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乡村性

乡村性

乡村性的相关文献在1995年到2022年内共计190篇,主要集中在旅游经济、农业经济、建筑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84篇、会议论文5篇、专利文献436664篇;相关期刊141种,包括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农村经济与科技、旅游学刊等; 相关会议4种,包括第十一届海峡两岸休闲农业研讨会、第十五次建筑与文化国际学术讨论会、2015中国休闲与旅游研究峰会等;乡村性的相关文献由382位作者贡献,包括张荣天、马晓冬、张小林等。

乡村性—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84 占比:0.04%

会议论文>

论文:5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436664 占比:99.96%

总计:436853篇

乡村性—发文趋势图

乡村性

-研究学者

  • 张荣天
  • 马晓冬
  • 张小林
  • 林敏
  • 石张宇
  • 乔家君
  • 仇方道
  • 何景明
  • 刁统菊
  • 刘婕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周英; 王冬梅
    • 摘要: 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为乡村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契机,而新时期乡村旅游发展就是要强调乡村性为前提,根据乡村实际状况来挖掘旅游资源加以开发利用。同时还要考虑与一、二、三产业融合,以相互衔接融合带动农业和其它产业升级,加快乡村建设步伐。分析乡村振兴融入乡村旅游价值、意义及路径,并对后疫情时代在世界范围内率先恢复乡村旅游发展,打造中国特色乡村旅游业进行相关探讨。
    • 王乐; 张滢
    • 摘要: 在场的情境化实践是具身理论的本质内核。乡村性在乡村旅游中处于核心地位,是旅游者在乡村旅游中进行具身体验的根本。以具身理论为基础,通过印象故事法对袁家村游客的旅游体验进行分析。研究发现:(1)游客身入其境的在场感知,是游客多重感官的复合,使游客在置身于情境交错的关中民俗文化体验地的过程中获得了整体性感受。(2)袁家村乡村性情境的营造和旅游者在场实践后积极情绪的充盈与外溢,使得旅游者唤醒回忆、生成记忆。(3)商业项目的引入需要与关中文化氛围进行有机融合,这样才能确保游客实现对袁家村乡村性、本真性的追求。
    • 银松
    • 摘要: 以贵州88个县域为研究对象,从乡村生产和县域经济2方面构建乡村性指标体系,通过熵值法计算各县域乡村性指数,借助地理探测器方法从经济、社会文化、生态和技术等方面对贵州省县域乡村性时空分异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2000—2018年,贵州省乡村性指数均值保持在0.50以上但总体呈下降趋势,各县域的乡村性差异在研究时段内逐渐缩小,强乡村性县域单元所占比重逐渐下降,乡村性指数的分布越来越平缓;地形地貌等自然因素、经济因素和国家政策都是影响贵州省县域乡村性空间分异的主要因素,生态、技术和社会文化等人文因素为次要因素。
    • 杨兴艳; 赵翠薇
    • 摘要: 划分县域乡村发展类型与乡村性强度,探讨不同乡村发展类型县域的内部差异,有助于推进乡村转型与城乡协调发展。运用贵州省2000、2005、2010、2018年统计数据,划分乡村发展类型,计算乡村性指数,结果表明:依据产业结构,划分出4种乡村发展类型,各县域乡村发展类型处在不断变化中;乡村性整体呈减弱趋势,各县域间乡村性差异减小,空间集聚程度增强,乡村性以贵阳市和遵义市为中心向外围逐渐增强;同一乡村发展类型县域内,乡村性强度存在差异,农业主导型乡村性强度整体偏高,工业主导型偏弱,商旅服务型乡村性强度呈两极分化,均衡发展型乡村性强度整体减弱。
    • 黄小民
    • 摘要: 田园综合体是农业农村新发展新模式,主要由生态、生产和生活等要素构成。田园综合体规划要本着生态优先、服务“三农”、产业融合、因地制宜及突出特色等原则,明确定位、合理布局。现代农业产业、乡村休闲旅游及人居环境建设及三产融合发展是田园综合体规划的基本内容。
    • 刘文祥
