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其他>2013山东社科论坛——城镇化发展研讨会
2013山东社科论坛——城镇化发展研讨会

2013山东社科论坛——城镇化发展研讨会

  • 召开年:2013
  • 召开地:济南
  • 出版时间: 2013-09-14

主办单位:;山东省委宣传部;;山东省社会科学联合会;;山东大学;;

会议文集:2013山东社科论坛——城镇化发展研讨会论文集

会议论文
全选(0
  • 摘要:实现中国政府"十二五"规划中的加快城镇化进程目标的关键,仍然在于解决农民非农就业问题,而新型农民工更渴望通过职业教育提高收入以及获得人文关怀和社会尊重.本文通过对农业大省(山东省)部分农村地区农民非农就业情况的入户问卷调查的"幸福感"部分数据,发现了马斯洛需求曲线的悖论,反思新型农民工的"幸福中国梦"追求,不仅需要政府宏观政策调控和社会财富二次分配调节,更需要整个社会的公平对待、体面生活和人格尊重.
  • 摘要:城镇化是市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产物,也是衡量一个国家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当前,我国正积极探索中国特色的新型城镇化道路.本文在新型城镇化的大背景下,以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为客体,以财政为视角,以山东为例从财政角度来分析城镇化过程中基础设施建设存在的种种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即:增加财政收入,缩小区域间城镇化发展中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均衡配置的差距;增强城镇化规划的科学性,注重农村基础设施财政投入资金使用效益;加强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财政资金的使用与管理;加快融资方式创新,逐步形成多元化的农村基础设施投资体系.
  • 摘要:现有以土地出让收入为支柱财源的土地财政有力地推动了我国城镇化进程.但由于土地的稀缺性和不可再生性,现有土地财政从长期看不具有可持续性.在城镇化加速的背景下,为保障未来城镇化发展的巨额资金需求,应转变城市经济发展模式,夯实城市城镇化建设经济基础,创新农村用地管理制度,加快农村人口城镇化,完善土地出让收支管理制度,建立有效的城镇化建设筹资机制,规范财税金融体制,降低城镇化建设的财政金融风险。
  • 摘要: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各级财政部门紧紧围绕“富民强市”奋斗目标,积极贯彻新型城镇化发展要求,不断整合资源,切实加大投入,扎实推进规划布局城乡一体、产业发展城乡互动、基础设施城乡对接、公共服务城乡共享、就业保障城乡均等和社会文明城乡共建,全面提升了城镇化建设水平。但是依然存在制约城镇化建设的因素,基于此建议着力完善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城镇体系建设,完善民生保障体系,抓好城市产业发展,抓好城市生态建设,提升城镇管理效能,提升村镇建设水平,增强城镇化发展合力。
  • 摘要:十八大以来,"城镇化"在各类媒体出现的频率大幅度提高,在理论界和实践领域的热议中,需要保持理性和清醒头脑,正确认知我国城镇化的历史定位,梳理具体路径选择,明确政府和市场的职责分工.作者的主要观点:一是,城镇化不仅是扩大内需和新的经济增长点,更是解决诸多社会矛盾的切入点,是社会管理综合演进的自然过程.二是,城镇化中应该更多发挥市场的作用,政府的责任主要是规划引导,处理好方向性问题和提供基本公共服务保障.三是,当前迫切需要推进的问题是,创造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制度条件,消除财政省直管县带来的县域发展"孤岛"现象,采取财税政策高效引导工商资本投入农村发展建设等.
  • 摘要:菏泽市财政支持城镇化发展的主要做法包括不断加大财政投入,制定财税机理政策,调整完替财政体制,探索相关财政资金整合使用,力求拓宽融资渠道等,但是依然存在财力不足,相关财政资金难以形成合力,欠灵活的融资机制,产业支撑薄弱,城镇软硬件建设均相对落后等问题,因此提出促进城镇化发展的财政政策建议,积极争取上级支持,探索新型城镇化建设资金统筹使用,加强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的财政保障,做强城镇产业支撑,进一步创新投融资机制。
  • 摘要:根据建筑的功能性,朝阳街商业建筑群可以大致分为以下几个类型:金融、商业、餐饮、娱乐、市政、公共服务、民居。朝阳街的建筑群体,可以说是烟台开埠100多年发展历史的缩影,形成了以西式风格为主的商业街建筑群,建筑群作为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具有历史价值、技术价值、社会价值、文化价值,因此建筑遗产保护策略的形成应基于每一遗产、每块场地独特的场所特征,并不拘泥于统一的模式,其保护与更新策略的建立也因遗产性质与保存状况的不同而有所区别。
  • 摘要:近年来,莱芜市以承担全省统筹城乡发展改革试点市为契机,大力实施工业化和城镇化"双轮驱动"战略,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管理、高效率推进,城镇化水平不断提升,有力地促进了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本文全面总结了莱芜系统总结了莱芜推进城镇化的基本情况,深入挖掘了莱芜市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核心经验,即坚持规划引领,着力构建全域统筹的发展格局;坚持龙头带动,着力强化城市在城镇化发展中的带动和辐射作用;坚持基础先行,着力提升镇村城镇化发展水平;坚持产城融合,着力做强产业支撑提升经济实力;坚持共建共享,着力提升城乡一体化发展水平.同时,实事求是分析了当前莱芜市在推进城镇化中的矛盾问题,提出了"五个更加注重"的对策建议,即更加注重构建科学的城镇体系、更加注重提升城市综合承载能力、更加注重强化经济基础和产业支撑、更加注重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更加注重城乡统筹一体发展、更加注重城乡建设管理体制创新,对于各地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都具有一定借鉴和指导意义.
  • 摘要: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是一场大规模的社会建设活动,对济南市平阴县农村居民的调研显示,已迁入社区居民对居住社区的整体满意度高,未入住社区的愿意迁入社区的比例高,对社区建设各分项的满意度评价可具体分为高、中、低三档,进而得出了农民的经济负担问题和社区建设的方向和重点.据此,应在继续用足上级政策、完善现行政策的基础上,重点探索如下议题:农民意愿的尊重和权益的保护是基点,社区建设是当地经济发展、文化传承和生态文明建设的综合体现,社区建设质量是根本,村(居)自治既是目的也是手段.
  • 摘要:文章对滨州市的城镇化建设进行分析,发现全市城镇化总体水平较低,县区间发展不平衡,城镇规模总体偏小,全市城镇建设质量不高,因此必须充分抢抓当前天时、地利、人和的难得机遇,加快创新推进城镇化建设。坚持规划先行,拓展城乡发展空间;突出产城融合,提高城镇聚集承载力;创新城市建设管理,提高城市公共服务功能;加大城乡统筹力度,破解城镇化建设政策障碍;加强城镇特色建设,打造城镇品牌。
  • 摘要:本文运用分形理论中的空间关联维数和聚集维数,对黄河三角洲地区城镇空间结构进行定量分析.借助于黄河三角洲城市分布图和Arcgis软件,测量出两两城市之间的直线距离dij(乌鸦距离),得出黄河三角洲地区空间关联维数为D值为0.9649,当dij改用基于公路的乳牛距离时,乳牛距离维数D′为1.0087.借助几何测度关系计算出空间聚集维数,确定半径t圆周内的城市数目N(1)与半径的关系.以东营、滨州为中心,按各城市到东营、滨州的直线距离进行排序,计算平均半径Rk,将点(k,Rk)绘成双对数坐标图,通过回归运算,计算出聚集维数F东为0.8087,F滨为0.5899. 空间关联维数和聚集维数表明黄河三角洲地区交通网络通达性还比较差,在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的开发建设过程中,加强城市之间的交通联系仍是重要任务.表示空间聚集程度的欧式维数小于2,说明以东营和滨州为中心,城镇数量向四周递减,城镇体系还处于中心城市极化发展阶段. 根据对黄河三角洲地区发展趋势的探寻,本文对黄河三角洲空间发展提出三点建议,首先强化黄河三角洲地区与外部的联系.再次,促使滨州与东营构建符合中心城市,带动区域的整体发展.最后,根据据点开发,轴线延伸的开发模式,培育发展轴线或组团,促进人口和经济的空间集聚. 黄河三角州地区19个县市分属6个地级市,在目前我国以行政地区为单元的背景下,用定性的方法,很难描述黄河三角洲地区城镇体系空间结构的发育程度.因此,本文在前人研 究基础上,引入分形模型,借助GIS软件,从定性和定量两个角度对黄河三角洲城镇体系空间结构进行分析研究.希望能够弥补黄河三角洲城镇体系空间结构研究的不足,为黄河三角洲城镇体系规划、区域发展规划提供参考性意见.
