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脉夹层
动脉夹层的相关文献在1992年到2022年内共计412篇,主要集中在内科学、外科学、神经病学与精神病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41篇、会议论文17篇、专利文献23796篇;相关期刊94种,包括法医学杂志、医学影像学杂志、岭南心血管病杂志等;
相关会议8种,包括第四届微创血管外科国际研讨会、2009中国血管和腔内血管外科论坛暨第七届北京协和医院血管外科研讨会、2007中国外科周暨第16届亚洲外科年会等;动脉夹层的相关文献由1210位作者贡献,包括符伟国、杜杰、景在平等。
动脉夹层—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23796篇
占比:99.34%
总计:23954篇
动脉夹层
-研究学者
- 符伟国
- 杜杰
- 景在平
- 周建
- 李玉琳
- 郭伟
- 张庭超
- 王永胜
- 陆清声
- 其他发明人请求不公开姓名
- 冯睿
- 陈端端
- 王赞鑫
- 魏民新
- 赵志青
- 冯翔
- 包俊敏
- 董健
- 袁良喜
- 许欢明
- 马翔
- 冯家烜
- 姚晨玲
- 季勇
- 张磊
- 李振锋
- 柴象飞
- 王利新
- 王媛
- 王成
- 童朝阳
- 谢利平
- 谭云
- 郑金刚
- 郭娜
- 顾国嵘
- 唐浩
- 孙阳雪
- 崔灵果
- 左盼莉
- 张伟
- 曾和松
- 李博
- 李君涛
- 杨威
- 柴森春
- 檀鑫
- 滕忠照
- 熊江
- 王昭洋
-
-
潘敏;
王凯;
李绍钦;
潘昌杰;
石海峰;
何光远;
贾中芝
-
-
摘要:
目的探讨肠系膜上动脉(SMA)-腹主动脉(AA)夹角在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ISMAD)中的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9年8月常州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58例ISMAD患者临床和影像资料。采用1∶4病例对照研究设计,对照组纳入同期232例非ISMAD患者。对比两组患者间SMA-AA夹角。根据SMA-AA夹角分布,分为70°组(n=12),统计组间比值比(OR)。结果ISMAD组、对照组患者间年龄、性别、体质量指数(BMI)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ISMAD组、对照组SMA-AA夹角分别为(58.6±16.5)°、(48.1±16.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70°:OR=4.233,P=0.001)。SMA-AA夹角判断ISMAD发生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C)为0.656(P43.1°。结论SMA-AA夹角是ISMAD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ISMAD发病风险随着SMA-AA夹角增大逐渐增高。
-
-
毕京凤;
李琳琳;
刘欣瑶;
张英魁
-
-
摘要:
动脉夹层是指由于动脉内膜损伤使血液通过内膜进入血管壁内而导致的动脉管壁分层,当动脉夹层内的血液导致病变动脉管壁呈瘤样膨出时称为夹层动脉瘤。动脉夹层是导致青年卒中的一个常见原因,尽早明确动脉夹层的诊断是指导下一步治疗的关键[1]。虽然DSA是诊断动脉夹层的“金标准”[2],但近年来HRMRI作为无创的成像解决方案也成为发现和诊断动脉夹层的一种有效的检查手段[3-4]。
-
-
张煜堃;
常佩佩;
刘娜;
苗延巍
-
-
摘要:
磁共振同步非对比剂血管成像和斑块内出血(simultaneous non-contrast angiography and intraplaque hemorrhage,SNAP)成像技术具有覆盖范围广、分辨率高、同时获得固定多对比图像集、扫描时间较短的优势,适用于病变范围较长且走行曲折的头颈部血管,为头颈动脉粥样硬化、动脉狭窄与动脉夹层等疾病的检查提供丰富的诊断信息,临床应用日益增多。本文对SNAP技术原理以及在头颈部血管病变的应用和进展予以综述。
-
-
蔡丽芳;
吴爱琴;
周小青;
郑文龙
-
-
摘要:
目的:探讨孤立性内脏动脉夹层多排螺旋CT及后处理技术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6例孤立性内脏动脉夹层64排螺旋CT增强扫描及后处理多平面重组(MPR)、最大密度投影(MIP)、容积再现(VR)等影像表现,对夹层动脉部位、撕裂口位置、夹层长度、真腔直径及真腔残留率、有否血栓等进行测量、统计分析。结果:16例孤立性内脏动脉夹层中,发生于肠系膜上动脉5例,右侧髂总动脉3例,左侧髂总动脉4例,腹腔动脉干2例,肠系膜下动脉和右肾动脉各1例。MPR表现:孤立性内脏动脉夹层呈真、假腔改变;横轴位假腔呈新月形,位于真腔一侧或呈环形环绕真腔,纵切面假腔呈梭形或长条状;真假腔之间见破裂口及条带状低密度内膜片,部分真假腔内可见充盈缺损之血栓。MIP、VR表现:孤立性内脏动脉夹层呈梭形或囊状扩张,可见真假腔改变。MPR比MIP、VR可更明确显示动脉夹层破裂口位置、内膜片、真假腔大小及血栓情况,另外MPR可更好地显示动脉管壁硬化斑块、软斑块及混合斑块。结论:多排螺旋CT增强扫描及后处理技术能够较好显示孤立性内脏动脉夹层部位、范围、内膜片、真假腔及血栓等病理改变,可为临床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影像学支持,其以MPR更具优势。
-
-
陆家梁;
黄玮;
王小雅;
李涛;
赵莉莉;
党美娟;
李也;
吴宇伦;
路子微;
李晓会;
张桂莲
-
-
摘要:
脑血管影像学检查是目前诊断椎动脉夹层的主要依据,是观察动脉夹层形态学改变的重要手段。笔者回顾性分析了2例应用基底平行解剖扫描磁共振成像(BPAS-MRI)联合磁共振血管成像(MRA)显示血管外轮廓并动态监测血管形态学改变的颅内段椎动脉夹层患者的临床资料,并通过PubMed数据库以“Basi-parallel anatomic scanning-MRI”“BPAS-MRI”“Artery dissection”等为关键词对既往相关文献进行了检索、复习、讨论,以期为探索BPAS-MRI用于鉴别诊断颅内段椎-基底动脉病变及指导治疗提供参考。
-
-
蓝小丰
-
-
摘要: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血管成像技术在动脉夹层患者诊断中的应用效果及影像特点。方法选择2019年1月—2020年12月动脉夹层患者60例作为对象,入院后均常规行东芝320 CT成像检查,确定夹层的类型,并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作为“金标准”,分析多层螺旋血管成像技术在动脉夹层中的检出率、影像学特点;借助ROC曲线,分析多层螺旋血管成像技术在动脉夹层患者中的诊断价值。结果60例动脉夹层患者均经DSA检查确诊,多层螺旋血管成像技术检查确诊58例,确诊率为96.67%,与DSA检查确诊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eBakey分型中主要以Ⅲ型为主,其次为Ⅰ型,分别占:55.17%和24.14%;所有患者均存在对比剂与初始破裂口进入假腔。其中,初始破裂口位于主动脉上50~68 mm部位(Ⅰ型);初始破裂口位于主动脉弓为Ⅱ型;而Ⅲ型初始破裂口位于弓降交界部位。ROC曲线结果表明:多层螺旋血管成像技术用于动脉夹层患者中AUC值为0.852,诊断灵敏度为80.00%,诊断特异度为68.33%。结论多层螺旋血管成像技术用于动脉夹层患者中检出率较高,且不同分型下影像学特点存在明显差异性,具备较高的诊断灵敏度、特异度,可为临床诊疗提供影像学依据。
-
-
宋宇健;
陈芸
-
-
摘要:
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isolatedsuperior mesenteric artery dissection,ISMAD)是一种较罕见的血管疾病,临床上因其体征与症状分离,容易误诊、漏诊,延误诊治。ISMAD的发病较急,易导致肠缺血、坏死等并发症。根据其分型不同,采取诊治的策略各异,对患者的病情发展及预后有较大影响。故本文就我院近期诊断,行保守治疗达到临床情况稳定的1例ISMAD患者进行报道,以提高临床对该病的认识。
-
-
邓江山;
赵飞;
陆磊;
赵玉武
-
-
摘要:
由于解剖结构比较复杂,脑干病变的临床表现复杂多样,但其最典型的定位诊断依据是脑神经所支配结构和偏侧肢体“交叉性”病变。如果“交叉性”不明显,与常见的脑干临床综合征表现不相符就导致定位诊断比较困难。脑干的病因复杂,部分疾病发病率低,临床诊断常常容易被忽略。但脑干疾病一般病情较重,如果不能及时明确诊断和治疗,有可能延误和加重病情,造成严重不良后果。
-
-
刘群群;
刘四斌
-
-
摘要:
颅内动脉疾病是导致脑卒中最重要原因之一,其病因众多,早期明确病因对于疾病的治疗极其重要,高分辨率磁共振血管壁成像技术是一种新兴的影像学检查方式,主要用于分析颅内动脉病变,观察动脉斑块及管壁结构,弥补了传统的血管成像技术只显示管腔狭窄程度的不足。高分辨率磁共振血管壁成像技术对颅内动脉粥样硬化、动脉夹层、烟雾病、中枢神经系统血管炎及动脉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就高分辨率血管壁成像技术在上述颅内动脉疾病中的应用展开综述。
-
-
边祥兵;
林家骥;
张森皓;
董小楠;
刘铁芳;
段曹辉;
娄昕;
吕晋浩
-
-
摘要:
目的 研究颅内椎-基底动脉夹层不同形态类型及不同狭窄程度对后循环缺血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2015年12月-2019年12月经DSA确诊的椎动脉颅内段及基底动脉夹层患者的多模式磁共振影像数据,利用MRA对后循环夹层的形态进行分组(瘤样扩张型、线珠型、狭窄-闭塞型),并根据MRA和高分辨率磁共振管壁成像(high-resolution vessel wall imaging,HR VWI)上各病变狭窄率进行分组(无、轻、中、重度),比较不同分组之间低灌注区容积的差异.结果 共纳入颅内椎-基底动脉夹层患者34例.基于MRA的形态学分组,瘤样扩张型11例(32.3%)(低灌注区容积:18.99±21.63?mL)、线珠型15例(44.1%)(低灌注区容积:78.31±85.64?mL)、狭窄-闭塞型8例(23.5%)(低灌注区容积:28.91±16.88?mL),不同形态分组之间低灌注区容积具有统计学差异,其中线珠型的低灌注缺损最严重.基于MRA和HR VWI测量的病变血管不同狭窄率分组之间,低灌注区容积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基于MRA的症状性颅内椎-基底动脉夹层形态学可以反映脑组织的灌注缺损变化,其中线珠型夹层可能引起更为严重的后循环缺血.
-
-
-
-
-
-
-
-
-
-
-
- 同济大学
- 公开公告日期:2002-10-30
-
摘要: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主动脉夹层及弓夹层内支架植入装置,它包括一扩张导管,一在扩张导管内套装的顶塞导管,一贯穿于顶塞导管内的导引钢丝,以及一安装在顶塞导管前端的网状支架。网状支架是由镍钛记忆合金钢丝编制成的管状或主动脉弓状自膨式网状支架,网状支架的两端为膨大部分。顶塞导管的较细部位穿置在网状支架的中央,顶塞导管的较粗部位固定或推送网状支架。本实用新型的主动脉弓支架可同时自膨出三个小支架,利用支架输送器,在血管内窥镜的引导下到达主动脉夹层内的真腔,同时释放支架,支架扩张后形成管状或主动脉弓状结构可以撑开夹层形成后的血管真腔,但不影响主动脉分支血流,其操作简便,安全、可靠,疗效肯定,适合大多数医院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