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存在者

存在者

存在者的相关文献在1953年到2023年内共计4737篇,主要集中在欧洲哲学、哲学理论、中国文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22篇、会议论文1篇、专利文献4414篇;相关期刊220种,包括现代哲学、中国哲学史、东方论坛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中国建筑学会成立50周年暨2003年学术年会等;存在者的相关文献由9081位作者贡献,包括刘俊涛、李斯琴、邹明志等。

存在者—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322 占比:6.80%

会议论文>

论文:1 占比:0.02%

专利文献>

论文:4414 占比:93.18%

总计:4737篇

存在者—发文趋势图

存在者

-研究学者

  • 刘俊涛
  • 李斯琴
  • 邹明志
  • 邹高迪
  • 陈鹏
  • 菲利普·梅诺
  • J·B·鲍威尔
  • L·H·帕莱斯
  • 乔瓦尼·里奇
  • 安娜·索玛斯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舒红跃; 陈翔
    • 摘要: 海德格尔早期从存在者出发研究存在,后期着力于直接从存在本身追问存在。存在与存在者之间的关系无法被完全割裂,可以有别于海德格尔,不是从某一个在存在者、存在论层次上具有优先性的存在者来追问存在,而是从不同存在者(前人类、人类和后人类)的共在序列中研究存在。所有存在者都从属于一个绵延着的生命共同体。依据当今认知科学的研究,较高层次的智能的产生随附于较低层次的大脑神经元的运转,低层次的物质演变跨过某一临界点之后高层次的智能就会涌现,智能的出现不依赖于特定的生物结构。人工智能作为一种后人类存在者的出现是可能的,这使从不同存在者的延续和共在中探究存在问题得以可能。以融贯的生命共同体来研究存在,探寻人类与其他存在者,尤其是后人类存在者的关系,或可成为推进海德格尔存在论研究的一条可能性路径。能否找到,特别是如何找到人类与人工智能共生共存而非你死我活的方法和策略,也将是人类在未来所面临的最为重要、最为艰巨的任务之一。
    • 邓晓芒
    • 摘要: 海德格尔对康德的"存在论题"——"存在(是)不是一个实在的谓词"作了极其细致和深入的分析,试图从康德的这一论题中引出他自己的有关存在本身的追问.但他犯了三个根本性的错误,第一,康德的"存在(是)本身"只是逻辑系词,从中不可能引出存在者之所以存在,而他的存在者之所以存在又只是主体性的"我思",也不符合海德格尔的要求;第二,康德的三个模态范畴虽然形式上着眼于系词"是",但本身仍然是一些"实在的谓词",除了描述经验性的存在者之外别无用处,无法指示海德格尔的"作为存在的存在";第三,康德的"反思概念的歧义"是批评莱布尼茨和洛克的独断论的,而不是要通过对模态范畴的反思而建立起海德格尔式的存在学说,海德格尔的解读完全脱离了康德的文本.海德格尔想通过引申和发挥康德的存在论题而推出自己的存在论,这是一个失败的尝试.
    • 邓晓芒
    • 摘要: 海德格尔对康德的"存在论题"——"存在(是)不是一个实在的谓词"作了极其细致和深入的分析,试图从康德的这一论题中引出他自己的有关存在本身的追问.但他犯了三个根本性的错误,第一,康德的"存在(是)本身"只是逻辑系词,从中不可能引出存在者之所以存在,而他的存在者之所以存在又只是主体性的"我思",也不符合海德格尔的要求;第二,康德的三个模态范畴虽然形式上着眼于系词"是",但本身仍然是一些"实在的谓词",除了描述经验性的存在者之外别无用处,无法指示海德格尔的"作为存在的存在";第三,康德的"反思概念的歧义"是批评莱布尼茨和洛克的独断论的,而不是要通过对模态范畴的反思而建立起海德格尔式的存在学说,海德格尔的解读完全脱离了康德的文本.海德格尔想通过引申和发挥康德的存在论题而推出自己的存在论,这是一个失败的尝试.