  • 摘要:本文以烟台为例,分析了财政支持城镇化建设的情况,发现其存在资金投入不足,融资渠道单一,民生投入压力大,缺乏骨干产业支撑等问题,以此提出发挥财政导向作用,提高产业发展支撑能力,实现城镇化、工业化协调发展,坚持以人为本理念,推动城乡统筹发展,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灵活运用财政扶持方式,发挥政策合力,实现财政资源效益最大化。
  • 摘要:为加强财政对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支持和保障,对当前建设新型城镇化有关问题到基层区县进行了实地调研,了解各级财政在促进新型城镇化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总结各级通过财政政策、财政资金、财政体制、创新投融资机制等多种手段促进城镇化发展的做法,提出应立足于公共财政职能抓好五项重点:优先支持中心城区建设,增强基础设施承载能力;大力支持县域发展建设,提升辐射带动能力;全力支持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着力提升保障能力;科学支持新型农村社区,促进成熟配套服务能力;建立多元化融资机制,着力解决资金瓶颈问题。以此促进新型城镇化发展.
  • 摘要:农村城镇化建设是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推动着农产品加工业迅速发展,促进城乡社会经济协调发展,但是还存在对小城镇规划认识不够,建设质量、管理水平不高,风险增长监管机制匮乏,“人才短缺”和“劳动力剩余”等问题,因此需要从全新的区域地位思考城镇发展的定位,及时对已制定的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进行修编,尽快形成科学完整的规划体系.发展特色经济,培育支柱产业,推动城乡一体,带动农村发展,不断完善政策,推进城镇发展,探索土地制度,完善社会保障。
  • 摘要:临沂市小城镇建设呈现城镇体系完善,空间布局合理,政策扶持到位,发展态势良好,基础设施较全,承载能力提升,综合实力增强,发展潜力较大的态势,存在人口规模小、产业支撑弱、资金缺口大、体制机制有待理顺等问题,为全面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四三二一”总体思路,努力开创小城镇建设科学跨越发展新局面,要继续以12个市级优先发展重点镇为抓手,大力实施强镇战略,抢抓机遇,积极破解发展瓶颈,以小城镇的大提升、大发展促进县域经济跨越发展。具体应从以下六个方面着手加以推进:实施强镇战略,发挥示范带动效应;坚持规划先行,强化城镇引领调控;加快产业聚集,增强城镇综合实力;完善城镇功能,提高综合承载能力;建立多元投资体制,突破土地资源制约;强化组织领导,提供有力保障。建议稳步推进区划调整,积极构筑科学合理的城镇体系。充分考虑各地的经济水平、地理条件、区位特点、资源状况以及发展潜力,坚持因地制宜,实行分类指导.
  • 摘要:我国城镇化发展中的突出问题包括公共服务提供不足,土地资源浪费,环境承载压力剧增,农民工和失地农民缺乏保障,难以彻底转移,区域恶性竞争加剧,阻碍要素流动等,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了城镇化过程中对我国国情和城市化道路缺乏清楚的认识、政府政绩观和干部考核制度存在偏差、没有建立科学的城市规划工作体系、城市发展管理滞后、土地征用双轨制等原因外,财政税收体制不顺、政策导向不明、公共服务意识不足、建设资金来源不稳,导致提供的公共服务规模、结构与质量不能适应城镇化进程的内在要求也是重要方面。为此必须以科学发展为统领,进一步深化财税体制改革,调整财税政策导向,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明晰权责,完善财政管理制度;建立城镇化发展稳定资金投入机制;统筹城乡,建立区域城镇化一体化机制;创造公平就业机会,为劳动力资源有序流动提供有利条件;发挥财税引导功能,促进城市群发展;改革政绩考核体系,促进政府转变职能。
  • 摘要:本文通过对潍坊市小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发展现状的调研,发现其存在基础设施发展滞后,运行负担重,资金缺口较大,乡镇债务快速膨胀,学校建设基本完善,但仍不能满足潜在需求,公共文化供给机制僵化,效益不高,医疗卫生服务远远不能满足需求,城镇社会化养老服务相对滞后,城乡基本养老和医保制度缺乏有效衔接,城乡社会保障制度设计二元分割明显,进城务工农民待遇得不到有效保障,现行农村劳动力就业培训效率不高,住房保障体系未延伸至乡镇等问题,因此需要完善城镇化体系架构,实施“重点镇+特色镇”示范提升计划,探索园区制发展模式,构建支持城镇化发展的财政体制机制,完善公共服务制度体系,提升公共服务设施水平,构建现代农业服务体系,撬动支持城镇化发展的金融资源,创新公共服务供给机制。
  • 摘要:城镇化是由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文明社会转变的历史进程,是衡量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也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是扩大内需、推动经济增长的强劲动力,是调结构转方式、实现转型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改善保障民生、推动城乡协调发展的根本途径.新形势下,济南市加快城镇化进程,必须要按照“十二五”规划的总体要求,总结经验、创新发展,大力实施“提质加速、城乡一体”新型城镇化战略。高起点规划、高水平建设、高效能管理,大力推进城镇化进程.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承接中心城市产业功能转移,发展壮大县域经济,提高公共服务水平,依托城镇龙头企业,做大做强特色产业,壮大自身的产业基础,在壮大产业的过程中更要注重发展特色经济,发展龙头产业,特别是要开发本地二、三产业中具有特色的项目,不断做大做强,提高镇域经济的支撑力.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制,拓宽小城镇投融资渠道。
  • 摘要:十八大后,我国城镇化被提升为国家发展战略.在城镇化发展的浪潮中,欠发达的传统农业地区面对城镇化水平较低、基础较差的现状,结合自身实际找到符合自身城镇化发展的道路已经刻不容缓.本文在详实分析传统农业地区的困难和可行性的基础上,介绍了传统农业大市德州市在就地城镇化方面的探索,即通过将小、散、弱的自然村合并建设为农村社区,同步发展配套产业园区,并逐步完善各项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然后将城镇民生保障措施和社会福利逐步覆盖农村社区,使农民真正变为市民,享受到市民的居住、生活和生产条件.通过德州市的实际,本文认为在传统农业地区就地城镇化是切实可行的城镇化发展模式.
  • 摘要:城镇化水平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标志,也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组织程度和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志。近年来,莱芜市以山东省统筹城乡发展改革试点市为契机,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作出的建设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和推动济莱协作区建设的战略部署,坚持高起点谋划城镇化发展,提出并大力实施工业化和城镇化“双轮驱动”发展战略,统筹推进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全市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全面进步,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全市建成区面积达到96平方公里,建成区人口60万,城镇化率达到54.2%。城镇空间新格局已经形成,城市的带动辐射作用进一步加强,城镇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小城镇建设步伐加快,农村新社区建设稳步推进,村庄综合整治工作不断完善,配套改革进一步推进。但是还存在对城镇化理解不深刻,思想认识不够到位,城镇规划的前瞻性不强,引导作用发挥不够充分,产业支撑能力相对较弱,对城镇发展动力不足,保障措施不够完善,城镇承载能力不足等问题,因此需要以特色化为切入点,积极融入济南都市圈;以同城化为切入点,完善道路、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拉开城市发展的大框架;以现代化为切入点,启动我市智慧城市建设,提高城市竞争力;以一体化为切入点,深化我市城乡统筹力度,加快镇村建设步伐;以生态化为切入点,建设成立以泰山为龙头,连接雪野、仲宫的鲁中风景名胜区。
  • 摘要:潍坊市城镇化格局基本形成,城镇功能日益完善,城镇产业加快集聚,城乡保障水平提升,政策机制不断创新,但是城镇总体化水平不高,发展方式粗放,产业支撑能力不足,城乡公共服务差距明显,城乡二元结构制约突出,因此应从本市城镇化发展实际出发,着眼提高城镇化发展质量,统筹考虑本市资源禀赋、产业结构、人口分布和城乡发展现状,厘清发展思路,明确任务目标,优化完善城镇体系布局,提出本市城镇化发展的初步构想,积极稳妥推进新型城镇化发展。提高组织化程度,促进农村人口转移,加快土地和产权制度改革,转变农业经营模式,大力发展农业现代化服务体系,强化发展支撑,提升小城镇承载能力,强化基础设施支撑,强化公共服务支撑,强化生态资源支撑,强化立镇立城产业支撑,坚持示范引导,打造小城镇建设样板,制定政策扶持体系。
