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雷顿循环
布雷顿循环的相关文献在1990年到2022年内共计410篇,主要集中在能源与动力工程、电工技术、原子能技术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78篇、会议论文15篇、专利文献187321篇;相关期刊91种,包括汽轮机技术、热力透平、燃气轮机技术等;
相关会议12种,包括第十届全国超临界流体技术学术及应用研讨会暨第三届海峡两岸超临界流体技术研讨会、中国核学会2015年学术年会、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2014年年会等;布雷顿循环的相关文献由850位作者贡献,包括李红智、姚明宇、张一帆等。
布雷顿循环—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187321篇
占比:99.90%
总计:187514篇
布雷顿循环
-研究学者
- 李红智
- 姚明宇
- 张一帆
- 高炜
- 陈林根
- 孙丰瑞
- 杨玉
- 白文刚
- 王月明
- 张磊
- 张纯
- 聂鹏
- 陈渝楠
- 吴帅帅
- 张少锋
- 张胜龙
- 赵磊
- 郑军林
- 陈健
- 魏掌来
- 张靖煊
- 方华伟
- 王文华
- 肖刚
- 郑群
- 严俊杰
- 乔加飞
- 任国柱
- 冯永志
- 司标
- 孙玉伟
- 张万里
- 张立欣
- 徐双庆
- 徐鹏
- 杨天锋
- 洪兴富
- 牛璐
- 王兵兵
- 董平
- 蒋世希
- 赵民富
- 过增元
- 郭晓璐
- 严新平
- 丰镇平
- 乔永强
- 倪明江
- 刘明
- 单建强
-
-
纪宇轩;
邢凯翔;
岑可法;
倪明江;
肖刚
-
-
摘要:
超临界二氧化碳布雷顿循环的循环效率高(可达50%)、系统结构紧凑、压缩耗功少、降本潜力大,可与化石能源、核能和太阳能等多种形式热源相结合,应用前景广阔。从关键部件和循环系统的角度综述了国内外超临界二氧化碳布雷顿循环在热源设备、动力设备、回热设备、冷却设备以及设计优化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分析了超临界二氧化碳关键部件的实验测试结果、示范系统和遇到的技术瓶颈等,并展望了今后的研究、系统示范和应用趋势。
-
-
于立安;
史建新;
王泊森
-
-
摘要:
本文通过对我校矿物加工工程本科专业的物理化学教学中引入超临界CO_(2)布雷顿循环的相关知识进行的实践,使得学生对卡诺循环和热力学第二定律的理解进一步加深了,同时由于紧密结合了目前碳达峰碳中和以及减排增效等热点问题,使得同学们对物理化学的学习兴趣得以提升,对物理化学整体知识体系有了更加全面的掌握,从而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
-
刘光奎;
梁奎;
闫凯;
王硕;
郝维勋
-
-
摘要:
超临界二氧化碳(S-CO_(2))循环系统发电效率比同参数蒸汽循环高3%~5%,是未来面向与可再生能源共存的化石燃料发电领域重要发展方向.本文从S-CO_(2)循环发电系统产业现状和关键问题等角度,总结了国内外研究进展.有研究表明,通过锅炉模块化设计可将锅炉压降降低到与水蒸气锅炉相当甚至更低的水平,而且复合循环可解决锅炉余热利用问题.在此基础上,不同功率等级的S-CO_(2)循环示范系统为S-CO_(2)锅炉质量评价技术体系研究奠定理论和技术基础.
