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超临界CO2

超临界CO2

超临界CO2的相关文献在1994年到2022年内共计1619篇,主要集中在化学工业、轻工业、手工业、化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520篇、会议论文99篇、专利文献433053篇;相关期刊624种,包括农业工程学报、工程塑料应用、化工学报等; 相关会议46种,包括全国化工化学工程设计技术中心站(化学工程设计专业委员会)2012年年会、2011年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传热传质学学术会议、第八届全国超临界流体技术学术及应用研讨会暨第一届海峡两岸超临界流体技术研讨会等;超临界CO2的相关文献由4043位作者贡献,包括张文成、潘见、于殿宇等。

超临界CO2—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520 占比:0.35%

会议论文>

论文:99 占比:0.02%

专利文献>

论文:433053 占比:99.63%

总计:434672篇

超临界CO2—发文趋势图

超临界CO2

-研究学者

  • 张文成
  • 潘见
  • 于殿宇
  • 郑来久
  • 蔡建国
  • 谢慧明
  • 林春绵
  • 刘涛
  • 张泽廷
  • 张书香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杜登高; 陶乐仁; 李猛; 邱晗; 林智博; 黄理浩
    • 摘要: 为研究螺旋槽管内超临界CO_(2)冷却过程中的换热特性机理,分析了当流体温度T_(b)=290—375 K时,实验段的超临界CO_(2)分别在气冷器压力p_(in)=7.5—10.5 MPa和质量流速G=118.9—190.24 kg/(m^(2)·s)的局部换热系数。实验结果表明:局部换热系数的峰值随着气冷器压力的升高而下降,随着质量流速的增加而上升,且局部换热系数的峰值位置随着气冷器压力的升高而逐渐往高温区偏移,但质量流速对局部换热系数峰值位置影响较小。此外,根据流体性质和实验数据拟合出了超临界CO_(2)在螺旋槽管中冷却换热的实验关联式,约96%的实验关联式的计算结果与实验值误差在±15%内。
    • 李京坤; 程进章; 郭辉娟; 许鹏
    • 摘要: 为探究不同影响因素对超临界水及超临界CO_(2)两种超临界流体换热系数的影响程度,通过建立灰色关联度计算模型,对提取的超临界水及超临界CO_(2)试验数据进行分析,对比不同管道直径、压力、质量流速、入口温度等影响因素对超临界水及超临界CO_(2)换热系数的关联程度大小。研究结果表明:各因素对超临界水换热系数的影响程度为:质量流速>入口温度>压力>热流密度;各因素对超临界CO_(2)换热系数的影响程度为:质量流速>热流密度>入口温度>管径;对于两种超临界流体,质量流速均为影响换热能力的重要因素,而入口温度对换热系数的影响规律相反。
    • 周天博; 郑环达; 蔡涛; 于佐君; 王力成; 郑来久
    • 摘要: 为解决涤纶/棉混纺织物水浴染色能耗大、水污染严重的技术难题,并拓宽超临界CO_(2)染色技术的应用范围,研究了活性分散黄染料对涤纶/棉混纺织物在超临界CO_(2)流体中的染色性能。分析了染色温度、压力、时间、助剂用量和CO_(2)流速对涤纶/棉混纺织物染色效果的影响,得到最佳染色工艺条件:染色温度为100°C,压力为20 MPa,染色时间为80 min,CO_(2)流量为20 g/min,二甲基亚砜质量分数为80%。结果表明:与天然染料相比,利用活性分散黄可以显著提升涤纶/棉混纺织物的染色深度和色牢度;同时,二甲基亚砜处理与“乙醇助溶剂+N-甲基吡咯烷酮(NMP)预处理”法相比,K/S值提升了2倍以上,色牢度达到4~5级,获得了较好的染色效果。
    • 李小刚; 冉龙海; 杨兆中; 贺宇廷; 廖梓佳; 曹文艳
    • 摘要: 为加强对超临界CO_(2)压裂裂缝特征的认识,指导超临界CO_(2)压裂技术的发展,总结了前人对超临界CO_(2)起裂、扩展和导流能力特征的研究。结果表明:超临界CO_(2)压裂裂缝起裂压力比液态和清水压裂低,其主导原因是超临界CO_(2)的低黏度和高扩散性使孔隙压力增大起裂压力降低;超临界CO_(2)压裂裂缝扩展影响因素复杂,主要受CO_(2)相变、岩石弱面结构等因素主导,但具体机理尚不明确,还需研发实验装置和建立裂缝扩展三维模型进行更微观细致的研究;超临界CO_(2)压裂裂缝比清水压裂裂缝的粗糙度和迂曲度更大、裂缝缝长更长,但缝宽小,裂缝的有效性不足;超临界CO_(2)压裂可使天然裂缝和人工裂缝剪切错位,也可进入微裂缝孔隙,破坏岩石矿物胶结,导致岩石矿物脱落形成自支撑,自支撑裂缝提供了导流能力,但形成机理及维持方式还需进一步研究。该研究可为超临界CO_(2)压裂裂缝特征研究提供参考。
    • 柴利; 贺稚非; 谢晓红; 韩薇; 李洪军