  • 摘要:党的十八大报告确定的新型城镇化战略,为现阶段及未来城市发展指明了方向.本文通过对现行城镇化统计方式和当前城镇化政策的解读,探索以人为核心、生态文明理念下可持续竞争力的城市发展路径,构建具有可操作性、有指导意义的宜居、宜商、和谐、生态、知识、全域、信息和文化等8个方面68项客观指标。
  • 摘要:城镇基础设施是城镇建设的物质载体,是城镇维持经济与社会活动的前提条件,是城镇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保证,是城镇现代化的重要体现。城镇化和城镇基础设施之间存在着非常密切的关系。首先,城镇基础设施是城镇存在的必要条件,随着城镇化的水平的日益提高,对城镇基础设施的要求也相应提高,另一方面城镇基础设施的日益完善会吸引更多的人到城镇就业和生活,从而促进城镇的发展和城镇水平的提高。因此要应坚持完善基础设施,提升承载功能;坚持统筹城乡规划,推动城乡一体;坚持片区开发,推动城中村改造;坚持强化民生保障,促进社会和谐;坚持推进节能减排,建设宜居家园;坚持注重示范引领,促进城镇发展。
  •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村改居社区融合难的问题,认为其原因一方面是农村城市化过程中社会建设、社会管理的创新没有与经济改革、经济建设同步,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不适应、不相称。另一方面,根本原因还是在城乡的二元结构。青岛开发区建区时间比较短,大部分社区是从农村社区演变而来,处于农村社区向城市社区的发展演变的衔接状态,具有处于这种状态的特定属性。因此应以区域化党建工作落实带动社区组织融合,为社区的组织融合奠定工作基础。试点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产权制度改革,为社区的经济融合破除体制障碍。坚持文化引领,为社区居民的精神融合提供价值导向。加大资金投入扩大资金来源,为社区服务融合提供保障。
  • 摘要:为了解全市城镇化发展情况,分析城镇化水平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对全市城镇化发展现状、水平进行了分析,对全市经济增长与城镇化提升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相关性分析。目前确定城镇化水平指标的测度方法主要有两种,即“主要指标法”和“复合指标法”。按照“主要指标法”统计,日照市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按照“复合指标法”,日照市城镇化发展质量和内涵都有了新提升。通过分析城镇化率和人均GDP的关系,得出城镇化对经济增长的直接动力在于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促进城镇二、三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同时,为农村实现规模经营,实现农村产业一体化奠定基础,促进经济增长;城镇化通过产业集群和形成区域经济增长极,加速资金、人力资本和技术等要素不断向城镇集聚,直接促进经济增长;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可以有效扩大城镇的投资和消费需求,有力拉动经济增长。基于此提出以推进新型工业化为主线,加快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以新型工业化带动新型城镇化.突出重点抓大项目带动工业化发展,以工业园区为主要载体,引进一批国际国内先进制造业龙头企业,实施一批有品牌、有市场的传统制造业重大投资项目。坚持市区与小城镇有机结合、协调发展。在发展主城区的同时,积极鼓励小城镇发展成为小城市,强调对县级城关镇的中心镇发展,每个县区发展3-4个中心镇,形成个性和特色鲜明的城镇群。培育城镇积累功能和自我发展机制,形成区域内经济增长极,强化城镇内部的网络化联系。提高城镇内非农产业的发展水平和农民的收入水平、积累能力和投资能力,扩大农村的消费需求,促进第二、三产业结构的优化,拉动经济增长速度。依托本地特色产业和工业园区,推进农业产业化,充分发挥生态优势和农业资源优势,依靠科技进步,推进深度加工,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实现规模化。按照市场要素的链条关系,着力壮大核心龙头企业,重点培育辐射力强的区域性批发、零售市场,建立完善工业反哺农业的长效机制,促进经济增长。
  • 摘要:近年来,临沂市在放宽进城落户定居条件、加强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保障进城农民权益等方面开展了一些创新性的探索,积累了一些有益经验.但相关配套制度改革不完善的问题还比较突出,农业转移人口在就业、社会保障、子女升学、社会管理等方面还受到诸多制约,因此应完善相关配套制度改革,以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为目标,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平等享受城市公共服务,大力推进中小城镇建设,合理引导人口分布,进一步明确户籍制度改革方向,加快落实稳定居住为依据的城市户籍准入制度,建立有效覆盖农业转移人口的社会保障体系,提高保障水平,积极稳妥解决农业转移人口进城落户后土地、计划生育等问题,最大限度保障进城农民利益。逐步实现农业转移人口在基本公共服务方面与城镇居民享受同等待遇,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 摘要:近年来,我市实施"工业化、城镇化"双轮驱动的发展战略,加大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和新农村建设,中心城市区域的辐射带动能力加大,城镇人口集聚能力进一步提高,小城镇的综合实力进一步加强,我市城镇化发展进入了速度与质量并重的健康发展阶段.但是还存在中心城区综合实力和辐射带动能力还不强;小城镇建设规模规模小、实力差;经济总量还不够大,三产服务业比重还不够高,产业结构还有待优化;城镇暂住人口比例偏低等问题。因此应加快城镇建设步伐,扩充城镇人口总量,壮大经济实力和加快发展,增强人口向城镇集聚的吸引力,以人为本、和谐发展,做实民生,增强驱动力,坚持以“工业化、城镇化”双轮驱动和城乡一体化为中心,推进我市城镇化可持续发展。
  • 摘要:近年来,德州市以同步建设农民居住社区和农村产业园区为总抓手,加快推进农村城镇化,走出了一条城乡互促共赢、融合共进的新型城镇化路子.文章首先论述了两区同建是"三化"同步推进、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和扩大内需的需要,是传统农区推进城镇化的客观要求;接着介绍了德州推进两区同建的原则、方法、步骤和措施;最后阐述了德州市实施两区同建促进了农民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以及城乡和工农关系的转变,在农村产生了深刻变革.
  • 摘要:各地的城镇化建设各具特色,"村改居"是实现农村、农民就地城镇化的重要方式,本文针对"村改居"社区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组织框架与运行体系、经费保障和集体资产经营管理体系、人才队伍建设体系、宣传引导体系、利益表达与沟通体系、矛盾调解和化解体系、社会应急体系、社会管理网络体系、激励和考核评价体系、信息综合支撑体系十大体系,力求推动"村改居"社区的管理体制机制创新,改善居民生活,加速本区城市化进程.
  • 摘要:奎文区农村城市化的发展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结果,继续统筹城乡发展,科学规划与研究,对奎文区农村城市化进一步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奎文城区实力较强,发展潜力大,乡村人口较少,第一产业比重小,乡村人口中从事非农产业的比例大,奎文区农村城市化发展规划要以“中心城区融合”为基本模式,实现空间城市化。奎文区农村城市化发展最终实现的目标是:一是全部农村城市化。二是中心城区现代化.奎文区农村城市化发展规划要充分考虑中心城区实际,重点发展服务业,提高中心城区竞争力和带动力。奎文区农村城市化发展规划强调乡村变城市后原乡村居民的彻底融入性,关注人民的生存状态和与城市共同发展的前景。进一步做好农村城市化工作,需要充分发挥农民群众作用,真正让农民群众成为农村城市化的主体,统筹兼顾,让农村城市化的过程既有重点又有亮点,协调推进,多措并举,畅通渠道,保障农村城市化建设资金,创新体制,妥善突进农村集体资产经营管理体制改革。
  • 摘要:省级示范镇建设对于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进一步发挥小城镇在联结城乡、辐射农村、扩大内需中有着重要的意义.论文对聊城市的沙镇、烟店、柳林、古云及博平等5个省级示范镇进行介绍,作为省级示范镇,5镇在区位环境、人口与规模、产业发展、文化旅游资源等方面各具特色,具有明显发展优势。但从全省范围来看,规划不够科学完善、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设施滞后、土地和资金、农业产业化等一些因素严重影响制约着示范镇的快速发展。因此应制定发展目标,适度超前,做好城镇规划;加快产业发展,增强经济实力;完善设施,提升承载能力;扩大人口规模,增强城镇活力;发展公共社会事业,增强小城镇的吸引力;提高管理效能,建设美丽小城镇.
