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旅游地

旅游地

旅游地的相关文献在1980年到2023年内共计1129篇,主要集中在旅游经济、建筑科学、经济计划与管理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008篇、会议论文26篇、专利文献9412篇;相关期刊558种,包括社会科学家、东南置业、中国地产市场等; 相关会议25种,包括2015中国旅游科学年会、第五届中国民族旅游论坛、第三届旅游高峰论坛暨四川旅游发展研究中心2014学术年会等;旅游地的相关文献由1356位作者贡献,包括陆林、杨兴柱、王群等。

旅游地—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008 占比:9.65%

会议论文>

论文:26 占比:0.25%

专利文献>

论文:9412 占比:90.10%

总计:10446篇

旅游地—发文趋势图

旅游地

-研究学者

  • 陆林
  • 杨兴柱
  • 王群
  • 许春晓
  • 黄震方
  • 徐琦
  • 李庆雷
  • 粟路军
  • 董雪旺
  • 郭伟锋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李志飞; 张晨晨
    • 摘要: 在地域空间旅游化的过程中,旅游地生活空间和旅游空间发生了一系列变化,基于此构建了旅游地二元世界的变迁模型:(1)旅游地存在二元世界--居民世界和游客世界,旅游地经历了居民世界和游客世界从“分离-共享-再分离”的变迁过程;(2)居民世界旅游化导致以市井生活为标志的吸引物异化,市井生活经历了“生活化-吸引物化-吸引物异化”的过程;(3)游客世界存在“非真仍喜”的旅游体验悖论,即使旅游地的吸引物“非真”,但旅游者愿意“信以为真”,并乐于沉浸于符号化的场景中,因为这种场景能满足游客“在家”习惯下的“异地”体验。通过提示旅游地二元世界的形成过程、居民世界和游客世界的变迁规律,可以为旅游地管理和处理居民游客关系提供新的理论基础。
    • 杨兴柱; 殷程强
    • 摘要: 在旅游发展快速驱动下,旅游地人居空间正处于多功能转型的关键阶段。多功能理论为旅游地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研究提供了新理论与新范式,也为中国典型地域环境下旅游地人居环境建设与调控开拓了新思路。文章系统梳理和分析了国内外关于旅游地人居空间多功能的概念演变、评估体系、变化特征、驱动机制和适应性调控等方面的研究成果,揭示已有研究的演进路径,并提出未来研究的方向和建议。主要结论包括:1)概念内涵与评估体系层面,研究视域逐渐关注高质量人居空间的多样化需求。2)空间变化特征方面,更多的研究呈现从宏观区域整体描述、中观尺度的村镇重点分析到微观住宅内部空间深入探究的空间转变。3)驱动机制层面,研究结合自然因素与社会因素2个层面来判定驱动因子。驱动力变化呈现初期“自然资源基础决定空间功能类型”,中期“产业发展引领空间功能转型”,后期“人居环境自然舒适追求”的阶段性特征。4)适应性调控层面,研究对策主要通过协调多元主体的社会关系和优化物质空间组合实现。最后,建构了旅游地人居空间多功能研究三阶段的演进路径,提出后续研究关注的重点,包括构建更全面的多功能评估指标体系、多元主体之间多功能诉求的耦合权衡机制,以及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的多功能转型优化策略。研究方法方面,跨学科方法的融合与创新将成为一个重要突破。
    • 周鲒琦; 王群
    • 摘要: 社会-生态系统理论对旅游地可持续发展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已受到学者的广泛关注。对旅游地社会-生态系统相关文献进行梳理,重点从基本概念、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与评估框架四个方面探讨,得出结论:(1)从研究内容来看,基本是考虑“社会”“生态”“经济”这三个维度,未来研究可加入“文化”“心理”等维度的融合;研究尺度方面较多成果集中于中观尺度,并逐渐趋向于微观尺度。(2)从研究方法与评估框架来看,通过社会-生态系统的概念和特征与其他学科研究相结合来构建研究框架居多,促进了其应用于框架评估方法的多元化,但与“旅游地”相关属性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不足。(3)未来的研究仍然需要结合其他学科,进一步深入理解并预测旅游地社会-生态系统的演化过程,以期提高系统的应对能力。
    • 周娟
    • 摘要: 伴随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和生活品质提升,以健康和疗养为核心的康养旅游逐渐成为旅游市场重要的发展方向。以全国首批康养旅游示范区亳州市为案例地,基于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分析康养旅游地发展的资源赋存、产业基础、文化基底和发展环境,剖析发展问题与障碍,对康养旅游地发展阶段进行研判。当前既要统筹谋划,推动旅游地由参与阶段向发展巩固阶段快速推进;又要精准施策,预防与避免下一阶段可能发生的负面效应;同时又要未雨绸缪,有效防范陷入停滞与衰落。研究丰富了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的视角与案例,实践上对于类同康养旅游地发展与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与借鉴意义。
