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馆建筑
会馆建筑的相关文献在1985年到2022年内共计80篇,主要集中在建筑科学、地理、工艺美术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73篇、会议论文7篇、专利文献337847篇;相关期刊59种,包括中国文物科学研究、重庆建筑、古建园林技术等;
相关会议7种,包括中国风景园林学会2014年会、中国传统建筑文化传承与创新高峰论坛、第十五届中国民居学术会议等;会馆建筑的相关文献由111位作者贡献,包括傅裕、刘正刚、夏其磊等。
会馆建筑—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337847篇
占比:99.98%
总计:337927篇
会馆建筑
-研究学者
- 傅裕
- 刘正刚
- 夏其磊
- 崔新社
- 谢岚
- 丁琳
- 万彩霞
- 付思文
- 何俊萍
- 余茂智
- 余颖燕
- 倪娜
- 傅红
- 刘婉如
- 刘晨曦
- 刘清清
- 别林娜1
- 卞建宁
- 吕用印
- 吴放
- 吴涛
- 周小青
- 姚磊
- 姜小军
- 孔坤林
- 孙丽娟
- 孙群
- 孙迎庆
- 孙鹄
- 岳峰
- 崔陇鹏
- 常梦玮
- 廖苗苗
- 张倩
- 张平乐
- 张平乐1
- 张德安
- 张振
- 张文钰
- 张骥
- 彭怡
- 彭银
- 戴志中
- 戴菲
- 朱沙鸥
- 李丹青
- 李向东
- 李嘉华
- 李尉铭
- 李广为
-
-
李丹青;
皮沛
-
-
摘要:
楹联、匾额是以表达人们情感的文学形式为主,融文学、书法、雕刻于一体的综合艺术形式,是我国古建筑装饰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古建筑装饰中应用十分普遍。社旗山陕会馆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虽然它是一所商业会馆,但是其建筑装饰却处处渲染着崇文的内容,其中巧妙点缀的楹联、匾额,词雅意深,充满了深厚的文学意蕴,成为会馆建筑装饰的点睛之笔。这些楹联、匾额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在启发人们形成严格律己、讲究信义、取财有道、仗义疏财等高尚品德等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其书法、工艺、材料的全面性、多样性和丰富性,也使山陕会馆建筑装饰更具风采。
-
-
沈墨瑄
-
-
摘要:
1330年前后,中国商人汪大渊航海经过新加坡,他在《岛夷志略》上记述新加坡岛上见有中国人居住,这是有文字记载的最早的华人移民。1809年,在新加坡实行自由贸易政策,新加坡开埠。开埠后,散居在廖内群岛、马来半岛、泰国南部以及中国闽粤沿海的炎黄子孙闻风涌至,岛上居民发展到5000余人,其中华人就有1000多人。
-
-
杨建斌;
付思文
-
-
摘要:
古代自贡因盐设市,盐业历史悠久。清代时各地盐商汇聚自贡,造就了盐业会馆的蓬勃发展。选取典型会馆建筑——西秦会馆,从其产生的源流、功能与布局关系、营造特征、艺术风格和文化特征方面进行分析,探讨其营造意匠。
-
-
王润涵
-
-
摘要:
禹州是明清时期的“四大药都”之一,位于河南省中部,其地理位置优越,人文历史资源丰富。明清时期,禹州借助城北部颍水优越的地理位置发展繁荣的商业贸易。在此影响下,禹州形成了城市内部的空间分区,出现了具有特殊意义的会馆建筑。禹地商业发展综合景观的形成,具有短时性与特殊性,其产生于清代商品经济发展的大环境下,聚落内部商业格局以及单体建筑的出现在短时间内确立,并且没有延续很长时间,受环境变迁以及近代战乱、商业发展等原因的制约,商业在短暂的兴盛繁荣后便衰落不振。期望借个例展现,为明清商业市镇的研究提供一个新的视角,并对某些景观考古理论进行验证与思考。
-
-
赵川;
陈喆;
陈雪
-
-
摘要:
北京的福州新馆作为士子试馆为福州人进京赶考提供了栖身之所,见证了其创办者林则徐仕途的沉浮,同时也留下了一大批宣南文人志士的诗词文集,是老北京会馆文化的集中体现.经过漫长的历史变迁,由于缺乏管理修缮,市政旧城改造等种种原因,福州新馆只存留下部分院落.文章通过现场调研以及文献查阅,对福州新馆的院落布局及建筑形式进行价值评估,并对北京存留的会馆建筑提出保护策略建议.
-
-
章宇华
-
-
摘要:
福州古厝,不拘一格,多姿多彩。历史上,福州有一类很特殊的民居古厝,它既不是道观、寺庙式的宗教场所,也不属于个人或家族的宅院,但其建筑规模气势恢宏,建筑装饰富丽堂皇。它就是福州古厝中的会馆。会馆建筑,堪称中国古建筑的典范,是中国古建筑精华的体现。所以,当人们面对一座座会馆时,常常惊叹中国古建筑技术和建筑艺术的非凡成就。其实,会馆的魅力,更在于其迎面扑来的浓浓乡情和难以化解的悠悠乡愁。
-
-
李尉铭;
吴涛
-
-
摘要:
古城建设中的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已成为当今学术热点.山陕会馆是山陕两地商贾在扬州进行商贸活动的载体,是当今建筑遗产保护的重要研究内容.文章以梯度理论为视角,通过对扬州山陕会馆建筑文献的梳理和实地调研,针对其历史文化挖掘不足、保护区划不明确和展示利用方式欠佳等问题,提出山陕会馆建筑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科学价值的梯度保护策略,构建分类、多级保护方法,为同类型历史建筑提供保护的新思路、新方法、新途径.