  • 摘要:城镇化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更是现代化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志.近年来,临沂市城镇化发展迅速,现代城镇体系初步建立,但也面临质量不高、发展不协调等问题.本文通过分析临沂城镇化发展中出现的问题,从新型城镇化的基本内涵入手,明确城镇化建设的发展理念和工作方向,坚持“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以市场运作为主导,以内外需为牵引,以创新要素为驱动,以内涵增长为重点,以适度聚集为原则,加快实现新型城镇化产业结构、承载能力、人居环境和公共服务的跨越提升,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走出一条“同城发展、四点对接,产城融合、宜业宜居,扩容提质、生态文明,民生优先、幸福和谐”的临沂特色新型城镇化发展之路。
  • 摘要:为贯彻党的十八大关于"四化同步"的安排部署,推进日照新型城镇化进程,本文做了初步的探讨研究,具体是:搞好城镇体系规划、强化产业支撑、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提升城镇人文发展水平和生活质量,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丰富城乡居民精神文化生活,提高人民群众的知识水平、劳动技能、文化素养和思想水准,加快医疗卫生和体育事业发展,提高城镇居民健康水平,千方百计增加城镇居民收入水平,提高生活质量,提高城镇的舒适度;推进新型城镇化的体制变革与创新,稳妥有序地改革户籍管理制度,促进农村劳动力就近有序转移,探索集体土地用地制度改革,为农民工进城定居创造条件,改革城镇建设投融资体制机制,解决城镇建设资金短缺问题。
  • 摘要: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更加注重地域特色.潍坊市作为山东省的一个经济大市、人口大市,城镇化发展特色鲜明.本文对潍坊市新型城镇化发展特色进行研究,分析了潍坊市区位特色、城镇体系特色、空间布局特色、产业发展特色、人口转移特色、发展动力特色。从地理区位上看,潍坊市位于山东半岛中部,南依泰沂山脉,与临沂、日照两市相邻,北濒渤海莱州湾,东与青岛、烟台两市相接,西与东营、淄博两市为邻。从经济区位上看,潍坊市既是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的前沿区域,又是胶东半岛高端产业聚集区和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的重点开发区域,是三个战略区域建设的重要节点,也是山东省17地市中唯一一个兼具三大战略功能的区域,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其形成了以“中心城市-县城-小城镇-农村社区”为基本组织框架的新型城镇体系,空间上一群三带、两河贯通,提出了建设“四个基地”的重大历史任务,即建设现代制造业基地、建设现代物流基地、建设有机食品生产基地和建设文化创意旅游基地。人口转移突出就地就近转移、渠道多样、流动性较强等特征。其城镇化发展主要是靠内生动力驱动,主要有三种驱动模式:一是城市群驱动模式,二是县域经济驱动模式,三是农村城镇化驱动模式。
  • 摘要:本文针对青岛市的城镇化发展,分析了青岛市城镇化建设的现状,发现青岛城镇化建设中存在城镇化水平低于全国同类城市和工业化发展不协调,城镇发展不均衡,等级结构不完善,城乡发展不均衡,公共服务均等化难以实现,农村在城镇化改造过程中易产生矛盾等问题,建议统筹区域、城乡协调发展,认真贯彻落实现有统筹规划政策,加强区域协调统筹,减少城区内城镇化差异,对重点镇的发展给予重点支持,加速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实现;推动产业和城镇化融合互动发展,第三产业的发展应是不断加强的重点,传统工业产业优化升级,发挥小城镇在产业优化中的作用;加快户籍制度改革,逐步完善社会保障;妥善解决城镇化过程中各种矛盾。
  • 摘要:城镇化的快速推进,为都市农业的发展提供了契机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以济南市历城区都市农业发展为研究个案,结合其经验,对城镇化背景下的山东省都市农业发展进行了系统研究,提出都市农业的发展应依据以人为本的原则、统筹城乡发展的原则、可持续发展的原则、科技先导的原则,加强政府规划与扶持,完善市场促进都市农业产业化,集约化经营和深度加工增值,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效益,构建产学研平台实现都市农业的现代化,建立农业投融资支撑体系,加大都市农业的投入,加快都市农业合作组织建设,大力培养和造就都市农业的青年领军人才。
  • 摘要:在城镇化发展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重大发展战略的今天,具有齐鲁特色的景观建设成为改善人文环境的重要手段.本文从提升人文环境质量角度关注齐鲁特色景观的建设问题.特别是从景观建设的自然性品质、历史性品质、文化性品质、独特性品质及人文性品质等方而进行全面阐述,还应遵循国际化发展原则、创新发展原则和旅游市场化原则,以期在城镇化进程中,建设更多具有山东特色、立得住、传得久的景观作品,为加快山东经济文化强省建设提供积极的理论支持和智力服务.
  • 摘要:从日照市城镇化发展实际出发,分析影响城镇化发展的短板,认为从目前日照市发展实际来看,作为一个沿海后发展城市,农村仍占很大比例,市区的辐射带动能力特别是对广大镇村的带动能力还不够强,以县城城镇化为重点,是当前加快推进日照城镇化进程的战略选择。以县城城镇化为重点有利于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有利于完善城镇化发展格局,有利于促进县域科学发展,有利于更好地促进农民转移,有利于缓解城市的承载压力。因此应该坚持科学规划,逐步推进,坚持准确定位,量力而行,坚持产城融合,协调发展,坚持以人为本,建管并重,坚持生态优先,集约建设。
  • 摘要:从新区建设理论来看,聊城南部新区建设肩负着城市空间从单中心向多中心扩展的使命,承担着旅游度假、金融商业、高端产业的功能,以及分流人口、再塑聊城新形象的目的,为实现中心城区持续发展、跨越发展将起到积极作用.新区建设需要做好与济南都市圈和中原经济区的对接、超前确定新区规模、充分利用环境优势,做好"山水"景观文章、解决被征地农民的安置,需要解决规划、开发建设机制、融资等重点问题.
  • 摘要:推动城镇化发展是实现收入公平与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而城镇化与产业集聚之间存在着明显的相关关系.理论上,产业集聚的集聚效应促进了城镇化发展,提高城镇功效与竞争力,产业集聚的扩散效应阻碍了城镇化进程.实践中,山东省城镇化进程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同时区域内城镇化水平存在明显差异.通过对山东省三类区域产业集聚与城镇化内在相关性的面板数据模型的回归分析,可以发现:就整体而言,产业集聚与城镇化曲线呈倒U形,表明产业集聚程度存在最佳规模,但三类区域产业集聚程度与最佳规模的差距呈现非均衡性;产业集聚对城镇化的作用效应也存在差异:发达地区产业集聚助推城镇化的潜力有限,较发达地区产业集聚快于城镇化进程,欠发达地区产业集聚对于城镇化的驱动力较大.因此,山东省应结合城镇化与产业集聚联动协调发展的现实需要,发达地区着力优化产业结构,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加强城市辐射带动能力;较发达地区转变发展方式,加强城市综合实力,提高城市承载力,增强城市吸纳劳动力的能力;欠发达地区依托人口和资源优势,积极引导劳动密集型、资金密集型产业向区内延伸转移,加快产业集聚,使其发展成为我国重要的能源化工产业基地。
  • 摘要:黄河三角洲的崛起是历史的必然.现阶段,黄河三角洲的崛起既需要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及其自身努力,更需要中心城市战略功能的发挥.然而,相比之下,黄河三角洲的中心城市——东营市还是一个新型的石油工业城,本身生态环境极为脆弱,自身实力十分有限.为此,必须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对外开放与合作力度,加强区域协调与科技教育事业的发展,不断增强城市发展活力,稳步提升其战略功能,以此推动黄河三角洲、蓝色经济区乃至整个黄河流域的发展.
  • 摘要:城镇化既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主动力,也是提升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总体实力的重要方式.建国以来,在我国城镇化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的同时也形成了巨大的城镇化发展的区域差距,城镇化发展道路呈现多样化,但至今国内尚未对我国城镇化道路的多样性进行系统总结和思考.虽然我国城镇化道路的选择是基于国情特性,但仍然存在违背世界城市化发展普遍规律的问题.结合我国国情,系统总结城镇化道路选择过程中的经验与不足,积极探索城镇化发展的新路径,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是对世界城市化发展实践的重大贡献.一是比照世界城市化发展总体水平,我国仍处于滞后状态,但从城镇化的内生动力和外部环境看,城镇化对加快我国城镇化发展和提升城镇化质量提供新的途径;二是我国城镇化发展需要具有差异化区域政策支持,走多样化道路;三是影响我国城镇化道路选择的主要因素是动力机制、区域协调关系、导向性政策和城乡二元体制;四是我国城镇化发展道路的现实选择;科学制定城镇化发展规划、构建合理的梯度型城市体系、新型工业化道路、建立新型城乡关系以及实施区域城镇化差异政策.
  • 摘要:"新型城镇化"已成为当下研究的热点,城镇化规模与质量是城镇化进程的两个重要方面,本文在构建城镇化规模与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运用熵权法、耦合度模型、协调性模型等方法,对山东省城镇化发展的协调性进行了分析研究,得出以下结论:山东省的城镇化规模与质量协调耦合度均未达到理想的协调耦合状态,基本都处在磨合阶段:城镇化质量和规模不协调的原因大多是城镇化质量滞后于城镇化规模:全省17地市的城镇化规模和质量的协调耦合水平存在着明显的东、中、西三阶梯的时空分布格局:虽然各城市的城镇化规模与质量的协调耦合水平都是逐年提高的,但提高的步伐有快有慢,时空格局在不断变化.根据上述结论提出应树立正确的城镇化发展观,深刻领会“新型城镇化”的内涵,充分理解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的内在联系,最终真正达到“人的城镇化”这一根本目标。做好顶层设计,将青岛、济南市建成山东省的两大核心,增强其辐射能力,做好核心城市腹地中小城镇建设,形成合理的城镇体系,并积极推进山东半岛城市群、济南省会都市圈和鲁南城镇带的建设,城市群内实现核心城市高就业机会和中小城镇低生活成本等优势互补的合理城镇布局。认清山东省城镇化现状。充分借鉴世界的城镇化经验。对处在城镇化规模与质量协调耦合度第一阶梯的东部城市,应该继续保持质量改善与规模建设齐头并进的步伐,发挥其示范作用,增强辐射带动能力。对于处在城镇化规模与质量协调耦合度第二阶梯的中部城市,大都存在着质量滞后的问题,今后应该加大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投入,改善产业结构,提高环境质量,增强城镇地域对人口、经济、良好人居环境的承载能力。对处在城镇化规模与质量协调耦合度第三阶梯的西部城市,除上文已分析的东营外,其他城市应该重点提高城市的规模,尤其是经济规模,发展绿色经济、循环经济、高新产业,以产业带动“新型城镇化”。
  • 摘要:快速城镇化进程所带来的城镇空间扩展和人口数量激增,使城市社区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处于不同以往的时代背景中.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和权利意识增强,居民对社区公共服务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随着居民结构的多元化和复杂化,社区居民不同方面的公共服务需求也逐渐呈现细化趋势,不同服务的属性和特点不尽相同,管理和服务工作日益复杂。河口社区对社区管理工作进行了有力的探索和尝试,摸索出了一条适合油田本土特色的社区管理模式。强化服务,着力体现社区管理人性化,分类管理,努力推进社区管理精细化,完善制度,逐步实现社区管理标准化,技术创新,不断提升社区管理现代化。实现管理理念从管制到服务,管理过程从粗放到精细,管理制度从随意到规范,管理手段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变。
  • 摘要:本文以山东为例,结合城镇化发展现状特点与问题,遵循城镇化发展的基本规律,确定城镇化发展模式的原则:选择山东特色的城镇化发展道路,既要遵循城镇化发展规律,又要立足于省情,因地制宜,充分体现省域人口、资源、环境、产业、空间、文化等方而的特质;既要顺应国际国内城镇化发展趋势,着眼长远,科学制定城镇化发展目标,又要突出阶段性发展特征,处理好质量与速度的关系;既要重点解决好当前的突出问题,趋利避害,又要统筹兼顾,不断完善体制机制;既要尊重实践,总结历史经验,发挥优势,又要创新理念,转变城镇化发展模式。山东城镇化发展模式以以人口为核心,全域统筹,分区引导;与区域经济发展相协调,优化城镇化格局;以新型社区为基本单元,完善公共服务;以县域为重点,推进城乡一体化;转变城镇化发展模式,突出生态和文化特征;以城镇化发展规划为依托,实施提质加速行动为特征。
  • 摘要:本论文明确了聊城市城镇化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就高水平搞好城镇规划、科学构建新型城镇体系、健全完善城镇功能、突破小城镇、提高城镇管理水平、加快推进产业发展、不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等城镇化发展中的七项主要任务进行详细论述;就推行市场化运作机制、保障城镇化发展用地需求、拓宽融资渠道、改革户籍管理制度、理顺城市管理体制等五项与城镇化发展密切的政策措施进行认真研究,以此加强城镇化工作的组织领导.
