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印度文化

印度文化

印度文化的相关文献在1955年到2022年内共计366篇,主要集中在世界各国文化与文化事业、中国文学、社会科学丛书、文集、连续性出版物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62篇、会议论文4篇、专利文献4065篇;相关期刊276种,包括佛教文化、东南亚纵横、南亚研究季刊等; 相关会议4种,包括第三届两岸四地佛教学术研讨会、山西大学学报创刊六十周年名家论坛、城市文化国际研讨会暨第二届城市规划国际论坛等;印度文化的相关文献由365位作者贡献,包括朱明忠、星全成、尚会鹏等。

印度文化—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362 占比:8.17%

会议论文>

论文:4 占比:0.09%

专利文献>

论文:4065 占比:91.74%

总计:4431篇

印度文化—发文趋势图

印度文化

-研究学者

  • 朱明忠
  • 星全成
  • 尚会鹏
  • 王立
  • 刘建
  • 刘晖
  • 唐世贵
  • 唐慧
  • 姜玉洪
  • 尤西林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王靖
    • 摘要: 《苏尔诗海》是印度中世纪虔诚文学作品中的一块瑰宝。该诗集以颂扬黑天大神为主,主要表现毗湿奴大神的凡间化身黑天在人间的游乐本事及功行事迹。印度传统文学凸显了《苏尔诗海》作为文人作品的正统性和经典性。然而,从文本内容来看,《苏尔诗海》与同时期的文人作品《罗摩功行之湖》不同,它更贴近百姓生活,其创作与印度民间文化息息相关,体现出更多的民间性特征。从创作者、作品受众、黑天形象及艺术表现形式四个方面对《苏尔诗海》的民间性特征进行考察和论证,《苏尔诗海》是瓦拉帕派将印度教经典《薄伽梵往世书》与以民间书写为主要特点的"苏尔诗歌"相结合的产物,是以民间文学形式表达宗教服务目的的典型。瓦拉帕派宗派学家和近现代印度文人学者基于自身的思想和意图对这些流行于民间的、口头的、零散的、不成体系的"苏尔诗歌"进行加工、整理,最终编纂出《苏尔诗海》。正是宗教经典《薄伽梵往世书》与民间流行的"苏尔诗歌"的结合以及近现代文人的改造,催化出了《苏尔诗海》兼具经典性和民间性的鲜明特征。《苏尔诗海》既宣扬了黑天信仰,又反映了印度社会百姓的生活景象和最基本的审美情感,具有很高的印度民间文学价值和永恒的审美价值。通过考察蕴藏其中的印度民间文化特点,可以揭示印度百姓丰富的生活和情感,理解他们对人神关系的思考和寻求解脱的宗教体验。
    • 张亚冰
    • 摘要: 基于虚构文学具有的现实唤起和指涉功能,历史题材长篇小说往往能够成为研究社会、历史的重要途径。古拉杜勒恩·海德尔的乌尔都语长篇小说《火河》是一部内容庞杂、结构宏大的历史题材虚构作品,重点关注了印巴分治的历史进程。不同于分治文学中常见的集中展现分治伤痕的叙事方式,《火河》将分治时期的社会与文化拉入印度次大陆跨越2500年的历史、文化和社会变迁之中,从公元前四世纪古代印度的思辨时代到15世纪穆斯林和印度教徒共建共生的文化社会,从西方殖民者带来的重大社会变革到分治前后的激变时刻,全面呈现了印度历史文明的发展脉络和历史上印度文明的复合特性。通过关键人物在特设的四个历史场景中的不断重现,结合对历史时间地点等相应细节的积极选择和呈现,作者有效结合了历史书写与虚构叙事极力追忆、重现历史上印度社会拥有的以多人种、多文化、多宗教等为代表的多元复合文明,表现了历史中长期的“共存”与现代民族国家意识下的“分离”之间的关联和冲突,以此关涉印巴分治的原因、过程及影响,展现了作者的文明史观。
    • 边文君
    • 摘要: 《刀锋》是英国现代著名作家威廉·萨默赛特·毛姆的一部重要代表作,在这部长篇小说中,他笔下的印度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刀锋》中的印度不仅远离世俗,拥有着原始人与自然的和谐,并且还象征着一种对精神解脱的追求.毛姆对这种形象的塑造是基于其对这个国度的探索和他对印度文化的理解,以及一战后大的时代背景.印度之于毛姆,是他第一次完全跳出了西方文化圈,真正来到东方的尝试,并且他首次对人生的意义做出了肯定;同时,这一形象之于跨文化研究的意义也是巨大的.
    • 何旖欣
    • 摘要: 泰戈尔诗歌中的死亡主题在浩如烟海的诗歌中也存在着独特的意义,其意象的丰富与思想内涵的深刻无不打动着读者的心。本文主要从泰戈尔诗歌中的死亡主题入手,首先阐述了泰戈尔诗歌中死亡的内涵意义,接下来分析了泰戈尔诗歌中的死亡意象,并对其做出分类和举例,最后对影响泰戈尔诗歌中死亡观形成的因素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 边文君
    • 摘要: 《刀锋》是英国现代著名作家威廉·萨默赛特·毛姆的一部重要代表作,在这部长篇小说中,他笔下的印度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刀锋》中的印度不仅远离世俗,拥有着原始人与自然的和谐,并且还象征着一种对精神解脱的追求。毛姆对这种形象的塑造是基于其对这个国度的探索和他对印度文化的理解,以及一战后大的时代背景。印度之于毛姆,是他第一次完全跳出了西方文化圈,真正来到东方的尝试,并且他首次对人生的意义做出了肯定;同时,这一形象之于跨文化研究的意义也是巨大的。
    • 胡源
    • 摘要: 伊朗和缅甸之间,西藏以南,古老的印度文明就在这块土地上滋生、发展、向外幅射,影响所及,覆盖整个东南和东北亚。为什么在这个特定区域有一种文化的同一性?有着古老的文明和悠久的神话传说?
    • 梁晓雪; 赵浩楠
    • 摘要: 印度的传统音乐历史悠久,特点鲜明,在全球一体化发展如此迅速的背景下,仍然将传统音乐保留得相当完好。普拉西战役后,印度被英国殖民了百年,让人奇怪的是在这期间印度音乐不仅没有被同化,而且还进一步将欧洲的某些乐器发展为具有印度民族特色的乐器。印度是一个多民族多宗教的国家,这使得印度音乐自然而然也带有了浓厚的宗教色彩。这些音乐现象无一不透露出印度文化中的三重性质,即兼容性、永恒性及宗教性。
    • 朱明忠
    • 摘要: 吠檀多哲学(亦称吠檀多论),是印度教六大哲学派别中最重要的一支.它发源于古代奥义书,形成于公元1世纪,经过近2000年的发展,一直延续至今.吠檀多论在印度文化中的地位如同中国文化中的儒家思想(孔孟之道),对印度文化产生了深刻而久远的影响.自8世纪以后,以商羯罗和罗摩努阇为代表的两个吠檀多哲学体系占据了印度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对古代思想产生了重要影响.近现代新吠檀多哲学融会了东西方思想,调和了宗教与科学的关系,同时与政治相结合.由于新吠檀多论大量吸收了西方现代科学知识、人道主义、自由平等、人权等观念,使得印度文化中原有的宗教倾向和神秘主义因素逐渐减弱,世俗主义思想、理性主义因素和哲学为现实社会服务的功能大大增强,从而促进了印度文化的现代化.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