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景观
城镇景观的相关文献在1996年到2022年内共计89篇,主要集中在建筑科学、经济计划与管理、林业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83篇、会议论文3篇、专利文献25407篇;相关期刊61种,包括现代园艺、风景园林、城市规划等;
相关会议3种,包括第九届全国建筑与规划研究生年会、西南六省、区、市七方土木建筑学会第25届学术交流会、首届全国风景园林学科博士研究生论坛等;城镇景观的相关文献由142位作者贡献,包括Zulkifli Bin Hanafi、丁雨龙、夏媛等。
城镇景观—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25407篇
占比:99.66%
总计:25493篇
城镇景观
-研究学者
- Zulkifli Bin Hanafi
- 丁雨龙
- 夏媛
- 夏明兰
- 杜春兰
- 杨贵军
- 林玉明
- 毛华松
- 王春阳
- 聂丹
- 胡炜
- 赵龙
- 陈新香
- Chunlan Du
- Rongyi Zhou
- fernando guerra(图)
- jacob
- 丁珊胭
- 严永红
- 于华友
- 于婷婷
- 云惟庆
- 仇春晖
- 仲伟国
- 任飞
- 何世林
- 侯建军(文/图)1
- 俞静芳
- 傅广仁
- 冯向荣
- 冯娟
- 冯永祥
- 凌敏
- 凡宇露
- 凡宇露1
- 刘世梁
- 刘凌霄
- 刘廷婷
- 刘思源
- 刘苏文
- 卢峰
- 史忠礼
- 吴志高
- 吴昊
- 周凌
- 周容伊
- 周明长
- 周波
- 周跃云
- 夏雷
-
-
白立敏;
张丹彤;
邵敏;
魏玉芝
-
-
摘要:
吉林市乌拉街满族镇有大量的历史文物古迹,早在1968年就被评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然而,在城镇化快速发展的冲击下,乌拉古镇的历史景观面临着逐渐衰败的困境,其满族文化的历史延续也同样面临挑战。以乌拉街满族镇为例,将文化维度与历史城镇演变的"空间一时间"动态演进分析相结合,探究乌拉古镇历史空间格局演变的动因,以便历史城镇的“景观”与“文化”能够真正在活态发展的过程中“动态演进”,打破传统历史城镇被动僵化保护造成的城镇景观遗存随时间演替逐渐衰败的困境,为历史城镇活态保护提供分析方法,促进历史城镇实现保护和发展之间的动态平衡。
-
-
-
陈卓
-
-
摘要:
习近平总书记说:"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社会的发展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所以在城市各方面的发展中都要融入生态理念,要将生态文明建设贯彻落实到当代社会发展中去.在城市景观规划设计中也是如此,必须要融入生态理念,让城镇景观的规划设计符合美丽中国的建设要求.
-
-
-
-
-
林琳;
王馨儿;
杨莹;
曾娟
-
-
摘要:
社会生态系统体制转换理论为城镇景观格局研究提供了新的分析思路,通过文献梳理、地方志查阅、居民访谈与口述史收集等研究方法,分析治所、圩埠、邮驿、关塞4类驿道型城镇景观空间格局演进及差异,发现:①治所城镇商洛由城内镂空型向突破城墙轴向扩展的面状演进,圩埠城镇丹凤由散点状居民点向条带状演进,邮驿城镇棣花由城内块状向J形演进,关塞城镇武关由城内横T形向指状演进;②驿道型城镇的演进方式分别为内含层积、覆盖层积、交叉层积和并列层积;③驿道周边自然资源条件及驿道地位功能决定驿道通行能力和向城镇分配功能的能力,从而对城镇自然、社会关系产生影响,引发城镇功能内容和总量的改变,最终引导城镇社会生态景观格局的演进.本文旨在为构建引导区域城镇格局健康发展的现代交通体系提供借鉴.
-
-
何世林;
卢峰
-
-
摘要:
随着近年国际理论界对"城镇景观"运动关注度的提升,城镇景观运动及其指代的城市设计思潮在城市、建筑、景观等领域的地位逐渐凸显.基于国内与其相关研究成果较少的现状,对城镇景观运动的起源、背景、发起及发展作较为系统的论述,并总结出:城镇景观为始于1930年代中期,源于《建筑评论》编辑对"如画"的偶然性关注与对当时社会因素的回应,以"如画"作为理论基础与政治噱头,由《建筑评论》发起的一场探索性的城市设计实践和理论思潮的论争运动.
-
-
石梦溪;
许大为
-
-
摘要:
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城镇的生态和谐发展得到了新的发展机遇,为解决县级城市景观建设已有的问题,结合黑龙江省桦川县的景观改造项目,通过实地调研,对现阶段城镇绿化中存在的绿地留存量不足、景观结构不完善、空间绿量缺少等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以带状景观建设为主要形式,以“四季景观,生态长廊”为目的的设计策略,以此促进城镇的生态、景观、文化等多位一体的特色城镇景观建设.
-
-
尤志
-
-
摘要:
羌族是物质文化丰富的民族,无论是传统文化还是地域形态都对羌族景观有着深远的影响,并且羌族文化对塑造羌族景观审美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对羌族传统文化和地域形态的分析,讲述了羌族景观的形成以及文化审美意识对未来羌族景观建设的影响.
-
-
-
张月;
罗谦;
周波
- 《第九届全国建筑与规划研究生年会》
| 2011年
-
摘要:
城镇景观是介于城市与乡村之间的特殊经济地理单元,它将两大生态系统有机结合.随着城市的扩张与蔓延,城镇景观的问题逐步呈现在世人面前.以成都市城镇景观为例,应用"逆向规划"理论与方法对其进行研究,并结合成都郫县沙西线绿道建设实践,讨论了城镇景观建构的方法,强调了绿道建设与"逆向规划"具有本质上的同一性,综合运用"逆向规划"才具有真正意义.田园城市提供不可多得的机会。以绿色基础设施为基础和出发点,综合运用了生态学、环境学、景观学、行为学等多学科交叉的原理,用绿道把河流、公园、湿地、林地、农田及其他各类绿地连接起来,充分发挥了乡土植物的多样性,改善了区域环境,实现了城镇景观发展模式的改革与创新。它将景观设施与其他项目结合起来,将生态引入城市,使景观成为成都现在和未来发展的重要战略要素。尽管从目前来看,其实践项目还较为有限,集中在新农村建设、旅游规划等方面,但其最重要的意义,在于其开拓了一种新的视角,为当代城镇景观的建构提供了新的途径。可以预见的是,“逆向规划”的理念和方法必将成为指导城镇景观建设开辟新的道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