  • 摘要:论文分析了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低碳城镇化发展的基础,测算了该地区碳排放现状,分析了碳排放特征,提出了以源头治理为根本的新能源之路、以集约高效为核心的节能减排之路、以末端处理为重点的循环发展之路、以增加碳汇为目的的绿色生态之路、以技术合作为主导的国际化之路、以统筹整合为根本的全域低碳之路、以碳交易为平台的市场化发展之路等七条低碳城镇化发展的具体路径.
  • 摘要: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淄博市城镇化工作的思路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省、市城镇化工作会议精神,以“提质加速、城乡一体”为目标,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以提升产业支撑能力和城镇承载能力为重点,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按照“中心凸显、十字展开、组团发展”的思路,统筹推进“四个层级”协调发展,积极开展城镇化“提质加速”行动,扎实推进“六个一体化”,推动全市新型城镇化工作稳步前进。注重规划体系的建立完善,注重现代产业体系的构建,强化中心城区辐射带动功能,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加强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城乡生态文明建设,改革创新城镇化发展的体制机制。
  • 摘要:新型城镇化提出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加快体制创新,推进公共服务等均化,构建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的道路等.本文基于新型城镇化背景,在对青岛市城乡发展现状与趋势分析的基础上,分析了小城市试点培育的必要性与紧迫性,指出小城市试点的建设既是机遇,也面临着挑战.并在借鉴了国内其他先进地区建设与发展经验的基础上,前瞻性、针对性、探索性、创新性的提出了小城市在城镇化建设中的主要思路,以规划为先导与引领,指导小城市建设有序开展,加快城市产业发展,增强小城市发展的内在动力,以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为前提,加快推进小城市公共设施与基础设施的配套建设,加快体制改革与创新,加强政策的扶持与保障,实行适度的政策倾斜,拓宽融资渠道,多方位筹措城市建设资金,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完善保障机制建设。以期能推进小城市试点的更好更快发展,充分发挥对区域发展的支撑与带动作用.
  • 摘要:目前,我国中小城市发展存在着显著的非均衡特征,人口和资源过度向大城市、特大城市集中,造成城市病逐步蔓延,大力推动中小城市和城镇发展,不仅是现实需要,更具有客观必然性,势在必行.针对当前我国中小城市发展过程中出现的诸多问题,结合菏泽实际,笔者认为,必须围绕宜业宜居,突出特色,强化生态,注重产城融合,高境界规划中小城市,大力度建设中小城市,显著提升中小城市和城镇在我国城镇化中的分量和比重,促进城镇化均衡发展.
  • 摘要:滨州城镇化起步较晚,经过近几年的努力,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但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制约了城镇化进程的进一步加快.首先,对滨州城镇化发展成果进行总结,特别是从促进经济发展、扩大就业总量、提高群众生活水平等方面进行了阐述.其次,对城镇化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客观分析,特别是对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行深刻剖析.再次,针对城镇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参考外地经验,提出创新城镇化发展理念,优化城镇空间布局、加快城镇建设步伐、调整优化城镇产业结构,以此加快滨州城镇化进程.
  • 摘要:在积极推进新型城镇化的过程中,提高城镇化发展的质量已成为各级政府面临的重要问题,亟需对各地城镇化发展质量进行客观评价、理性评估,为研究提高城镇化发展质量打下基础.本文从人口、产业和空间三个方面着手,应用诺瑟姆曲线、产业成长阶段理论、工业发展阶段理论等城镇化、产业和空间发展理论,分析城镇化的特征,评价城镇化质量,包括人口城镇化质量、产业发展质量和空间发展质量,通过分析可知,烟台要想促进城镇化建设健康持续发展,应该增强城市载体功能,推进人的城镇化,增强服务功能,加快产业结构升级,集约紧凑发展,提升空间发展质量。
  • 摘要:我国已进入"城市社会",需强化对城市风险的应对策略.本文在充分研究相关案例、深入解读烟台城镇化发展现状及发展条件、全面分析现有问题的基础上,预判烟台未来城镇化将呈现以人为本、以政策改革为核心、以城乡一体化为主要形式、以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发展为主要支撑手段的发展趋势.并提出了以三规合一为契机.围绕城镇化启动新一轮的规划调整和修编等策略,统筹城市建设、产业发展和土地利用,启动城镇化相关规划的调整和修编工作,强化规划编制过程的激励机制,确保城镇化发展目标的顺利实现.
  • 摘要:本文通过对国内外城镇化相关模式分析,回顾总结了临沂城镇化历史和现状,分析了城镇化质量和短板,结合临沂实际,就城镇化思路以及加快新型城镇化,提出以统筹兼顾城乡一体为突破点,构建新型城镇化新格局;以做好做实人的城镇化为落脚点,集聚新型城镇化新举措;以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为爆发点,打造新型城镇化新引擎;以创新体制机制为主攻点,营造新型城镇化新环境;以加强生态文明着力点,塑造新型城镇化新优势。
  • 摘要:小城镇是城镇化最基层单元.各地小城镇分布面广,环境、资源、区域差别较大.近年来,临沂市委、市政府把小城镇建设作为建设中心城区、县城、小城镇、农村社区四级结构现代城镇体系,以完善城镇功能、壮大镇域经济、提升产业支撑力和基础设施承载力为基础,以建设新型工业园、现代农业示范园、居民宜居园、商旅文化园为重点,以扩权强镇、完善机制为动力,加快小城镇建设发展,形成城镇化进程加快和农村、农民减少的良性互动机制。临沂的小城镇发展经验为经济不发达地区探索小城镇发展提供了成功的样本。
  • 摘要:经过多轮行政区划调整之后,青岛市已基本形成中心城市、县级市、小城镇三级结构体系。小城镇已经成为了城镇空间体系的一个基本层次,并且城镇数量较多,人口多,地域宽广。通过现状研究发现,青岛市小城镇城镇化具有以下几个特点:青岛市的“环湾保护、拥湾发展”城市空间发展战略,不仅带动了胶州、胶南、即墨县级市经济发展的同时,也有效推动了周边小城镇的城镇化进程。大部分小城镇镇域人口比较平均,在3-4万人左右。但镇区人口不到5000人的城镇数量达28个之多。镇区规模过于偏小,经济水平低,产业发展滞后,公共服务设施不完善,很难形成强大的集聚力,吸引周边乡村农业人口。辐射影响区的小城镇在经济、社会、环境方面常年缺乏集聚力,开始出现了人口负增长的局面。这将破坏原有城镇空间体系,严重影响青岛市城镇化发展的步伐。各县市小城镇中从事二、三次产业的人口比重仍然偏低,尤其是辐射影响区的小城镇通过小城镇特色产业集聚,提高二、三产业从业人口比重空间巨大。
  • 摘要:"城乡等值化"理念,它通过土地整理、村庄革新等方式,实现了"与城市生活不同类但等值"的目的,使农村经济与城市经济得以平稳发展,明显减弱农村人口向大城市的涌入.通过实施城乡等值化,南张楼建成一个布局合理、功能齐全、生活舒适、农民安居乐业的新型农村。南张楼按功能重新划分空间,使农民的就业出现多项选择,让农民享受与城里人一样的公共服务。从南张楼城乡等值化过程中可以看出,城市化是现代化进程中随着产业聚集到人口聚集,人口聚集导致市场扩大和交易成本降低,又进一步推进了现代产业体系的完善与效率提高的过程。在这中间需要以整体思维破解城镇化难题,还要注意城市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乡村民俗文化的保留与传承关系。
  • 摘要:"同城化"是我国新型城镇化阶段中一个重要的趋势和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城市群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济南省会城市群经济圈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原有的行政区际关系已经无法有力推动经济圈的发展,同城化的核心和目标在于打破传统的城市之间行政分割和保护主义限制,促进区域市场一体化,产业一体化,基础设施一体化,以达到资源共享,统筹协作,提高区域经济整体竞争力。因此,推进同城化的任何策略或措施都应该以此为目标,但同时必须要秉承新型城镇化倡导的以人为本,科学发展,集约高效等理念,注重文化、公共服务、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提升,警惕“杀鸡取卵,涸泽而渔”、城际污染和“先污染,后治理”等短视的做法,使居民对原有属地观念的逐步淡化与弱化,共享同城化所带来的发展成果、实现公共服务的均等化,最终打造可持续的区域城市。
  • 摘要:本文通过对诸城市城镇化建设的实证性研究发现,诸城市城镇化的基本做法是社区化建设,并介绍了社区化文化中心的建设的指导思想、基本思路和原则、基本框架、建设机制。提出了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方向:一是通过人口城镇化带动城乡一体化,实现城镇化发展模式由城乡分割向城乡融合的转变,二是城镇化发展模式由工业主导向服务业主导的转变,实现城镇化发展与产业转型升级的有机结合,三是政府观念由以GDP为导向,过渡到以公共服务为导向的转变.同时提出了政策性建议和可操作性的实践性建议.
