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种族歧视

种族歧视

种族歧视的相关文献在1954年到2022年内共计1446篇,主要集中在世界文学、体育、中国文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444篇、会议论文2篇、专利文献59篇;相关期刊796种,包括华侨华人历史研究、中国新闻周刊、新体育等; 相关会议2种,包括第二届中国卫生政策研究论坛、2009年体育文化论坛等;种族歧视的相关文献由1393位作者贡献,包括张鸣、高伟浓、刘敏等。

种族歧视—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444 占比:95.95%

会议论文>

论文:2 占比:0.13%

专利文献>

论文:59 占比:3.92%

总计:1505篇

种族歧视—发文趋势图

种族歧视

-研究学者

  • 张鸣
  • 高伟浓
  • 刘敏
  • 刘洋
  • 刘璐
  • 宋银苗
  • 庞好农
  • 张琳娜
  • 李晖
  • 温宪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戴锦君
    • 摘要: 本文以多模态话语分析的研究方法探讨电影《绿皮书》,主要发现:文本模态借助不同阶层的角色表达态度、观点和意义;图像模态运用再现意义,推进叙事,与观众建立联系;图像模态和文本模态呈现了互补关系;语言、社会阶层和人性三种权力关系要素相互作用,最后反映出种族歧视、阶层歧视和人性相通等意识形态。
    • 邓湘楚
    • 摘要: 英国著名作家多丽丝·莱辛(Doris Lessing,1919-2013)出生于伊朗,曾在南罗得西亚(现津巴布韦)移居二十五年,期间亲历的种族不平等成为莱辛创作的重要主题之一。陈星曾评论:“莱辛在作品中从没有指着种族主义的鼻子破口大骂,但每篇故事的字里行间都透露着她对种族歧视、殖民主义的坚决反对和鄙夷。”
    • 王佳佳
    • 摘要: 身份认同是指某一个体对自我在所属社会群体中角色与特征的认可程度与接纳程度,以及对自我身份的确认。美国公路电影《绿皮书》通过讲述美国非裔音乐家与意裔白人司机之间跨文化、跨种族友谊的温情故事,展示了种族歧视背景下族裔混合身份认同嬗变的历程。从社会身份认同(包含集体身份认同与个体身份认同)、自我身份认同与混合身份认同这三方面分析影片主、配角,双方通过身份和解实现小范围内的种族平权梦想、并成功找到归属感。当代多元社会中,去中心化的后现代身份认同更能呼应全球各民族与各国之间平等对话、和谐共生的需求。
    • 邢达; 付筱娜
    • 摘要: 以社会结构为载体的同类经验的积淀最终会转化为集体无意识,不合理的社会结构的固化会强化不合理的集体无意识,种族歧视正是建立在不合理社会结构所导致的集体无意识之上,并逐渐被扩大到社会的各个领域以及人性的各个层面。通过理查德·赖特的《土生子》中主人公性格与命运的悲剧,可以理解白人社会的集体无意识与黑人身份构建之间的矛盾;同时通过分析这种集体无意识的产生根源可以消解种族歧视产生的心理和社会因素,进而实现民族平等并促进世界多元化发展。
    • 涂思敏
    • 摘要: 生活在一个种族歧视根深蒂固的社会里,艾丽斯所面临的司法系统是一个倾向于有罪化黑人的系统,因而当面临这样一个错综复杂的案件时,它从未被认真且审慎地对待过1981年,年仅20岁的安东尼·布罗德沃特是一名意气风发的美国海军陆战队队员,为了照顾病重的父亲前往纽约州雪城,不料这一趟却被错认是性侵犯,入狱16年。
    • 胡墨涵
    • 摘要: 新年之初,两起发生在美国,针对亚裔的种族歧视事件引起了广泛关注。就在新年第一天,一位亚裔主播因为公开吃亚洲人传统食物而遭到观众的投诉,而近日另一名来自宾夕法尼亚大学的法学教授公开发表“亚裔越少,美国越好”的言论。歧视亚裔的行为遭到了大众的谴责。而如此行径也让大众开始反思,歧视何时才能休止?
    • 李双寅
    • 摘要: 汤亭亭(Maxine Hong Kingston)是美国著名的华裔作家,1976年她凭借小说《女勇士》(The Woman Warrior)一举成名,自此,《女勇士》成为华裔文学中重要的代表作之一。小说借用了中国传统女英雄花木兰的故事。小说中的叙述者与花木兰使用同一个人称代词“我”,将花木兰和“我”的生活并置在一起。作者通过对花木兰故事的重构与改写,展现了“我”效仿花木兰反抗在美国生活受到的性别歧视与种族歧视,最后找到属于自己的反抗方式。
    • 史谦
    • 摘要: 从现实主义题材“人文关怀”和“社会关怀”的视域来看,《绿皮书》以黑人谢利为主角。影片在自身人格塑造缺失与弥合的过程中呈现出“黑人空间”“白人空间”“情感空间”的不同交合,“黑人空间”呈现出被歧视与不公的黑人生活状态,“白人空间”则代表了大众普遍的话语意识导向,“情感空间”则让观者在歧视与不公的世界中看到黑人与白人之间的情感交融。影片通过“绿皮书”“信件”等符号揭示出美国歧视现象的背后也呈现出“互助”与“平等”的反歧视救赎。
    • 周明
    • 摘要: 儿童是祖国的未来,是家庭的希望。让孩子健康快乐成长,是社会发展的应有之义,也是全社会的责任。但现实中,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许多儿童却面临伤害与困境。其中,部分在国外生活的华裔儿童遭受校园欺凌及种族歧视现象较为严重。而父母在国外,被寄养在国内的“洋留守”儿童,由于与父母长期分离,成长也容易面临诸多问题。这两个儿童群体具有一定特殊性,其权益保护与成长值得关注。
    • 杜佳航
    • 摘要: 头发是身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反映一个人的文化身份和社会地位。在奇马曼达·恩戈齐·阿迪奇(ChimamandaNgoziAdichie)的《美国佬》(Americanah)一书中,主角伊菲麦露通过她的发型的演变来反抗以白人为中心的审美观,并通过这种反抗使她们可以欣赏自身黑人的女性美。阿迪契通过非裔女性头发揭示了白人主流文化对非裔女性身体的规训。本文以《美国佬》中的头发意象进行分析,认为该意象生动地展示对非裔女性身体命运的深切思考。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