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政治效能感

政治效能感

政治效能感的相关文献在1995年到2022年内共计160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政治、政治理论、社会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59篇、会议论文1篇、专利文献11328篇;相关期刊132种,包括甘肃行政学院学报、云南行政学院学报、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第二届上海交通大学——ICA国际新媒体论坛 等;政治效能感的相关文献由217位作者贡献,包括李蓉蓉、魏炜、杜晓彬等。

政治效能感—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59 占比:1.38%

会议论文>

论文:1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11328 占比:98.61%

总计:11488篇

政治效能感—发文趋势图

政治效能感

-研究学者

  • 李蓉蓉
  • 魏炜
  • 杜晓彬
  • 王东鑫
  • 金姗姗
  • 余来辉
  • 卢雅灵
  • 孔庆林
  • 孔祥军
  • 张伟伟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韩海苗; 郭旭魁
    • 摘要: 运用问卷调查法,探讨大学生社交媒体中的政治新闻和网络娱乐使用对其政治效能感的影响。研究发现,社交媒体中的政治新闻并非完全能够影响大学生的政治效能感,社交媒体中的非官方媒体政治新闻对内在和外在政治效能感均未产生显著影响。在网络娱乐方面,参与性的网络娱乐对大学生内在和外在政治效能感均产生负向显著影响。一方面政府部门继续强化对参与性强网络娱乐内容的监督与规范,另一方面注意平衡网络管制与大学生政治参与之间的关系,引导与促进大学生形成积极的政治效能感
    • 周丽
    • 摘要: 政治效能感是影响个体政治参与行为的重要心理因素,政治参与行为是个体政治效能感在日常生活中的具体呈现。流动人口的政治效能感可以观测流动人口在流入地与流出地不同的政治参与程度,内在和外在政治效能感的差异又能反映出不同类型政治参与的影响。基于中国社会状况综合调查(CSS2019)数据,运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政治参与行为、地方政府服务水平、政府信任和社会公平等因素显著影响流动人口的政治效能感。需要进一步推动户籍制度改革,拓宽政治参与渠道,提高政府公共服务水平,化解流动人口政治参与困境,提高整体政治效能感
    • 董天笑
    • 摘要: 政治参与作为公众表达意见和维护权利的重要途径之一,与公众的政治信任、政治效能感有着紧密的关系。本研究基于CSS2019年“中国社会状况综合调查”全国调查数据,分析政治信任、政治效能感对公众政治参与的影响。研究发现,政治效能感、政治信任与公众政治参与之间呈显著相关性。具体而言,政治效能感越高的人,政治参与水平越高;政治信任度越高的人,政治参与水平越高。在进一步的探索性研究中发现,政治效能感与政治信任之间呈正相关性,政治效能感通过政治信任间接影响公众政治参与,政治信任在政治效能感和政治参与之间发挥中介效应。
    • 顾佳琦
    • 摘要: 群众基础是政权持续稳定发展的根本所依,注重公民的幸福感建设也就是注重国家未来发展的精神保障。本文运用CGSS2017数据,从社会公平感、政治效能感角度利用SPSS建立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发起对公民幸福感的研究。首先,公民幸福感与出生日期、政治面貌、受教育程度这些人口学因素之间存在显著性。其次,社会公平感与政治效能感均对公民幸福感存在显著的正向影响。最后,政治效能感可以促进公民公平感的获得从而提升公民幸福感,存在一定的中介效应。并在研究假设得到验证后,指出在新时代背景下应当如何继续跟进幸福事业、改善民生。
    • 彭蕾; 朱明丽
    • 摘要: 现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为热点事件网络舆情的传播提供了契机。新时代热点事件网络舆情环境对大学生政治效能感提升既是新机遇,也是新挑战。要巩固网络主流舆论阵地,增强大学生政治效能感的思想引领力;提高官方网络权威,增强大学生政治效能感的政治公信力;构建网络舆情协同治理体系,增强大学生政治效能感的风险防控力;提升依法治网的综合能力,增强大学生政治效能感的法治保障力。
