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景观
历史景观的相关文献在1987年到2022年内共计176篇,主要集中在建筑科学、旅游经济、中国文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55篇、会议论文20篇、专利文献27100篇;相关期刊133种,包括贵州民族研究、艺术科技、园林等;
相关会议15种,包括2015中国城市规划年会、第三届旅游高峰论坛暨四川旅游发展研究中心2014学术年会、2013中国城市规划年会等;历史景观的相关文献由222位作者贡献,包括冼宁、张敏、陈湘等。
历史景观—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27100篇
占比:99.36%
总计:27275篇
历史景观
-研究学者
- 冼宁
- 张敏
- 陈湘
- 刘锋
- 张凯
- 张妍
- 张杰
- 张雪
- 张青萍
- 李冰
- 李艳
- 李轶
- 林中衍
- 梁简文
- 王军
- 程磊
- 苗力
- 范晓梅
- 蒋宇
- 高增林
- A-link
- ABB
- Huang Yan
- Ma Albeetar Rami
- 丁丁
- 丁雪琛
- 东方汛
- 乐志
- 于彩云
- 于晓悠
- 付军
- 付强
- 任璞
- 伏晨强
- 倪东舒
- 冯沥娇
- 冯美
- 刘乐
- 刘合心
- 刘垚
- 刘奔腾
- 刘少才
- 刘文敏
- 刘晓萌
- 刘梦琪
- 刘滨谊
- 刘爽
- 刘起
- 刘阳
- 刘霄泉
-
-
-
臧盛囡
-
-
摘要:
所谓城市形象,通常是指城市带给大众的整体印象和感受。包含一座城市的文化传统、历史景观、现代文明等内容。当城市的形象被大部分人所认同时,城市形象本身就有了社会文化意义,变成了这个城市的文化资源。动漫文化是城市的形象进行宣传的一个有效且有力的途径,通过这种轻松幽默又易于被接受的形式展示当地的风土人情、地域文化、风俗特点等,可以提升城市的正面形象,促进当地旅游业的发展。本文从动漫文化对城市形象宣传的方式与影响两个方面进行了研究。创作者通常会通过在故事中融入城市或城市某地或直接创作城市主题动漫来进行城市形象宣传,而这类动漫有着可以促进城市文化传播、提高当地经济发展并且帮助当地建立代表性建筑的重要作用。
-
-
苗力;
程磊;
李冰
-
-
摘要:
辽宁省域历史文化遗产资源丰富,且具有明显的轴线型发展特征,以中东铁路辽宁段为轴线,沿线形成多种形态和文化内涵的遗产密集区。本研究从城市历史景观的概念出发,提出“区域历史景观”的研究方法,将铁路沿线各个时期的历史发展进行叠加分析,提取出卫城—附属地的区域发展模式,解释区域历史景观形成的内在动因,以此为基础构建大尺度、综合性遗产廊道,并提出相应保护策略。研究表明,通过构建中东铁路辽宁段遗产廊道,可以整合不同时期和不同类型的历史文化遗产资源,是进行遗产综合研究和系统管理的重要途径。
-
-
董菲
-
-
摘要:
我在学生时代的研究方向是历史城市及建筑修复,无论是城市价值体系挖掘,还是历史建筑的修缮、历史景观的空间塑造都要求做到“真实性”和“完整性”。这六个字,看似很简单,但当我真正从事城市规划工作后,方觉好说不好做,因为对任何事物的真实性和完整性追求,需要持续不断的认知追问和实践探索循环,永无止境。
-
-
贺思齐
-
-
摘要:
