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场协同原理

场协同原理

场协同原理的相关文献在2002年到2022年内共计92篇,主要集中在能源与动力工程、化学工业、一般工业技术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61篇、会议论文25篇、专利文献91166篇;相关期刊44种,包括宿州学院学报、大连理工大学学报、江苏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等; 相关会议17种,包括2017第十九届中国科协年会、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2014年年会、2013年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传热传质学学术年会等;场协同原理的相关文献由260位作者贡献,包括云和明、何雅玲、张艾萍等。

场协同原理—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61 占比:0.07%

会议论文>

论文:25 占比:0.03%

专利文献>

论文:91166 占比:99.91%

总计:91252篇

场协同原理—发文趋势图

场协同原理

-研究学者

  • 云和明
  • 何雅玲
  • 张艾萍
  • 陶文铨
  • 马芳芳
  • 徐志明
  • 王永庆
  • 丁权
  • 刘敏珊
  • 周艳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崔洪江; 武晟晖
    • 摘要: 针对混合动力机车电气间内部通风散热系统难以细致优化的问题,采用场协同原理分析电气间内部流场散热性能。首先,采用数值仿真的方法分析电气间内部热流场。之后利用场协同原理,优化内流场风道结构及功耗元件分布结构,使电气间内速度场、温度场与场协同角余弦场峰值尽可能匹配,提高散热效果。结果表明,将其内部功耗元件错排安置在中间腔体,可有效提高其内部流场协同程度。优化后,三相电感最高温升下降30°C,其他功耗元件平均最高温升下降14°C。最后从熵产的角度对电气间冷却通风系统进行热力学分析,优化后其散热性能明显提高。
    • 王枫; 荆和平; 陈征; 赵兴
    • 摘要: 以某型铁路调车机车发动机舱为研究对象,基于场协同原理,提出了提高发动机舱温度效率和综合换热系数,降低综合场协同角的优化设计方法.利用优化拉丁超立方试验方法提取设计参数并建立样本空间,拟合了机舱结构设计参数和温度效率、场协同角、综合换热系数的二阶响应面模型,采用非劣排序遗传算法(NSGA-II)对二阶响应面模型进行优化求解.结果显示:发动机舱温度效率和综合换热系数分别提高了18.182%、38.133%,综合场协同角降低了3.553°,使发动机舱内的热交换效率得到了明显改善.研究方法和结果可为发动机舱热管理的设计提供有效参考.
    • 于仓仓; 云和明; 崔云杰; 尚荣真
    • 摘要: 采用CFD技术对菱形微通道以及平直微通道内流动传热进行数值模拟,获得微通道热沉及其内部流体的温度场、速度场和压力场,探究不同工况下的流动传热效果及强化传热机理,并基于场协同原理和[火积]耗散理论,对不同工况下微通道的流动传热效果进行优化分析。分析温度场和速度场的协同程度和热量传递过程的不可逆耗散程度,以微通道热沉温度水平及散热量为主要评价指标。研究结果表明,菱形微通道具有较好的传热效果,在层流变发热量条件下,发热量q=20 W时散热效果最佳,在层流变微通道高宽比条件下,高宽比α=0.5时热沉传热效果最好。
    • 古新; 宋帅; 张大波; 方运阁; 陈卫杰; 王永庆
    • 摘要: 双扭转流换热器是一种新型管壳式换热器,分别建立扭转流换热器和新型双扭转流换热器的周期全截面计算模型,利用计算流体力学(CFD)方法对壳体侧的传热系数、流动阻力和综合性能进行了数值研究.结果表明:在壳程同等质量流量下,双扭转流换热器传热系数与类梯形折流板换热器相比降低24.4%~27.9%,压降降低63.3%~71.0%,综合性能增加1.2%~4.1%.通过场协同原理对其传热和降阻机理进行了分析,表明双扭转流换热器速度与压力梯度协同较好,扭转流换热器速度与温度梯度协同性较好.对扭转流换热器进行冷模实验,采用激光多普勒测速仪(LDV)对线上速度进行测量,验证了仿真方法和结果的正确性和准确性.研究模型与结论可为换热器的结构开发与性能研究提供参考.
    • 陶文铨; 何雅玲
    • 摘要: 本文从科学原理之美的视角,从6个方面阐述了强化对流传热的场协同原理之美,论述了其概念清晰、推导优雅、应用广泛,且具有自然性、对称性和比拟性;最后揭示了场协同原理与(火积)理论之间的内在联系,阐明了场协同原理与(火积)理论相互论证、相辅相成,对传热学的发展具有重要完善和推动作用.
    • 张庆; 马尚尚; 王红艳; 曹红霞