    • 杨宝
    • 摘要: 社团卷入对其成员的内在效应有助于扩大公众参与,也是加强社会建设的关键因素。然而,现有研究往往囿于西方的理论框架,难以有效解释我国社团的内在效应,而我国的社团卷入影响公众参与的本土化机制也尚未建立。基于CGSS2012数据,利用“文化—制度”框架加以分析的结果表明:横向社团卷入和纵向社团卷入均正向影响公众参与,但横向社团卷入的效应强于纵向社团卷入;横向社团卷入通过培育其成员的“社会责任感”能够促进公众参与,纵向社团卷入则通过提升其成员的“政治效能感”刺激公众参与,二者呈现“殊途同归”的特征。不同于西方主流结论,我国纵向社团卷入对于公众参与具有积极作用,横向社团卷入影响公众参与的中介机制不是个人主义的公共精神,而是集体主义的社会责任感。对我国特有情况的深入研究不仅能够助推社团卷入内在效应的本土化研究,也对扩大公众有序参与和推进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重要的政策价值。
    • 张明新; 黄欣欣
    • 摘要: 厘清社交媒体时代青少年政治参与的生成机制,是推进社会治理和维护政治稳定的重要内容。基于全国性问卷调查,本研究考察青少年的社交媒体新闻接触对网络政治参与的影响,以及政治效能感和媒介素养在其中的中介与调节效果。数据显示,社交媒体新闻接触既对网络政治参与具有直接的促进作用,又通过政治效能感产生间接影响。媒介素养正向调节社交媒体新闻接触对网络政治参与的影响,扩大了社交媒体新闻接触程度较高者和较低者之间的线上参与差距。本研究有助于把握和理解当代青少年网络政治参与的内在逻辑。
    • 胡悦; 朱萌
    • 摘要: 掌握外语的人口增加是现代化发展在个体层面的重要特征,也是一国站稳国际舞台、引领世界潮流的重要前提。然而,现有研究多聚焦外语的对外功能和教育手段,对内功用尤其是社会政治功用和治理价值却不甚明了。“语言政策场域”理论结合语言治理和语言政治学逻辑填补此方面空白,指出外语习得对国民政治能力(特别是以政治效能感为代表的政治感知能力)的提升效果以及四种作用机制。基于全国代表性样本的实证分析支持了该理论的效果和机制假设。实证研究表明,中国国民外语(英语)水平对其政治认知能力具有显著促进作用。在机制上,外语习得通过信息获取进路上提升内部政治效能感作用最明显,而语言竞争优势则是影响外部效能感的主导路径。与此同时,价值西化路径并未对国民政治认知造成明显改变。据此,外语习得对于国民政治能力塑造功能更偏向素质性,而非价值性。对于语言政策场域理论的系统探讨和实证检验推进了对宏观语言政策微观治理逻辑的理解,为“语言-思维”关系这一经典议题提供新思路和新证据,同时对于像中国这样外语人口日益庞大的现代国家治理也具有重要现实意义,为我国改革语言政策和治理体系、提升国家能力、推动国家治理现代化提供理论借鉴和实证参考。
    • 汤志伟; 叶昶秀
    • 摘要: [研究目的]随着互联网在政治领域的扩张,探究数字使用鸿沟现象之于政治参与产生的影响,对数字时代下政治参与的认识与管理活动具有重要意义。[研究方法]基于2019年中国社会状况综合调查数据,利用因子分析将互联网使用划分为三个类型,使用logit回归与线性回归将其与政治参与类型进行分析,并对政治效能感的中介效应进行检验。[研究结论]研究发现,不同类型的互联网使用模式对政治参与具有不同影响,政治效能感作为心理因素在互联网使用差异的影响路径中起到了部分中介的作用。为提升政治参与水平,需要关注互联网使用鸿沟这一议题,增强民众政治效能感
    • 薛天山
    • 摘要: 扩大社会公众的有序政治参与,是新时期具有现实意义的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一项重要举措,而政治效能感是社会个体有序参与政治的重要心理基础。本文从政府透明度和公共事务参与的视角考察电子政务对公众政治效能感的影响作用机制,采用问卷调查法获得2451份城乡居民的有效数据,经统计分析发现:电子政务、政府透明度、公共事务参与和政治效能感四个变量之间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政府透明度和公共事务参与在电子政务对政治效能感的正向影响关系中表现出显著的链式多重中介作用,其中,电子政务对政治效能感无直接影响效应,电子政务对政治效能感的作用更多的是通过增加社会公众政府透明度感知发生影响的。为扩大社会公众的有序政治参与,应重视电子政务系统的建设和推广宣传,提升政府透明度,促进民众积极参与公共事务,积极回应民众的诉求。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