    • 蔡礼彬; 朱哲哲
    • 摘要: 在互联网迅速发展的大背景下,旅游地负面事件极易诱发网络舆情。以“雪乡宰客”事件为案例背景,构建旅游地网络舆情三方演化博弈系统动力学模型,借助VENSIM探究舆情演化过程中各参与主体的博弈关系,明晰不同变量对各主体策略选择的影响,继而为优化旅游地网络舆情治理提出对策建议。研究发现:1.影响网络新闻媒体选择报道舆情的因素主要是以广告获利为代表的各类收益和不报道时的用户及广告商的流失成本,而一般性运营、跟进成本和不客观报道政府罚金等因素的影响则相对较小。2.维护行业和社会稳定、树立良好形象是促使旅游管理部门进行管控的主要影响因素,而作为行政手段派生物和附属品的管控成本和罚金收入,对旅游管理部门行为策略的影响微乎其微。3.线上用户对潜在利益受损和自我需求收益敏感性较强,其策略选择受二者的影响相对较大;对固定传播成本的敏感性相对较小,所受影响也相对较弱;而当额外渠道成本略高于固定传播成本,且达到一定程度时会影响其策略选择。
    • 莫宏伟; 尹寿兵; 刘云霞
    • 摘要: 在区分地方饮食与传统饮食概念的基础上,选择宏村传统饮食臭鳜鱼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就餐环境、服务、食物3个原真性维度和满意度与行为意向2个维度,构建Amos结构方程模型,探究游客对传统饮食文化的原真性感知及其对旅游地就餐满意度和行为意向的影响。结果显示,3个维度的原真性均对满意度呈显著、直接、正向影响,对行为意向呈显著、间接、正向影响;其中,环境原真性对就餐满意度影响最大,其次为服务原真性,最后为食物原真性。研究认为,即使体验对象是与原真性关联紧密的传统饮食,大众游客仍更关注整体就餐环境和服务氛围,食物本身对满意度的影响最低。游客需求引发传统饮食文化舞台化重塑,并呈现“去传统化”与“去地方化”特征,旅游地饮食文化塑造对环境的关注大于食物,但当地居民更加关注食物本身的口味,主客关注差异和食物生产过程的游客需求导向引发当地居民对舞台化饮食的认同度降低。未来旅游地要充分考虑传统饮食的特殊性,重塑让游客与本地居民更加满意的饮食文化。
    • 黄韵东
    • 摘要: 国家政策鼓励乡村振兴,乡村旅游是乡村振兴的一大发展助力。完善乡村旅游地公共服务设施配置,能提高村民生活质量,增强访客旅游体验,为乡村振兴提供有力支撑。以南岭国家公园入口社区建设为例,依据社区资源禀赋分为自然地理类、特色文化类、农旅体验类三类旅游型乡村,从生活型服务设施、基础型旅游服务设施、特色型旅游服务设施三个角度对乡村旅游地公共服务设施实行差异化配置策略。
    • 汤云云; 潘立新; 王钦安
    • 摘要: 当前,旅游业进入了目的地竞争时代,品牌化成为目的地营销者的利器.基于品牌个性理论,选取皖南地区的宏村、西递、龙川三个代表性古村落为案例地,采用内容分析法、比较分析法,探讨位于同一区域、旅游吸引物相似、互相竞争的古村落旅游地品牌个性的异同,结果表明:在投射品牌个性方面,宏村的投射品牌个性特征更为多元丰富,而西递与龙川的投射个性更为聚焦.同时,将投射品牌个性与已有感知品牌个性研究成果进行比较,发现宏村品牌个性的一致性程度最高,西递次之,龙川一致性最低.鉴于宏村、西递、龙川的投射品牌个性与感知品牌个性各有偏重,旅游目的地营销也需要实施具有针对性的差异化定位策略.
    • 吴巍; 邹佳熹
    • 摘要: 文旅融合背景下旅游地人文景观建设意义显著,风景园林学科文旅融合景观环境研究由来已久.文章对武汉旅游地景观优势及存在问题进行详细分析,指出旅游地人文景观建设的必要性.在此基础上,梳理出文旅融合全方位打造武汉旅游新业态人文景观的相关举措,对武汉旅游地建设具有重要指导作用.
    • 李丽; 陈长瑶; 李君
    • 摘要: 旅游已经成为目前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主要的城市功能之一,对经济、社会、文化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基于环滇池地区8个县市区2 554条旅游地POI数据,运用复合分类法、泰森多边形、核密度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分析环滇池地区城市旅游地类型及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结合2019年所获取的环滇池地区城市旅游地POI数据,可以将该地旅游地划分为人工娱乐类、自然景观类、人文历史类和运动休闲类,而且环滇池地区城市旅游地在空间分布上的聚集区与分散区差异十分明显,主要呈现出滇池北岸及环滇池一圈聚集分布的空间特征。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