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驿道

驿道

驿道的相关文献在1980年到2022年内共计262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文学、贸易经济、中国史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62篇、相关期刊188种,包括北方论丛、贵州社会科学、内蒙古社会科学等; 驿道的相关文献由258位作者贡献,包括蒋响元、万里、史丁等。

驿道—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62 占比:100.00%

总计:262篇

驿道—发文趋势图

驿道

-研究学者

  • 蒋响元
  • 万里
  • 史丁
  • 吴晓秋
  • 姜建国
  • 孙华
  • 张硕勋
  • 徐丹
  • 曹晋
  • 李德辉
  • 期刊论文

搜索

排序:

年份

关键词

    • 苏道日娜
    • 摘要: 清朝政府为了更好地控制蒙古各部,加强与内外藩蒙古的联系,康熙年间在军事要冲出入隘口、边境地带,普遍设置了台站、卡伦、哨所,并以驿路相连接康熙三十年(1691年)开始在内蒙古地区从东到西设立了喜峰口、古北口、张家口、独石口、杀虎口五个关口驿道。这五个驿道连接到长城以南主要驿站并贯通到首都北京城。
    • 申蕾
    • 摘要: 蜀道申遗正如火如荼,再次考证唐代天宝荔枝道达州段的线路,对进一步研究古蜀道线路具有重大意义。“荔枝道”这一名词,在古代文献中较为罕见,最早于清代吴焘《川中杂识》中出现。荔枝古道达州段是古蜀道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荔枝古道上凝结着深厚的历史文化与经济价值。2017年四川考古研究所在达州地区新发现的唐代摩崖造像可以进一步为荔枝道的走向提供佐证;兼以古典文献与古道遗迹辅助,考证出唐代达州段境内的荔枝道线路走向为由大竹经达川区至宣汉,宣汉自马渡乡通过鹰背场入境万源,在万源经庙垭乡、三官场与石窝场,由万源出四川进入陕西。
    • 黄学超
    • 摘要: 悬泉汉简ⅡT0214①∶130和ⅤT1611③∶39所载道路里程与路线可以进行比较与演算。简ⅡT0214①∶130所载酒泉郡最东端一置不是表是,而在表是以西;表是县在当时属张掖郡。简ⅤT1611③∶39所载的武威郡治不在姑臧,而可能在番和。简ⅤT1611③∶39所示“东南”驿道,干道经天水通安定,基本上即传统认识的长安至河西的“北道”,并有支路通金城。基于以上结论,大致可以复原出简ⅡT0214①∶130的完整面貌。两简共同反映出西汉某一时期河西的部分驿道与政区情况。
    • 天爱; 苏里(图)
    • 摘要: 好一场大雪!阳关以东约十里的一条偏僻驿道上,暴雪骤至,风沙走石,不过片刻,已然是雪色弥天,将本就只能一人通行的道路生生堵死。"大人,前方过不去了!后面有间破宅子……"话未说完,风沙夹杂着雪花倒灌入口中,将他的话语堵住了。沈彦将风帽一扯,拉动缰绳:"去那宅子!"
    • 陈琨垚
    • 摘要: 明清时期,富屯溪和金溪流域的水路交通以富屯溪与金溪航道为依托,其主要的运输工具是小型木帆船;陆路交通路线由官方建设的驿道与民间自行开辟的小路共同构成,而其主要的运输方式是人力运输。明清时期富屯溪和金溪流域的交通以水路为主,陆路为辅,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交通格局,交通建设受域内的各种区位因素影响甚深。从总体上看,当地的交通适应了当地自然条件的限制与商业发展的需要,对本区域的经济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
    • 张勇(文/摄影)
    • 摘要: 近年来,我国各级各类相关部门不断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辨识、统计、保护,单就贵州省来看,已经公布的五个批次"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中就收录了800多项新增及拓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涉及1000余处地方,从这些项目的分布来看,在原湘黔滇驿道及周边地区最为广泛,有不少非遗项目广泛分布于湘黔滇驿道沿线。
    • 张应强; 周凯
    • 摘要: 由走廊与通道视角展开的对特定社会结构过程的区域研究,已成为中国西南研究的一个重要议题.明清时期,贵州东南部地区以驿道为中心的区域道路网络开发与维护,不仅连接和拓展了特定的地理空间,不同人群的互动和社会关系的调整更展示了一个多元复合空间生产的过程.结合区域重大历史事件对社会治理与社会建构深刻影响的分析,探讨社会空间的生产与再生产,是认识和理解区域社会结构过程的一个重要视角,并能够体现空间生产的地方性特征;在某种意义上,也可为解释西南地区多民族交流互动融合于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提供一条可能探索路径,助力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研究实践.
    • 朱醴
    • 摘要: 州郡雄关,长镇百里。驿道南开,远路东指。迎曙色而泛红,映烟光而凝紫。西魏恭帝,筑高墙于前山;弘治绍兴,建城垣于资水。卫戍府州,保靖桑梓。台星楼中,常备弓矢。险隘终成,兵燹遂已。文教久兴,盛名初起。南宋名相在朝,州郡三百进士。
    • 林琳; 王馨儿
    • 摘要: 通过地方志及古文献查阅、深度访谈及口述历史调研、空间量化分析等方法,修正边界形状指数参数取值范围及形态分类,对商於古道沿线11个驿道型城镇空间形态进行分析.发现可归纳为3种类型,以清油河、商洛、麻街等为代表的无倾向/指状倾向的带型;以丹凤、夜村等为代表的带状/指状倾向的团型;以富水、商南为代表的无倾向/团状倾向的指型.其形成因素主要包括自然环境条件、历史发展基础和现代综合功能要素,影响机制表现为一方面自然环境及现代综合功能因素引导城镇地位功能(核心要素)在新时期交替演化,最终表现为城镇空间形态的不断层积演变;另一方面城镇空间形态也对自然环境及现代综合功能产生反馈作用.
    • 郭玉刚
    • 摘要: 元代有遍布全国的驿道网络,中西交流的陆上丝绸之路网即沿其主干驿道而行.元代丝路还有草原之路的另一通道,这打破了经过陕甘地区的传统丝路通道的唯一性,以致其走向发生显著的北移.这一现象,首要原因是元代政治中心的北移,蒙古高原成为政治核心.其次也是陕甘地区经济社会严重衰落的必然结果,曾经富庶的关中平原早已不复往日风采,这从分布其中的城市数量和人口规模可以清晰看到.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