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发热患者

发热患者

发热患者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2年内共计268篇,主要集中在临床医学、内科学、预防医学、卫生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39篇、会议论文16篇、专利文献58165篇;相关期刊179种,包括中国社区医师、河北医药、吉林医学等; 相关会议15种,包括“急诊医学临床学术探讨研究会”会议、全国第十五届红外加热暨红外医学发展研讨会、第七届生命科学联合学术大会等;发热患者的相关文献由607位作者贡献,包括罗翌、李俊、李际强等。

发热患者—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39 占比:0.41%

会议论文>

论文:16 占比:0.03%

专利文献>

论文:58165 占比:99.56%

总计:58420篇

发热患者—发文趋势图

发热患者

-研究学者

  • 罗翌
  • 李俊
  • 李际强
  • 丁邦晗
  • 邓庆平
  • 郑丹文
  • 黄红友
  • 农建宏
  • 单景庆
  • 卢盛位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李冰华; 吕玉萍; 李秋丽
    • 摘要: 目的:研究心理干预行为诱导法对发热患者焦虑和核酸采样鼻咽部不适的改善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1月-9月发热门诊就诊的200例发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就诊顺序用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100例。两组患者均根据发热就诊流程给予心理干预,对照组实施常规采样护理,观察组实施行为诱导法干预。观察两组发热患者采集鼻咽拭子过程鼻咽部不适发生率、鼻咽拭子一次采样成功率、鼻咽拭子采集过程依从性,同时比较干预后两组患者的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结果:观察组鼻咽部不适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一次采样成功率与采集过程依从优良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S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心理干预行为诱导法可减轻发热患者焦虑,降低鼻咽拭子采集过程中鼻咽部不适发生率,提高采集过程患者依从性及一次采集成功率,值得推广。
    • 丛维红; 刘莉; 苗银芳; 李娜; 崔雪辉; 扈翠琪; 陈晓琳
    • 摘要: 目的探讨品管圈活动在缩短发热患者等待新型冠状病毒核酸快检结果时间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成立品管圈小组,分析影响发热患者新型冠状病毒核酸快检结果报告时间的主要原因,拟定并实施相应的对策,比较品管圈活动开展前后(改善前后)发热患者新型冠状病毒核酸快检结果2 h内报告率。结果开展品管圈活动后(改善后),发热患者新型冠状病毒核酸快检结果2 h内报告率由改善前的88.5%提高到97.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就诊满意度也较改善前显著提高(P<0.05);圈员在解决问题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团队凝聚力及品管手法运用等方面均有提高。结论开展品管圈活动能缩短发热患者等待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报告的时间,加快了发热患者的就诊效率,提高了患者满意度,为快速疏散发热患者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同时可以提升护理人员的综合素质水平,有助于促进护理质量的持续改进。
    • 郭璇; 彭鹏; 杨建中
    • 摘要: 新型冠状病毒病(COVID-19)是由SARS-CoV-2感染后引发的疾病,是一种新型、传染性很强的呼吸系统疾病,具有人传人的特性[1]。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作为新疆自治区乌鲁木齐市接诊COVID-19的定点医院之一。急诊患者疫情期间日均就诊患者150余例,高峰期250余例,发热患者50例,急救中心门诊原有设施、流程、空间与人员配置已无法满足以重大急性传染性呼吸道疾病为主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患者就诊需求和疫情的排查工作,按照院感防控指南及防控流程的要求,为了安全、高效完成急诊抗击COVID-19疫情工作,从预检分诊、空间分布、就诊流程、人力资源、应急保障机制(包括制度建设)等方面梳理并总结急救中心门诊患者就诊的院感防控流程,以重大急性传染性呼吸道疾病为主,通过工作流程的再造,构建新型急诊医疗服务体系,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应急机制提供实践基础,保证疫情下的院感防控工作顺利开展。
    • 焦代疆; 单贵