  • 摘要:土地规模经营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基本趋势,也是农村社区发展的前提条件之一.根据不同地区的情况,确定合理的土地规模经营水平,是制定土地流转政策、推动农村社区建设的重要前期工作.本文采用基于三因素的柯布-道格拉斯静态生产函数,考虑自然村经营土地的成本、经营土地的人口、市场上流转的土地等因素对收入的影响,建立了资本、劳动、土地支出不超过财政支出的约束下的增长模型,探索确定土地经营适度规模的技术方法.依据在潍坊市的实地调查数据,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表明,在潍坊市被调查的地区,如果市场上流转的土地占到总耕地面积的66%,则对农村社区发展是最有利的.最后,根据研究结果和现实情况,展望农村社区的空间发展模式,提出了"中心城镇引导,分散发展社区;中心城镇控制,分散社区集中化;中心与周边融合,推动区域城镇化"的分步发展模式.
  • 摘要:建设济南都市圈(省会城市群经济圈),是省委、省政府作出的战略决策.聊城加快融入济南都市圈,能够有力地带动现代农业、先进制造业、商贸物流和文化旅游业发展,激励改革创新和科技进步,推动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城镇化步伐进一步加快、层次水平显著提升,这对聊城是难得的重要机遇.加快融入济南都市圈促进城镇化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选准突破口,找准切入点.应从基础工作和关键环节入手,紧紧围绕实现济南都市圈发展规划、基础设施、产业发展、要素市场、公共服务、生态建设等六个方面的一体化,着力抓好,统筹推进.加快融入济南都市圈促进城镇化,必须把握好城镇化与产业发展的关系,把握好城镇化与民生改善的关系,把握好全面发展与突出特色的关系,把握好近期发展与远期发展的关系.
  • 摘要:本文以蓝黄经济区域的潍坊市为例,分析了潍坊市在城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诸如城镇化水平偏低,城镇布局不够合理,规划缺乏科学性,城镇规模偏小,镇区管理问题凸显,建设水平低,整体协调性差,对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拉动力和整合力不强,户籍改革配套滞后等问题,因此应以产业培育为支撑,壮大城镇经济实力,坚持城镇建设与产业发展齐头并进的原则,以产业发展为中心,以农业产业化、新型工业化为动力,优化产业结构,加快工业化进程,走工业化促进和带动城镇化发展道路,大力发展以现代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现代农业、各具特色的县域经济。完善城镇建设的投融资体系,发挥政府资金的导向作用,保证城市维护建设税和各种公用事业附加费、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等城建规费足额征收,全部用于城市维护和建设,加大城镇建设投融资力度,利用资本市场融资,创新政府投资项目管理方式。突破土地资源制约,推动集体土地市场流转,加快户籍、社保等制度创新,着力完善新型小城镇建设政策措施。
  • 摘要:城镇化是统筹城乡发展,破除二元结构的重要抓手,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2005年以来,滨州城镇化取得了明显成效,城镇化率、居民生活质量等方面快速提高,城市规模扩张迅速,城市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同时存在城镇化滞后于工业化、产业支撑乏力、区域不平衡等问题.因此建议应增强战略机遇认识,树立城镇化质量意识,加快推进滨州城镇化;科学规划打造新型城镇化体系,夯实产业支撑,加大投资力度,解放思想,创新体制机制,破除城镇化发展瓶颈.
  • 摘要:威海市在城市化发展中具有一定的优势,如顺利完成城中村改造工程,城市化水平和质量较高,组合型城市体系初步形成,城市体系趋于合理,沿海小城镇异军突起,组成沿海千公里城镇群带,但是依然存在城乡差距大,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水平差距明显,基础设施承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城乡综合环境有待进一步整治,城市发展方式还不够集约。威海市围绕贯彻总纲精神,根据本市组合型城市体系已初步形成的基础上,研究确定了新型城市化工作的总体思路和发展目标。加快中心城市崛起, 按照“外延拓展、内涵提升”的思路,围绕“两轴支撑”战略,实施产业布局与城市布局的优化组合和重点突破。从完善基础设施、打造服务业产业集群和规划建设精品城市等方面,进一步巩固和提升中心城市的地位和功能。实施环海发展战略,在中心城市区域,调整环翠区、高区、经区和工业新区四大功能区的辖区范围,实现各区“发展有空间、产业有差异、管理提效能”,培育本市区域经济发展的龙头:对荣成、文登、乳山三市区域,打造经济发展新板块,在“沿轴和环海”空间上,形成产业隆起带和沿海城市群,以此拉开市域一体化发展大框架。
  • 摘要:研究发现,黄河三角洲生产性服务业和城市化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具有互动作用.区域生产性服务业和城市化通过人口结构转型、经济结构转型、地域空间转型和生活方式转型四个传导路径进行直接相互作用,并通过四个传导路径之间的作用产生间接相互作用.而且其相互作用类型因区域和城市类型的不同而存在差异.生产性服务业在人口、经济、空间和生活方式方面对城市化均产生了影响效应.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包括生产性服务业与城市化的协同发展路径、非中心城市或者非优势区位区域生产性服务业的空间演进规律、生产性服务业与城市化的空间微观研究等.
  • 摘要:为实现山东省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农业的快速发展,除了加大政府的投入,实现制度创新是十分重要的。为此必须克服以往粗暴的发展方式,实现十八大时代提出建设新型城镇化的目标,一方面要解决以往过程中的存在问题,如户籍制度和2000年水乱本身暴露的制度问题,实现社会公平;另一方面是积极探索新的形式,实现制度创新,如改变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投资不足等问题,积极开展其他模式融资,实现内资BOT模式。因此,在实践内资BOT过程中,严格依据现有的法律规定,注意BOT投资范围和法律范围,实现合同均衡,严格保护当事人的投资积极性,防止纠纷的发生等核心法律问题,解决“三农”融资难问题。
  • 摘要:本文基于城镇化理论及地方文献,对淄博市小城镇城镇化发展进行探讨,虽然近年来淄博市小城镇城镇化的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是有很多矛盾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同时随着小城镇城镇化越来越深入的发展,一些新矛盾也会随之凸显出来,比如人力资源浪费、耕地占用、环境问题、古建筑保护等。因此结合国外的经验教训,针对淄博市城镇化建设建议加大对第二产业的科技投入,增加能源使用效率,减少废物排放。大力发展第三产业,通过第二、第三产业的发展增加城市就业岗位,使第二、第三产业逐渐成为淄博市的主导产业.通过第二、第三产业带动第一产业的发展,使第一产业的科技含量逐渐增大。这样可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使从事第一产业的人口逐步减少,并转入第二、第三产业,以此优化淄博市产业结构。城镇规划力度应逐渐转入小城镇地区,避免小城镇城镇化的无序扩张。小城镇城镇化发展应体现地方特色,因地制宜。在小城镇城镇化的同时,加大对环境的管理和保护.
