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国家治理能力

国家治理能力

国家治理能力的相关文献在2012年到2022年内共计532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政治、法律、中国共产党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525篇、会议论文7篇、专利文献63792篇;相关期刊361种,包括法制博览、法制与社会、理论探索等; 相关会议5种,包括第十二届徐州科技论坛、2014年中国公共管理博士后论坛、福建省科协第十三届学术年会等;国家治理能力的相关文献由595位作者贡献,包括丁忠毅、张军、杨曼等。

国家治理能力—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525 占比:0.82%

会议论文>

论文:7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63792 占比:99.17%

总计:64324篇

国家治理能力—发文趋势图

国家治理能力

-研究学者

  • 丁忠毅
  • 张军
  • 杨曼
  • 俞慈珍
  • 吴冰
  • 唐皇凤
  • 孙德超
  • 彭铁强
  • 本刊编辑部
  • 本刊评论员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本刊编辑部
    • 摘要: 近年来,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加速创新,日益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全过程,数字经济正在成为重组全球要素资源、重塑全球经济结构、改变全球竞争格局的关键力量。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发展数字经济,将其上升为国家战略。在数字时代,数字治理全方位赋能国家治理.极大提升了国家治理能力,使得国家治理具有传统语境无法想象的数字化能力。
    • 马丽
    • 摘要: 文章首先阐明了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需加强的重要性,并在这个基础上阐释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繁荣发展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二者之间的关系,进一步探究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发挥的作用。
    • 刘璐
    • 摘要: 作为从中国大地上生长出来的新型政党制度,其形成有独特的理论来源和实践逻辑。新型政党制度与国家治理关系紧密,具有融合发展的内在耦合性,具体表现为:人民民主性、主体多元性、目标一致性、治理有效性。国家治理能力视角下的新型政党制度建设面临意识形态领域交锋、人民群众政治认同式微、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等困境。因此,要大力发挥新型政党制度的优势,以人民为中心,发挥多元主体力量;增强政治实践,构建新型政党制度的话语体系;加强参政党建设,推动政党治理现代化。
    • 张先革; 王丰
    • 摘要: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的表现,其合法性与有效性的前提是代表和维护社会的整体利益。美国的国家治理体系是资产阶级革命的产物,其历史使命是维护资本的安全和利益,而非维护社会的整体利益。当资本利益同社会整体利益发生冲突时,其必然舍弃社会整体利益,成就资本利益。分权和制衡削弱了政府的权威和国家治理能力,逐利性导致财富分配不均,致使个体和家庭的财富不足于应对突发灾害。极端个人主义价值观消解了国家治理统一社会意志的能力,使社会处于无政府状态。
    • 张荣刚; 张艺辉
    • 摘要: 为更好地适应当前国内经济发展和国际形势的变化,我国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提出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这三个“新”即是“十四五”时期贯穿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逻辑主线。国家审计作为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证国家经济社会健康运行的“免疫系统”,使国家治理能力的有机构成、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一环,有责任有义务服务中心大局,为构建新发展格局贡献审计智慧。
    • 郭晗; 赵兰香
    • 摘要: 马克思、恩格斯的国家学说主要论述了三个方面的问题:第一,国家是为维护私有制而诞生的,其本质是阶级统治的工具;第二,国家具有阶级统治和社会管理的双重职能;第三,进入共产主义社会,作为统治工具的国家将会消亡,作为管理职能的国家将继续存在,在向共产主义过渡过程中尚存国家政权,即无产阶级专政。中国共产党人将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提出了人民民主专政理论,形成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首次提出的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大命题,是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在当代的新发展。
    • 张凡; 雷江梅
    • 摘要: 新时代中国国家治理具有丰富而又系统的科学内涵。其中,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根本前提;以中国共产党强大的领导核心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基本要义;通过法制建设与法制保障治理手段与治理实效的公平公正,是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核心路径。
    • 曾贞; 黄晓媛
    • 摘要: 在人人都是摄像机的时代下,中国网络舆论场已经成为网络社会治理的重要目标。作为有着广泛而重大影响的社会舆论形态,提升网络舆论引导能力事关国家治理体系的有效性和完整性,也是新时代下提升国家治理能力及创新社会治理的体现。社会治理的目标从传统的社会稳定与秩序维护同步汇入网络社会的治理,通过网络信息的即时交互,充分了解社会各阶层民众的心理状态与利益诉求,引导网络正确的主流价值观,并最大程度地削弱各种矛盾引发的群体消极情绪在网络上的蔓延,充分发挥网络社会治理的效能。
    • 靳思昌
    • 摘要: 反腐败政策作为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执行中出现了"政策走样"、选择性执行、变相执行等现象,降低了反腐败政策的执行能力,影响了反腐败政策的治理效果,阻碍了国家治理能力的提升。本文提出,应加强反腐败政策执行跟踪审计,使反腐败政策更加有效地运转,提高反腐败政策执行能力,从而将反腐败政策治理优势充分发挥出来,转化为治理效能,达到反腐败政策设计的初衷,进而提升国家治理能力
    • 胡悦; 朱萌
    • 摘要: 掌握外语的人口增加是现代化发展在个体层面的重要特征,也是一国站稳国际舞台、引领世界潮流的重要前提。然而,现有研究多聚焦外语的对外功能和教育手段,对内功用尤其是社会政治功用和治理价值却不甚明了。“语言政策场域”理论结合语言治理和语言政治学逻辑填补此方面空白,指出外语习得对国民政治能力(特别是以政治效能感为代表的政治感知能力)的提升效果以及四种作用机制。基于全国代表性样本的实证分析支持了该理论的效果和机制假设。实证研究表明,中国国民外语(英语)水平对其政治认知能力具有显著促进作用。在机制上,外语习得通过信息获取进路上提升内部政治效能感作用最明显,而语言竞争优势则是影响外部效能感的主导路径。与此同时,价值西化路径并未对国民政治认知造成明显改变。据此,外语习得对于国民政治能力塑造功能更偏向素质性,而非价值性。对于语言政策场域理论的系统探讨和实证检验推进了对宏观语言政策微观治理逻辑的理解,为“语言-思维”关系这一经典议题提供新思路和新证据,同时对于像中国这样外语人口日益庞大的现代国家治理也具有重要现实意义,为我国改革语言政策和治理体系、提升国家能力、推动国家治理现代化提供理论借鉴和实证参考。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