-
-
卢恒;
邹杨;
郭燕雯;
朱贵凤;
赵恒;
戴叶
-
-
摘要:
设计基于熔盐堆的间冷回热式氦气轮机循环系统并建立数学模型,介绍以布雷顿循环为原理的系统运行流程。使用控制变量法分析了关键因素:压缩机/透平效率、回热器性能、温比、低压压缩机入口压力对系统总效率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相较于压缩机效率,同幅度的透平效率提升使系统总效率值更高;换热端差和流动阻力都为系统的循环带来了一定程度的负担;存在使系统效率值最大的温比;计算发现,在特定情况下,系统最高温度越高,系统效率越高。总结、量化了这些因素对系统效率的影响。
-
-
刘小华;
孙玉伟;
刘阜林
-
-
摘要:
文章基于能量守恒微分方程建立了改进的S-CO_(2)再压缩布雷顿循环动态模型,分析了船舶烟气温度和流量的变化对循环系统的动态响应。研究结果表明,热源温度和流量的降低导致循环系统的输出功以及循环效率降低;相对于热源流量,热源温度对循环系统的影响较大。
-
-
沈涵孜;
冯静;
聂会建;
彭红文
-
-
摘要:
超临界二氧化碳(S-CO_(2))布雷顿循环在光热发电领域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优化参数是进一步提高系统循环效率的重要措施。采用THERMOFLEX软件建立了10 MW级基于塔式光热的S-CO_(2)布雷顿循环发电系统模型,通过模拟计算分析了诸多系统参数对循环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S-CO_(2)透平入口温度、分流比和主压缩机入口温度均对系统循环效率有显著影响,循环效率随透平入口温度增加而提高,随压缩机入口温度升高而下降,随分流比的增加先增大再减小,不同透平入口温度、压缩机出口压力下最佳分流比也不同。另外,系统循环效率随透平入口压力的提高先增大后减小,即存在使循环效率最高的最佳透平入口压力。
-
-
左成艺;
李旭;
甘露
-
-
摘要:
超临界二氧化碳布雷顿循环发电技术具有高效、清洁、结构紧凑等优点,是一种极具发展前景的新型发电循环技术。文章建立了超临界CO_(2)回热循环和分流再压缩循环的计算模型,分析了最低温度、最低压力、最高温度、最高压力对热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回热循环和分流再压缩循环热效率随着最低温度的升高而降低,随着最高温度的升高而升高。分流再压缩循环热效率随着最佳最低压力和最佳最高压力的升高出现先增大后减小的情况。
-
-
王少华;
高娇;
丁文杰;
黄洪文;
郭海兵;
马纪敏;
刘志勇
-
-
摘要:
以超临界二氧化碳简单回热型布雷顿循环为研究对象,以核电站为应用背景,详细论述了系统循环模型与关键器部件的效率模型建立方法,并利用该模型初步分析了各类工程因素对布雷顿循环效率、系统体积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循环效率、系统体积对温度、压力、涡轮机械效率、回热器等参数的敏感性存在较大差异,其中增加透平入口温度对缩减系统总体积最为有效,需要建立完善的系统分析模型以进行S-CO_(2)系统的优化设计。
-
-
杨天锋;
向铎;
袁鹏;
聂婧;
林诚乾
-
-
摘要:
大规模储能是保障电网安全和提高可再生能源消纳的关键技术,是新能源进一步发展的战略核心。对基于金属氧化物的高温热化学储能技术进行了详细综述,分析表明,单一金属氧化物储能性能受制于循环稳定性和动力学速率,而掺杂钴、锰、铜以及钙钛矿型的金属氧化物的性能有较明显提升。在此基础上,构建了100 MW太阳能超临界二氧化碳布雷顿循环与金属氧化物储能耦合系统并建立了对应的稳态模型。模拟结果表明,在典型晴朗春分日,该系统循环热效率可达51.2%,光电转换效率可达25.2%,可实现24 h连续运行。
-
-
刘维新;
石凌峰;
裴刚
-
-
摘要:
在深空探索快速发展的背景下,空间核能布雷顿循环系统因其能量密度高、环境适应性强、效率高等优势成为深空探测的理想方案之一。与地面发电站不同的是,空间能量转换系统要兼顾系统效率和轻量化的要求,而系统关键参数对系统的效率和质量等性能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开展热力学参数分析和优化对空间核能布雷顿循环系统的设计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建立空间核能布雷顿循环的数学模型和系统部件的质量计算模型,以“质量比功率”为性能优化目标,研究压气机进口温度、压气机压比和涡轮进口温度等参数对系统性能的影响,并采用正交实验法进行优化分析。结果表明,压气机进口温度和压气机压比存在最优值使质量比功率取得最小值,涡轮进口温度升高有利于提高系统的发电效率和降低系统质量。涡轮进口温度的最优值为1500 K,压气机进口温度的最优值范围为416~508 K,压气机压比的最优值范围为2.4~3.1。
-
-
-
-
袁灵成;
王雅宁;
邱利民;
姜晓波;
J.M. Pfotenhauer
- 《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2014年年会》
| 2014年
-
摘要:
碳捕集与封存技术是当前减排技术中最重要的过渡性减排技术.相较于传统的物理吸附和化学吸收方法而言,低温法碳捕集技术具有节能环保等优势.本文结合低温法碳捕集技术的理论基础,计算分析了单压缩单膨胀和单压缩两级膨胀等两种基于布雷顿循环的低温法碳捕集系统,发现提高混合气体压力能够有效降低制冷系统能耗,并且单压缩两级膨胀系统总体能耗比单压缩单膨胀系统低,但是气体压缩所增加的功耗使得系统整体能耗并不能得到有效降低.
