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婴儿,新生,疾病

婴儿,新生,疾病

婴儿,新生,疾病的相关文献在1998年到2021年内共计287篇,主要集中在儿科学、神经病学与精神病学、临床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87篇、专利文献66123篇;相关期刊52种,包括国际检验医学杂志、医学临床研究、临床小儿外科杂志等; 婴儿,新生,疾病的相关文献由780位作者贡献,包括刘翠青、薛辛东、邵肖梅等。

婴儿,新生,疾病—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87 占比:0.43%

专利文献>

论文:66123 占比:99.57%

总计:66410篇

婴儿,新生,疾病—发文趋势图

婴儿,新生,疾病

-研究学者

  • 刘翠青
  • 薛辛东
  • 邵肖梅
  • 吴斌
  • 郝丽红
  • 黄妙辉
  • 余加林
  • 侯新琳
  • 俞钢
  • 刘丰丽
  • 期刊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赵颖; 田秀英; 边希云; 张婉娴
    • 摘要: 动脉导管未闭(PDA)是严重影响新生儿尤其是早产儿存活及生存质量的一种疾病.目前针对PDA的治疗仍存在很大争议.本文介绍了近年来关于PDA的治疗时机选择、治疗方式(内科治疗、手术结扎及预防性治疗)及药物选择(吲哚美辛、布洛芬及对乙酰氨基酚)的研究进展,并对其利弊进行分析.
    • 冯琼; 林虹; 蔡兴俊
    • 摘要: 目的 探讨血清微小RNA(miR)-223、miR-155在新生儿肺炎患儿中的表达情况,及其对新生儿肺炎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2015年9月至2017年9月该院新生儿科收治的121例新生儿肺炎患儿作为新生儿肺炎组,另选取同期于该院正常分娩的120例健康新生儿作为对照组.采用全自动荧光免疫分析仪及配套试剂测定研究对象治疗前后血清中降钙素原(PCT)水平,采用全自动酶标仪测定治疗前后血清中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并进行比较;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法检测两组血清中miR-223、miR-155相对表达水平并进行比较;Pearson分析miR-223、miR-155与PCT、IL-6的相关性;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miR-223、miR-155表达水平对新生儿肺炎的诊断价值.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新生儿肺炎组治疗前miR-223、miR-155、PCT及IL-6水平明显升高(P0.05).与治疗前比较,新生儿肺炎组治疗后miR-223、miR-155、PCT及IL-6水平明显降低(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两组miR-223与miR-155、PCT、IL-6表达呈正相关(P<0.05),miR-155与miR-223、PCT、IL-6表达呈正相关(P<0.05).ROC曲线显示,血清miR-223、miR-155、PCT、IL-6水平诊断新生儿肺炎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86、0.825、0.812、0.831,灵敏度分别为85.9%、81.5%、82.7%、83.6%,特异度分别为82.7%、78.7%、77.3%、82.1%;四者联合诊断的AUC为0.956,灵敏度为96.2%,特异度为93.8%.结论 miR-223、miR-155在新生儿肺炎患儿中高表达,miR-223、miR-155、PCT及IL-6联合检测可明显提高新生儿肺炎的诊断灵敏度及特异度.
    • 谢佳; 高雄; 张先红; 史源; 赵文静; 周梅; 申玉洁; 范娟
    • 摘要: 目的 该中心于2019年启动新生儿双向转诊工作,旨在构建新生儿双向转诊的规章流程,为新生儿双向转诊提供思路和借鉴.方法 制订新生儿双向转诊制度、流程,拟定适合转诊患儿的范围,在实施过程中不断细化具体流程,保障患儿转诊中和转诊后的安全及后续同质化治疗.结果 建立了有效的新生儿双向转诊流程,以"下转"流程为例,2019年5-12月该中心共计完成57例患儿的双向转诊(下转),出院诊断排名前3位的是早产儿、极低出生体重儿、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交接安全率100.00%,治愈率96.49%,家属满意度99.81%.结论 推行新生儿双向转诊(下转)工作可以提高转诊双方医院的救治水平和资源利用率,促进患儿更好地康复,家属满意度高.