    • 邓晓芒
    • 摘要: cqvip:海德格尔对康德的“存在论题”——“存在(是)不是一个实在的谓词”作了极其细致和深入的分析,试图从康德的这一论题中引出他自己的有关存在本身的追问。但他犯了三个根本性的错误,第一,康德的“存在(是)本身”只是逻辑系词,从中不可能引出存在者之所以存在,而他的存在者之所以存在又只是主体性的“我思”,也不符合海德格尔的要求;第二,康德的三个模态范畴虽然形式上着眼于系词“是”,但本身仍然是一些“实在的谓词”,除了描述经验性的存在者之外别无用处,无法指示海德格尔的“作为存在的存在”;第三,康德的“反思概念的歧义”是批评莱布尼茨和洛克的独断论的,而不是要通过对模态范畴的反思而建立起海德格尔式的存在学说,海德格尔的解读完全脱离了康德的文本。海德格尔想通过引申和发挥康德的存在论题而推出自己的存在论,这是一个失败的尝试.
    • 罗雅文
    • 摘要: 海德格尔跳出"主客体二分"的陷阱,用存在主义重新定义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提供了原伦理学依据.生态伦理思想包括生态存在论、异化统治论和诗意栖居论,对后期哲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理论依据.
    • 张莹莹
    • 摘要: 海德格尔认为,传统形而上学没有正确认识存在,他们将一切真实存在的东西看作为存在,进而通过各种各样的关于实体的解说形成他们的存在论理论.在海德格尔那里,存在不是存在者.如果要正确认识存在,必须运用现象学的方法,让存在者"如其所是"地显现自身.所以他首先对传统形而上学进行批判并阐述了自己的存在理论,力求在思存关系中寻求到通达存在的道路.
    • 牟成文
    • 摘要: 在海德格尔存在论即基础存在论中,“思”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海德格尔之“思”既不同于“常人”的“日常之思”,又不同于传统存在论的“技术之思”。因此,海德格尔之“思”具有独特性定位:它“属于存在”而非“存在者”;“存在之思超过一切思考”;它“突出于行动与制造之上”;它的“第一规律”就是要“适合天命”。海德格尔之“思”的独特性定位决定海德格尔之“思”必然具有神秘性、虚妄性和褊狭性等特质。
    • 于成龙; 邹之坤
    • 摘要: 从古代发展而来,西方传统哲学史始终在研究的两个方向就是存在和存在者,但是从在西方哲学史的不断深入发展下,有关存在和存在者的概念逐渐被模糊,也有人将存在者当作存在看待,追问存在的哲学意义。文章着重从哲学发展的不同时期入手,具体分析不同哲学时期存在和存在者的概念衍变。
    • 赵凯荣
    • 摘要: 存在论始于古代希腊,巴门尼德和赫拉克利特代表了两条不同的存在论道路.这种存在论本质上不同于我们一般所说的哲学存在论.我们一般所说的哲学存在论局限于事物性领域,就连逻辑学和数学也属于事物性领域,更遑论物理学这样的科学.甚至精神也属于事物性领域.这一哲学存在论有巨大的"有效性".但是,早在《巴黎手稿》时马克思就已经意识到这一哲学存在论有一个重大问题,那就是把真实的事物和事情对象化、客体化、质料化了.对经济学而言,一切都是已知的、现成的、可计算的经济要素,连人也是商品;甚至在逻辑学、语言学、数学中亦复如是,一切都只是数量,一切都只是字母,一切都只是符号.所以海德格尔不把这种哲学存在论视为存在论,立足于"面向事情本身",海德格尔彻底改变了现象学,并明确意识到了存在论转向.同时,海德格尔明确意识到了,尽管马克思主要活动于存在者领域,但通过对现代人的异化和无家可归状态的批判,马克思深入了人的本质的最深处,从而走向了一种真正的存在论.从这个意义上说,任何一种基于哲学存在论的对马克思的研究,无论是经济哲学的、法哲学的、政治哲学的,还是实践哲学的、历史哲学的、文化哲学的甚至是入学的研究,无论多么时髦,正如海德格尔在对萨特的存在论批判中所言,都低于马克思,从而没有资格和马克思交谈.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