拉夫·迪亚兹的作品因缩合残酷的历史景观以及书写个体生命的心灵图景而获得了各大国际电影节的青睐。对于这两种叙事视角的追求使得拉夫·迪亚兹的作品呈现出鲜明的陌异性:对菲律宾历史与当下富有哲思的互文式解读,基于写实主义创作的诗意影像,长镜头美学下的类静物式的运动风格和沉寂缓慢的时间感知。这些关于文本内涵、影像美学、时空序列的特质和拉夫·迪亚兹的个体身份和国族认知息息相关,同时也构建了拉夫·迪亚兹创伤叙事中对受难者的心灵描摹与生存关怀。
-
-
刘少才
-
-
摘要:
走在维多利亚(Victoria)的大街小巷,感觉这里的花太多了,导游说这里是世界有名的花园城市,经他一说,更让我留心路边的花花草草了。维多利亚的自然环境及历史景观维多利亚是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的省会,位于加拿大西南的温哥华岛南端,地处北纬48°25′,西经123°22′,是温哥华岛上最大的城市和海港。维多利亚气候温和,属温带海洋性气候,年平均降雨量686毫米。1月份气温4-5°C,一年霜冻期只有20天。市内秀美宁静,繁花似锦,一年四季绿草如茵,城市把街道绿化成花园,更不用说居民的房前屋后了,所以维多利亚素有“花园城市”的美称,这么美丽的城市自然成为一个旅游城市,毕竟爱美之心人皆有之。
-
-
白立敏;
张丹彤;
邵敏;
魏玉芝
-
-
摘要:
吉林市乌拉街满族镇有大量的历史文物古迹,早在1968年就被评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然而,在城镇化快速发展的冲击下,乌拉古镇的历史景观面临着逐渐衰败的困境,其满族文化的历史延续也同样面临挑战。以乌拉街满族镇为例,将文化维度与历史城镇演变的"空间一时间"动态演进分析相结合,探究乌拉古镇历史空间格局演变的动因,以便历史城镇的“景观”与“文化”能够真正在活态发展的过程中“动态演进”,打破传统历史城镇被动僵化保护造成的城镇景观遗存随时间演替逐渐衰败的困境,为历史城镇活态保护提供分析方法,促进历史城镇实现保护和发展之间的动态平衡。
-
-
江施云;
乐志
-
-
摘要:
城市滨水风景作为山水风景体系中一种不断演进、始终活着的文化形态,亟需对其历史形态进行识别、了解和管理。南京作为滨水风景发展集大成者之一,其历史智慧值得学习。但现有文献缺乏对其开发历史和发展规律深入探究。针对以上不足,以金陵组景视角下的滨水风景变迁为出发点,结合历史地图转译,总结从先秦至明清的滨水风景演进脉络和开发序列,探究其历史规律和驱动要素,得出以下三个结论:(1)南京滨水风景开发受到自然变迁、城市建设、社会发展、功能变更和文化风尚的综合影响,并最终形成以秦淮河为代表的线性风景体系;(2)城市内部水景格局整体呈现南多北少、河多湖少的状况,这与城市扩张和官方政策密切相关;(3)城市内河水系中开发的人文景点居多,这与三国时期开始沿秦淮河进行的建设以及文化风尚的变化密切相关。对补充南京风景史和认知中国风景发展规律性有一定意义,并为后续风景遗产保护奠定基础。
-
-
马夏怡
-
-
摘要:
中国的革命老区蕴含着丰富的红色旅游资源,红色文化对历史的见证为其赋予了更深刻的意义。红色旅游与其他形式旅游业大相径庭,融入历史景观的同时汇聚了革命精神,传播更具情感文化,有利于促进革命老区经济发展,为乡村振兴建立夯实的基础。广西兴安地处"湘桂走廊"要冲,灵渠为兴安的名片,通过兴安红色文化切入,对红色文化旅游业进行分析,实现乡村振兴与红色旅游文化并行。
-
-
梁简文;
林中衍
-
-
摘要:
以南宁市青秀山风景区为研究对象,通过查阅文献、实地调研以及问卷调查的方式,了解青秀山历史文化在风景区景点中的表达现状,分析历史文化景观可持续发展的不利因素,探讨历史文化景观可持续发展的思路.
