时也伴随着全民体育健身活动的蓬勃发展和强烈需求.面对公民各类健身活动日益增多,体育公共活动场所需求与中国有限的体育公共资源之间的矛盾也日益凸显.如何解决这一矛盾?学校体育场馆对社会化开放,一方面提升了体育场馆的利用率,可以缓解公民对体育场地设施需求的压力;另一方面对落实国家全民健身计划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应当考虑到,学校体育场馆对社会开放,将带来学校体育场馆设施的管理和在校生日常教学,生活秩序安全保障的重大挑战,涉及行政责任和法律责任问题.本文作者试图从中国现体育场馆的现状与开放的必要性、学校与社会的法律关系、学校体育场馆对社会开放的法律、法规规定、对社会开放的困境及存在的问题、国外体育场馆对社会开放的借鉴等方面进行分析探讨,最后提出建议.
-
-
张汪洋;
赵子建;
刘苏玉;
郭淇;
栗振华
- 《第八届中国学校体育科学大会》
| 2016年
-
摘要:
在居民体育锻炼需求不断增强的今天,研究如何将学校体育场馆的利用与社区体育有效对接,充分发挥学校体育场馆公共服务职能具有重大意义.本文以学校体育场馆公共服务运行机制为研究对象,对我国学校体育场馆公共服务的现状进行分析,并找出影响学校体育场馆公共服务的优势因子、劣势因子、机遇因子和威胁因子,在此基础上对各因子进行排列组合制定相应的学校体育场馆公共服务的策略,现阶段我国学校体育场馆公共服务现状不容乐观。影响学校体育场馆公共服务的优势因子是学校体育场馆数量和面积多,场馆综合优势突出;劣势因子是场馆资金来源单一,场馆运营管理模式滞后,场馆功能障碍;机遇因子是全民健身运动蓬勃发展,国家资金支持,国家政策法规支持,体育产业化大环境,“互联网+”的开展;威胁因子是安全问题,学校领导不支持。我国学校体育场馆公共服务可以充分发挥学校的综合优势,制定学校体育场馆的收费标准,积极推进“互联网+学校体育场馆”模式;创新场馆管理模式,创新场馆运营模式;多部门协作保证场馆开放,建立资金保障机制;提高学校体育场馆公共服务质量,建立安全保障机制。
-
-
-
-
-
徐静
- 《2013中国体育产业与体育用品发展论坛》
| 2013年
-
摘要:
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提高,人们追求健康生活方式的意识以及对健身的需求日渐增强,从而群众健身的热潮迅速兴起,然而由于中国体育设施的增长速度满足不了人们的需求,使得已经开放的体育设施难以适应迅速增长的全民健身需求.学校体育场馆是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提高学校体育场馆的利用率是解决中国当前公共体育场地设施紧缺矛盾的重要手段,通过对学校体育场馆的利用率现状进行考察,得出学校体育场馆在利用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学校体育场馆功能单一,不能最大限度的开放利用场馆资源;学校体育场馆虽然逐步向社会开放,但积极性显然不高。影响学校体育场馆利用率的因素主要有缺乏政府的政策保障支持;缺乏管理经营人才;学校领导不够重视;经费的限制等。并有针对性的提出提高学校体育场馆利用率的对策:建立“二级政府、三级管理”的管理模式;合理规划利用现有的资源;加强相应的考核机制;加强安全管理。
-
-
-
钟薇;
韩亚辉
- 《第14届世界群众体育大会》
| 2011年
-
摘要:
研究目的:rn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明确指出要使全民族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形成全民健身的完整体系,促进人的全面发展。rn 但是,我国有限的体育场馆资源直接影响着体育锻炼的项目、内容,进而限制了参与的群众人数。2009年10月1日国务院颁布实施的《全民健身条例》中规定:“公办学校应当积极创造条件向公众开放体育设施”。如何有效利用学校体育场馆为群众体育服务从而促进群众体育的长期发展是本文要研究的内容。rn 研究方法:rn 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比较分析法、问卷调查法rn 研究结果:rn 一、必要性rn (1)与美国、英国、日本等群众体育发达的国家相比,我国公共体育场馆数量较少,不能满足群众的健身需求。rn (2)学校体育场馆作为社会体育运动场馆的重要组成部分,占其相当大的比例。[1]但是,学校体育场馆除了用于教学、训练之外,晚上和节假日比较空闲,可供开发利用,来满足广大群众参加体育锻炼的需要。rn (3)体育场馆的日常维护费用较高,给学校造成了较大的经济压力,对外开放并收取适当的费用也可以减轻学校的经济负担。rn 二、策略建议rn 1、政府统筹规划,学校与社区共同管理。体育场馆的建设需要资金多、建设时间长,只有地方政府作为纽带联结起学校与社区,才能有效配置和整合辖区内的场馆资源。rn 2、后奥运时期,政府应把发展的重点转向群众体育,进一步加大对公共体育场馆的投入,促进群众体育的发展。rn 3、发展多元化的投资渠道,引入社会资金可采用BOT融资方式。随着民间资本逐步增多,应允许民间资本进入体育领域。rn 3、新建场馆时场馆设计上应实现多种用途,并应注意控制单个场馆的面积,增加场馆的数量,方便群众就近健身,同时降低场馆的运营成本。rn 4、学校体育场馆对群众开放时的风险主要包括自然灾害风险、意外事故风险、额外费用风险、责任风险等。[2]rn 5、经营管理人员专业化。专业化的管理人员能提高体育场馆的利用率,同时还能最大限度的降低风险。rn 结论:rn 国务院颁发的行政法规给学校体育场馆对外开放提供了法律依据,群众体育发达的国家建设体育场馆的经验以及我国学校体育场馆的特点也表明学校体育场馆对群众开放有其必然性。在具体策略上要注意政府统筹规划、投资主体多元化、风险管理、收取必要的费用、经营管理人员专业化等问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