  • 摘要: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产业结构的升级与城镇化的发展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文章通过对1990-2011年聊城市产业升级与新型城镇化进程发展的分析,以便能更直观地看出产业结构升级与新型城镇化相互作用的发展轨迹,基于此提出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和工业产业体系,建立产业结构新格局,加速城镇化进程;加强市政公用设施建设,完善交通网体系;用信息化推进产业结构升级和城镇化进程。
  • 摘要:新型城镇化建设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在高度关注土地、户籍、财税等方面改革的同时,本文认为要充分认识村级集体经济的发展壮大对于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强大推动作用,并以潍坊市为例,从潍坊市村级集体经济的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等方面进行了深入分析,建议解决谁带领发展的问题,解决如何发展的问题,解决保障机制问题——坚持选优培强村级领导班子,坚持明确原则、改革为先、选准路径,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要坚持农民增收与集体增利相统一,强村与富民相结合,加快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因地制宜选准选好发展路径,坚持加强领导、强化扶持、规范管理。
  • 摘要:产城互动是新型城镇化的核心内容,特别乡镇一级加快产业发展、就地转化农民,意义重大,影响深远.本文通过剖析枣庄市小城镇产城互动的企地共建新兴型、传统产业积累型、兴商壮农基地型、文化旅游开发型、服务城镇功能型等五种基本模式以及当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建议坚持规划先行,三规同步、一体化布局;坚持引好外商与激活民资并举,着力鼓励自主创新;坚持以人为本、优化环境,扎实做好对农村人口转化的职业技能培训和对各类人才的聚集;坚持“一镇一业”和集约发展,形成优势互补的经济特色;坚持创新基层管理体制,深化户籍制度和相关政策配套改革;坚持把新型农村社区统筹到小城镇建设之中,创新基层管理体制。
  • 摘要:目前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蓄势待发,随之而来的新型工业化也渐显端倪,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成为国家现代化建设的重要部分.为此,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了"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城乡一体化"和"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的任务要求,作为东部发展潜能巨大的山东省可以发展信息互联型文化社区为抓手推动山东省域特色新型城镇化发展,统筹完成各类改革任务,顺利实现2020年全面建成新的小康社会的总目标.
  • 摘要:新型农村社区应该是为周边土地已经流转出去、不直接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和其他人员而建,因为上楼集中居住不便于农业生产.由于居住者不再从事农业生产,新型农村社区和新农村有本质的区别,应该纳入城镇体系统一规划,按照农村社区和产业园区合一型、镇区拓展型和中心社区集聚型三种模式发展,并妥善解决建设用地和农村土地流转问题.
  • 摘要:本文以社会学的视角,分析新的城市环境中影响人与地方之间情感联系的主客观因素,通过辨别第一代和第二代农村移民之间不同的地方感以及对城乡生活的不同选择,发现年轻的第二代更愿意居住在城市与接受现代消费型生活方式,因此应关注他们生活中不同的困难和挑战,以期引起社会对农村移民(尤其是第二代)生活状况的重视,明确不同的利益诉求,有效协调城镇化过程中的新型社会关系。
  • 摘要:文化活动作为社区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对于实现新农村社区总体发展目标具有重要意义.城阳区新农村社区文化活动建设总体较好,但由于居民参与意识淡薄、资金短缺、人才缺乏、机制不完善等原因,也存在着文化活动形式单一、质量不高、基础设施不足、满意度不高等问题.强化社区文化和谐理念、丰富文化活动、加大资金投入、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完善社区文化制度等,是确保"村改居"社区文化建设长效发展重要途径.
  • 摘要:小城镇是城镇化和城乡统筹的关键节点.在中央强调"四化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推进新型城镇化、提高城镇化质量的新形势下,小城镇的地位和作用更加突出.本文以潍坊为例,分析了近年来小城镇建设取得的成效和存在的问题,借鉴省内外先进经验,切实把小城镇建设摆上更加重要的位置、提到更高的高度,将其作为提高全市城镇化水平和质量、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突破口,推进全市招商和转调创的重要突破口,提升全市经济总量和人均水平的重要突破口,全力实现小城镇建设的新突破。在发展理念上,要以推进“人的城镇化”为核心,把尊重农民、保障农民、富裕农民、转移农民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加快农民就地就近城镇化;在发展动力上,要以培育壮大镇域经济为关键,坚持招商引资、民营经济、集体经济和现代农业四篇文章一起做,推动新型城镇化和工业化、农业现代化良性互动、相互协调;在发展路径上,要以集中集约为导向,加快推动人口集中居住、土地集中经营、产业集聚发展、功能集成配套、要素集约配置,统筹推进小城镇镇区、各类产业园区和新型农村社区发展:在发展策略上,要以全域统筹、重点突破、梯次发展为遵循,坚持政府推动、政策扶持、市场运作,强化规划调控引领,加快体制机制创新,加快将少数优势小城镇培育成小城市,带动提升全市小城镇建设发展水平。
  • 摘要:本文总结了威海市人口发展历程,对目前的人口规模、人口分布、人口结构、城镇化水平进行研究和分析,预测了威海城镇化人口规模、城镇化水平,指出了威海人口分布趋势.根据成海城镇发展情况,提出了威海人口分区引导策略,按照区域类别,实行人口重点集聚、适度集聚、控制优化、适度迁移。
  • 摘要:随着城镇化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城市旧村逐步转化为或已经转化为新型社区,要实现由村庄管理到社区管理的平稳过渡、由村民到市民的根本转变,就必须实行资产股份化、管理社区化、环境一体化、从业非农化、保障社会化、服务公共化.
  • 摘要:作为组团型城市,枣庄市以城市转型为统领,通过探索富民强市新路径,加快城镇化发展进程,台儿庄古城重现世人、城市建设攻坚战拉开序幕、棚户区改造重塑城市面貌、BRT开启同城化发展,枣庄市正由单一的矿区城市向功能完善的鲁南“门户城市”转变。但是依然存在城乡二元结构、产业结构单一,发展后劲不足、小城镇发展不平衡,城乡差距明显、城镇建设投融资能力不强,资金来源渠道单一等问题,因此需要创新理念,实施多元化的城镇化,节流开源,发展绿色的城镇化,因地制宜,实施差别化的城镇化,突破转型发展瓶颈,发展和谐的城镇化。
  • 摘要:城镇化是人们生产方式、生活方式转变提升的过程,特别是广大农民实现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转变,能够从事城里人的工作,过上城里人的生活,也就是农业向二三产业转变,农民向市民转变。这取决于两个条件:一是经济集聚发展,增加城镇就业:二是城镇协调发展,扩大宜居空间.加快推进城镇化是转方式调结构的客观要求,是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城乡一体化的战略举措,是提高居民生活品质、改善民生的重要途径,必须凝聚共识,抢抓机遇,着力在提升城镇化质量、破解体制机制制约上下功夫,加快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城镇承载功能,进一步完善征地拆迁制度,集约高效利用土地,提高土地效益,多渠道筹措建设资金,本着“就地转化、就近转移,全面放开县(市)”的原则,积极有序推进户籍制度改革,进一步完善城乡居民社会保障体系,强化城乡养老、医疗卫生、就业服务,推进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让进城就业的人员在工资、社保、福利等方面实现平等待遇,全面推进省会新型城镇化进程。
  • 摘要:小城镇建设是城镇体系建设的基础,是农村区域性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更是推动县域经济跨越发展,实施城镇化主导战略、协调推进"三化"(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的重点和突破口.积极稳妥地推进小城镇建设,有利于加快城镇化进程,缩小城乡差别,推进城乡一体化和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当前,济宁正处于改革攻坚阶段,要坚持解放思想、求真务实,更好地抓住推进新型城镇化和统筹城乡发展机遇,积极探索和引领区域协调发展,坚持城乡一体化发展思路,不断缩小城乡发展差距,加快构建"以城带乡、以乡促城、城乡一体、共同繁荣"的新格局.推进小城镇跨越发展必须强化特色产业支撑,推进小城镇跨越发展必须扩权强镇、撤乡井镇集聚发展动力,推进小城镇跨越发展必须撬动社会资本创优环境,推进小城镇跨越发展必须鼓励政策创新激发内生活力,推进小城镇跨越发展必须坚持规划先行,因地制宜分类突破小城镇建设,继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小城镇承载力和聚集力,优化管理体制,提高城镇管理水平,加强组织领导,严格科学考核,提升县城和小城镇规划建设水平,促进县城向中等城市发展,重点城镇向小城市发展.
