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华人移民

华人移民

华人移民的相关文献在1984年到2022年内共计453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政治、经济计划与管理、信息与知识传播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444篇、会议论文9篇、专利文献81篇;相关期刊231种,包括东南亚研究、南洋问题研究、南洋资料译丛等; 相关会议7种,包括第四届两岸华文教师论坛、中国民族学学会汉民族学会年会暨荆楚文化学术研讨会、2011年中国社会学年会暨第二届中国海洋社会学论坛——海洋社会管理与文化建设等;华人移民的相关文献由422位作者贡献,包括李明欢、吴藜、庄国土等。

华人移民—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444 占比:83.15%

会议论文>

论文:9 占比:1.69%

专利文献>

论文:81 占比:15.17%

总计:534篇

华人移民—发文趋势图

华人移民

-研究学者

  • 李明欢
  • 吴藜
  • 庄国土
  • 李未醉
  • 郑甫弘
  • 陈亦权
  • 一木
  • 付仙梅
  • 何启龙
  • 余昕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王志斌
    • 摘要: 美国中餐发展的简要历史百余年来美国中餐的演变,不但是华人移民落地生根的故事,也反映美国社会文化、经济、种族、认同的演变与趋势,美国中餐的发展是美国历史上的重要篇章,也是美国华人经历的核心部分。
    • 沈墨瑄
    • 摘要: 1330年前后,中国商人汪大渊航海经过新加坡,他在《岛夷志略》上记述新加坡岛上见有中国人居住,这是有文字记载的最早的华人移民。1809年,在新加坡实行自由贸易政策,新加坡开埠。开埠后,散居在廖内群岛、马来半岛、泰国南部以及中国闽粤沿海的炎黄子孙闻风涌至,岛上居民发展到5000余人,其中华人就有1000多人。
    • 滕一江
    • 摘要: 二战后,随着新的国际形势发展,东南亚华侨华人骤然面临着十分严峻的生存现实。新加坡华侨郑武昌与其在潮安老家的未婚妻蔡丽惜的一封封批信中,便诉说着在出入境管理政策收缩的背景下,二者不能相见之苦。1947—1953年,英国殖民政府统治下的新加坡当局对华侨华人出入境管控日益严苛,英国殖民者对殖民地利益的维护,东南亚地区排华浪潮的影响,美国对新中国的怀疑与敌视,新加坡内部住房资源紧张等多重因素共同推动了华侨华人出入境管理政策的收缩,并对华侨华人个体与新加坡社会带来了深远影响。
    • 金阳敏
    • 摘要: 20世纪80年代以来,葡萄牙华人移民社会不仅历经了代际更替,而且随着不同类型的华人移民数量增加,其群体构成日益复杂化和异质化。华人移民群体在适应和融入葡萄牙社会过程中表现出了代际性差异。移民的家庭背景、移民动机、社会经济地位、社会资本等因素决定了移民一代的移民策略和融入现状,其影响延续到了移民二代。此外,华人移民二代在融入葡萄牙社会过程中也面临许多困境,而提高受教育水平是移民子女完成向上流动的关键。
    • 黎相宜; 朱荟岚
    • 摘要: 论文聚焦于华人移民在bilibili网站上发布的以中华文化和中国经济为主题的视频,以及中国民众发表的弹幕点评,对它们进行话语分析与“过程追踪”。研究显示,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祖籍国网络媒体成为散居者进行族群身份展演、向祖籍国民众寻求情感支持的媒介之一。华人移民在自制视频中运用话语型构,展示自身在传承、传播中华文化与见证、支持中国经济发展中的角色与作用。祖籍国民众在观看展演后与移民展开话语互动,对移民所主张的族群身份进行表态,进而深化了自身对民族国家文化与经济的自觉意识。华人移民的这种族群身份展演不仅是一种生存与发展策略,更反映了他们内在的情感需求与身份意识,为我们理解网络化时代散居者的身份认同提供了新的视角。
    • 张宇欣
    • 摘要: 作为一个调查式的纪录片,《六人》的调查结果并不算令人满意:线索在不同时间断裂,关于后代的故事大部分建立在推测之上。它更像一段寻访之旅,亦是对华人移民境遇的审视。
    • 黄雅兰
    • 摘要: 在对美国加州旧金山湾区和圣迭戈的田野调查以及对24名女性的深度访谈的基础上,论文以持家属签证移民的华人女性为研究对象,探究其移民后的家庭、工作状况和性别身份的变化.研究发现,女性家属移民普遍面临"再女性化"困境,即在工作等公共生活中的角色被削弱,作为妻子和母亲的传统女性家庭角色被强化.基于新自由主义的签证政策、美国的家庭文化以及基督教文化共同影响了这一过程.而对于来自中国的女性家属移民而言,这一过程既是其移民后合法权利的被剥夺,也是她们对移民前性别文化和规范的"抵抗".
    • 张丽
    • 摘要: 19世纪中叶华人以淘金热为契机进入英国殖民地澳洲、新西兰以后,当地相继出台排华法案,对华人移民施加程度不同的限制.1887年,清政府首度就澳、新地区的排华立法向英政府提出交涉,恰在此时,发生了澳洲阻止华人移民登岸并将大部分乘客遣回香港的"阿富汗"号事件.由于中外条约的不对等性质以及中美之间草签了禁止华工入美的条约,中方在交涉中处于绝对劣势地位,清政府就"阿富汗"号事件本身以及排华立法的多次抗议毫无效果,反倒是澳、新各殖民地趁势果断决策,同时推进英国对华条约谈判与本地立法,以阻止华人向澳、新移民,且此一决策得到了英国政府的支持.中英缔约谈判失败后,澳洲和新西兰在"白澳"、"白新"的国策下迅速颁行更为严苛的华人移民限制法案.1909年中国政府向澳、新派驻外交代表以后,再度提出交涉,试图谋求放宽某些重点人群的入境限制,基本上未能如愿.晚清时期中方就澳、新排华立法的连番交涉及其失败,充分反映出中国国运沉沦年代中外关系的实质.
    • 韩晓明
    • 摘要: 东南亚汉语传播是全球汉语传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明显的区域性特征.从类型学的角度出发,语言国际传播分为"语源—输出型"和"移民—扩散型"."语源—输出型"指语言从语源国直接传播到目的国."移民—扩散型"指移民作为语言的载体,通过跨国迁移把语言资源携带到国外,再在移入国实现语言传承和传播,一般会经历"落地期""保持期"和"扩散期"三个阶段.东南亚汉语传播受华人移民影响显著,属于较典型的"移民—扩散型"传播.本研究详细考察了东南亚汉语传播的三个阶段,认为 自20世纪末期以来已进入第三阶段,日益呈现出由族内传播转向跨文化传播的趋势.华人能否更好地继续发挥域外"传播源"角色,有赖于新形势下华人、华人住在国、中国三方的良性互动.为顺应跨文化传播,在教学层面也需要切实加强"华裔+非华裔"混合型课堂教学研究.
    • 张焕萍
    • 摘要: 论文在深度访谈的基础上,探讨了欧美地区的华人移民对于社交媒体,尤其是中文社交媒体的使用情况及其对华人移民的影响.研究发现,华人移民使用中文社交媒体一方面是基于与国内亲人联系、获取信息和满足民族文化认同的主动选择,另一方面也是出于"认知失调"下的被动选择.华人移民群体自身的复杂性和多元化也体现在其社交媒体的使用上,呈现出来源地、移民时间长短、代际、融入程度等差异.不同于早期移民的"双重缺席",今天的华人移民与祖籍国亲人和其他华人移民之间体现出更多的"共同在场".其中,网络社交媒体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