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文化政治

文化政治

文化政治的相关文献在1985年到2022年内共计339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文学、文学理论、文化理论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29篇、会议论文10篇、专利文献6774篇;相关期刊254种,包括人文杂志、社会科学辑刊、学习与探索等; 相关会议10种,包括中国文学理论学会第十二届年会暨“百年文学理论研究中的中国话语”学术研讨会、2011年全国博士生论坛——中国近现代史、首届全国文艺学与美学青年学者论坛等;文化政治的相关文献由298位作者贡献,包括范永康、周志强、张旭东等。

文化政治—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329 占比:4.63%

会议论文>

论文:10 占比:0.14%

专利文献>

论文:6774 占比:95.23%

总计:7113篇

文化政治—发文趋势图

文化政治

-研究学者

  • 范永康
  • 周志强
  • 张旭东
  • 张春田
  • 章辉
  • 姚文放
  • 张新军
  • 李艳丰
  • 王雅琴
  • 刘小新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陈越
    • 摘要: 1940年代末,身为诗人和青年教师的袁可嘉写下了一系列关于新诗的专题论文,虽未能如愿出版这本拟题名为《新批评》的专著,但他有关新诗的综合性理论思考在当时却产生了不小的影响。1980年代以来,随着上述论文重新以《论新诗现代化》为名结集出版,学界对其"新诗现代化"的体系构建及其思想内涵已有较多讨论,但由于该书在编辑过程对原刊本的内容有所删改,从而对相关论述不免会构成遮蔽或造成误导。本文在综述袁可嘉有关诗的本体论思想的基础上,基于新的史料,即袁可嘉专论戏剧主义的英文文章《关于戏剧主义的笔记》(A Note On Dramatism),并对比与该文内容有所重合但并不雷同的《新诗戏剧化》和《谈戏剧主义》等文章的有关论述,试图对袁可嘉诗论中具有综合性意味的"戏剧主义"这个新批评意义上的诗学概念及其文化政治,做出较为深入的分析和解读。
    • 管宁
    • 摘要: 当代中国文化主体性是构建中国话语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主体性是体现于政治制度、历史文化和当代实践等不同维度与领域之中的价值观、历史观、民族观和国家观,并呈现出鲜明的民族文化基因特征。从文化政治意涵看,文化主体性既内在地决定着政治制度,又受现行国家制度的规约;传统“仁政德治”、崇尚善治等思想,成为现行制度文化内在智慧构成;海纳百川、天下为公的思想理念,使马克思主义从被接受到中国化成为可能,为文化主体性建构提供了制度支撑。从文化美学意涵看,文化主体性中的“文化思想”逻辑虽然来自“政治历史”逻辑,却具有跨越民族、跨越国度的更广阔更深厚的内涵。传统文化美学不仅能以生动形象的方式传播核心价值观,而且能以独特的美学风格与气质传播中国文化、讲述中国故事、塑造中国形象,构筑起文化主体性的本体支撑。从文化实践意涵看,文化政治意涵是文化主体性政治理想的呈现形态,文化美学意涵是文化主体性理论认知的呈现形态,而文化实践意涵则是文化主体性现实具体的呈现形态。文化政治、审美意识形态所确立的文化价值向度、审美取向,必须由文化实践创造的成果作为实现形式,文化实践还将随着社会变迁、时代进步而提出新的问题与诉求,从而不断推动文化政治、文化美学的更新发展,成为文化主体性的动力支撑。
    • 吴昊
    • 摘要: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初期,伴随着日本社会主义左翼思潮运动,日本左翼知识分子从《红楼梦》中引申出民主主义,这也成为战后初期的日本学界主流观点,与战前的“色空观”的主旨定性大相径庭。这与战后日本社会左翼运动兴起、思想界如竹内好、沟口雄三的“以中国为方法”谋求解决战后日本社会发展的思想有照应关系。但七十年代左翼思潮退却后,评论界相继衍生出“唯美主义论”“仙女下凡论”“性同一性障碍者创作论”。进入新世纪后,评论界开始生产基于个人的主观、脱离清代文化环境的研究,这与日本在后现代社会中权威的消解和碎片化相关联。这种新的阐释模式,既脱离了中国源语文本与历史,也背离近代日本中国学一贯的、以探索中国社会真实面貌为目标的研究导向。
    • 王晓平