  • 摘要: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用地标准研究有利于完善村庄建设规划系列标准,有利于实现"两规"合一,有利于提高农村社区建设水平,有利于集约节约利用土地.为适应新型农村社区设用地发展的趋势与需求,建设用地要有合理的选址依据、布局原则和用地指标.村庄建设用地应避开山洪、风口、滑坡、泥石流、洪水淹没、地震断裂带等自然灾害影响地段,并应避开自然保护区、文物保护区、风景名胜区、饮用水源保护区、有开采价值的地下资源和地下采空区。村庄建设规划应立足于旧村改造为主,充分利用现状建设用地,控制新增建设用地,实现土地资源整合,改善生活居住环境。新建村庄建设用地应选择在水源充足,通风、便于排水、日照和地质地形条件适宜地段,宜选择荒地、薄地,少占或不占耕地、林地和其它农用地。新建村庄建设用地应与生产劳动地点联系方便,并充分依托和利用现有生产、生活设施及交通条件。村庄建设用地应避免被铁路、高等级公路和高压输电线路所穿越。村庄建设用地宜集中布局,避免过度分散,合理安排村庄各类用地,保持公共服务设施合理的服务半径,节约基础设施投资。要充分结合地形地貌、山体水系等自然环境条件,引导村庄形成与自然环境相融合的自由空间形态,同时结合村民生产生活方式,有利农业生产,方便村民生活,体现乡村特色,避免城市居住小区的布局方式。根据村庄建设用地需要,参考有关技术规范和标准,结合山东省有过村庄规划实践及山东省村庄基本情况,确定村庄人均建设用地指标一般在80-100平方米。其中居住建筑、公共建筑、道路交通及绿化用地四类主要用地占建设用地的比重按要求执行比较合适。
  • 摘要:农业大县建设新型城镇化面临工业基础薄弱、缺乏产业支撑等严峻问题,但是农业大县又是我国城镇化的主要载体,农业大县必须走新型城镇化道路,以农业现代化为支撑,结合新农村建设,探索一条"农业组织企业化、农民身份职业化、农业生产专业化、农产品销售市场化、农民居住社区化"五化一体的城镇化道路.因此应本着政府主导、镇域经济发展、积极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农民就地就业、保护好农民土地财产权利、实施金融创新满足新型城镇化的金融需求的原则,以科学规划为基础,构建由“县城新区、产业聚集区、镇区、和新型农村社区”组成的现代城镇体系。需在户籍制度、土地管理制度、财税体制、行政区划体制等方面进行综合改革。加大户籍改革力度,推进农村转移人口加快融入城市,以人口的城镇化为重点,推动加强农业人口非农化、非农人口市民化,把以人为本作为新型城镇化战略的核心。科学规划,合理布局,逐渐实现人的集中居住,大力发展县域和小城镇经济,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实现农民就地城镇化,促进城乡统筹、一体化发展;显著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农村的文明程度:发挥政府资金的撬动作用,拉动居民消费:有效促进土地流转,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坚持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与尊重农民意愿相结合、与城镇发展相结合、与产业发展和促进就业相结合,分类指导,逐步推进。村级自治改为社区自治.农村新社区成为基层单位,农民纳入城镇化。保障农民土地财产权,给农民足够的补偿。
  • 摘要:推进城镇旅游发展是我国现阶段实施城镇化战略、加快旅游业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本文采用文献追踪、案例研究等方式,通过对乌镇镇借助于发展旅游业实现快速成长经验的系统总结,乌镇旅游的成功首先应归因于成功的市场运营,也就是乌镇旅游市场开发主体成功的设计和运作,这可以概括为以下四个方面:经营主体明确、成功的定位与营销、独特的发展模式、注重不断创新,“系统自组织”动力推动城镇旅游目的地有序发展,“产业集聚效应”带来了乌镇旅游目的地的良性发展和整体提升,打造以传统江南水乡文化为主题的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是乌镇旅游获得良性发展的重要条件。建设综合性旅游目的地是城镇旅游形成产业集聚、发挥旅游系统自组织效应和规模效应的有效途径,也是借助于旅游业实现城镇化发展的主要模式。坚守文化体验主题是乌镇旅游获得成功的内在动力源泉。以此揭示了建设城镇旅游目的地对我国城镇化战略的重要意义,分析了城镇旅游在由景区旅游向旅游目的地转型过程中必须遵循的规律要求,意在指导国内建制镇抓住旅游业发展机会,加快我国城镇旅游业发展进程.
  • 摘要:城市化是现代工业社会必经的发展路径,在中国蓬勃地进行众多区域的城市化的过程中,伴随而来的种种问题也不容忽视.然而,人们容易注意到的是经济、环境等方面的显性变化,而忽略了社区文化心理的变迁.在农村、城镇社区域市化进程中,中原文化和渔民文化、共同体和现代化、人际关系和分工专业化等发展出新的文化心理特点.这些特点此消彼长,在扩展与退缩的过程中塑造了别具一格的社区共同体图景.
  • 摘要:我国台湾地区在战后快速工业化的进程中,同步推进城市化,两化同步发展,城乡互促共进,实行土地改革与惠农政策,构建城镇化的稳固基础,设立地方工业园区,提供就地就业机会,实施产业转型升级,提高城镇化质量,优化调整行政区划,科学设置城镇体系,制定都市计划,推动都市有序发展和都市更新,根据台湾的经验,推动土地制度改革,实现农村与城市的平等发展,发展现代农业,使农民成为城镇化的受益者、参与者和推动者,严格城镇发展规划,科学设立城镇体系,夯实产业基础,实施差异化的城镇发展战略,实施全国一盘棋的城镇化战略,加大城市规划的约束力度。
  • 摘要:通过对当前村庄整合的现实经验和理论思考进行梳理,指出当前的思考侧重于终极蓝图,而对时间角度的渐进过程思考不足.人口转型是村庄整合的基本前提,从时间视角入手,深入分析了城乡人口转型对村庄整合的影响.在此基础上,从管理引导、服务集聚、规划协调、体制机制等方面提出了引导村庄整合的发展策略,完善管理引导机制,建立服务诱导机制,探索区域差异模式,推动农民工市民化,完善配套体制机制。
  • 摘要:基于城镇化建设的现状,莱芜市新型城镇化道路路径选择应顺应城镇化发展的一般规律,并与基本市情、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要求相适应,走具有莱芜特色的新型城镇化道路.一是莱芜市人多地少,人均耕地只有0.83亩,是全省人均耕地最少的市之一,低于全国1.37亩的平均水平,人地关系紧张,应走集约型城镇化道路,以较小的土地资源来满足规模较大的城镇化需求;二是莱芜市生态环境好,应当走环境友好型的城镇化发展道路,建设园林城市、生态城市、低碳城市;三是莱芜市农村人口众多,因此,莱芜市城镇化道路应注重以人为本、城乡统筹、社会和谐,有利于促进农村人口的城镇化,与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相适应;四是莱芜市地域差异较大,区域间发展不平衡,在资源禀赋、交通区位、面临的主要矛盾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为此,莱芜市城镇化发展模式也必然是多样化的.因此应充分发挥规划的战略性、前瞻性和导向性作用,切实做到以科学规划指导城镇化和城镇建设,提高城镇化、工业化、农业现代化的联动水平,立足本区域的资源优势,打造特色迥异、有力带动农村的空间,加大城镇建设投入,力求高标准建设,充分发挥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的功能性、配套性和服务性作用,扩大城镇化容量,切实加强城镇管理,处理好城镇化过程中的土地占用和土地流转问题,要走市场推动、政府导向的城镇化道路。
  • 摘要:促进城市的集群化发展是当前我国城镇化和经济发展的一种重要方式.黄河三角洲地区以东营和滨州为中心、以县域城市为基础、以众多乡镇为基本单元形成了一个较为完善的城市群体系.从发展模式上看,黄河三角洲城市集群化发展属于"双极多走廊"模式,其城市发展仍处于规模收益递增阶段,城镇化仍是黄河三角洲地区未来的一项重要任务.为此,要根据黄河三角洲实际,积极发挥集聚和扩散效应,实施中心极化战略,推动产业集群化,实旅产城互动战略,坚持走生态城镇化道路,实施生态优先战略,坚持创新驱动,实施科技兴城战略,完善体制政策,实施制度保障战略,加强分工合作,实施城际联动战略.
  • 摘要:体制机制改革滞后已经成为影响当前中国新型城镇化发展的障碍因素.推进中国新型城镇化,必须积极深化各项配套改革,其中最为重要和紧迫的是:第一,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第二,深化土地制度改革,促进城乡和谐发展;第三,深化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促进城镇化成果公平共享;第四,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发挥财政和税收的导向与扶持作用;第五,制定实施科学的政绩评价机制,防止和克服"形象工程".
  • 摘要:鲁西南地区自开展城镇化建设以来基础建设不断完善,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产业结构优化程度加深,城镇化整体水平不断提高,农业产业化仍以基础产业为主,但是依然存在城镇化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农业产业科技含量低,对城镇化发展未能起到推动作用,第三产业发展滞后,难以有效推动城镇化发展,缺乏足够有力的市场资源和信息来源,导致城镇化发展缓慢等问题,要使鲁西南地区城镇化得到快速发展,必须大力发展龙头企业,促进农业产业化与城镇化共同发展,政府要合理布局、科学论证,给予扶持和引导,增加对龙头企业科技投入,进一步提高产品竟争力;加强农产品市场和农产品基地建设,推动农业产业化与城镇化联动发展,加强农产品专业市场建设,加强农产品基地建设;大力发展旅游产业,有效推动城镇化发展;完善农业产业化与农村城镇化协调发展配套政策,改革农村土地制度,创新城镇土地使用制度,改革户籍管理制度,给进城农民市民待遇,改革农村产权制度,降低农民进入城镇成本,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为农民进城后解除忧虑。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