    • 摘要: 提出了一种沿周向开凹槽的新型缠绕管结构,并对带凹槽缠绕管进行了传热强化数值模拟研究.通过与光滑缠绕管进行比较,发现在相同进口流量下,随着缠绕管开槽数量的增加,管内平均雷诺数增加,流体湍动加剧,增强了管内传热;而开槽圆直径越大,缠绕管强化管内传热性能越好,同时随着开槽数量减少,开槽半径变化对传热强化作用变弱.利用场协同原理分析可知,缠绕管槽数越多,开槽半径越大,速度与温度场的协同性越好,换热强度越高,为带凹槽缠绕管的传热计算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
    • 高飞; 张浩; 王倩
    • 摘要: 室内空气的速度场和温度场对室内人员的热舒适性均有显著影响,应用场协同原理分析速度场和温度场对热舒适性的协同作用,进而优化通风效果.基于换热场协同的原理,为研究混合异侧通风、置换通风和地板送风三种夏季常见通风方式的速度场、温度场及速度与温度梯度的耦合场,应用CFD方法进行数值模拟研究.模拟结果表明:空调房间内的温度场受气流组织的影响较大,混合异侧通风方式下的速度场分布均匀,与温度梯度的场协同角更小,即速度与温度梯度更趋于平行,换热效果好房间内的热舒适性更高.地板送风方式下有较好的温度场分布,但气流组织较差、流动混乱,与温度场的协同角最大,人员热舒适性最差.在应用场协同原理分析室内不同通风方式下的热舒适性对今后室内空调通风设计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 张岳; 熊锐; 吴坚; 冯博
    • 摘要: 针对汽车散热器在实车环境中内、外流场不均匀对散热性能影响无法判断的问题,提出采用场协同原理分析对流散热结果.首先建立发动机舱前端冷却模块模型,结合已有的经验公式和数值仿真方法对模型进行简化;其次运用多尺度耦合分析散热器在内部热介质流场和外部冷介质流场下的流动传热特性,并通过试验对仿真模型进行验证;最后利用场协同原理分析散热器散热特性,并提出内流场优化思路.优化结果表明,在散热器最为严苛的工况下,散热管表面温度标准差提高了29.01%,出水温度降低了1.32°C.
    • 施慧勇
    • 摘要: 分析了基于平板层流边界层能量方程而得出的对流换热场协同理论的局限性.从流体微元的能量守恒原理出发,充分的论述了对于同种流体强化其换热的有效途径就是强化对流,得出更为通用的速度场与热流场的强化传热协同理论,拓展了流体对流换热的场协同理论的适用范围.
    • 吴施熠徽; 罗坤; 樊建人
    • 摘要: The field synergy principle was introduced and extended from laminar flow to turbulent flow in order to analyze flow drag reduc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optimal design method of non-slam check valve.The flow field in two different valves (before and after optimized) was simulated and analyzed by Fluent software.Pressure drop,velocity distribution,the cosine distribution of field synergy angles and effective viscosity coefficient were obtained.In the valve after optimized,the synergy between the velocity field and the velocity gradient field is worse,the effective viscosity coefficient is smaller,the flow resistance and the energy consumption are reduced.From the perspective of local flow field synergy principle,the mechanism of flow resistance change can be revealed by comparing velocity distribution with the cosine distribution of field synergy angles.Two approaches for optimizing valve design were proposed taking advantage of the field synergy principle in flow drag reduction study.%为了分析轴流式止回阀流阻性能,探究阀内结构优化设计方法,引入场协同原理,将该原理从层流推广至湍流.利用Fluent软件对2种不同型号(优化前、后)阀门的内流场进行数值模拟和流动场协同分析,得到压降、流速分布、流动场协同角余弦值分布和有效黏性系数.结果表明:优化后阀内流体的速度场与速度梯度场整体上的协同程度更差,有效黏性系数更小,减阻效果明显,能耗降低;通过对比分析流速分布和流动场协同角余弦值分布,还能从局部流动场协同的角度揭示流阻的变化机理.基于流动场协同原理在流动减阻研究中的优势,提出2种阀结构优化设计的思路.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