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如画

如画

如画的相关文献在2002年到2022年内共计83篇,主要集中在建筑科学、美学、中国文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83篇、相关期刊60种,包括美与时代·城市、天府新论、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等; 如画的相关文献由88位作者贡献,包括付骁、王中原、冯晗等。

如画—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83 占比:100.00%

总计:83篇

如画—发文趋势图

如画

-研究学者

  • 付骁
  • 王中原
  • 冯晗
  • 刘一凡
  • 刘路祥
  • 廖亦奇
  • 朱宏宇
  • 李溪
  • 江嘉玮
  • 潘玥
  • 期刊论文

搜索

排序:

年份

    • 李星星; 肖灿; 罗金阁
    • 摘要: 本文从“如画”美学与风土建筑的关联性角度出发,解析风土建筑的“如画”价值,探索当代语境下“如画”美学对地域风土建筑的重建策略以及适应性再生路径。以中国梅山文化园的建造为例,从风土建筑意象要素提取、原型衍化、“如画”式转译、建筑意境生成4个方面,构建地域风土建筑的“如画”式再造框架,意在对当今乡建热潮的反思下,为我国地域风土建筑遗产保护提供一种再生思路与借鉴。
    • 何念念
    • 摘要: 纳撒尼尔·霍桑的作品《红字》中所描绘的“森林荒野”往往被解读为故事的背景或道德真空的象征。然而,本文借助文学地理学的批评方法,从景观叙事的角度探讨荒野被创造的现实基础及其在作品中的呈现,得出霍桑笔下的荒野是一种由社会建构的景观。荒野同清教思想和超验主义自然观影响下的环境伦理相交织,并与“如画”的审美意趣和民族性构建相关联。如画的荒野不仅挑战了清教徒对荒野的偏见,更将荒野审美上升到道德层面,这一观念的更迭也反映了19世纪美国社会的变革。
    • 王晓丽; 周思钊
    • 摘要: “卧游”与“如画”作为中西方两个重要的美学范畴,都主张借助关于自然的绘画来欣赏自然,不过两者存在显著区别:“卧游”所借助的山水画重写意,而“如画”所借助的风景画重写实;“卧游”主张山水以形媚道,故自然之地位比绘画重要,“如画”则追求形式美,风景画是自然欣赏的标准,故绘画之地位比自然重要;“卧游”偏重以非身体化的方式体验自然,欣赏者囿于一室之内,而心游万物,“如画”则偏重以身体化的方式体验自然,旅游者带着猎奇心理与视觉占有欲,身游大自然之中;“卧游”具有畅神与疗疾之功能,“如画”则为人们在审美上向自然进军提供了心理保护。比较“卧游”与“如画”,可以窥探中西方欣赏自然的差异之处,透视中西方文化传统对待自然的不同态度。
    • 刘贰和
    • 摘要: 该文分析钱纳利在孟加拉国时期创作的风格转变,其风景画作品的线条主要从直线变为曲线,在一定程度上摆脱了古典主义,体现出怀旧、真实、直接的韵味。钱纳利突破了传统地志画缺乏艺术感的局限,从"以我观物"转变到"以物观物",从偏爱人造光转向反映下午与黄昏的自然光,在创作技巧与观念上得到很大的提升。
    • 陈斌卿; 邵龙; 唐岳兴
    • 摘要: 英国风景式园林流行于17±19世纪,如画美学是它的核心造园指导思想。“如画”一词本身具有多变性与复杂性,传入我国景观学界后其词义存在较大的模糊性。经研究发现造成如画概念模糊性的原由有四:“语境上的差异性”“词义的多变性”“美学原理的复杂性”和“多学科边界的交叉性”。按其产生的主体不同,又可分为主观与客观原由。文章运用历史发展视角,运用康德的认识论,解读了如画较为复杂的美学原理。
    • 郭甜甜
    • 摘要: “潇湘”摆脱了地理空间限制融入文学、绘画等艺术中,逐渐成为“潇湘”文化母题。宋代是“潇湘”文化发展的鼎盛期,“潇湘八景”山水画尤为流行。有着“潇湘”意境的诗画总是伴随着无尽的愁思,这与其中多晚景、多“平远”山水息息相关,但归根结底来自积郁在文人心中的“潇湘”情结。本文主要从潇湘文学、“如画”意识、潇湘画面的时空艺术形式这三个方面来分析宋代潇湘山水画引发愁思的缘由。
    • 李方逸
    • 摘要: 马塞尔·罗斯利斯伯格在其研究克劳德·洛兰的文章《克劳德·洛兰的全景图》一文的开端引用了达芬奇的一段话,其中一句说到:"事实上,任何存在于宇宙中的东西,在本质上,在现实中、或在想象中首先存在于他的头脑中,然后在他的手中."从文艺复兴时期发展到十七世纪的风景画观念,逐渐将风景画从附属地位提上艺术史的"主舞台",在克劳德·洛兰那里风景的支配地位充分体现.
    • 夏慧琼
    • 摘要: "如画"是18世纪后期随浪漫主义而出现的一个美学概念.它强调粗糙、复杂、原真、非规则等审美价值.这种非对称、非工整的"如画"美学观,对西方现代主义建筑的诞生产生了影响.相似的是,中国传统园林中"如画"般的造园理念也力求突破规整对称.中国传统园林的"如画"与西方现代建筑中的"如画"是否存在共通性?文章试图通过梳理中西方"如画"观的发展,探索中国园林与现代建筑的相似之处,并在此基础上思考中国建筑走向现代性的可能.
    • 黄继刚
    • 摘要: 风景诗学作为对文化思想进行理论考察的重要途径,是用自然风景来构建理论话语空间,以表达社会文化的内蕴意义."风景的发现"既关乎自然对象本身,还和主体的认知模式及其观看方式密切相关,其作为主体观看和视觉选择的结果,产生之后又影响甚至重构对自然景观的判断.风景诗学的文化政治涵盖着意义塑形和自我言说的生产机制,与阶级地理、国族认同及文化想象密切相关,业已成为一种地缘记忆和表征符号,其建构出的"自然的民族化"倾向,成为阐释空间权力、环境正义的有效理论维度.
    • 郑伊畅
    • 摘要: "如画"这个美学观念在发展中,涉及领域众多,诸如美学理论、绘画艺术、园林设计、建筑设计等."如画"的产生受时代背景下科技水平提高和物质生产能力提高的影响,而带有人文思潮和政治意味的"如画"运动(Pic-turesque movement)更是为"如画"趋向于成熟奠定了基础.文章以"如画"产生的时代背景和社会语境切入,着重论述1666年伦敦大火背景下人们对英国城区重新规划的不同看法,引申出其对我国城市建设和规划的一些启示.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