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华法案
排华法案的相关文献在1994年到2022年内共计87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政治、美洲史、外交、国际关系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86篇、会议论文1篇、专利文献41篇;相关期刊73种,包括科学与无神论、共产党员:上半月、美国问题研究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第十一届北京师范大学世界史研究生冬季论坛等;排华法案的相关文献由82位作者贡献,包括刘卓、叶雨、张涛等。
排华法案
-研究学者
- 刘卓
- 叶雨
- 张涛
- 李栋
- 李源
- 杨健
- 邓建新
- 黄超
- Fang He
- 丁平
- 乔印伟
- 何芳
- 余鑫
- 侯兴隆
- 俞铮
- 刘婷婷
- 刘建林
- 刘植荣
- 刘艳红
- 刘艺
- 刘道筠
- 加施吉瑞
- 北青
- 史鸿轩
- 吴琦
- 吴藜
- 周聿峨
- 周跃军
- 孙慧娟
- 宗玉玉
- 常媚
- 张丽
- 张慧
- 张秋生
- 张达明
- 曲升
- 曹雨
- 朱骅
- 李晔梦
- 李曙光
- 杨心彤
- 杨晓燕
- 杨玲
- 杨碧芳
- 林明江
- 林艳
- 林静
- 梁伟
- 梅日新
- 欧阳晨雨
-
-
杨晓燕
-
-
摘要:
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由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劳资矛盾日益突出,排华成了政客和种族主义者转嫁矛盾的手段,排华浪潮迅速从加州蔓延至全国。美国政府公开违背条约,无视积贫积弱的清政府的抗议,通过一系列排华法,把排华从女性、劳工扩大至整个华人群体。1882年通过禁止华工入境十年的《排华法案》,到期后两次被延长,直至1904年被无限期延长,导致中美关系急剧恶化,引发了1905年的中国抵制美货运动,冲击了美国的“门户开放”政策,暴露了美式民主的虚伪,象征着中国民族主义精神的觉醒。直到美国参加二战,中国成为美国重要盟友,国际地位提高,美国才于1943年象征性地废除排华法。可见,中国自身的实力和国际地位是决定华侨华人在美地位的一个重要变量。
-
-
宗玉玉
-
-
摘要:
纪录片《六人——泰坦尼克上的中国幸存者》以口述历史档案的形式,按照叙事主题之间的关联性把碎片式素材进行联想式的串联,聚焦泰坦尼克号海难之后幸存的六位华人的生存轨迹,以及其逃生经历被刻意抹去的原因。文章利用当代认知隐喻与媒体框架理论对影片《排华法案》背景下的西方政治话语进行批评分析,揭示排华性隐喻修辞与媒体框架构建背后的个体及社会认知动因,关照当下西方媒体的叙事策略,展示被“污名化”的在美华人的生存境遇。
-
-
张丽
-
-
摘要:
19世纪中叶华人以淘金热为契机进入英国殖民地澳洲、新西兰以后,当地相继出台排华法案,对华人移民施加程度不同的限制.1887年,清政府首度就澳、新地区的排华立法向英政府提出交涉,恰在此时,发生了澳洲阻止华人移民登岸并将大部分乘客遣回香港的"阿富汗"号事件.由于中外条约的不对等性质以及中美之间草签了禁止华工入美的条约,中方在交涉中处于绝对劣势地位,清政府就"阿富汗"号事件本身以及排华立法的多次抗议毫无效果,反倒是澳、新各殖民地趁势果断决策,同时推进英国对华条约谈判与本地立法,以阻止华人向澳、新移民,且此一决策得到了英国政府的支持.中英缔约谈判失败后,澳洲和新西兰在"白澳"、"白新"的国策下迅速颁行更为严苛的华人移民限制法案.1909年中国政府向澳、新派驻外交代表以后,再度提出交涉,试图谋求放宽某些重点人群的入境限制,基本上未能如愿.晚清时期中方就澳、新排华立法的连番交涉及其失败,充分反映出中国国运沉沦年代中外关系的实质.
