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周神经病变
外周神经病变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2年内共计99篇,主要集中在内科学、神经病学与精神病学、临床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90篇、会议论文6篇、专利文献158449篇;相关期刊77种,包括东方食疗与保健、中国疼痛医学杂志、中国糖尿病杂志等;
相关会议6种,包括2014年中国临床药学学术年会暨第十届中国临床药师论坛、2012年第七次中美英医院药学服务高级论坛、2012年江苏省药学大会暨第十二届江苏省药师周等;外周神经病变的相关文献由209位作者贡献,包括李剑波、陈家伟、陈晓燚等。
外周神经病变—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158449篇
占比:99.94%
总计:158545篇
外周神经病变
-研究学者
- 李剑波
- 陈家伟
- 陈晓燚
- 傅荣
- 刘文涛
- 吴雪丰
- 姜春懿
- 徐任菊
- 李岩
- 林彤彤
- 王玉
- 胡亮
- 贾茹梦
- 赵凌杰
- 陈琪
- 冯振卿
- 刘爱军
- 孙一予
- 成薇婷
- 曹蕊
- 李晓璐
- 田慧
- 许凯
- 贾英杰
- 邢林山
- 邹雅琴
- 陈东麟
- 陈军
- 陈宏建
- 黄敏娜
- A.
- Argyriou
- Dmitry Romanovsky
- Drossou Servou M.
- G.
- Iconomou
- Joseph R Stimers
- Landais A.
- M. Pagès
- Matsui K.
- Maxim Dobretsov
- Nouh A.
- P.
- Polychronopoulos
- Segondy M.
- Skinsnes O K
- Stamboulis E.
- Tamura Y.
- Vlachou N.
- Yaguchi H.
-
-
李思源
-
-
摘要:
华氏巨球蛋白血症(waldenstr m′s macroglobulinemia,WM)是一种少见的以血清单克隆IgM为主要特征的惰性淋巴细胞肿瘤,临床表现高度异质,容易引起漏诊[1]。WM发病率为3/100万[2],症状型WM临床表现复杂多样,贫血相关症状如头晕、乏力及气短等是WM最常见的症状[3]。高IgM血症可以引起高黏滞血症、冷球蛋白血症、冷凝集素综合征、凝血功能异常及外周神经病变等[4]。最佳治疗方案还在探究中,化疗是目前国内外公认的首选方案,但化疗后护理问题特异性强,减轻患者不适症状提高生活质量为此类患者的主要护理要点。某院于2019年7月26日收治了1例WM合并带状疱疹的患者,通过精心护理,现患者病情好转出院,现将护理经验报告如下。
-
-
-
-
摘要:
1.皮肤瘙痒麻木。短期血糖上升会引起体内白细胞功能下降,抵抗力弱,容易发生感染,如尿路感染、阴道炎等,可能出现外阴瘙痒症状;如果糖尿病病程已久,在脚趾、手指、足底等肢体末端,可能会出现虫子爬行或类似电流的瘙痒麻木症状,这时就需警惕糖尿病引起的外周神经病变。
-
-
姚舒洋;
李小雪;
农靖颖;
张毅
-
-
摘要:
已经证实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mmune checkpoint inhibitor,ICI)使多种肿瘤的治疗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尽管治疗的有效性让人欣慰,但是这些治疗也造成了多样化的免疫治疗相关的不良反应(immune-related adverse events,irAEs).重症肌无力(myasthenia gravis,MG)就是一种罕见且危及生命的irAE,通常在ICI治疗后急性发病并迅速进展.早期诊断和积极的治疗非常重要.在此,我们对近几年的相关文献进行了复习和整理,针对ICI-MG诊断和治疗相关的常见问题提供参考意见.
