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合目的性

合目的性

合目的性的相关文献在1981年到2022年内共计464篇,主要集中在哲学理论、法律、中国政治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461篇、会议论文3篇、专利文献513577篇;相关期刊378种,包括法制与社会、理论导刊、理论探索等; 相关会议3种,包括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环境法学分会2010年会、全国教育哲学专业委员会第十九届学术年会、第二届中国南京国际书法研究生教育论坛等;合目的性的相关文献由494位作者贡献,包括刘曙光、周家荣、匡和平等。

合目的性—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461 占比:0.09%

会议论文>

论文:3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513577 占比:99.91%

总计:514041篇

合目的性—发文趋势图

合目的性

-研究学者

  • 刘曙光
  • 周家荣
  • 匡和平
  • 廉永杰
  • 李婉莉
  • 杜辉
  • 范曾
  • 伍劲松
  • 叶泽雄
  • 吴宁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杨足仪; 魏向东
    • 摘要: 在新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世界人民谋大同,引领、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性地回答了“世界向何处去、人类怎么办”的时代之问,蕴含着契合自然、社会、历史发展的本真之道与合乎人之为人的“生命至上”“人民至上”及“全人类共同价值”“安身立命”的基本价值旨向,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高度统一,是思想力度、理论深度与战略高度的高度统一,充分展现了中国共产党胸怀天下的胸襟、格局与责任担当。
    • 孙远
    • 摘要: 起诉裁量权专指检察机关对于那些已经达到法定起诉条件的案件,从一定的政策、利益等出发进行合目的性的考量之后,作出不起诉处分的权力,检察机关对于证据的判断以及对法律的解释均不属于裁量的范畴。在我国制度背景下,检察机关无权以某一刑法规则不具合理性为由作出裁量不起诉的决定,其裁量权原则上只能在轻微犯罪这一有限范围内行使。因此,扩大检察机关的起诉裁量权并不在于扩大该权力可以行使的案件范围,而是应一方面丰富起诉裁量权的行使方法,另一方面,通过改造现有的撤回起诉制度以及推进检察机关提前介入侦查,为起诉裁量权的运行提供更为充分的程序空间。
    • 叶泽雄; 王杰
    • 摘要: 在唯物史观的视野里,历史是人的历史,历史本质上不过是人追求着自己的目的的活动而已。既如此,人类的历史进程不仅要遵循客观规律,而且也要合乎人的目的。或者说,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一起共同构成人类历史发展得以可能的双重要求。人类历史中存在的不合目的的“非预期”现象,既非主观自生,亦非可有可无,而是历史总体进程中的特殊情形以及实现历史“预期”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无视人类历史实际,断然否认历史发展的合目的性,必然导致一系列难以自圆其说的理论与实践困境。
    • 郑士鹏; 蔺云帆
    • 摘要: 中国共产党人民观贯穿于党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时期,其发展过程深刻体现了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逻辑。中国共产党人民观百年发展不但深刻反映了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同时也深刻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尊重和维护人民主体地位的根本立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和党的初心使命。在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全面推进党的建设,需要正确把握中国共产党人民观的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内在统一关系,更好地坚持和发展党的人民观。
    • 摘要: 《江苏教育》(教育管理)2022年2月刊发的《学校中层角色的审美想象与建构》一文,从学校中层角色定位的博弈关系、审美想象、建构路径三个方面,分别回应了压抑中层主体性、消解中层完整性、束缚中层创造性的根本问题与症结所在。文章针对复杂而不确定的学校运行要素,以浪漫的“想象”进行了重新定义,描绘了“共同体意识”下合规、合理、合宜的学校中层“合目的性、主体间性、自组织性”的画像。
    • 初殿清