-
-
张万里;
陈林根;
孙丰瑞
- 《2007年工程热力学与能源利用学术会议》
| 2007年
-
摘要:
调整质量流率(或沿通流路径压力损失)、底循环压气机的入口压力(或大气压与该入口压力之比)可以优化布雷顿——两平行逆布雷顿循环模型的热力学性能。分析表明,分别存在最佳的燃料流率(或沿通流路径压力损失)、底循环压气机的入口压力(或大气压与该入口压力之比)使循环输出功率最大,最大功率对应顶循环压气机压比有附加的最大值。给定质量流率和动力装置尺寸的情况下,通过合理分配顶循环压气机入口和底循环压气机出口之间的流通面积,循环输出功率和效率可以得到再次优化。
-
-
-
-
-
杨胜仲;
郭子祯;
陈昌本;
吴文杰;
许富诠
- 《第十届全国超临界流体技术学术及应用研讨会暨第三届海峡两岸超临界流体技术研讨会》
| 2015年
-
摘要:
本文由设备技术构面切入,探讨国际技术发展现况、超临界CO2热发电系统模块关键技术、雏型系统整合与相关专利技术.超临界二氧化碳热发电应用研究首见于2004年之美国Sandia国家实验室发表相关研究构想,并持续在2012年完成120 KWe级之发电系统并对外公开展示,在美国能源部(DoE)研发资源挹注下,持续朝商业化10 MWe级系统与模块件精进方面发展.对应工业制程废热、环境废热以及运输轮机热能之能源再利用,与地热、太阳热等洁净能源之有效转换需求议题,兼具效率提升与建置成本效益之创新超临界CO2热发电系统技术为目前能源产业积极发展之次世代热发电技术与亮点能源系统.该系统藉由运用超临界二氧化碳为流体介质,基于非理想气体及布雷顿循环(Brayton Cycle)热流特性,可于中低温域即达成优于传统蒸气或氦气之高效热当量输出特性与热机循环效率,且无传统水垢集结堵塞管路或热媒泄漏污染问题,系统动力效率亦高于传统朗肯循环(Rankine Cycle)50%以上.甚且,系统架构紧密,体积仅为传统发电系统的1/30,故于模块化系统、精简设置空间、投资与维护成本等产业实用与推广考虑上将有大幅帮助,并可在150~1,000°C温度域弹性客制应用规模.
-
-
冯辉君;
陈林根;
孙丰瑞
- 《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2010年工程热力学与能源利用学术会议》
| 2010年
-
摘要:
用有限时间热力学理论建立了由一个不可逆闭式布雷顿循环和一个内可逆四热源吸收式制冷循环组成的热电冷联产循环模型,导出了其火用输出率和火用效率的表达式。利用数值计算方法,分析了循环各参数对火用输出率和火用效率与压比关系的影响,比较了最大火用输出率和最大火用效率性能,给出了实际热电冷联产装置设计和运行的建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