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电技术
发电技术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2年内共计1719篇,主要集中在电工技术、能源与动力工程、工业经济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294篇、会议论文104篇、专利文献363527篇;相关期刊638种,包括军民两用技术与产品、中国投资、能源与环境等;
相关会议85种,包括2015钢铁企业中低温余热回收与高效利用新设备、新技术交流会、第三届中国海洋可再生能源发展年会暨论坛、2013年全国冶金能源环保生产技术会等;发电技术的相关文献由2060位作者贡献,包括李伟、李光辉、张涉等。
发电技术—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363527篇
占比:99.62%
总计:364925篇
发电技术
-研究学者
- 李伟
- 李光辉
- 张涉
- 本刊编辑部
- 李家坤
- 李隆毅
- 邓晨
- 高峰
- 黎莉
- 龚佰勋
- 关柯
- 张文丽
- 曹桦钊
- 路金喜
- 陈建起
- 吴小平
- 吴志宏
- 周海波
- 孙国平
- 李宗旸
- 李志强
- 李振伟
- 李显韩
- 李贵祥
- 李金杰
- 杜贵荣
- 杨承江
- 步新战
- 熊一权
- 王健
- 王相平
- 王绍荣
- 王超
- 白国威
- 秦建明
- 罗天珍
- 聂百胜
- 范旭
- 许世森
- 陈宏奎
- 何景安
- 何正根
- 何祖强
- 何祖鑫
- 余永昌
- 倪彬
- 傅佳宏
- 刘卫其
- 卫银忠
- 危师让
-
-
张金龙
-
-
摘要:
中国经济正处于高速发展的重要阶段,对电力资源的需求日益提升,但一味依赖化石燃料维持生产,无法让中国经济实现绿色转型。将生物质气化处理,并将其与燃煤进行耦合发电,已成为电力行业的研究重点。以此作为切入点,从发电原理、技术应用等多个角度展开系统性分析,旨在为中国电力行业提供技术研究方向,推动中国经济顺利转型。
-
-
姜红丽;
刘羽茜;
冯一铭;
周保中;
李昱曦
-
-
摘要:
能源电力行业的深度脱碳将在实现我国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进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其重要突破点在于科学技术的创新。为此,从当前国内外的碳达峰、碳中和现状出发,详细分析了我国电力行业为实现“3060目标”所采取的重大工作部署。同时,结合我国近期发布的能源电力科技创新相关政策文件、文献及报告,分析了我国碳达峰、碳中和进程中的重点发电技术,并对“十四五”时期发电侧技术的发展方向、重点以及各电源的发展空间布局进行了详细分析,为把握各电源的重要技术部署及发展方向、实现能源电力行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
-
-
唐韩英
-
-
摘要:
煤矿瓦斯是优质资源,但受瓦斯利用技术水平以及瓦斯抽采规模的影响,抽采瓦斯利用率较低,因而对国内煤矿抽采利用瓦斯气体的技术现状进行汇总分析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通过调研与分析,厘清现有抽采瓦斯利用技术及其适用范围,从高浓度瓦斯净化直接利用技术、低浓度瓦斯发电技术、低浓度瓦斯浓缩技术、低浓度瓦斯燃(焚)烧技术、乏风瓦斯利用技术等方面分析其成熟度,重点阐述低浓度瓦斯利用技术中的燃气轮机技术、燃气内燃机技术、燃气锅炉-蒸汽轮机技术、联合循环多联供技术、制氢技术、制合成氨技术与直接燃烧技术,并结合作为辅助燃料、主要燃料应用的超低浓度瓦斯利用技术,探索蓄热式外燃机、瓦斯燃料电池发电等新技术的应用,并对抽采瓦斯利用方向进行技术展望,以期为抽采瓦斯的高效利用提供合理的利用方式。分析结果表明:中等浓度至高浓度的瓦斯利用技术较为成熟,但超低浓度至低浓度的瓦斯利用依然存在技术难点,还需攻克低浓度与超低浓度瓦斯蓄热氧化等安全利用、含氧煤层气安全的低温液化和分离、低浓度瓦斯发电机组连续稳定高效运行等难题,同时需加大研究力度以推进新技术的工业化应用。未来还需进一步研究抽采瓦斯利用技术,建议解禁煤矿安全规程中关于爆燃浓度瓦斯直接燃烧的限制。
-
-
李健;
武江元;
杨震;
段远源;
俞自涛
-
-
摘要:
为促进中国地热发电的大规模发展,收集、整理了我国的地热资源数据,总结了我国地热资源的特点和地热发电的相关政策及发展现状,综述了水蒸气朗肯循环、闪蒸循环、有机朗肯循环、卡林那循环和全流发电系统五种典型的地热发电技术,探究并总结了影响地热发电利用的关键因素。我国的地热资源是以150°C以下的中低温地热为主,有机朗肯循环和卡林那循环在地热发电领域有更大的发展空间;地热的温度越高、流量越大、干度越高、水质条件越好,当地的环境气温越低、成井率越高,地热发电的开发潜力越大;丰沛的水资源及高的上网电价和投资补贴也有利于地热发电行业的发展壮大。
-
-
田增华;
李少华;
侯全辉
-
-
摘要:
