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SP调查

SP调查

SP调查的相关文献在2000年到2022年内共计100篇,主要集中在公路运输、综合运输、铁路运输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96篇、会议论文4篇、专利文献4846篇;相关期刊61种,包括山东交通学院学报、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交通科学与工程版)、城市交通等; 相关会议3种,包括第21届中国过程控制会议、2005年海峡两岸智能交通运输系统学术研讨会暨第二届同舟交通论坛、中国城市交通规划学术委员会2005年年会暨第二十一次学术研讨会等;SP调查的相关文献由267位作者贡献,包括赵鹏、陈旭梅、乔梁等。

SP调查—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96 占比:1.94%

会议论文>

论文:4 占比:0.08%

专利文献>

论文:4846 占比:97.98%

总计:4946篇

SP调查—发文趋势图

SP调查

-研究学者

  • 赵鹏
  • 陈旭梅
  • 乔梁
  • 仝硕
  • 何丽丽
  • 刘巧仙
  • 刘港
  • 刘祥敏
  • 初众甫
  • 卢霄霄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宋溢露; 羊钊
    • 摘要: 旅客对机场的选择影响着机场的发展,在多机场地区,地面交通方式多样,客运航线网络通达,旅客的选择行为更为复杂.针对多机场地区旅客机场选择决策行为及影响因素开展研究.利用预问卷确定选择机场的关键因素,依托某多机场地区典型实例,编制发放SP问卷,调查旅客在关键因素水平不同的情境下对机场的选择.基于回收的数据构建参数化随机选择集多项Logit(PCMNL)模型,最终模型命中率为88.3%,将模型计算结果与传统多项Logit模型相比,结果表明在挖掘到的显著因素相同时,前者精度优于后者.研究结果可用于测算各机场分担率,明确各机场定位.
    • 陈秀锋; 陈伟
    • 摘要: 为探究诱导信息对驾驶路径选择行为的影响及其作用机理,设计了SP调查问卷获取诱导信息下驾驶路径选择行为数据,应用SPSS软件对多元影响因子进行关键因子筛选以及影响特性分析,并基于二项Logit模型建立了诱导条件下驾驶路径选择行为模型。分析结果表明:驾龄、路网熟悉程度、诱导信息时效性是影响驾驶路径选择的关键因子,驾龄在2~5年的驾驶员变更路径的几率更大;对路网熟悉、认可可变信息实时性的驾驶员更倾向于变更路径,且路网熟悉程度、可变信息板时效性的影响表现为单调性。研究结果有利于构建诱导信息发布机制,提高诱导效率,为交通管理者制定诱导策略提供建议。
    • 于志青; 孙振东; 曹继征; 郭睿
    • 摘要: 信号交叉口作为城市道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行人和车辆汇聚、疏散的重要场所,当行人和车辆之间发生冲突时,很容易导致交通事故,而违反交通信号是导致交通事故最多的行人违法行为。国内学者从不同角度对行人过街行为进行研究,比如对西安市三个交叉口数据进行分析并构建行人过街交通模型、研究城市道路无信号控制路段行人过街行为倾向、通过SP调查对交叉口行人过街行为进行分析并构建行人过街危险度和行为安全性评价等。为进一步了解行人过街行为的影响因素,本文对河南省内重点路口行人过街行为展开调查研究,通过重点路口调查、编制RP/SP混合问卷的方式获取数据,对行人过街行为进行分析,了解行人过街特性,分析行人违法过街的心理倾向,构建广义线性回归Logit模型,分析影响行人非理性过街而产生违法行为的显著影响因素,并结合河南省行人过街行为的特点,提出相应改进措施,以期达到减少行人过街违法行为、提高交叉口通行能力、保障行人出行安全之目标,供参考。
    • 刘林; 孙小慧; 左志
    • 摘要: 采用SP调查问卷(Stated Preference Survey)收集乌鲁木齐至喀什出行数据,为提高城际高铁客流转移预测精度,建立多项logit模型和Nested Logit模型,比较其优良性,结果显示,多项Logit模型更适合本研究,因此,用建立的MNL模型对乌鲁木齐至喀什高铁开通客流转移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望能对城际高铁开通客流研究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且对乌喀即将建设的高铁和建成后高铁运营管理、乌喀现有常规交通结构调整及优化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同时为高铁客流预测后续研究提供有效的理论依据。
    • 李金海; 杨冠华; 丁漪; 刘剑锋
    • 摘要: 为研究城市轨道交通新线开通对出行方式选择的影响,开展了出行方式转换的SP(Stated Preference)调查,构建全目的和通勤出行方式选择的MNL模型(Multinomial Logit model)。定量分析了个体属性和交通方式属性对出行者交通方式选择的影响。研究表明:乘客感知的轨道交通全目的出行时耗负效用为相同时耗公交的91%,而通勤时耗负效用为全目的出行的1.89倍;轨道交通出行总时耗对分担率影响最显著,前者增减50%时,后者变动约10%;公交是轨道交通的主要竞争方式,当前者出行耗时提高50%时,后者分担率将增加6.8%;停车费小幅提高和出行时耗增加不能显著促使小汽车使用者转向轨道交通,交通需求管理是引导出行转移的重要途径。
