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社区
华人社区的相关文献在1986年到2022年内共计397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政治、信息与知识传播、中国文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93篇、会议论文4篇、专利文献8349篇;相关期刊217种,包括统一论坛、今日中国:中文版、南洋问题研究等;
相关会议3种,包括2011年第六届世界华文传媒论坛、首届海外汉语方言国际研讨会、第四届世界华文传媒论坛等;华人社区的相关文献由339位作者贡献,包括张奥列、何如平、周添成等。
华人社区
-研究学者
- 张奥列
- 何如平
- 周添成
- 谭天星
- 任健强
- 何礼仁
- 刁晏斌
- 利峰
- 吴金平
- 周南京
- 廖小健
- 张俞
- 张刃
- 林闽钢
- 汪惠迪
- 澜涛
- 王赓武
- 田银生
- 许友年
- 赵志安
- 金鸣峰
- 雪珥
- 麦礼谦
- 黄滋生
- 黄绮文
- 黄英湖
- Andrei Lankov
- CFP
- J.A.C.麦基
- Tinarses
- Valeria Denisova
- 一平
- 丁果
- 万晴
- 严韭
- 中新
- 中磊
- 丽娜
- 乔国
- 乔治·希克斯
- 于春玲
- 亦舟
- 令狐萍
- 伟特
- 何旭
- 何洪泽
- 何立群
- 余平
- 佚名
- 俞子龙
-
-
-
-
摘要:
由美籍华裔历史学家、威廉玛丽学院历史系副教授、哥伦比亚大学东亚语言与文化系博士韩清安(Eric C.Han)著,日本京都大学文学研究科博士生尹敏志译的《横滨中华街(1894-1972):一个华人社区的兴起》一书于2021年9月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全书共21万字,分为5章。本书是第一本关于中国移民在日本的历史的英文专著。它以横滨中华街为切入点,记述了从1894-1895年甲午战争到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后华人社区的发展历程,讨论少数族裔的身份认同、民族归属感与地域归属感等。作者广泛使用当地报纸、政府的官方记录和规划文件、已出版的回忆录,以及与部分当事人的访谈,通过对日常生活的还原来描绘横滨的华人与中国和横滨的制度、社会、经济、文化和法律机制的联系。它对于社会学框架下的身份认同问题研究、历史文化视角下的华侨华人历史研究都有助益。
-
-
马春辉
-
-
摘要:
过年是中国社会和华人社区的一种特有的生活习俗。现代社会,春节仍然是中国人岁末新春最隆重的假期。过年是一年中最隆重的节日,也是最丰盛、最专业的一个节日。从古至今,生活方式、消费习惯和城乡面貌都在变化,而一代一代人沿袭下来的过年仪式则是不变的。
-
-
徐靖捷
-
-
摘要:
引言华人进入非洲的脚步,一般认为始于17世纪的契约劳工。19世纪早期,自由移民开始增多, 19世纪晚期印度洋西岸诸岛以及开普敦等港口城市普遍建立了华人社区。;20世纪80年代以来,学者们对契约劳工输入非洲的原因、相关政策、华工来源以及对非洲经济的影响等做出了探讨,并对非洲各地的华人历史和近况做了相当多的介绍。
-
-
陈鸿超;
杨祥银
-
-
摘要:
论文梳理和探讨了口述史在华侨华人研究中的意义,英国华侨华人口述史兴起的历史背景与早期发展,20世纪末至今英国华侨华人口述史的多平台呈现以及英国华侨华人开展的口述史实践。自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诞生了一批高质量的口述史作品。随着近年英国国内各领域对华侨华人口述史的愈加关注,相关口述史实践的叙述视角更加多元,采集方法更加多样,访谈对象更加广泛,这推动了华侨华人口述史的整理与研究。作为英国移民口述史的典型代表,华侨华人口述史独特的人文价值日益受到学界与社会各界的肯定与赞赏,也为华侨华人领域的口述史实践与学术研究提供了宝贵借鉴。
-
-
周敏;
王大磊
-
-
摘要:
论文基于美国洛杉矶华裔和韩裔经济的个案研究,从社区的视角审视国际移民创业的效益,剖析移民创业对社区建设的影响.论文认为,国际移民创业的效益,不仅体现在创业者个人的经济收益及族裔经济的发展,同时也体现在非经济方面的直接和间接的溢出效益.移民创业有助于强化族裔社区的机构完整性,吸引同族中产阶级回归,营造一个独特的族裔社会环境,从而促进族裔资源的再生产,支持族群成员的社会融入.创业对移民的向上社会流动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
-
邓柱廷
-
-
摘要:
我是英国伦敦华埠商会的邓柱廷,虽远在英国,但时刻关注祖(籍)国发展,在助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积极贡献绵薄之力。伦敦华埠商会自1978年成立以来,致力于投身华人社区公益事业、传递华人社团声音和诉求,促进中华文化传播,推动华侨华人融入主流,积极开展与中国各省市多方面的交流合作,已成为中英两国政府与英国华侨华人之间联系交流的重要桥梁,是英国规模最大、最有影响力的华人社团之一。
-
-
刘泽庆;
颜廷
-
-
摘要:
中国内地对澳移民历史较悠久,并从20世纪90年代起形成了影响至今的对澳移民潮.近十余年,中国内地对澳移民人口数量尤其巨大,达到前所未有的水平,移民人口结构也出现了重大变化,如移民人口中技术移民比例下滑、商业投资移民比例越来越高、归化入籍人口比例越来越低等,这给澳大利亚华人社区的发展带来了深远影响:一方面,中国内地移民人口大幅增长奠定了澳华社区未来发展的人口基础,令中国内地移民成为其主要群体和华人族群形象代表,亦进一步加强了华人社区与中国内地之间的经济社会联系;另一方面,较短时期内中国内地移民人口大幅增加及移民人口结构的重大变化,也引发了澳主流社会对华人族群的疑忌心理,质疑其对澳大利亚的政治忠诚,令华人社区发展陷入了某种尴尬处境.
-
-
-
刘裘蒂
-
-
摘要:
耶鲁大学本科英语系大三学生黄艾琳最近写了一封公开信.呼吁爸妈和华人社区与非裔站在一起,抨击华人家庭和社区里一向强调埋头苦干、不论时事、甘心做美国少数模范族群的价值观,面对6月初美国因警察对黑人残酷暴力而在各地爆发的种族示威,大多选华人择继续保持沉默,继续“埋头苦干”。然而新冠疫情使亚裔从少数模范族群变成白人至上主义者和其他少数族群口中的“病毒族群”,也产生了亚裔的身份认同危机。这封信在美国高校包括哈佛、麻省理工学院等都引起亚裔学生的回响,但也在华人家长圈掀起了炸锅样的反应,许多文章斥责华裔学生“被左派洗脑”,反对他们大逆不道的“身份政治”。
-
-
菊子
-
-
摘要:
不知不觉,我在波士顿住过的时间,已经超过了我在世界上任何地方居住的时间。和大都会比,郊区小镇生活内容简单、节奏缓慢。我表面上是个忙人,实际上是懒惰闲散之人,镇里或华人社区的日常事务参与不多。不过,毕竟是长期居民,算起来,这些年倒也做过一些事情,而参与的方式,主要是志愿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