-
-
张杨珽;
毛华松
- 《中国风景园林学会2016年会》
| 2016年
-
摘要:
"礼乐"思想是促成中国传统儒家城市空间结构的核心作用机制.但当下对"礼乐"在城市历史形态发展中的作用机制认知不足,造成历史景观局限于外在形式的孤立化、破碎化保护问题凸显.而城市楼阁作为中国历史城市风景营建的一种标识性公共景观,是儒家城市空间结构的典型景观符号.以方志及各古籍文献中的图文资料为基础,通过文献分析法对城市楼阁进行研究,指出"礼乐"思想是城市楼阁建构的重要思想基础,归纳其与楼阁空间形态的有机作用机制,为城市楼阁历史景观整体性保护提供基础的理论支撑.
-
-
林轶南
- 《中国风景园林学会2016年会》
| 2016年
-
摘要:
历史景观特征评估(HLC)是由英国首先发展的、针对持续演进的历史景观进行分类和评价的体系.与我国目前普遍采用的景观资源分类、评价方法相比,该体系更关注景观要素的组合关系和历史维度,具有一定的优越性.结合"福州烟台山历史风貌区保护规划"的实践,运用"历史景观特征评估"体系,对该区域的景观进行分类、评价,并提出保护和更新的策略.
-
-
姜滢;
张弓
- 《2013中国城市规划年会》
| 2013年
-
摘要:
纵观城市历史街区保护的进程,从单一的对文物进行保护到保护文物所处的空间环境,人们对自身文明产物的保护逐渐加强,体系日趋完善.200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维也纳备忘录》的基础上通过了《关于保护城市历史景观的宣言》,2011年11月10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会采纳了”城市历史景观”的新建议,这一建议的采纳为城市遗产的保护提出了更为全面的建议,对于街区价值认知突破了以往的物质空间形态,通过对城市历史景观的内在联系及其生成机制认知街区价值.文章以福州上下杭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为例,以城市历史景观为指导,通过多学科的交叉,对历史街区价值的认知及其内在与生成机制进行研究,试探索街区价值认知方法和历史街区的保护的新思路,保护与提升历史街区的真实性和完整性.
-
-
张敏
-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风景环境规划设计学术委员会2013年度学术交流会》
| 2013年
-
摘要:
在全球化与城市化进程中,我国城市建设出现众多“城市病”.鉴于目前对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国际最新研究动态,本文以旅游真实性体验为切入点,以城市遗产保护领域国际前沿理论“城市历史景观”为研究新方法,分析美国西雅图市地下旅游线路为实践,分析挖掘与利用西雅图历史与文化特征来强化城市个性的案例,引导中国城市遗产实践领域对城市历史文化保护的重新认知,引导中国城市遗产的可持续发展.
-
-
钱毅;
任璞;
张子涵
- 《2013年中国第四届工业建筑遗产学术研讨会》
| 2013年
-
摘要:
本文首先对青岛城市历史景观的形成、发展、主要内容及其建成环境要素进行分析,揭示目前针对青岛城市历史景观各建成环境要素的研究与保护工作的不平衡,继而对作为青岛城市历史景观要素的青岛德占时期工业遗产现状进行分类梳理,意图推动青岛德占时期工业遗产的研究,促进青岛城市历史景观全面、整体的研究与保护.