    • 孔亮亮; 孙步豪; 季易; 崔杰; 沈卫民
    • 摘要: 目的 探讨在小婴儿Pierre Robin序列征中腭及舌骨的发育情况及其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烧伤整形科行双侧下颌骨牵张成骨术的年龄小于3个月龄的Pierre Robin序列征患儿的资料,根据患儿术前头面部三维螺旋CT结果,评估腭和舌骨的发育情况,并对患儿进行分组.根据腭形态将患儿分为腭裂组和高腭弓组,根据舌骨形态分为正常组、轻度组、重度组.分析各组患儿术前年龄、性别、体质量、术前及延长器置入术后呼吸支持(气管插管)、喂养支持(鼻饲)情况、术前及术后3个月(延长器取出术前)时的营养(血清白蛋白浓度)情况.正态分布数据以(x)±s表示,非正态分布数据以M(P25,P75)表示.患儿年龄、体质量及血清白蛋白指标的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各组间患儿术后插管及鼻饲时间比较采用Kruskal-Wallis秩和检验,术前及术后血清白蛋白指标比较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各组间术前患儿性别、气管插管、鼻饲喂养情况采用Fisher确切概率法分析,P<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168例患儿被纳入研究,其中男79例,女89例,就诊年龄(36±22)d,入院时体质量(3.6±0.5)kg,术前插管率18.5%(31/168),术前鼻饲率33.3%(56/168).观察腭形态发现122例(72.6%)患儿伴有腭裂(腭裂组),46例(27.4%)表现为高腭弓(高腭弓组).腭裂组及高腭弓组患儿在入院年龄、体质量、性别、术前气管插管呼吸支持、血清白蛋白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喂养支持方面,高腭弓组(45.7%,21/46)比腭裂组(28.7%,35/122)术前鼻饲率更高(P =0.044),且术后高腭弓组鼻饲时间明显长于腭裂组(H = 11.565,P = 0.001),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但2组患儿气管插管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2组患儿呼吸、喂养困难等情况均明显改善,术后均不需气管插管及鼻饲喂养,血清白蛋白均明显增加,与术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舌骨形态发育情况显示76例(45.2%)患儿舌骨形态发育正常(正常组),57例(33.9%)舌骨体或舌骨支结构完整,但形态较正常小(轻度组),35例(20.8%)部分或全部舌骨结构缺如(重度组).正常组和轻度组在入院年龄和术前血清白蛋白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重度组的患儿年龄明显小于正常组和轻度组,术前血清白蛋白也较另2组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术前呼吸支持方面,重度组气管插管率更高(34.3%),与正常组(14.5%)或轻度组(14.0%)之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正常组与轻度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鼻饲喂养方面,轻度组(40.4%)、重度组(45.7%)与正常组(22.4%)鼻饲率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轻度组与重度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情况比较,重度组与正常组和轻度组相比,气管插管时间及鼻饲时间明显延长,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轻度组与正常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儿术后3个月血清白蛋白均明显增加,与术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 Pierre Robin序列征患儿存在不同程度的腭及舌骨形态异常.伴高腭弓患儿有较重的吞咽及喂养困难;严重舌骨发育畸形的患儿病情更重,有严重的呼吸和喂养困难.因此,早期评价腭及舌骨形态可能有助于评估术后预后情况,可尽快进行呼吸和喂养监测及相关的预防和治疗.