-
-
罗真
-
-
摘要:
明清之际,四川地区因移民迁入而形成了丰富多样的文化.西商作为其中的一支重要移民,在入川的过程中逐步修建了山陕会馆.会馆建筑无论在文化本体的地缘属性、空间格局的地域特色,还是在建筑结构的构造方式、装饰图像的意义传达等方面都遵循了秦晋地区建筑的特点,吸纳了巴蜀等多地建筑的特色,综合形成了独具移民文化特色的川南盐业会馆建筑.
-
-
罗进;
李晓蓉;
万彩霞
-
-
摘要:
清代,客居涪岸乌江流域的外省移民以原籍地缘关系为纽带,在各府、厅、州、县都创建有大大小小的会馆.由于这些会馆既是同籍移民社会活动的中心,又是当地标志性的公共建筑,因此,对其建筑选址具有非同寻常的要求,即选择能够凸显其地位和气势的位置.正是这一要求使得其建筑选址呈现出四大特点:一是彰显中国传统"风水"观念;二是靠近水陆交通枢纽码头;三是与官府衙门毗邻而建;四是位于城镇中心地带.
-
-
-
袁静
- 《2016年中国建筑史学年会》
| 2016年
-
摘要:
会馆建筑是明清时期商品经济急速发展、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变迁的产物,是社会多元文化中的重要构成部分.它作为明清时期民间的一种重要公共建筑,体现了当地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状况和生活风貌,是研究该特定时空的文化历史的最佳实物见证.蜀河镇作为会馆的集中地,会馆间为了占有商业市场、扩大生存空间以及展示各自综合实力而展开的斗争和由此而产生的矛盾、冲突,从未停止过。会馆建筑无疑是各会馆组织综合实力的最突出的体现。为此,客民及商贾们修建会馆建筑时,有的不惜代价从家乡请来建筑工匠,有的甚至从家乡购买建筑材料,按家乡的建筑风格,在客地构建一个乡土环境,借以展示实力和确定其地位。具体分析了会馆建筑平面形制、空间特色、造型处理。会馆建筑作为一种文化的象征物,异地而建,其建筑文化艺术必然会与当地的文化发生相互影响。深入了解该地区的会馆建筑对于了解研究该地区及其周边的建筑特征及其民俗文化无疑有着十分积极的作用。
-
-
岳峰;
戴菲;
张文钰
- 《中国风景园林学会2014年会》
| 2014年
-
摘要:
在中国加快新型城镇化的背景下,城市建筑的同一化掩盖了城市的地域文化的差异,而传统建筑是现代建筑发展的根基与源泉.因此,研究地域文化与传统建筑的相互影响尤为重要.本文以河南社旗山陕会馆为例,从其建筑设计与装饰艺术等方面进行分析,探求传统建筑与地域文化之间的相互影响,并对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当代建筑如何传承地域文化进行探讨.
-
-
-
-
-
孔坤林
- 《中国传统建筑文化传承与创新高峰论坛》
| 2010年
-
摘要:
自贡近两千年的井盐开采历史,塑造了悠久深远的井盐文化,晚清时期是迎来了自贡盐业历史上的第一个高峰.星罗棋布的会馆与祠堂成了这一重要的历史见证.透过这些会馆与祠堂,不仅看到了井盐经济的昌盛与繁荣,更看到了它们所承载的建立在井盐文化基础上的传统文化与建立起来的城市精神.
-
-
孔坤林
- 《中国传统建筑文化传承与创新高峰论坛》
| 2010年
-
摘要:
自贡近两千年的井盐开采历史,塑造了悠久深远的井盐文化,晚清时期是迎来了自贡盐业历史上的第一个高峰.星罗棋布的会馆与祠堂成了这一重要的历史见证.透过这些会馆与祠堂,不仅看到了井盐经济的昌盛与繁荣,更看到了它们所承载的建立在井盐文化基础上的传统文化与建立起来的城市精神.
-
-
孔坤林
- 《中国传统建筑文化传承与创新高峰论坛》
| 2010年
-
摘要:
自贡近两千年的井盐开采历史,塑造了悠久深远的井盐文化,晚清时期是迎来了自贡盐业历史上的第一个高峰.星罗棋布的会馆与祠堂成了这一重要的历史见证.透过这些会馆与祠堂,不仅看到了井盐经济的昌盛与繁荣,更看到了它们所承载的建立在井盐文化基础上的传统文化与建立起来的城市精神.
-
-
孔坤林
- 《中国传统建筑文化传承与创新高峰论坛》
| 2010年
-
摘要:
自贡近两千年的井盐开采历史,塑造了悠久深远的井盐文化,晚清时期是迎来了自贡盐业历史上的第一个高峰.星罗棋布的会馆与祠堂成了这一重要的历史见证.透过这些会馆与祠堂,不仅看到了井盐经济的昌盛与繁荣,更看到了它们所承载的建立在井盐文化基础上的传统文化与建立起来的城市精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