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判断力批判》

《判断力批判》

《判断力批判》的相关文献在1981年到2022年内共计153篇,主要集中在欧洲哲学、美学、文学理论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52篇、会议论文1篇、专利文献86662篇;相关期刊126种,包括美与时代(下旬刊)、理论界、学习与探索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当代中国美学文艺学理论建设暨纪念蒋孔阳先生诞辰90周年学术研讨会等;《判断力批判》的相关文献由143位作者贡献,包括卢春红、叶秀山、王瑾等。

《判断力批判》—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52 占比:0.18%

会议论文>

论文:1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86662 占比:99.82%

总计:86815篇

《判断力批判》—发文趋势图

《判断力批判》

-研究学者

  • 卢春红
  • 叶秀山
  • 王瑾
  • 程培英
  • 何兆武
  • 刘旭光(译)
  • 张洁君
  • 曹俊峰
  • 朱志荣
  • 李永胜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期刊

    • 王涵
    • 摘要: 作为批判哲学体系的创建者,康德既统筹了理性主义与经验主义两大哲学论域的辩难关系,也立足于“美的分析”探讨了审美育人的教育学问题,而关于这一点的论述主要集中在其第三大批判的审美判断力批判中。康德从鉴赏判断的角度确指了美的“无目的的合目的性”,并藉助构成“美的分析”之“四大契机”进一步详实论证了审美的无利害性。其中,“质”的契机与“关系”的契机则体现了康德对于人的游戏之自由的维护,以及对于以艺术教化人、以审美教育人的思考。康德视美育为一种十分有效的过渡途径,它可以促进本能的自然人达向“文化——道德”之人,促使其在精神世界中无限地接近崇高的“道德律”,并最终成长为“知”“意”“情”全面发展的和谐的人。
    • 美保罗·盖耶; 刘旭光(译)
    • 摘要: 本文译介了保罗·盖耶在其所译《判断力批判》的编者导言第三部分中对于《判断力批判》成书过程的考证,描述了康德写作第三批判的动因、写作过程、出版过程、篇章构成及关于康德学术商业的一些问题。
    • 钟华龙
    • 摘要: 体育舞蹈作为一门表演艺术,其审美价值的基础体现于对作品的感受,而在内在经验之间的相互关系中形成的判断,则是从作品的审美要素出发,对主体的审美感受进行判断.本文以康德《判断力批判》一书中对审美判断的批判为基础,对作为表演艺术的体育舞蹈的审美享受如何保障其主体性进行探讨,并对其审美意义和结构进行考察.确切地说,康德的判断力是一种具有评价价值的审美判断行为,这种行为从艺术体验出发,追求审美享受,重新阐明了体育舞蹈作为表演艺术的现代意义.
    • 燕锋
    • 摘要: 在《判断力批判》中,共通感是审美判断具有普遍性和必然性的基础,但是康德对共通感的阐释不仅运用了德文与拉丁文两种表述方法,还赋予了两层含义.通过分析,可以发现共通感的两层含义对于调和与统一康德思想的诸多内在矛盾拥有重要意义.
    • 吴不韦
    • 摘要: 康德美学中有三组易于造成理解困难的含混概念.第一组是作为鉴赏判断规定根据的审美愉悦感和作为自由游戏结果的愉悦感;第二组是具有两种内涵不一致的"共通感"理念;第三组是"主观的合目的性"与"共通感"这两条有关联但不相同的先天原则.但含混不代表错乱,通过细致梳理《判断力批判》的文本内容,辨析不同语境下的具体内涵,可以发现康德在使用这三组概念时并不是前后矛盾的,而是康德没有顾及具体地区分概念的多层次内涵.
    • 刘宸
    • 摘要: 在《判断力批判》第一章"美的分析"中,"生命感"是趣味判断的核心概念之一,它揭示出趣味判断的生命维度与情感维度,勾连起"愉快""表象"与"游戏"等核心质素.首先,趣味判断的愉快是"人的生命"被促进的自由之感,它既不同于动物性的感官舒适,也不同于精神性的理性愉悦,而是两者之间的桥梁;其次,主体在趣味判断中将对象之表象想象为生命的有机形式,这种形式既是主体自我生命状态的投射,又是主体假定趣味判断具有主观普遍性的根据;最后,趣味判断让人在想象力与知性的自由游戏中体验到生命得以自我保持的愉快情感,这种情感折射出无目的的主观合目的性,让人在游戏一般跌宕起伏的生命状态中获得安稳的家园之感.
    • 卢春红
    • 摘要: 在康德《判断力批判》中,崇高的重要性不只体现为对自然与自由的关联,而且在更深层次上参与了纯粹审美判断的建构,因而有必要重新反思康德对崇高的演绎.通过分析第三批判中崇高的演绎过程,论文阐明了以下两点:第一,康德的追问最初指向的是"无限制"的形式的内涵.然而,从数学的崇高到力学的崇高,当这一形式由"绝对整体"转向"超感性的基底"时,"无限制"的形式其实就是主体自身的"心灵情调".对与意愿相关联的"强力"的分析,就其根本而言就是通过主体心灵与理性的结合来建构审美意义上的情感.第二,如果说对崇高的演绎呈现了情感之可能,那么这一情感固然不同于道德情感,也绝非"愉快和不快的情感",而是一种"精神情感".并由此得出结论:对于纯粹审美判断,康德正是通过对崇高的演绎展示出精神情感的可能,并以此参与了这一先天综合判断之可能的建构.
    • 王超
    • 摘要: 康德的美学思想主要体现在《判断力批判》中.它在美学史上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临时绘画是一种随意性的创作绘画风格.艺术家以一种随意的,仓促的,试探性的,以及未完成的方式创作.他们以不同的方式,有意的避开了完整性,而追求了一些缺失和奔溃的风格.本文从提出的四个方面来讨论和批判康德对美的分析,以及基于康德的观点如何批判临时绘画.
    • 李长伟
    • 摘要: 康德对"实践"的界说分为"显明的"与"隐微的",前者主要体现在《论俗语:这在理论上可能是正确的,但不适用于实践》,后者主要体现在《道德形而上学奠基》《判断力批判》《实用人类学》中.这两种界说彰显了康德"实践"概念的两大特征:"创制化"与"纯粹化",这与古典实践哲学的实践概念形成了鲜明对照.在古典实践哲学中,实践不是创制,创制也不是实践,实践的目的 在实践自身,创制的目的 在创制之外;实践既关涉实践理性亦关涉情感,是实践理性规范下的稳定的情感体验模式,因此它不是纯粹的先验的.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