目前,国内外已有多个槽式太阳能热发电项目投入商业运行,该发电技术的可靠性已被证实,其在我国西部和北部等太阳能资源较好地区具有广阔的商业化前景[1]-[2]。基于槽式太阳能热发电技术特点,本文综述国内外已投运的槽式太阳能热发电站集热场典型布置,研究在采用相同配置的情况下不同纬度地区及不同集热器的布置形式对集热器余弦效率、电站光热转化效率、集热量及发电量的影响。
-
-
刘黎明;
王雪斌
-
-
摘要:
基于分布式发电及其在电力系统中的运用,首先分析分布式发电具有设置灵活、配电网可靠及环境污染小等特点,主要包括风力发电、光伏发电和燃料发电三种发电技术,能够有效地缓解能源使用压力,减少电力故障的发生。其次分析分布式发电对电能、电压及电力市场的影响巨大,为此在电力系统中运用分布式发电,需要注意改变配电网模式、关注配电网电压、合理设置继电保护、有效调节配电网,由此确保发电质量与供电的稳定性、安全性,从而更好地满足人们的用电需求,为社会所服务。
-
-
王健;
祁林攀;
田伟辉;
王炎
-
-
摘要:
在传统化石能源造成较大环境压力以及新型发电技术不断进步的背景下,以风能为代表的可再生能源获得了长足的发展。风是由于太阳辐射造成地球表面受热不均,引起大气层中压力分布不均,空气沿水平方向运动形成的,同时由于受到海陆,地球自转、公转,地形的影响,对其的观测、预报有一定的不确定性。为更加高效地开发和利用风能,掌握一个地区风的形成、走向、速度和分布等风能资源特性意义重大。
-
-
黄坚坚;
覃贵芳
-
-
摘要:
太阳能是一种清洁能源,是未来的能源重要来源。我国已经在太阳能发电技术方面取得了一定进展,包括公用、民用两方面,均已为人们提供了更多的电力资源。太阳能发电技术方便快捷、无污染,发展十分迅速。文章从阐述太阳能发电原理出发,主要对太阳能光伏发电技术进行探讨,对国内太阳能光伏发电技术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并结合当前形势展开远景展望。
-
-
赵金峰;
黄筱云;
陈理
-
-
摘要:
为实时追踪海洋波浪能发电发展状况,综述现阶段相关研究成果,文章介绍了不同类型的波浪能捕捉装置及其传动方式,分析每类装置的特点,对我国在波浪能发电技术领域的研发情况进行整理,阐述了未来波浪能发电技术研究重点。
-
-
张珍奇;
王文革
-
-
摘要:
在光伏发电系统规模持续扩大的背景下,我国面临的能源威胁有所减轻。为了解决光伏发电系统并网问题,需要进行适当调整。对此,文章首先简单介绍了光伏发电系统的概念,然后重点分析了光伏发电并网电压调整策略、光伏发电并网系统的组成以及光伏发电并网中的常见问题和优化策略。为了更好地消除光伏发电并网对大型电力系统的影响,除了统筹物流系统与流通系统的结合,还可以建立光伏发电并网影响的仿真实验环境。通过仿真深入分析配电网选择、电源配置等问题,解决配电网的运行问题。
-
-
-
-
岳娟;
于汀;
李大树;
李志川;
吴勇虎
- 《第六届中国海洋可再生能源发展年会暨论坛》
| 2017年
-
摘要:
国际社会对能源安全、保护生态环境、应对气候变化等问题日益重视,加快开发利用海洋能已成为世界沿海国家和地区的普遍共识和一致行动.海洋温差能因其"可持续24h无间歇发电、清洁无污染"等特点受到各国青睐,纷纷通过制定中长期发展路线,布局和推动海洋温差能发展.本文对温差能开发利用技术进展情况进行了总结归纳,对比了国外已建项目的技术特点,重点对近年来国外海洋温差能开发利用技术最新进展进行总结,对海洋温差能发展趋势及前景进行展望,并结合实际情况对中国开展海洋温差能开发利用技术提出建议.
-
-
-
-
周保东;
武勇;
许卫国
- 《第十一届全国余热回收再利用技术与产业发展研讨会》
| 2015年
-
摘要:
低温余热资源的利用,是涉及到世界未来的可持续性发展的问题,是人类面临的共同课题,在开发新能源的同时,怎样利用原有设备浪费掉的余热资源也是当今世界各国的共同话题,本文着重介绍了炼钢厂、水泥厂、电厂余热资源的利用,通过余热锅炉、闪蒸装置和新研制的低参数混压进汽汽轮机发电技术.
-
-
赵广跃
- 《2015钢铁企业中低温余热回收与高效利用新设备、新技术交流会》
| 2015年
-
摘要:
该成果是企业在做强做大及建设节约型社会、节能型企业过程中,充分利用公司炼钢工艺的现有余热资源,将放散蒸汽回收循环利用,进行余热发电,经过深入实践而形成的具有广泛的适应性的技改创新实例.转炉余热饱和蒸汽发电机组的应用不仅在节能降耗上成绩显著,最大限度的降低了生产成本,而且在蒸汽系统动态平衡上起到重要枢纽作用。日照钢铁对余热废汽资源的合理,彰显能源管理的水平台阶提升。
-
-
-
彭刘胜
- 《2015第七届全国河湖治理与生态文明发展论坛》
| 2015年
-
摘要:
黄土高原在大禹治水之后,生态水源和森林植被遭到严重破坏,使现在的黄土高原成为一片秃山秃岭,不毛之地.每年雨季到来,大量泥沙冲进黄河,使黄河成为世界上罕见的"悬河".大规模修建堰塞湖,拦河筑坝是获取水资源恢复生态用水的主要手段,使用低水头高效率发电技术是加快河湖连通工程,构建生态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支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