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学
北京学的相关文献在1959年到2019年内共计254篇,主要集中在中国史、社会科学丛书、文集、连续性出版物、中国文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49篇、会议论文5篇、专利文献13277篇;相关期刊180种,包括两岸关系、瞭望、北京社会科学等;
相关会议4种,包括2011地方学与地方文化——理论建设与人才培养学术研讨会、“人文北京与世界城市建设”2010年北京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庆祝华北地区高校图协成立二十周年暨第十九届学术年会等;北京学的相关文献由196位作者贡献,包括张宝秀、张勃、张妙弟等。
北京学—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13277篇
占比:98.12%
总计:13531篇
北京学
-研究学者
- 张宝秀
- 张勃
- 张妙弟
- 陈平原
- 马万昌
- 从维熙
- 孔凡岭
- 李村
- 李颍伯
- 杨早
- 王晓沙
- 白广琴
- 谷煜
- 高平叔
- 黄志高
- Linn
- 丁晔昕
- 万新兰
- 严昌洪
- 乐承耀
- 于欣荣
- 付蕾
- 任翰
- 任雷鸣
- 何立伟
- 侯德云
- 侯跃隆
- 傅君
- 傅绍昌
- 八宝
- 冯欢
- 凌云岚
- 刘予苇
- 刘健
- 刘勉玉
- 刘天泽
- 刘家宾
- 刘开美
- 刘秋泉
- 刘肇宁
- 刘雪
- 北京联合大学北京学研究所
- 卢培元
- 史依丽
- 史晋川
- 叶青
- 吴乃陶
- 吴克敬
- 吴卉
- 吴启琳
-
-
-
杨明义1
-
-
摘要:
吴作人先生祖籍在安徽泾县,但他的1岁到19岁却是在苏州度过的。这是80年代初吴老师在北京花园村的画室中亲口给我讲的。大概因为这个原因,哺育他长大的苏州一直使他难忘。同样地,对我们来自苏州到北京学画的后生也同样怀有着深厚的感情。
-
-
唐晓峰
-
-
摘要:
历史地理学在地方研究中具有区域性、空间性和地方感三个特点。就这三个特点而言,地理学的"区域"与其他学科相比,其特定的内容就是人地系统,即特定时代里人的需求与地理环境形成的特定关系。某一地方的空间性是由人的行为决定的,城市地理研究应该更关注行为空间结构、行为空间关系。城市不是单纯的物理空间,更是充满了个性的历史文化,当讲某一个地方,同时带出特定文化内涵的时候,就是在表达地方感。
-
-
吴启琳
-
-
摘要:
为推进北京全国文化中心建设,落实首都城市战略定位、凸显北京历史文化的整体价值、强化“首都风范、古都风韵、时代风貌”城市特色、加快建设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等重大战略,“做好首都文化这篇大文章”,由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北京学研究基地(北京联合大学北京学研究所)主办,首都博物馆、北京联合大学学报编辑部、北京史研究会、北京地理学会协办的“首都文化与北京全国文化中心建设--第二十一词北京学学术年会”于2019年6月21-22日在北京联合大学应用文理学院隆重召开。
-
-
张勃;
张宝秀
-
-
摘要:
北京学是一种地方学,也属于首都学范畴.北京联合大学北京学研究基地是以高校科研机构为核心,整合校内外研究力量,以"立足北京、研究北京、服务北京"为宗旨的综合性研究平台.首都博物馆是在中国首都北京设立的为首都服务的一种特殊类型的区域博物馆.在首都学语境下,北京学研究基地与首都博物馆的深度合作具有良好的基础,可以通过多种路径实现,从而促进双方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方面发挥更大作用.在首都,为首都,奠定了首都博物馆与首都学研究机构合作共赢的坚实基础.深度合作有助于双方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惠共赢,共同发展.
-
-
李村
-
-
摘要:
牟润孙先生在《北京学林旧话》里,提到他藏有一部石印本钱玄同墨迹,内中收录的是钱先生给魏建功的信。其中一封,是商量给顾颉刚的父亲祝寿:“天行兄:顾颉刚封翁之寿礼,我想最好的确还是以送寿屏为当,而且最好还是请仲澐(即范文澜)撰文,弟当尽写字之责。请与仲澐商之。送的人,则范、魏、马九、钱四人为已知者。此外如有欲加入者,当然更好。”
-
-
林峥
-
-
摘要:
若干年前,陈平原教授曾提出"北京学"一说。近年来,随着越来越多不同学科的学者开始关注北京,研究成果层出不穷,"北京学"已日渐成为可与上海研究分庭抗礼的一方领域。而季剑青《重写旧京:民国北京书写中的历史与记忆》的出版,将成为"北京学"研究不可绕过的一部重要著作。
-
-
-
张勃;
张宝秀
-
-
摘要:
北京学是一种地方学,也属于首都学范畴。北京联合大学北京学研究基地是以高校科研机构为核心,整合校内外研究力量,以''''立足北京、研究北京、服务北京''''为宗旨的综合性研究平台。首都博物馆是在中国首都北京设立的为首都服务的一种特殊类型的区域博物馆。在首都学语境下,北京学研究基地与首都博物馆的深度合作具有良好的基础,可以通过多种路径实现,从而促进双方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方面发挥更大作用。在首都,为首都,奠定了首都博物馆与首都学研究机构合作共赢的坚实基础。深度合作有助于双方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惠共赢,共同发展。
-
-
-
张宝秀
- 《2016地方学与地方文化研究理论与实践国际学术研讨会》
| 2016年
-
摘要:
中国很早就出现了地方学,如敦煌学、徽学、藏学"三大显学".20世纪80年代以后,尤其是近些年,现代中国地方学研究方兴未艾,相关机构如雨后春笋般纷纷出现,各地的地方学已经取得了很多研究成果.对地方学学科的理论认识也在不断深化,认为现代地方学是跨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的综合性学科,是多学科之间的一个交叉学科,提出现代地方学的使命应是:研究地方、挖掘文化、传承文脉、服务发展.中国地方学研究机构之一、中国地方学现任轮值主席单位"北京学研究所",以"立足北京,研究北京,服务北京"为宗旨,经过近20年的发展,取得了较为明显的进步和成绩.
-
-
-
-
-
张勃
- 《2011地方学与地方文化——理论建设与人才培养学术研讨会》
| 2011年
-
摘要:
北京历史民俗是北京学研究的重要内容.北京拥有大量的地方志,不同历史时期修纂的地方志对北京民俗的记述,为当下进行北京历史民俗研究提供了比较系统、翔实、可靠且时空确定的宝贵资料.通过对地方志中民俗资料的发现与解读,可以进行北京民俗史、北京历史民俗形态、不同区域历史民俗的比较、不同历史时期的风俗观以及民俗志文本写作等诸多方面的研究.利用地方志民俗资料进行北京历史民俗研究也有一定的局限性,这主要是由地方志文体的特点以及修志者的观念、水平、工作态度等决定的.因此,进行北京历史民俗研究,不能仅仅依靠地方志,还需要其他类型的文献作为资料来源.本文之所以主动舍弃其他材料而专注于一种,主要是为了肯定和提倡它,使其在北京民俗研究中获得与其价值相当的位置.同时,这样做有利于对这类型资料的优缺点进行更为细致的分析,从而发现、提炼使用这一类型资料进行研究时的合适方法.如果不同类型的资料都得到了比较透彻的分析,在综合应用时就可以更好地扬长避短,取长补短,将北京民俗研究推向更高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