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地方感

地方感

地方感的相关文献在1990年到2022年内共计301篇,主要集中在旅游经济、地理、社会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91篇、会议论文10篇、专利文献40155篇;相关期刊213种,包括城市地理、科技和产业、城市问题等; 相关会议10种,包括中国高校影视学会第十五届年会暨第八届“中国影视高层论坛”、旅游与人地环境国际研讨会(第七届旅游前沿国际会议)、第六届重庆新闻传播研究生学术论坛等;地方感的相关文献由502位作者贡献,包括张捷、唐文跃、张中华等。

地方感—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91 占比:0.72%

会议论文>

论文:10 占比:0.02%

专利文献>

论文:40155 占比:99.26%

总计:40456篇

地方感—发文趋势图

地方感

-研究学者

  • 张捷
  • 唐文跃
  • 张中华
  • 徐丽姣
  • 朱竑
  • 陈丹
  • 陈亚颦
  • 魏烈刚
  • 傅滢滢
  • 刘敬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阚如良; 曾煜
    • 摘要: 旅游商品是特殊的商品,符号价值显得更加重要.本文从旅游商品符号的双层表意结构分析入手,探讨了旅游商品符号价值的功能性和情感性、旅游商品地方感对旅游地及游客的二元性.旅游商品符号的所指为旅游地符号,能指为旅游者心理或行为模式符号,而这二者又均具备完整的符号结构.在旅游者地方感建立的过程中,旅游商品对旅游地游憩的氛围、民风民俗、文化传播的氛围起到了促进作用;旅游者通过旅游商品这个"讲述者"及其与地方之间的联结,能更深刻地感受到与旅游地的感情,或是融入其中进而产生感情的投射,认同或向往这种地方感.旅游者对旅游商品符号价值的肯定即是旅游者对旅游地的地方感认同,旅游商品的符号价值大小不是取决于其本身固有的物质属性,而是取决于它本身的文化符号以及旅游者对旅游商品地方感的感知和认同.
    • 吴偲; 朱竑; 李军
    • 摘要: 游客艺术旅游的体验有助于提升游客的地方感。文章借鉴William等编制的旅游体验、社会联系及地方感研究量表,以问卷调查数据为基础,建构结构方程模型,实证探讨了艺术旅游与游客地方感的影响路径,在此基础上对不同性别的大学生游客的旅游体验、社会联系与地方感关系的差异进行对比检验。研究发现:(1)旅游体验、社会联系、地方认同与地方依恋4个维度可较好刻画大学生游客对艺术旅游的感知与地方感;(2)大学生游客的旅游体验、社会联系与地方认同,社会联系与地方依恋,地方认同与地方依恋都呈显著正向的影响关系;(3)不同性别的大学生游客对艺术旅游的感知、地方感的形成存在显著差异。最后,从艺术旅游、国家和地方政府不同层面提出了我国艺术旅游发展的对策建议。
    • 虞玲玲
    • 摘要: 全球化背景下,同质化浪潮下,地方感在塑造身份认同感、地方归属感和建构差异化城市形象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以西部网“五味什字视频工作室”为对象,通过视频的文本进行分析,从视频内容、表现技巧两个方面进行归纳,总结视频生产与表现地方感的实践经验:内容方面拍摄标志性建筑,运用地方方言来记录日常;表达方面运用居民视角进行拍摄,以及使用原生收音。
    • 蒋卓芹; 韩亚辉
    • 摘要: 以媒介地理学的视角从“空间”“景观”入手来研究电视剧《山城棒棒军》中的客观物质世界的呈现状态,并探讨剧中本土语言所承载的地方特征,以此来分析电视剧《山城棒棒军》所建构的城市空间的地方感
    • 张辉
    • 摘要: 近年来,随着世界政治经济版图的重构,地方与城市在文化传播领域被激活。城市作为国家的一个重要组成单位,其传播有赖于城市的地方属性。通过分析杭州城市的Facebook平台账号“@Hangzhou, China”,着重探讨地方、媒介与身体的关系,发现杭州官方账号在城市对外传播中选取、呈现城市中的日常生活图景,并唤起受众的地方情感与记忆,连接起了人与地方的关系,更好地呈现出城市的“地方感”,构建了城市对外传播的新路径。
    • 章瑞; 刘勇
    • 摘要: 城市是一种文化形态,影响着栖生于其间的媒介之生长机制及特征,广告则承载了国家、民族与社会身份塑造等多元因素。文章通过分析分别位于上海和天津的《良友》画报和《北洋画报》1926年—1937年间的广告图像表征,从媒介地理学的视角,在民国时期的特殊社会历史语境中,沿着“地方中的媒介”和“媒介中的地方”两条路径,考察两画报如何以图像表征其地方意象,结合南北地缘和社会思潮差异,探索民国时期画报广告如何参与地方感的塑造。
    • 董普凡
    • 摘要: 苏州是一个旅游城市,具有许多历史文化名街。本文以苏州山塘街为案例地,采用定性定量相结合的方法,运用相机获取山塘街语言景观的样本数据,采用了资料收集、文献分析法等方法,对山塘街的语言景观现状进行分析研究,结合对游客进行地方感受的调查分析,探讨了语言景观对山塘街发展存在的利弊,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建议。
    • 王亦男; 于娇龙; 李彦旭; 刘金岁月
    • 摘要: 在乡村振兴的大背景和大趋势下,乡村将成为旅游演艺的天然舞台。旅游演艺是旅游目的地对当地物质资源和文化资源的"整合-再利用"过程,其中少数民族独有的民俗演艺更是一次对本民族文化的集合和提炼升华,值得深入研究。本文以浙江省畲族自治县为例,以扎根理论为研究路径,以网络文本为资料来源,探究民俗演艺如何塑造游客地方感的作用机理并尝试构建理论模型。经过多重分析明确影响游客地方感塑造的因素包括:空间氛围、互动体验、管理服务和情感建构,针对这4个范畴,本文建立理论模型并对相关问题提出建议,助力民俗演艺的发展。
    • 廖文慧
    • 摘要: 以地方感为切入点,将城市道路基础设施设计作为设计批评主体,以江苏省徐州市学苑路道路的公共基础设施设计为例讨论人与地方。从设计批评的主体与客体、学苑路街道的设计批评、设计批评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关系三个角度对城市道路设计进行设计批评研究。城市公共基础设施设计的改进需要所有主体共同发力。从现实层面,探索城市道路公共基础设施更新的方式与途径;从设计层面,寻找城市道路公共基础设施设计与社会多元治理的更新方向;从精神层面,呼吁将人本精神融入城市道路设计的策略、理论和设计行动中。
    • 陶慧; 孙业红
    • 摘要: 具身教学创新的根本是突破以教师为中心、以知识"灌输"为主的单向教学,构建感官体验多通道整合的教学方法。文章通过阐述具身教学的基本内涵,结合"地方感"理论学习课堂案例,从"身体"—"空间"互构视角出发,分析具身教学要素,提出具身教学的基本逻辑,探究具身教学实施路径。有利于明确具身教学操作,既为具身教学创新研究突破已有学科禁锢,也为课堂理论学习提供理念引导,促进高校教学改革的深度发展。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