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博洛尼亚进程

博洛尼亚进程

博洛尼亚进程的相关文献在2005年到2022年内共计280篇,主要集中在教育、人才学、法律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75篇、会议论文5篇、专利文献4967篇;相关期刊152种,包括世界教育信息、高教探索、现代教育管理等; 相关会议5种,包括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2013年学术年会、2011中国教育国际化论坛、全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与评估机构协作会成立大会暨学术研讨会等;博洛尼亚进程的相关文献由336位作者贡献,包括佛朝晖、赵叶珠、俞可等。

博洛尼亚进程—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75 占比:5.24%

会议论文>

论文:5 占比:0.10%

专利文献>

论文:4967 占比:94.66%

总计:5247篇

博洛尼亚进程—发文趋势图

博洛尼亚进程

-研究学者

  • 佛朝晖
  • 赵叶珠
  • 俞可
  • 白玫
  • 谌晓芹
  • 周满生
  • 尹毓婷
  • 常秦
  • 张惠
  • 李昕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柏桦; 陈达
    • 摘要: 通过梳理欧洲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发展历程及主要经验,分析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存在的问题。借鉴欧洲高等教育国际化的经验,结合我国的实际,提出了加强学分学位互认、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等提升高等教育国际化水平的措施。
    • 李晶; 曾今
    • 摘要: 博洛尼亚进程与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建设在合作基础、建设目标以及功能导向上具有相似之处,这为思考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合作进路提供了比较的视角。在明晰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合作存在问题的基础上,通过归纳总结博洛尼亚进程二十年经验,思考其对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合作的启示:培养湾区共同体意识、健全交流合作制度、建构质量保障系统、完善组织协调机制。
    • 胡德鑫
    • 摘要: 德国专业认证制度的建构是全球性质量标准系统扩张、地区性高等教育一体化建设与国内工程教育改革等多方碰撞与耦合的衍化结果,是新公共管理运动背景下政府由干预性管控向支持性调控转型的实践体现。德国专业认证的建构逻辑主要体现在多方协作共治的组织架构、本硕贯通式一体化标准设计以及规范与自由兼顾的程序规制。基于与以美国为代表的盎格鲁-撒克逊模式进行的比较,可以着重从弹性度、差异性、贯通性和衔接性等四个维度分析德国专业认证标准建构中的行动路径,并为未来中国专业认证制度改革进路提供借鉴。
    • Hendrik Lackner; 陈颖(翻译)
    • 摘要: 多年来,德国的技能型人才输送很大程度上依赖于高效和以实践为导向的双元制职业培训体系。然而,德国的职业教育正面临着诸多困境。文章综述了德国职业教育当前的发展状况:德国的新一届政府为职业教育做出了什么样的定位?德国的职业教育应如何取得进一步发展?从最新公布的《2022年职业教育报告》中是否可以得出什么结论。最后探讨了一个问题,即博洛尼亚高校改革引入本科教育是否触发了以牺牲德国高等/职业教育为代价的恶性竞争。
    • 刘杰
    • 摘要: “博洛尼亚进程”是29个欧洲国家于1999年在意大利博洛尼亚提出的欧洲高等教育改革计划,该计划的目标是整合欧盟的高教资源,打通教育体制.在德国的法学教育领域是否应当采取“博洛尼亚模式”仍存在争议.本文阐述了“博洛尼亚进程”与德国法学教育的关系,并对其进行批判性分析.
    • 杨鸿雁
    • 摘要: 学生是大学的利益相关者之一,参与大学的发展过程,拥有参与治理的权力,学生所享有的权力不可取代.学生参与在博洛尼亚进程中对维护自身权益、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以及促进欧洲高等教育一体化都起着重要推动作用.博洛尼亚进程中的学生参与有三种模式:一是学生组织参与治理;二是学生参与质量保障;三是学生参与学生流动.其学生参与具有多层次宽范围、参与环境良好、参与制度相对完善的特点.博洛尼亚进程中的学生参与对我国学生参与的启示是:放管结合、营造良好参与环境、加强制度建设.
    • 白鸽; 吕云震; 冯琨舒
    • 摘要: 作为后共产主义的主要国家之一,波兰的高等教育在近30年经历了从学术自治向混合治理模式转变的发展轨迹.1989年以后,波兰高等教育总体上回归了"学术自治"的历史模式,并顶住了更强的市场化压力,甚至在"博洛尼亚进程"中也是如此.但在经历了一段曲折发展后,尤其受欧洲一体化、经济全球化以及波兰高校在世界大学排行中处于劣势等因素的影响,波兰的高等教育朝着一个新的混合治理模型发展.新的治理模式旨在重新定义大学的研究使命,促进本土研究和创新.这些新的混合治理模式使波兰能在应对要求变革的全球压力,摆脱对西方经济依赖的同时又不会完全抛弃历史制度.
    • 黄福涛
    • 摘要: 本文通过分析相关文献和案例以及部分访谈结果,揭示了欧洲大陆主要国家的学士学位课程结构和内容的变化过程.主要发现包括:首先,欧洲大陆的学士学位课程虽然在某些方面借鉴了美国大学自由教育和通识教育的理念,但依然在很大程度上保留了自19世纪以来欧洲大陆的两大学术传统——既重视学术或基础研究也强调专业教育.欧洲大陆的学士学位课程尽管发生了结构性变化,但洪堡精神并没有完全消失在学士学位课程和人才培养过程之中.其次,欧洲大陆一流的研究型大学没有通过开设专门的自由或通识教育课程培养本科生,无论是调优项目还是若干案例都没有明确显示学士学位课程开发与创建一流研究型大学之间存在着直接和有机的逻辑关系.相反,在极大程度上,学士学位阶段的教育是为了满足社会变化,特别是劳动力市场的需求.最后,本科课程设计和开发的参与者不仅包括研究人员和大学教育者,还需要其他利益相关者的积极参与,例如雇主、学生、专业和行业团体、各级政府以及国际组织等.这是保证学士学位课程成功的重要前提条件之一.
    • 任彤彤; 吕云震
    • 摘要: 作为后东欧社会主义的主要国家之一,罗马尼亚高等教育在近三十年经历了从市场化模式向混合模式的发展轨迹.1989年以后,罗马尼亚受英美启发,高等教育模式具有早期和强烈的市场化同质性取向,但在经历了一段曲折发展,尤其受欧洲一体化、经济全球化以及罗马尼亚本身在国际大学中的排名较差等影响,罗马尼亚的高等教育朝着一个新的混合治理模式发展.新的治理模式旨在重新定义大学的研究使命,促进本土研究和创新.这些新的混合模式使罗马尼亚既能应对要求变革的全球压力,摆脱对西方的经济依赖,又不会完全抛弃历史制度.
    • 郑淳
    • 摘要: 欧洲高等教育区的成功建立为欧洲各国聚合世界优质高等教育资源、提升高等教育全球治理能力提供了新的理念与途径.而建构基于博洛尼亚进程框架的欧洲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是推动形成欧洲高等教育区的关键.欧洲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具有组织架构完善、法律法规基础厚实、相关政策和制度工具透明度高及可持续性强等特点,确保了质量保障工作的科学布局与有效实施,使质量保障工作真正成为推进欧洲高等教育一体化进程的"引导剂"与"指挥棒".当前,我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存在法理支撑基础不够厚实、信息共享度和透明度不够高等问题.我国应适度借鉴欧洲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建构的路径与经验,以加强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法理支撑基础、加强高等教育利益相关的参与、强化社会贡献度的导向等为关键抓手,进一步构建科学、高效,并适应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现实需求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