    • 张磊; 张福明; 孙岩; 赵子艳; 王丹丹; 张家洁
    • 摘要: [目的]探讨血栓弹力图(TEG)和常规凝血功能指标对危重新生儿凝血功能异常的诊断效能及其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8月至2019年4月河南省人民医院收治的160例危重新生儿临床资料.依据常规凝血功能检查结果将其分为凝血功能异常组(观察组,n=90)和凝血功能正常组(对照组,n=70),两组均行TEG检查.比较两组常规凝血功能检查结果、TEG参数,分析观察组中不同病情患儿TEG参数变化,采用Pear-son法分析各指标相关性,并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评估各指标对危重新生儿的诊断价值.[结果]观察组PT、APTT、TT较正常组明显延长(P0.05).极危重患儿PT、APTT较危重患儿明显延长(P<0.05),R值、K值短于危重患儿,而LY30高于危重患儿(P<0.05).Pearson相关分析表明,R值与PT、APTT呈负相关,而与TT无相关性,K值与APTT呈负相关(P<0.05),EPL、LY30与PT、APTT均有较好相关性(P<0.05).ROC曲线显示,常规凝血指标中APTT的曲线下面积最高,TEG参数中R值、LY30的曲线下面积较高,除K值外,TEG其他参数的曲线下面积均高于常规凝血功能指标,TEG的整体诊断效能高于常规凝血功能检查.[结论]与常规凝血功能检查相比,TEG用于诊断危重新生儿凝血功能异常的价值更高,且TEG各参数有着密切关系,可将其作为辅助检查手段.
    • 李娟; 朱怡文; 颜崇兵; 魏东; 蔡成; 龚小慧; 孙婧婧
    • 摘要: 目的 探讨6q24新生儿暂时性糖尿病(6q24-related transient neonatal diabetes mellitus,6q24-TNDM)的临床特征和分子遗传学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上海市儿童医院新生儿科收治的2例6q24-TNDM患儿的临床资料.采用焦磷酸测序方法,对6q24区域内甲基化差异修饰区域(differentially methylated region,DMR)中16个胞嘧啶-磷酸-鸟嘌呤二核苷酸(cytidine-phosphate-guanosine,CpG)位点的甲基化水平进行定量分析.结果 2例患儿均为男性,例1为5日龄,例2为11日龄,均为剖宫产娩出.例1胎龄37周+4,出生体重2 340 g;例2胎龄38周+2,出生体重2 600 g.2例均为小于胎龄儿,生后均因高血糖入院,体格检查见皮肤弹性略差,皮下脂肪偏少,入院时血糖分别为12.95和8.00 mmol/L,血胰岛素低于正常值(分别为<1.39和3.94 pmol/L),C-肽低于正常值(分别为0.05和0.14 nmol/L),尿糖阳性,尿酮体阴性,血清抗谷氨酸脱羧酶抗体、抗胰岛素抗体、胰岛细胞抗体阴性,胰腺大小正常.皮下注射胰岛素2周余,2例患儿好转出院,分别在生后69和42 d停用胰岛素,糖尿病缓解.2例患儿产前诊断提示染色体核型正常,单核苷酸多态性芯片提示6号染色体单亲二体,入院后二代测序均未检测到明确的致病性点突变.使用焦磷酸测序发现患儿6q24区域DMR中16个CpG位点的甲基化水平均低于10%(健康对照儿童相应位点的甲基化水平约为40%),呈现明显的低甲基化.结论 对于出生时小于胎龄儿、高血糖时血胰岛素和C-肽水平低的TNDM患儿,采用焦磷酸测序技术对甲基化差异修饰区域中CpG位点的甲基化水平进行定量分析,可以对6q24-TNDM进行快捷直接诊断,有助于指导治疗和评估预后.
    • 王品; 张靖
    • 摘要: 目的 探讨新生儿感染性休克患儿血清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淀粉酶样蛋白A(SAA)水平的临床意义.方法 2018年8月至2020年8月于我院出生并诊治的新生儿感染性休克患儿87例以及于我院出生并诊治的普通感染组新生儿50例进行对照研究,通过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测定两组新生儿血清HMGB和SAA水平.结果 新生儿感染性休克组患儿血清HMGB1和SAA水平均要显著高于普通感染组患儿(P<0.05);新生儿感染性休克患儿中,生存组患儿血清HMGB1和SAA水平均要明显低于死亡组患儿(P<0.05),血清HMGB1水平与血清SAA水平呈显著正相关(r=0.708,P<0.05).结论 新生儿感染性休克患儿血清HMGB1和SAA水平越高,患儿预后越差,可作为新生儿感染性休克病情严重程度和预后的重要指标.