-
-
简娇敏;
纪健;
陈冲;
娄晓丽;
朱涛
-
-
摘要:
目的 观察星形胶质细胞和小胶质细胞标志物在1型糖尿病外周神经病变小鼠脊髓中的表达变化.方法 SPF级健康雄性C57BL/6小鼠30只,6周龄,体重18~22 g,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C组)和糖尿病组(DM组).DM组采用链脲佐菌素(STZ)(100 mg/kg,连续2 d腹腔注射)制备1型糖尿病小鼠模型,C组给予同等剂量柠檬酸钠缓冲液连续2 d.记录两组小鼠造模前、造模后1、2、4、6、8、10周的体重、随机血糖、机械缩足反应阈(MWT)、热缩足潜伏期(TWL).生化检测分别选取C组和DM组1周、10周的脊髓.采用Western blot法测定L4—L6脊髓脂肪酸结合蛋白7(FABP7)、星形胶质细胞特异性标记物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小胶质细胞标记物(CD11b、iba1)表达量,Elisa法测定小鼠脊髓组织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IL-10浓度,免疫组化法测定足底表皮神经纤维密度(IENFD).结果 与C组比较,DM组造模后2、4、6、8、10周体重、MWT明显降低(P<0.05或P<0.01),造模后1、2、4、6、8、10周血糖明显升高(P<0.01),造模后4、6、8、10周TWL明显延长(P<0.05或P<0.01);造模后1周FABP7和GFAP表达量明显升高(P<0.05);造模后10周FABP7、CD11b、iba1表达量明显升高(P<0.05);造模后10周脊髓组织中IL-10、TNF-α浓度明显升高(P<0.05);造模后10周IENFD明显降低(P<0.05).结论 糖尿病模型小鼠造模后1周脊髓中星形胶质细胞活化但小胶质细胞无明显改变,而造模后10周星形胶质细胞已恢复正常但小胶质细胞活化,1型糖尿病外周神经病变中星型胶质细胞较小胶质细胞更早的激活.
-
-
-
贺超
-
-
摘要:
在风湿类门诊中,很多患者的主要问题都是像肢体麻木、感觉退化等外周神经病变。但是此类病变的病因复杂多样,有代谢问题、药源问题等导致的。不同的病因在诊断、检查、治疗时所用的方法都不同。本文主要对近年来研究风湿类疾病相关周围神经病的一些结论进行阐述,希望能对读者有一定帮助。
-
-
-
宋晓丹
-
-
摘要:
目的 探讨振动感觉阈值检查筛查(VPT)糖尿病外周神经病变的价值评估.方法 选取我院2016年11月至2017年9月收治的100例糖尿病外周围神经病变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通过10 g单纤维尼龙丝检查(SWME)和振动感觉阈值检查(VPT),分析检测结果的相关性.结果 VPT异常性与胆固醇、血尿素氮、葡萄糖、三酰甘油等方面无明显影响,与年龄及空腹血糖显示有明显影响.结论 VPT与SWME拥有很高相关性,不同检测手段的异常比例差异较大,VPT满足外周神经病变的筛查手段的各项标准,临床实验效果良好,安全有效,值得进一步推广.
-
-
庞培敏
-
-
摘要:
目的 探讨多发性骨髓瘤并发外周神经病变患者应用综合护理干预的护理满意度和临床效果比较.方法 选取2016年12月至2018年1月焦作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64例多发性骨髓瘤并发外周神经病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32例.对照组患者应用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应用综合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的外周神经毒性症状的严重程度与护理满意度.结果 观察组外周神经毒性症状1级5例、2级3例、3级1例、4级1例,外周神经毒性症状发生率31.25%;对照组1级7例、2级5例、3级4例、4级2例,外周神经毒性症状发生率56.25%;观察组患者外周神经毒性症状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为96.88%,仅有1例不满意;对照组护理满意度68.75%,10例不满意,观察组患者护理服务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综合护理干预应用于多发性骨髓瘤并发外周神经病变患者,能够明显减轻外周神经的毒性症状,受到患者的普遍好评,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
杨荣碧
-
-
摘要:
外周神经病变主要是继发性的,由相关疾病的恶性并发症引起,诸如肿瘤的直接侵蚀、肿瘤手术时直接损伤、肿瘤术后化疗、恢复期间身体炎症等情况,外部神经病变如果不及时进行干预治疗,会损害身体内部的神经结构,导致人体的一些基本生理功能受损。由于临床症状表现为四肢发麻、疼痛等常见病征,在诊疗和康复过程中不易引起重视,且神经的检查手段也极为也有限。超声检测技术作为近年来医疗诊断的常用诊断手段,在安全性、经济性和实用性方面都有较大的优势,超声仪器在更新换代的过程中,检测技术也再不断提高,一系列高频探头、高分辨率的超声检测仪,被广泛的应用于外周神经病变患者的的临床诊断中,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针对外周神经病变患者,能够准确有效地评估患者病灶部位,直接观察内部神经结构的具体病变情况,并且能够连续、反复观察,有效提升临床诊断。
-
-
陈晓燚
- 《2014年中国临床药学学术年会暨第十届中国临床药师论坛》
| 2014年
-
摘要:
通过报道1例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服用来氟米特后出现外周神经病变,合并复习文献讨论分析,提高临床医生对来氟米特致外周神经病变的认识.探讨来氟米特的用药安全,对其发生机制、危险因素、治疗措施及预后进行总结,得到结论来氟米特致外周神经病变在30d内停药可改善患者临床预后.
