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疾病史

疾病史

疾病史的相关文献在1990年到2022年内共计254篇,主要集中在内科学、肿瘤学、皮肤病学与性病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48篇、会议论文6篇、专利文献32441篇;相关期刊171种,包括自然科学史研究、中国社区医师、光明中医等; 相关会议6种,包括2011年北京中西医结合儿科学术年会、中华医学会医史学分会第十三届一次学术年会、第七届中国灾害史国际学术研讨会等;疾病史的相关文献由494位作者贡献,包括张大庆、赵鸿君、于相芬等。

疾病史—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48 占比:0.76%

会议论文>

论文:6 占比:0.02%

专利文献>

论文:32441 占比:99.22%

总计:32695篇

疾病史—发文趋势图

疾病史

-研究学者

  • 张大庆
  • 赵鸿君
  • 于相芬
  • 付鹏
  • 周庆兵
  • 孙灵芝
  • 廖育群
  • 张志斌
  • 曾爱兵
  • 李剑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王蛟; 王丹丹; 张宁宁; 毕芳芳; 杨清
    • 摘要: 患者,50岁,因间断性左下腹疼痛1年于2021年6月15日就诊于本院妇科。1年前,因下腹疼痛及发热就诊于外院,行盆腔超声检查提示:左侧附件区囊性包块,大小约7.6 cm×1.4 cm,输卵管积水可能性大;宫内置宫内节育器(IUD);宫腔内暗区;子宫颈囊肿。行抗感染治疗后症状稍缓解,但存在下腹部间断轻微疼痛,2021年5月26日外院复查盆腔超声检查提示:左侧附件区囊性包块,大小约7.5 cm×3.4 cm,输卵管积水可能性大;宫腔内稍强回声,大小约2.2 cm×1.4 cm;宫内置IUD;子宫颈囊肿。因保守治疗效果不佳收入本院,拟手术治疗。患者既往月经不规律,末次月经:2021年2月1日,持续3天,颜色同前,量较前减少,约为既往经量1/4。既往史:G_(2)P_(l),人工流产1次,于1995年剖宫产1次,术中同时因右卵巢囊肿(具体病理类型不详)行右侧附件切除术,否认其他疾病史。入院查体:体温36.3°C,脉搏84/min,呼吸19/min,血压110/80 mmHg;心肺听诊未及明显异常。妇科查体:外阴发育正常,阴道通畅,可见少量白色稀薄分泌物,未见节育器尾丝,子宫颈常大,表面光滑,子宫前位,常大,形态规则,无压痛,左侧附件区增厚,活动度可,轻微触痛,右侧附件区未及异常。
    • 杨海潮; 宋志强; 张恋; 黄慧
    • 摘要: 1临床资料患者男,36岁。因头面部皮疹2月余就诊。患者于2020年8月发现头面部出现大小不一的红斑,无自觉症状,未引起重视,后皮损逐渐增大。家族成员中无类似疾病史。体格检查:一般情况好,系统检查未见明显异常。皮肤科情况:头面部可见散在的大小不一的边界清楚的淡红色斑块、结节,质较硬,部分表面隆起呈胶稠状,表面无毛发,无糜烂,无压痛(见图1)。
    • 张建兰; 高新颜
    • 摘要: 鼻息肉是耳鼻喉科常见疾病,现代汉语中的“鼻息肉”一词源于中医学,近代被西医借用,最终演变成中西医共用术语。《灵枢》与《武威汉代医简》等早期医学文献已开始记载息肉病。“鼻息肉”病名始见于《本草经集注》。在中医古籍中,鼻息肉尚有“鼻痔”“肉蝼蛄”“痔珠”“鼻肬”等别名。“鼻痔”最早见于《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可能脱胎于佛教文献《痔病经》。近代我国西医曾使用日本译名“鼻茸”,后来逐步弃用,“鼻息肉”成为唯一的规范术语。基于术语定名原则,“鼻菌”等词不宜用作别名。目前“鼻息肉”病名已回归中医术语体系,但并未脱离现代医学术语体系。