    • 树叶; 谈鑫; 刘向宇; 罗勇奇; 李珂瑶; 蒋艳玲; 韦祝; 周斌
    • 摘要: 目的 初步探讨口服西罗莫司治疗小儿脉管异常类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收集2019年12月至2020年12月在湖南省儿童医院皮肤科住院治疗的14例脉管异常类疾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11例,女性3例,年龄6个月至10岁.病种:卡波西血管内皮瘤4例,Sturge-Weber综合征2例,静脉畸形3例,混合型脉管畸形3例,CLOVES综合征1例,结节性硬化症1例.住院期间给予西罗莫司每日1~1.5 mg/m2,分早晚两次口服,间隔12 h.住院期间监控不良反应,出院后继续口服药物,定期门诊复查,检测患者血常规、尿常规、肝肾功能、血脂全套、凝血功能、血药浓度等.结果 所有患者口服西罗莫司治疗3~7个月,疗程结束后随访1~3个月.治疗效果:4例卡波西血管内皮瘤患者有效;2例Sturge-Weber综合征患者1例部分有效,1例无效;3例静脉畸形患者1例部分有效,2例无效;3例混合型脉管畸形1例部分有效,2例无效;1例CLOVES综合征患者部分有效;1例结节性硬化症患者无效.14例均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 西罗莫司治疗卡波西血管内皮瘤可获得较理想的疗效,无明显不良反应;西罗莫司治疗脉管畸形疗效不确定,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 郭萌; 文伟; 詹子君; 马丽
    • 摘要: [目的]探讨应用百分位数法和ROC曲线分析法评估和调整深圳地区新生儿苯丙酮尿症(PKU)筛查中的苯丙氨酸(Phe)切值.[方法]选择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在深圳市各医院分娩的559496例新生儿,采用荧光苯丙氨酸脱氢酶法检测Phe水平,评价现用Phe切值,确立深圳地区Phe水平最佳切值.[结果]559496例新生儿Phe水平呈偏态分布,中位数为1.06 mg/dL,最小值为0.01 mg/dL,最大值为24.55 mg/dL,95%分位数值为1.69 mg/dL,99%分位数值为1.96 mg/dL、99.5%分位数值2.18 mg/dL、99.9%分位数值2.73mg/dL.Phe水平≥2 mg/dL原标本复查3923例,其中筛查阳性召回者3267例,根据诊断标准最终确诊患儿共33例.3267例新生儿在不同切值时的敏感度及特异度,最终将现用切值2.0 mg/dL调整为2.1 mg/dL;ROC曲线下面积为0.960,标准误为0.027,95%置信区间为0.906~1.000,有统计学意义(P<0.01).最终将现用切值2.0 mg/dL调整为2.1 mg/dL.[结论]结合百分位数法和ROC分析法,深圳地区新生儿PKU筛查Phe最佳切值调整为2.1 mg/dL较为合适.
    • 苏爱玲; 余章斌; 陈玉林; 朱金改; 钱苗
    • 摘要: 目的:评估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妇产医院(我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eonatal intensive care unit,NICU)罕见病的发生情况,分析罕见病的变化趋势.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20年12月我院分娩出生并在NICU治疗的危重新生儿,血、尿串联质谱筛查及基因检测明确为罕见病,用描述性研究方法对确诊患儿的疾病检出率、临床特征、基因改变及预后随访等情况进行归纳总结.结果:新生儿总量183820例,年分娩量从18863例逐年上升至26511例,年NICU住院患儿从2312例上升至2871例.共筛查出罕见病患儿34例,年罕见病检出率从0.43‰上升至4.39‰.筛查出的罕见病包括神经肌肉-骨骼疾病4例,遗传代谢性疾病18例,内分泌疾病2例,染色体缺失、异常6例,免疫系统疾病1例,其他3例.其中遗传代谢性疾病比例最高(占比约53%),其次为神经肌肉-骨骼疾病(占比约11%).常规串联质谱筛查诊断的罕见病共15例,其余19例均是通过外显子测序技术确诊.各种罕见病具有其特异的临床表现.34例罕见病患儿中,死亡8例,18例患儿生长发育基本正常,7例患儿存在不同程度生长智力发育落后,1例失访.结论:新生儿罕见病检出率逐年上升,以常染色体遗传代谢性疾病为主,其病死及后期发育落后比例高.加强对新生儿罕见病临床认知,扩大遗传代谢病筛查范围,加强产前咨询和遗传咨询等是实现优生优育、杜绝罕见病危害的关键.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