    • 摘要: 对于数字化时代发展中的新事物,人们议论的范畴往往是成对出现的。例如,“机遇”与“挑战”,最终落脚于“应对”;“发展”与“限度”,最终落脚于“规制”;在“体”与“用”这对范畴下,讨论的内容是数字化的合目的性评价,最终落脚于“反思”。关于数字化领域的“体”“用”问题,人与信息科技之间的关系是一个重要角度,如Hayles在展望后人类时代时的论述就引人深思:“希望后人类在拥抱信息技术各种可能性的同时,没有被无限之权力和无身体之不朽的幻想所诱惑,我们应当承认和庆祝作为人类条件的有限性,并且理解人类生活深深地存在于一个复杂的且是我们持续生存所依赖的物质世界之中。”[1]笔者尝试从司法体制改革与司法数字化之间的“体”“用”关系这一相对更为具体的角度展开分析。
    • 刘欢
    • 摘要: 人类辅助生殖技术的出现在解决不孕不育和实现生殖健康方面极大地增进了人类福祉,但同时也使得人类社会面临着一系列的伦理难题。对个体自主性的尊重和对个体之间公正的维持是人类辅助生殖技术实施过程中重点考量的两项基本伦理原则。目前我国对人类辅助生殖技术的法律治理主要依赖于行政主管部门颁布的行政规章和规范性文件,但这一治理体系存在实效不足、规范冲突、规则缺失和理念滞后等弊端,不能有效彰显上述两项伦理原则,也无法妥善处理人类辅助生殖过程中产生的纠纷。构建现代化的人类辅助生殖法治体系首先需要在技术、伦理与法律之间形成有效的沟通机制,确保这一技术始终服务于医疗目的,并始终坚守儿童利益最大化原则。
    • 蓝国桥
    • 摘要: 康德美学的中国当代接受,至少存在着四大急需澄清的问题:一是学界给康德哲学和美学,贴上了二元论的标签。由于赋予想象力以极其强大的功能,康德的学说及其体系特点,不是流播已久的二元论,而是二元向一元的生成。这一特征在鉴赏判断中,表现得更加明显。二则是牟宗三错误地认为,康德以主观形式的合目的性,充当鉴赏判断的先验原理,不很恰当,应被置换。偏差产生的原因是他将该原理与神学对接起来。确切说来,亚里士多德造物塑型的四因说,是牟宗三之观点展开的坚实背景。由此,马克思与康德的距离就很近。三是有人不恰当地认定,在康德与马克思美学之间,存在着断裂性关系。为促进“人(自由)—自然”的统一,马克思是将康德的反思判断,翻转为实践活动。马克思还吸纳了康德重感性、倡自由和尊重人等观念。要康德还是要杜威,我们尚需谨慎面对。四是告别康德的劝诫,却不时在学界涌动。康德美学的意蕴丰富,而且极具启发性。美学文论教材的编写使用,以及人才的培养,使得康德思想一再得到激活。中国当代美学的发展,应直面康德接受中的问题后再出发。
    • 蔡家和
    • 摘要: 牟宗三先生对康德美学的反思,是以中国哲学作为消化、吸化,以及摄受之基底,进一步地对康德美学进行更高层次之审视,并且认定西方传统终究不能达到中国哲学之境地。康德《判断力批判》之内容,在于进行美学判断与目的论判断。牟先生从未反对目的论之判断,不过对于美学,康德是以主观合目的性之原则,视自然之合于目的,人若于其中找到此合目的性,则此中伴偶一种愉悦,形成一种主观反省判断的赏心悦目,而以此为“美”,牟先生反对此种美学论调!认为如此一来,美学之外离而挂搭在设计神,借赖着自然神学之设计而世界息息相关而合目的,人无法真正领会或企及所谓的“美”。牟先生提出要以中国哲学之“无向(相)判断”,而来取代康德之论,例如佛学的如相、庄子的“圣人怀之”、王龙溪的四无说等,都能进入彼美之殿堂,更能借此而令康德美学获得调适与上遂。文章将对康德与牟先生之说法略做探讨。
    • 王永凤; 杨忠林
    • 摘要: 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中国共产党对伟大事业的全新概括,实现了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是二者的有机统一体。从合规律性来看,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出场表征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契合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关涉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从合目的性来看,人类文明新形态以人民至上为价值立场,以保障社会公平正义为价值取向,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价值旨归。在两个大局的时代背景下,要在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统一中坚定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社会主义基本属性,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以人民为核心内核、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坚持世界文明交流互鉴,以此解析好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价值意涵,从而推进人类文明新形态取得新发展。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