    • 郑凯淘; 万雨杰; 唐大琳; 孙子云; 夏晶
    • 摘要: 信任的出发点是互动,为研究智能网联车人机交互对乘客信任度的影响,以高度自动化智能网联车为对象,构建面向人机交互的智能网联车信任度分析模型,分别从方式信任、内容信任和感知威胁及信任度四个潜变量28项人机交互观测指标度量乘客信任度,以网络调查问卷数据为基础,使用偏最小二乘法的结构方程模型(PLS-SEM)检验了测量模型内部的一致性、可靠性、收敛效度和区别效度,以及模型假设,探索了各潜变量之间的影响路径,最终根据观测指标影响路劲系数对模型结果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影响信任度的潜变量显著程度依次为:方式信任(0.73)>感知威胁(0.53)>内容信任(0.42).综合来看,人机交互对信任度的正向影响显著存在,交互方式和内容协同影响乘客信任度,色彩图形、触觉震动、手势的交互方式的影响路径系数分别为0.51,0.47,0.44;事故、失控、突发状况等不安全因素的影响路径系数分别为0.48,0.46,0.46;车辆超车、加减速、停车等交互内容的影响路径系数分别为0.30,0.29,0.27.
    • 张晚笛; 尹志芳; 李超; 姚文瀚
    • 摘要: 为提高汽车分时租赁行业的用户服务水平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以某汽车分时租赁品牌的用户为被访对象,通过问卷调查采集了包括用户社会经济属性、交通属性、出行情况及假设情境下的出行选择在内的显示性偏好(Revealed Preference,RP)数据和陈述性偏好(Stated Preference,SP)数据,基于对调查数据的统计分析,得到汽车分时租赁用户的基本出行特征与出行行为影响因素.结果显示:汽车分时租赁行业男性用户明显多于女性用户,用户较年轻、受教育程度较高,48%的用户驾龄低于2年;汽车分时租赁的应用场景丰富,68%的用户使用汽车分时租赁出行时为多人共乘;取还车便利性和用车费用是用户最为关注的两个因素,计费方式直接影响了用户对出行时段的选择;汽车分时租赁吸引了部分网约车用户和私家车用户,汽车分时租赁和网约车在出行市场上存在明显的竞争关系.
    • 仝硕; 王书灵; 孙福亮; 初众甫; 卢霄霄
    • 摘要: 开展市郊铁路出行选择意愿的量化分析,以指导市郊铁路的规划和运营.设计了意愿调查(SP调查)获取北京市居民在通勤目的下对市郊铁路的出行选择意愿,构建多项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了市郊铁路各特征属性对其选择概率的影响程度.结果显示,全程时间、发车间隔、换乘次数和费用对市郊铁路出行选择有显著影响,通过量化分析给出了市郊铁路规划和运营相关建议.
    • 张晚笛; 尹志芳; 李超; 姚文瀚
    • 摘要: 为提高汽车分时租赁行业的用户服务水平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以某汽车分时租赁品牌的用户为被访对象,通过问卷调查采集了包括用户社会经济属性、交通属性、出行情况及假设情境下的出行选择在内的显示性偏好(Revealed Preference,RP)数据和陈述性偏好(Stated Preference,SP)数据,基于对调查数据的统计分析,得到汽车分时租赁用户的基本出行特征与出行行为影响因素。结果显示:汽车分时租赁行业男性用户明显多于女性用户,用户较年轻、受教育程度较高,48%的用户驾龄低于2年;汽车分时租赁的应用场景丰富,68%的用户使用汽车分时租赁出行时为多人共乘;取还车便利性和用车费用是用户最为关注的两个因素,计费方式直接影响了用户对出行时段的选择;汽车分时租赁吸引了部分网约车用户和私家车用户,汽车分时租赁和网约车在出行市场上存在明显的竞争关系。
    • 邓超; 文香; 马宽; 刘港; 贾安琪
    • 摘要: 目的:为了探明居民公共出行特征,特别是公共交通方式特性对居民出行行为的影响程度。方法:以武汉市为例开展了一次居民公共出行意愿调查。结合武汉市公共交通现状,采用离散选择法设计调查问卷,开展基础数据调研,回收了490份有效问卷。首先,介绍了调查指标的选取、数据的处理与校对、出行效用Mix-Logit模型的待估参数;然后,对有效样本进行吉布斯采样生成马尔科夫链,用Metropolis-Hastings算法做蒙特卡洛仿真,从而获得一个符合现实出行选择的多元分布,采用双层贝叶斯估计法完成模型参数估计;最后,采用逐步回归法进行模型的检验。结果:经过3次逐步回归分析,得到了最大的回归方程显著性检验指数27.886,判断系数为0.738、拟合优度为0.766,说明模型参数标定较好。结论:居民出行费用的测度是出行时间的2.6倍,是出行舒适度的1.6倍,说明出行者敏感度最低的是出行费用属性。该模型可以应用在交通诱导方案制定、交通信息发布等领域,也可为公交(地铁)限时分阶段计价提供参考。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