    • 摘要: 根据新冠肺炎防控第七版和新冠肺炎诊疗第八版要求,各医疗机构根据相关卫生管理法律法规,结合自身情况,制定本机构相应的防控措施和方法[1]。相关法律法规有新冠肺炎防控第七版,新冠肺炎诊疗第八版,2016版口腔消毒技术规范,医疗废弃物管理条例,供应室消毒管理规范等。该文根据相关法律法规,结合口腔诊疗的特殊性,制定医疗机构的防控措施和方法,旨在通过建立制度,培训[2],预防,网络预约,网络就医,三级预检分诊,日常诊疗和消毒隔离,增强机体免疫力,发热患者应急预案,签订疫情防控责任书等有效措施,并进行研究,以期减少疫情的传播和危害,控制院内感染,保护人民的生命安全和健康,为临床诊疗和疫情防控提供借鉴。
    • 王艳丽
    • 摘要: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以下简称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医院将所有发热患者划归感染科管理。感染科的护理人员人手不够,其他科室都会派志愿者去支援。我听说几个护士心情焦虑,常常哭泣、失眠,就自愿报名到感染科护士休息的隔离区和护士进行一对一的访谈。一天下午,我跟着准备洗衣服的护士小星进了洗衣间。小星:“护士长,你怎么来了?”我:“你好,你准备洗衣服?”小星赶紧后退了一步:“护士长,别离我太近,我在隔离病房上班,有感染风险,我怕万一影响你。”
    • 田丽源; 李凡; 朱华栋; 刘晓颖; 任伟; 贾铮; 王静怡; 刘爱辉; 徐军
    • 摘要: 目的探讨急诊发热患者预检分诊有效的危重指标,以精准识别其危重程度,保障患者安全,提高患者就医体验。方法回顾性收集2019年3月至2019年5月北京协和医院939例急诊发热患者的临床客观指标,包括性别、年龄、生命体征、改良早期预警评分(MEWS)、休克指数、修正休克指数、医疗资源等,分析患者各项临床指标对生存状态的影响,并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得出其危重程度独立危险因素。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得出预测急诊发热患者预检分诊危重程度指标及最佳截断值。结果939例急诊发热患者中,死亡21例,占2.24%,死亡组和存活组年龄、创伤警觉量表(AVPU)评分、体温、心率、呼吸、血氧饱和度、MEWS得分、休克指数、修正休克指数、医疗资源使用数目等10项临床指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将急诊发热患者年龄、AVPU评分、体温、心率、呼吸、血氧饱和度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并构建方程,得出AUC为0.974(0.952~0.997),敏感度90.5%,特异度93.9%,最佳截断值为0.020。ROC曲线预测急诊发热患者危重程度有效参数有年龄、体温、心率、呼吸、血氧饱和度,最佳截断值分别为46.0岁、39.0°C、129.0次/min、25.0次/min、79.0%。评分系统中,MEWS得分AUC最高,为0.910(0.850~0.970),最佳截断值为7.0分。结论生命体征客观指标结合年龄可构成急诊发热患者预检分诊危重程度预测的独立危险因素,对急诊预检分诊发现潜在危重症患者具有临床指导意义。
    • 梁蕊
    • 摘要: 通过厚厚的铅玻璃,在密闭的护目镜后面一双深邃严肃的眼神注视下,伴随着"请吸气——憋住气——请正常呼吸"的反复提示音,一个个发热患者完成了他们就诊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CT检查;而对于相对轻症的患者,在发热门诊诊疗区临时改建的DR室,我们仍然可以看见穿着隔离服和厚重铅衣的放射科医生在给患者拍摄DR胸片.虽然条件简陋,但在他们充满雾气的护目镜后面展示的坚毅眼神是他们对职业追求最好的诠释.这样的场景,似乎是放射科医护人员每天普通的检查工作,但在新冠疫情爆发后,他们的工作格外引人注目.
    • 摘要: 间:有专家研判分析,流感和新冠肺炎存在叠加风险,秋冬季即将到来,公众需要进行哪些准备,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是需要注意的?专家解答:目前,全球仍然处于新冠肺炎大流行阶段,因此,在今年秋冬季或者是冬春季,有可能出现流感和新冠肺炎叠加流行的风险。针对这种风险,我们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比如:1.长期监测流感和新冠肺炎活动水平和特征,动态开展风险评估,及时发布预警信息。2.在发热门诊,对发热患者要进行排查和分诊,及时识别诊断流感和新冠肺炎。
    • 周贝丽; 吴华
    • 摘要: 发热是社区门诊的常见症状之一,发病原因复杂,全面的病史采集和规范体格检查是诊断发热的基础。正常体温在不同个体之间略有差异,且常受机体内、外因素的影响稍有波动,但一般24小时波动范围不超过1°C。发热患者的标准化全科诊疗路径如下:一、病史采集流程1:询问患者发热(主诉)的临床特点,使用助记口诀“奇特城市不加班”。详见表1。
    • 胡晓翔
    • 摘要: 案例回顾最近,卫生院发热门诊的小王大夫算是摊上事了。按国家要求,有条件的卫生院要设置发热门诊。但因小王所在的卫生院是新建的院区,其发热门诊不符合国家要求的闭环式管理,所以院里规定,凡遇到发热患者都要转送到老院区。这天,从急诊科转过来一位患者,主诉发热、咳嗽、咯痰1天,急诊科医生评估后认为应转到发热门诊。小王接诊后为患者测量了氧饱和度,显示90%以上;询问病史,患者否认重大疾病史,认为是洗澡受凉后导致的发热,也没有其他不适。因此,小王登记后便联系车辆由护士送患者到老院区。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