    • 摘要: 超临界CO_(2)是一种绿色、环保和实用的超临界流体,目前已广泛用于提取各种生物活性物质。近年来,随着非热杀菌技术的兴起,超临界CO_(2)在杀菌方面的研究也显著增加。与冷等离子体、高压脉冲电场和高压CO_(2)等非热杀菌技术相比,超临界CO_(2)的操作温度和压力相对较低,能最大限度保留食品中的营养成分和提高食品的微生物安全性。本文综述超临界CO_(2)对细菌、芽孢、真菌和病毒的灭活机理和影响其杀菌效率的因素。此外,还对超临界CO_(2)杀菌技术的优势以及在肉及肉制品中的应用进行总结,并对目前存在的问题和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阐述,旨在为该技术在肉及肉制品中的进一步研究和应用提供参考。
    • 焦安东; 闫俊; 朱春红
    • 摘要: 采用动态法在353.15~383.15 K、14~22 MPa条件下,测定了分散紫8和分散紫17在超临界CO_(2)中的溶解度,探讨了分散染料在超临界CO_(2)中溶解度影响因素。采用Ad-Chrastil经验模型对实验结果进行拟合关联,并利用MST半经验方程进行比对。结果表明,分散紫8在超临界CO_(2)中的溶解度范围为3.03~5.72μmol/mol,分散紫8在超临界CO_(2)中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升高,随压力的增大而增大。分散紫17在超临界CO_(2)中的溶解度范围为4.86~6.96μmol/mol,分散紫17在超临界CO_(2)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先升高后降低,随着压力的升高先升高后降低。对分散紫8和分散紫17采用Ad-Chrastil关联,对溶解度的预测均优于MST。
    • 刘长春
    • 摘要: 采用文献中经过试验验证的最新研究成果,开展3MW等级超临界CO_(2)透平平衡活塞结构参数优化。进行一维计算,确定平衡活塞迷宫密封方案。选取3种结构方案进行三维CFD计算。一维与三维结果对比分析表明,超临界CO_(2)迷宫密封一维优化计算方法准确,平衡活塞结构可用于工程设计。
    • 蹇顺华; 苗丽坤; 李星; 段丽萍; 陈浩; 陈健
    • 摘要: 以恩施特色紫油厚朴为原料,采用超临界CO_(2)萃取厚朴挥发油,在单因素试验(夹带剂种类、夹带剂浓度、萃取压力、萃取温度、萃取时间和CO_(2)流量)基础上,借助响应面Box-Behnken设计工具预测厚朴挥发油的最佳萃取参数并重复验证(n=5)。通过气相色谱—质谱(GC-MS)分析其化学成分并测定了挥发油的抗氧化能力。经试验,在夹带剂乙醇用量10%、萃取压力36MPa、萃取温度43°C下,连续萃取1.5h,厚朴挥发油萃取率为(0.205±0.31)%,与模型函数预测值(0.208%)差值小于5%。从厚朴挥发油中鉴别出32种化合物,占全油的86.05%,含量大于10%的成分有伞花烃(28.45%)、β-柠檬烯(18.27%)和桉叶醇(14.15%)。抗氧化试验表明厚朴挥发油对·OH自由基具有较强的清除能力和总还原能力,且与其浓度存在明显的量效关系,可作为天然抗氧化剂的原料来源。
    • 马建民; 马可欣; 张富美; 李小娜; 杜玉昆; 赵博; 赵玉明
    • 摘要: 超临界CO_(2)压裂具有降低起裂压力、低伤害等特点,并兼顾温室气体埋存等优势,在非常规油气资源的开发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为弄清超临界CO_(2)侵入条件下的储层起裂机制,基于岩石的拉伸破坏机理,考虑CO_(2)侵入地层引起的近井地层温度和孔隙压力变化对储层岩石切向应力的影响,建立了热流固耦合的超临界CO_(2)压裂起裂压力模型,并应用致密气井超临界CO_(2)压裂现场数据进行了模型验证。结果表明:超临界CO_(2)压裂可显著降低起裂压力,且起裂压力随着排量增大而降低;井底压力的波及速度高于井底温度,排量对波及速度影响不大;切向应力最小值位于井壁处,地层温度和孔隙压力引起的井壁切向应力方向相反,前者大于后者;泊松比增大、弹性模量增大、井底温度降低均可使储层起裂压力降低。
    • 刘本同; 温贺; 秦玉川; 王丽玲; 方茹; 贺亮; 杨柳; 杨少宗; 江伟; 王衍彬
    • 摘要: 研究压榨、浸提与超临界CO_(2)萃取3种工艺制得的紫苏油中脂肪酸组成、挥发物、不皂化物、维生素E的种类及含量差异,分析不同工艺对紫苏油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脱壳紫苏籽超临界CO_(2)萃取工艺制得的紫苏籽油中亚麻酸含量和维生素E含量最高;通过脱壳处理能显著降低超临界CO_(2)制备紫苏籽油的蜡质含量,提高紫苏油品质。脱壳紫苏籽超临界CO_(2)提取制备紫苏油的品质相对最佳。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