-
-
陈湘
- 《第五届全国环境艺术设计大展暨论坛》
| 2012年
-
摘要:
在历史景观的保护与利用这"顺时代"的大事业中,长沙陆续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政府与开发商联手打造着理想中的"历史空间".本文从历史景观文化与商业价值的角度着眼,结合实例加以论证,较有针对性的探讨了当代长沙历史景观再利用中所存在的问题.文化情感价值与历史景观赋予的新的物质功能之间的平衡是个难点。一方面需要与过去的种种记忆与情感共鸣,另一方面同样需要适应不断发展的现代生活。其实不管是从何种角度来谈历史景观的再利用,重点永远离不开“人文关怀”这个话题。在长沙历史景观商业的整体开发中有一个较为突出的问题是基础设施改造的难题.其中特别以公共服务设施和道路交通改造为典型。以太平街为例,外围交通无法保证应有的交通方便性,没有考虑街区主要入口停车场的设置,停车杂乱无章,部分基础设施缺乏或者没有整体规划等原因都将成为阻碍历史景观质量和发展旅游的绊脚石。
-
-
尹茜;
吕志宸
- 《2019年中国城市规划年会》
| 2019年
-
摘要:
人居型历史环境是人类过去在特定的经济、政治、文化、技术条件下营造的环境空间,它具有历史保护与社区生活双重属性.随着时间的推移,人居型历史环境的可持续保护对城市发展与居民生活有着重要影响.本文首先总结了中国人居型历史环境保护行动中的问题,它包括:保护行动忽视社区生活,保护视角忽视大环境背景,发展策略缺乏地域性考虑,实施力量由政府意志主导,管理方式缺乏动态性.进而通过对UNESCO关于城市历史景观保护建议的解读,同时借鉴亚太地区HUL试点城市的历史环境保护经验,基于可持续发展理念提出中国人居型历史环境的可持续保护策略,实施路径主要包括:保护视角从文物单体保护转型到城市整体环境底板保护,保护对象从侧重关注遗产保护转型到遗产保护与社区生活兼顾,保护管理从静态管理制度转型到可持续性动态规划管理,保护力量从依赖政府转型到全社会多力量参与保护.通过保护、整治并提升人居型历史环境的宜居性,逐步实现城市历史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为中国人居型历史环境的可持续保护提供借鉴.
-
-
赵庆楠;
李翔;
鞠鹏艳
- 《2015中国城市规划年会》
| 2015年
-
摘要:
中国古代有着丰厚的建城经验,以山水文化、儒家文化、宗教文化等为代表的传统思想赋予了我国古代城市形态与建筑布局丰富的内涵.进入现代,随着建设需求的迅速增长与西方城市设计观念的不断引进,我国城市在形态、边界及识别性等方面的传统个性特征却流失殆尽.本研究从我国传统城市设计的内涵研究出发,以北京市中心城西北部地区为例,在深入挖掘文化内涵、剖析当前问题的基础上,提出将传统“尺度”准则应用于现代城市空间、在现代城市中强化传统“山水”对景关系、动态传承延续历史景观、进行人本为先的景观再塑等,探求中国传统城市设计思想在现代城市设计中的应用.
-
-
彭兆荣
- 《第三届旅游高峰论坛暨四川旅游发展研究中心2014学术年会》
| 2014年
-
摘要:
在我国,旅游的本义可以理解为"置身于异处"."旅"在甲骨文中就字的构造而言,"旅游"都是会意字.其本义都与行旅(旅行)有关,说明在我国传统的农业伦理社会里,离家外出的主要形式是军旅或外出学习.但是,“置身于他处”只能说明旅游实践中的身体行为和观赏现象,即只强调“形”(身体)与“意”(感受)的“距离”和“距离感”,并不足以呈现中国文化的特色。依笔者之见,“遗产旅游与文化中国”主题,即包含了文化遗产是“过去”的历史景观(时间距离),同时又包含自然景观(空间距离),而中国传统的体认仿佛山水画,需要置身于距离之中,否则,便无“景”可“观”,或有“景”不“识”。笔者提倡大众旅游“近而远之”的观赏方式,看上去这只是一种“观景-景观-凝视”关涉行为和事物,实不然,这种中国山水画式的透视早已融态度、理念和方法于一体,实为独特的中国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intangible heritage)。若以此观,我国现在的大众旅游大致可视为“形”之置身于异处,却未能体认“意”的距离感,未能真正体会“美在他处”的中国“山水画景观”。所以,提倡中国的遗产旅游与建立传统的景观体系互为一体。
-
-
张敏
- 《2013中国城市规划年会》
| 2013年
-
摘要:
在全球化与城市化进程中,我国城市建设出现众多“城市病”.鉴于目前对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国际最新研究动态.本文以旅游真实性体验为切入点,以城市遗产保护领域国际前沿理论“城市历史景观”为城市研究的新方法,以美国西雅图市地下旅游线路为实践,分析挖掘与利用西雅图历史与文化特征来强化城市个性的案例,引导中国城市遗产实践领域对城市历史文化保护的重新认知,促进中国城市遗产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