-
-
陈晓燚;
赵凌杰
- 《2012年江苏省药学大会暨第十二届江苏省药师周》
| 2012年
-
摘要:
通过报道l例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服用来氟米特后出现外周神经病变,合并复习文献讨论分析,提高临床医生对来氟米特致外周神经病变的认识.探讨来氟米特的用药安全,对其发生机制、危险因素、治疗措施及预后进行总结,得到结论来氟米特致外周神经病变在30 d内停药可改善患者临床预后.
-
-
陈晓燚;
赵凌杰
- 《2012年第七次中美英医院药学服务高级论坛》
| 2012年
-
摘要:
通过报道1例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服用来氟米特后出现外周神经病变,合并复习文献讨论分析,提高临床医生对来氟米特致外周神经病变的认识.探讨来氟米特的用药安全,对其发生机制、危险因素、治疗措施及预后进行总结,得到结论来氟米特致外周神经病变在30d内停药可改善患者临床预后.
-
-
-
迟晓丽;
邵璇;
周文霞;
张永祥
- 《中国工程科技论坛——实验动物与生命科学研究》
| 2011年
-
摘要:
目的:化疗药物所致的外周神经病变(CIPN)是多种化疗药物的共同而严重的不良反应。目前,国内外最常用的CIPN模型是紫杉醇(PTX)腹腔注射建立的SD大鼠模型,但关于影响CIPN模型建立的相关因素却少有涉及。本实验拟考察影响PTX所致SD大鼠CIPN模型的影响因素,为筛选和研究防治CIPN药物提供理想的动物模型。方法:大鼠隔日一次腹腔注射给予PTX,采用测痛丝致痛行为学实验考察PTX对大鼠机械性异常性疼痛和机械性痛觉过敏的影响,免疫荧光法检测大鼠后足表皮下神经纤维(intraepidermal nerve fiber,IENF)的形态及数目,电子显微镜检测坐骨神经细胞线粒体的形态及数目。结果:隔日腹腔注射2 mg/kgPTX四次对SD大鼠的体重增长无明显影响;给予PTX后,初始体重为200 g的大鼠在34 d的实验周期内未观察到机械性异常性疼痛,仅在第17天出现了一次机械性痛觉过敏;而初始体重为400 g的大鼠则在第17天表现出了机械性异常性疼痛,第8-26天表现出了机械性痛觉过敏,免疫荧光显示PTX处理组大鼠后足表皮下IENF断裂,IENF密度显著降低,电镜观察可见空泡变性的异常线粒体的比例升高,PTX处理组大鼠表现出明显的外周神经病变。结论:初始体重400 g的SD大鼠对PTX所致的外周神经病变较敏感,适合作为PTX所致外周神经病变的模型动物。
-
-
孙一予;
贾英杰;
黄敏娜;
陈军
- 《2009年国际中医药肿瘤大会》
| 2009年
-
摘要:
目的:观察益气活血法对奥沙利铂化疗后外周神经毒性的防治作用.rn 方法:将入选病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奥沙利铂、5-FU/CF化疗,同时使用神经妥乐平注射液肌肉注射;治疗组在对照组用药基础上加用益气活血中药治疗.rn 结果:1神经毒性:治疗组神经毒性发生率为24.6%,对照组发生率为53.0%,P<0.05.2卡氏评分:治疗组生活质量提高占62.3%,对照组占49.0%,P<0.05.3化疗一般毒性:两组骨髓毒性和肝肾毒性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rn 结论:应用益气活血法在降低奥沙利铂引起的神经毒性发生率疗效肯定,有利于患者生活质量提高,且不增加化疗的一般毒性,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