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国族认同

国族认同

国族认同的相关文献在2005年到2022年内共计109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文学、中国政治、民族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05篇、会议论文4篇、专利文献14609篇;相关期刊88种,包括云南行政学院学报、台声、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等; 相关会议4种,包括全球化与变化中的价值观国际学术会议、2016两岸青年文化教育交流合作学术研讨会、2017中国传播学论坛暨新世界注意视野下的传播与人类命运共同体学术研讨会等;国族认同的相关文献由108位作者贡献,包括王怀昭、向天渊、朱双一等。

国族认同—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05 占比:0.71%

会议论文>

论文:4 占比:0.03%

专利文献>

论文:14609 占比:99.26%

总计:14718篇

国族认同—发文趋势图

国族认同

-研究学者

  • 王怀昭
  • 向天渊
  • 朱双一
  • 唐建兵
  • 崔滢
  • 张颖
  • 戚嘉林
  • 李海燕
  • 李笔峰
  • 王勋鸿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施超
    • 摘要: 食物具备呈现集体意识和表述集体认同的作用,也能够作为“我是谁”的判断和解释。从中世传统的大飨料理、怀石料理到近世的折衷料理、战时的军事饮食体系乃至现代的“洋中和”多元料理,日本饮食体系在演变与建构的历史过程中受到国家政治、知识技术、帝国主义和经济扩张等驱动力共同模塑的影响。作为民族料理的典范,现代日本料理在承袭自中世以来各历史时期的饮食文化传统内核之基础上,也透过产业和文化政策的论述引导而成为认同的依据与工具,并最终达成了对内建立集体意识与国族认同、对外建构国家品牌与形象的目的。
    • 王森
    • 摘要: 2020年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谭凯著、殷守甫译《肇造区夏:宋代中国与东亚国际秩序的建立》一书,是探讨11世纪中国的最新著作。作者利用较多的宋人文集与考古资料,从使臣外交、边防政策、政权边界、族群认同、文化分野、华夏空间六个方面分别探讨了宋代知识阶层内形成的政治理念与认同观念。作者认为宋朝士大夫群体中产生了“国族认同”,这种认同意识来源于此时政权内部的制度变革和特殊的东亚国际体系。作者从“国族认同”的视角去考察宋代这一阶段的历史,为学界相关问题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宋史研究的发展。
    • 郭莉; 张堂会
    • 摘要: 火车作为一种西方现代文明的产物,成为引发现代文人创作灵感的一个突破口。火车的出现带来了文学的新变,一方面从内容上扩大了文学的表现视域,展现了空间与权力视角下的社会现代性;另一方面,它也无形中改变着文本的表现形式,火车行驶的速度、距离、观看视角等对文本韵律、句式、节奏、叙事功能都有影响。众多作家的铁路旅行及游记书写整合了国内零落的风景,强化了国民的集体记忆和国族认同,在火车与文学的互动中完成了对近现代民族国家的建构与想象。
    • 李海燕
    • 摘要: 作为南方都市的有力书写者,张欣的广州言说开放而多元。这种多元化建构往往与香港这一地域毗邻的他者密切关联,以香港为参照物寻找身份认同缓解身份焦虑是张欣小说的常用手段。香港他者的形象在张欣小说中表现出明显的多样性与流动性。早期小说中的香港无疑是广州人向往的梦幻之城,它繁荣、发达,充斥着各种物质符号与消费空间,是广州经济发展的成长镜像。但这一镜像身份随着珠三角崛起与香港经济疲软发生了较大转变,香港模式开始被不断被质疑,香港形象显露出衰颓的一面。“九七”回归更是极大改变了香港与广州之间的不对等关系,国族与本土意识在张欣城市建构中愈发凸显,香港不再是广州全力模仿与崇拜的参照对象,反而表现出广州认同的趋势,广州与香港以携手共进的姿态共同抵御着现代都市危机与身份焦虑。
    • 束长生
    • 摘要: 19世纪末期,足球作为一项体育运动被引入巴西,逐渐在巴西社会各阶层传播开来.在20世纪上半叶,足球已成为巴西最受欢迎的体育运动.从1930年代开始,在瓦尔加斯(Getúlio Vargas)的统治下,政府把足球作为构建国族认同和平息政治动荡的工具.巴西足球精心打造了"种族民主"的神话,特显了巴西国族的包容性特征.通过足球运动,借助媒体与广播、电影的宣传与支持,巴西政府把生活在不同的地区,属于不同的族群和不同的社会阶层的民众串联在一起,构建了巴西国族认同.
    • 任剑涛
    • 摘要: 作为民族国家,中国建构国族与国家是一个过程的两个结构面.在国族建构中,历史文化传统的因素发挥了需加重视的作用."推己及人",既促成了国族建构的思维模式,也塑就了国族建构的情感进路.在中华民族建构中发挥支配性影响的"五十六个民族是一家"的格式化陈述,便是一个明证.其间对血缘亲情与人际亲近关系的打通,对社会认同与国家建构的直接同构,呈现出中国的国族建构特征.从古至今,中国的社会政治建构基本沿循这一条情感进路.无疑,这是一条在相当程度上可以促进国族认同的进路.但这一进路也遮蔽了情感逻辑之外的理性设计所当发挥的重要作用.在建构现代国族时,情感与理性、社会与政治是不可偏废的两类动力.
    • 尤陈俊
    • 摘要: 近年来,随着“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成为党和国家政治话语当中的重点表述之一,中国学术界关于“国家治理能力”的讨论如雨后春笋般大量涌现。法学界亦不例外。尤其是在2014年10月《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强调依法治国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之后,将中国法治建设与国家治理能力直接勾连起来的讨论,在中国法学界更是逐渐增多。
    • 季金雷; 杨艳华
    • 摘要: 林景仁是民国时期闽台两地较为出名的诗人,著有诗文集《林小眉三草》。在《林小眉三草》中,《东宁草》表现了诗人对于自我身份认同的追寻与建构,从中我们可以了解其对台湾历史风物的阐释与描写,并从中透视作为诗人的林景仁如何以诗歌吟咏历史、探索人生。
    • 蔡梦竹
    • 摘要: 国族身份认同研究是美国早期史领域的经典话题。新生的美利坚人如何实现内部的国家认同成为一个颇值得探讨的话题。美国早期国族认同研究的兴起,在很大程度上受美国国家构建和国族构建研究路径的影响,以及新社会史、文化史和后现代主义研究方法的启发。
    • 刘华林
    • 摘要: 国家对内持续推进治理现代化和对外积极参与全球治理的重大战略使边境成为"权力到边"的场域和对外开放的前沿.在此背景下,边境地区的"国门"教育因其独特的地缘优势,承担起加深边民国族认同、提高跨境教育竞争力、延展周边公共外交、培养沿边建设人才、树立国家良好形象等重要功能.虽然"国门"教育的凸显有着深远的历史脉络,但在现实运转中存在着跨境外籍学生管理政策缺失、跨境支教管理不完善、国门大学实力较弱等亟待解决的问题,需进一步完善"国门"教育政策以使其对接国家治理现代化.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