    • 张丁月; 杨裕佳
    • 摘要: 患者女,1个月20 d,因“发现头顶肿物50 d”就诊。患儿家属述肿物自出生至今无明显变化。患儿一般情况可,家族无类似疾病史。体格检查:头顶右侧见一大小约2.5 cm×1.0 cm×0.5 cm边界清楚的带蒂肿物,蒂长约0.5 cm,呈鲜红色,压之不褪色,基底部皮肤周围见3个淡黄色丘状突起,质软,肿物及局部无明显压痛,无明显破溃出血及分泌物等,表面无毛发生长。
    • 摘要: 一、肩膀疼痛与肩周炎肩膀疼痛大致可以分为三种:1.肩关节不稳引起的疼痛。如有些人本身肩关节松弛或者有过肩关节外伤、肩关节脱位等疾病史,疼痛以外还会感觉到肩关节比较松,甚至在做某些动作时有要脱位的恐惧感。2.肩关节发生粘连引起的疼痛。这种疼痛往往早期比较严重,逐渐会出现肩关节活动幅度变小,乃至肩关节僵硬等症状。
    • 王慧; 黄作阵
    • 摘要: 疾病史中多详于“疾病”而略于“症状”,甚而“病”与“症”之间的概念界限也时常模糊。某些常见症既是“症状”又具备“疾病”的特征,却被边缘于疾病的典范书写不被重视。“头重”作为临床常见症散见于历代的医籍文献中却未见关于它的系统认识,欲考其源流,梳理分析其概念、病因、病机与证治,完善其理论发展脉络,以期补充中医疾病史的书写,并指导临床实践。研究内容:提炼从秦汉至明清时期“头重”演变的主要特点;分析“头重”的病因病机,总结辩证规律及其在疾病中的特殊作用;对“头重”与“头眩”进行鉴别。
    • 程伟; 宋昊; 张韡; 曾学思; 孙建方
    • 摘要: 1临床资料患者女,33岁,因“双腋窝红斑、糜烂伴痒4年,阴阜红斑、鳞屑伴痒1年”就诊。患者于4年前无明显诱因双腋窝出现红斑(图1a-b),面积逐渐扩大、数量增多,伴瘙痒,反复搔抓形成糜烂。于当地医院反复就诊及治疗,诊断为“湿疹”,外用药物(具体不详),皮损可暂时好转,但反复发作。1年前阴阜出现红斑、斑块,鳞屑,瘙痒,反复搔抓。为求诊治而来我院。病程中皮损发作无季节性。平时出汗多,既往体健。否认糖尿病病史,家族中无类似疾病史,否认银屑病及慢性家族性良性天疱疮病史。
    • 胡晓翔
    • 摘要: 案例回顾最近,卫生院发热门诊的小王大夫算是摊上事了。按国家要求,有条件的卫生院要设置发热门诊。但因小王所在的卫生院是新建的院区,其发热门诊不符合国家要求的闭环式管理,所以院里规定,凡遇到发热患者都要转送到老院区。这天,从急诊科转过来一位患者,主诉发热、咳嗽、咯痰1天,急诊科医生评估后认为应转到发热门诊。小王接诊后为患者测量了氧饱和度,显示90%以上;询问病史,患者否认重大疾病史,认为是洗澡受凉后导致的发热,也没有其他不适。因此,小王登记后便联系车辆由护士送患者到老院区。
    • 张晗; 余新波; 付鹏; 张静; 左琛; 孙灵芝
    • 摘要: 历史上瘟疫发生频繁,人口大量死亡,时刻动摇社会根基,考验着国家的救助体系.通过对北京地方志中疫情流行时的概貌、诱发原因、社会影响与社会反应四个方面进行分析,揭示"水旱灾—饥荒—战争—瘟疫"的模式,这种模式使疫情流行的程度更深,影响范围更广;阐明社会反应中"地方政府—医家—乡绅"协同抗疫方式,在明清北京防疫抗疫中发挥不可忽视的作用.同时,补充以往对明清时期北京疫情研究的不足.
    • 步凯; 张大庆
    • 摘要: 深入考察1983年艾滋病"日常接触传播"论引发的舆论争议,得以剖析引发这一争议的动因与机制.医学问题向医学社会问题的转向、知识的不确定性以及公众对科学家解决问题的迫切期待构建了艾滋病流行早期特定的情境性因素,推动了舆论争议的出现.突发公共事件出现时,包客科学家的意见观点,接纳科学的不确定性,维护科学信息传播的公共空间,既是科学进步的保障,也是促进科学技术更好发挥公共效益、全社会共同应对危机的必然要求.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