    • 摘要: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学者就在国际舞台上如何建立中国人的主体性和认同的问题进行了持续的思考。张旭东2005年初版、2021年三版的理论著作《全球化时代的文化认同》在文化界引发了热烈的讨论,其影响延续至今。本文对比剖析张旭东与其论争对手的观点,检视它们各自观点主张与方法论的优缺点。
    • 吴理财
    • 摘要: 身份政治源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欧美社会运动,并非所有与身份相关的议题都可以纳入身份政治范畴。在如今的欧美社会,身份政治已经成为当代西方政治图谱的重要颜色之一,它超越了传统的左右之分的意识形态光谱。身份政治是西方个体化社会的政治表征,实质上是一种“文化政治”。既要认识到身份政治的积极作用,又要看到它的消极影响。身份政治与普遍主义的公民政治不可避免地存在紧张和冲突关系,二者能不能调和以及如何调和,仍然有待于未来政治理论的创新来解答和政治实践的发展来破解。
    • 张艳彬; 周蔚华
    • 摘要: 新中国成立以来,为推进农业农村的现代化建设和乡村振兴,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农村读物的出版工作,农村读物的出版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从市场属性看,农村读物具有通俗易懂的内容文本、便民实用的文本形态设计、独特的视觉识别、低廉的定价等突出特点。作为一种文化形式,农村读物具有鲜明的政治传播属性和文化政治色彩,需要将其放到体现党和国家的意志和立场、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农村意识形态领域中的指导地位、激发阅读意识等文化政治视域下加以认识。
    • 李艳丰
    • 摘要: 阿尔都塞是20世纪后期法国著名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他运用结构主义理论来重新解读与阐释马克思的理论,提出了总问题、认识论断裂、矛盾与多元决定、意识形态与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等一系列新的理论命题.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理论一反传统马克思主义将意识形态限定于观念学研究的理论路径,转而从结构、表象体系、物质性、症候等多个维度重构意识形态的理论内涵.特别是他从意识形态出发对文化与艺术的理论思考,形成了西方马克思主义文化研究的结构主义文化政治理论范式,推动了文艺意识形态批评话语形态的建构.
    • 吴昊
    • 摘要: 日本百余年间的《红楼梦》评论史上,针对女性群像的认识与讨论始终是研究热点之一。但是长久以来,评论只以贵族美女为研究对象,站在男性立场,多数论者以“男性凝视”物化女性,并未从女性问题上升到社会思想、革命思潮看待小说。此种倾向也投射到面对社会大众的简缩本的女性形象改写中。除战后五六十年代受左翼文学观影响的评论自觉地把女性问题作为社会压迫的反映面外,多数评论脱离中国历史文化背景,以个人的生命体悟与自身生活态度为基台评述女性群像。特别是新世纪20年来的评论尤为如此,表现出有意而为之的“去政治化”的学术姿态。
    • 李艳丰
    • 摘要: 阿尔都塞是20世纪后期法国著名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他运用结构主义理论来重新解读与阐释马克思的理论,提出了总问题、认识论断裂、矛盾与多元决定、意识形态与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等一系列新的理论命题。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理论一反传统马克思主义将意识形态限定于观念学研究的理论路径,转而从结构、表象体系、物质性、症候等多个维度重构意识形态的理论内涵。特别是他从意识形态出发对文化与艺术的理论思考,形成了西方马克思主义文化研究的结构主义文化政治理论范式,推动了文艺意识形态批评话语形态的建构。
    • 黄继刚
    • 摘要: 风景诗学作为对文化思想进行理论考察的重要途径,是用自然风景来构建理论话语空间,以表达社会文化的内蕴意义."风景的发现"既关乎自然对象本身,还和主体的认知模式及其观看方式密切相关,其作为主体观看和视觉选择的结果,产生之后又影响甚至重构对自然景观的判断.风景诗学的文化政治涵盖着意义塑形和自我言说的生产机制,与阶级地理、国族认同及文化想象密切相关,业已成为一种地缘记忆和表征符号,其建构出的"自然的民族化"倾向,成为阐释空间权力、环境正义的有效理论维度.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