    • 摘要: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新乡村建设的大规模开展,不断增长的乡村现代体验要求文学必须做出回应,这使得学界关于“新乡土写作”的讨论从未间断。但研究者对何为“新乡土写作”及其该如何发展还没有定论。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学界对当下乡土小说创作庞大、凌乱而又碎片化的写作现状还缺乏深度梳理,另一方面是乡土写作观念没有实现转型,呈现了一种“21世纪的乡村现实与20世纪的乡土创作理念”整体倒挂的局面。“新乡土写作”改写了很多过去的书写命题,使乡土文学在发展中容纳了更多的现代性,它对乡村生产、生活方式与农民精神的描写都已经摆脱了传统乡土叙事的框定,它的很多形态是在过去的写作中没有的,同时也很容易遭遇各种批评和非议。新乡土写作的难点其实不在于“破”,而在于“立”,在乡村性逐渐发生迁移的背景下,要适应它的新特质和“不足”,积极关注它的未来进路。
    • 毛凤仪; 胡艺觉; 熊坚
    • 摘要: 县域尺度下研究乡村发展类型及乡村性有助于推进新时期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与乡村高质量发展。笔者以湖南省121个县区为研究单元,在参考构建乡村发展类型与乡村性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对湖南省县域单元进行了乡村发展类型与乡村性水平划分,并重点运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法进一步研究了县域尺度下湖南省乡村发展类型与乡村性的空间特征。研究表明:(1)湖南省乡村发展类型主要为综合产业发展型,占总量的53%,且大部分县域第一、二、三产业得到均衡发展。(2)湖南省乡村产业发展类型在空间上为集聚分布,相同产业发展类型的县域空间联系度较高。(3)湖南省乡村性可分为低(0.005~0.268)、较低(0.269~0.424)、中等(0.425~0.539)、较高(0.540~0.645)、高(0.646~0.827)5级,且湖南省乡村性水平整体处于中等偏上水平。(4)湖南省乡村性在空间上为正相关呈“U”型分布趋势,Moran's I值为0.423>0,说明其乡村性具有明显的集聚特征。(5)湖南省不同乡村发展类型乡村性在空间上具有差异性,但各县域乡村性水平与该乡村发展类型相符。
    • 罗志伟; 何慧妍; 王敏
    • 摘要: 运用实地调研和半结构式访谈的方法,以广东省紫金县的茶产业为例,探讨乡村农业空间的数字化构建过程,关注数字技术如何推动乡村的社会和空间组织转变。研究发现,数字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不仅助推了透明化和标准化交易网络的构建,推动村域内农业生产运作逻辑的现代化,还激发了多元化的乡村空间功能。然而,在以自上而下路径为主导的数字技术下沉模式中,乡村不同主体与数字技术的日常交互,呈现权力关系、个体需求和文化认知层面的差异。具体表现为数字化建设的不均衡实施,企业层面数字投建的供需错位,以及群体身份异质性产生的多元化技术认知等,这都制约着当地数字乡村的进一步深化建设。未来数字乡村建设实践应重视多元治理主体的协同,进而实现数字化空间构建的良性发展。
    • 石张宇; 陈雪; 徐守丽
    • 摘要: 越来越多的都市游客首选古村作为旅游目的地,通过乡村旅游来缓解身心压力、获得精神愉悦。乡村性是乡村旅游的核心要素和游客的本质需求,游客眼中的乡村性评价逐渐成为研究热点之一。基于游客感知视角,运用携程网上世界遗产地宏村的评论内容,发现游客眼中的乡村性主要分为乡村风貌、乡村文化两个大类共5个小类,游客整体满意度较高。应积极挖掘乡村资源与文化内涵,营造富有乡情的人文环境,创新乡村性特色旅游产品,打造乡村性浓郁的旅游氛围,不断提升村落乡村性水平,增强游客吸引力。
    • 薛琳琳
    • 摘要: 宁波“十四五”期间打造乡村全域旅游2.0版,将全面实施乡村旅游提质富民三年行动计划,推进乡村旅游集聚化、高品质发展。本研究通过对乡村旅游游客满意度及重游意愿的调查,了解宁波乡村旅游游客满意现状,并确定游客满意度的主要影响因素。研究结果发现,宁波乡村旅游各指标满意度不高,整体满意度及重游意愿也较低,确定了影响满意度的主要因素为服务、乡村环境、娱乐项目、住宿和餐饮。根据研究结果,提出了推动宁波乡村旅游高品质发展的对策。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