-
-
-
-
顾国平
-
-
摘要:
论文探讨了1875年《佩奇法》出台背景及其影响.在种族偏见、文化差异以及政治机会主义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下,美国国会议员绕开中美之间自由移民的法律,将限制华人女性入境的立法解释成为一场维护美国传统家庭和婚姻道德的保卫之战.以加州联邦众议员佩奇名字命名的《佩奇法》,在美国国会开创了针对特定群体立法进行移民限制的先例.从法律出台到1882年《排华法案》之间的七年间,移民美国的华人超过了之前的任何一个以七年划分的时间段,《佩奇法》虽没有达到阻止苦力华工赴美目的,但在阻止华人女性移民美国方面相当成功,基本切断了华人女性赴美的渠道,也为七年后的美国全面排华铺平了道路.
-
-
加施吉瑞;
黄道玉(译)
-
-
摘要:
黄遵宪投入巨大的人力和财力提高在美华人的生活水平,努力运用法律武器对抗美国反华浪潮。虽然马丁内兹暴动的处理不尽如人意,但是这一时期已经取得多项进展:中国船员已经摆脱了上岸的困扰;华商即使没有护照也可以出入旧金山海关;邝宇已经无罪释放;华人洗衣坊获准继续经营;统一的华人慈善联合会已经成立。虽然道路艰险而且漫长,但是在毕领事和索耶、费卢和霍夫曼这些法官们的帮助下,滥用《排华法案》的问题必将逐步得到解决。
-
-
李曙光;
杨玲
-
-
摘要:
论文利用认知隐喻理论,对美国排华运动期间排华话语中的主要隐喻以及隐喻话语的政策后果进行了分析.认知隐喻理论认为,隐喻不仅只是一种修辞现象,其背后还有着深刻的心理认知动因.1882年美国国会通过的《排华法案》明显有悖于其《独立宣言》精神和宪法原则.这种悖论的形成固然有其特定的政治、经济、宗教以及文化动因,然而,围绕华人不可能真正归化为美国公民的排华话语——特别是其中用于构建华人负面形象的隐喻以及美国如何有效应对华人移民的相关隐喻,对于美国民众以及国会议员所产生的劝服效应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
-
-
王会刚1
-
-
摘要:
郑霭龄(Denise Chong),1953年出生于加拿大温哥华,为第三代华裔移民,加拿大著名华裔女作家。成为作家之前,郑霭龄是一名成功的经济学家,她曾经受雇于加拿大财政部,并在总理办公室当过一年的特别顾问。从1981年开始一直到1984年为止,她是加拿大前总理特鲁多政府的高级经济顾问。目前专职从事写作.
-
-
侯兴隆
-
-
摘要:
美国从建国至1882年为自由移民时期,1882年以后为限制选择移民时期,1882年颁布的《排华法案》就是这两个时期的转折点.在自由移民时期,政府对外来移民的流入是自由放任的,但限制选择移民时期美国开始对外来移民的人数、地域、种族等做出了选择和限制.《排华法案》表面上是对华工的排斥,实质上是美国国家层面排斥外来移民的开端,此后不断出台具有排斥外来移民性质的法律,将其他外来移民也纳入了排斥范围,最终发展为具有目的性的限制选择移民政策.
-
-
何芳;
Fang He
- 《第十一届北京师范大学世界史研究生冬季论坛》
| 2015年
-
摘要:
中美学者对缠足的研究大都局限于其在中国的发展变迁.很少有人关注中国人迁移到包括美国在内的其他国家之后缠足的历史以及其文化内涵的演变.美国人把中国视为“他者”的想象,通过对缠足习俗的各种形形色色的诠释体现得淋漓尽致.清朝时期,缠足已经在中国各阶层的女性中非常普遍.然而,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美国在移民政策上实行全面排华之时,美国移民官却错误地认为缠足直接反映中国女性的阶级身份和道德品格.小脚成为中国移民成功获得“豁免”身份,进入美国的手段之一.本文主要从跨太平洋视角通过两方面阐释美国在移民政策中倾向于接受此类“他者”的原因:一是缠足如何以及为什么在太平洋两岸呈现出不同的文化内涵;二是美国人对于缠足的臆测、看法和固有成见如何影响美国移民局官员执行排华法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