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加氢液化

加氢液化

加氢液化的相关文献在1990年到2022年内共计135篇,主要集中在化学工业、石油、天然气工业、化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68篇、会议论文2篇、专利文献42202篇;相关期刊37种,包括辽宁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山东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洁净煤技术等; 相关会议2种,包括2008年生物炼制技术交流和产业化研讨大会暨第三届全国化工应用技术开发热点研讨会、2006中国煤炭加工与综合利用技术、市场、产业化信息交流会暨发展战略研讨会等;加氢液化的相关文献由291位作者贡献,包括赵鹏、印仁和、毛学锋等。

加氢液化—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68 占比:0.16%

会议论文>

论文:2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42202 占比:99.83%

总计:42272篇

加氢液化—发文趋势图

加氢液化

-研究学者

  • 赵鹏
  • 印仁和
  • 毛学锋
  • 石智杰
  • 谷小会
  • 常秋连
  • 张德祥
  • 张晓静
  • 李克健
  • 李军芳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包振凯
    • 摘要: 某公司烯烃项目加氢液化气球形储罐的4台雷达液位计故障原因分析及解决办法——阐述雷达液位计EOP测量方法的应用领域,通过深入剖析故障原因提出解决方案并说明实施方法。引入EOP杆底回波的测量技术,巧妙地解决低介电常数时雷达液位计的测量问题。某公司烯烃项目全厂罐区拥有各类型储罐60余座,其主要介质包括:石脑油、丙烯。
    • 康士刚; 闫洪雷; 王晓玲; 高彬; 水恒福; 王知彩; 雷智平; 任世彪; 颜井冲; 李占库; 潘春秀
    • 摘要: 为了优化煤直接液化工艺条件和提高油收率,本研究利用30 mL高压管式反应釜研究了煤直接液化重质产物前沥青烯加氢液化行为,考察了FeS+S催化剂下反应温度(380、400、420和440°C)、液化时间(0、5、10、20、30和60 min)、5.0 MPa氢初压和四氢萘溶剂条件下前沥青烯液化转化行为,同时考察了前沥青烯的催化加氢液化反应动力学.利用集总动力学法建立了FeS+S催化前沥青烯加氢的动力学模型.研究表明,前沥青烯加氢直接生成沥青烯和焦渣,而沥青烯进一步加氢裂解生成油和气,高温下发生明显的逆向缩合反应,即前沥青烯生成焦渣和沥青烯生成前沥青烯.温度和反应时间的增加有利于提高前沥青烯的转化率和油气收率,440°C下反应60 min时,前沥青烯的转化率为79.45%,油气收率为34.7%.380?440°C温度下,动力学模型能够较好地描述小龙潭液化产物前沥青烯的加氢转化行为,各步转化均符合Arrhenius表观活化能公式,并且活化能变化为50?245 kJ/mol.
    • 赵鹏; 刘敏; 李文博
    • 摘要: 为提升煤直接液化油品的附加值,凸显其高芳烃的结构优势,以新疆淖毛湖煤(NMH)和循环溶剂为原料,利用2 L高压釜研究了 NMH煤加氢液化富产芳烃的过程调控和催化剂调控规律,借助1H-NMR进行了不同催化体系中馏程<150°C轻质油的芳香结构特征比对分析,借助傅里叶红外(FTIR)和热重(TG)研究了不同催化体系中间产物沥青质(PAA)芳香分子结构的改变,借助XRD,饱和磁化强度和扫描电镜对四氢呋喃不溶物(THFI)形貌,铁的晶型和磁性能进行了解析,分别探究了铁系催化剂在煤液化条件下的相变过程对NMH煤轻质转化影响.结果表明,420°C,17 MPa和60 min是NMH煤加氢液化富产芳烃的最优工艺参数,适宜的反应温度和停留时间能够降低沥青质(PAA)的缩聚和液化油的过度加氢,有利于馏程<150°C轻质油的生成,反应压力的提升有利于PAA的轻质转化,但对馏程<150°C轻质油的生成影响不大.传统催化剂的活性态Fe7S8在煤直接液化初期发挥了催化作用,加氢液化后期,Fe7S8活性态逐步向Fe9S10 和FeS非活性态转变.与传统铁系催化剂相比,复合型催化剂在加氢液化过程中降低了 Fe7S8活性态向非活性态的转化程度,显著促进煤和PAA的轻质转化,馏程<150°C轻质油产率提高了 25.64%,具有更多的芳香分子结构,芳潜提升明显.采用复合型催化剂进行过程调控研究,初步形成煤直接液化富产芳烃的工艺基础.
    • 张媛媛; 周扬; 陈丽诗; 宁奕飞; 方正美; 潘铁英; 张德祥
    • 摘要: 为探究煤直接液化过程中沥青质的生成与裂解对油产率的影响,对新疆淖毛湖煤在高压反应釜中进行加氢液化试验,用电子顺磁共振波谱仪分析沥青质自由基浓度,从自由基反应角度解释煤直接液化过程中沥青质的生成与裂解反应行为,同时用萃取的沥青质为原料进行再加氢验证.结果 表明:随着反应温度升高,淖毛湖煤加氢液化沥青质产率先升高后降低,沥青质里自由基浓度变化与其产率变化趋势一致,在350°C分别达到最大值177.8×1016 g-1和34.13%;总转化率在390°C达到97.38%,反应温度继续升高,总转化率变化不大,而油产率不断增加,430°C最高64.96%.萃取的沥青质在煤加氢液化条件下能继续裂解,430°C时其油产率最高39.99%,但温度过高,沥青质主要发生缩聚和裂解反应,导致油产率减少,气产率增加.
    • 刘敏; 陈贵锋; 赵鹏; 赵天博; 史权; 王吉坤
    • 摘要: 对煤加氢液化过程中含氮化合物的转化行为及在气、 液、 固三相产物中的赋存形态进行研究,可为低阶煤的高效洁净利用奠定理论基础.在0.01 t/d连续试验装置完成新疆白石湖煤加氢液化连续试验,采用微量硫氮分析仪、 氮化学发光气相色谱仪(GC-NCD)、 电喷雾电离(ESI)傅里叶变换离子回旋共振质谱(FT-ICR MS)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对液化油及残渣中的含氮化合物进行分子识别表征.结果表明,原煤中含量较多的季氮,在液化条件下转化为NH3,迁移到气相产物中,液化残渣中以稠环形态的吡啶氮和吡咯氮为主.氮在气体、 低分油、 高分油、 残渣的比例分别为35.21%、24.41%、19.79%、20.59%.小于170°C液化油馏分含氮化合物含量由高到低排序为:苯胺类>吲哚类>喹啉类>脂肪胺类.大于170°C液化油馏分含氮化合物从N1到NXOX(X=1-2)均存在,主要是苯并咔唑带环烷侧链和苯并咔唑带环烷醚链两类含氮化合物.
    • 黄晓凡; 汤效平; 崔宇; 王兹尧; 王彤
    • 摘要: 介绍国内外煤炭低温热解、煤炭加氢液化、合成气制芳烃、煤基甲醇芳构化、甲苯甲醇烷基化等几种由煤炭转化制取芳烃的技术路线.比较各种技术路线的原料转化、产物组成和目标产物收率等差异.从大规模工业化的角度出发,分析各种技术存在的问题,并对未来重点研发方向提出建议.指出煤炭制取芳烃产品,应走绿色、清洁、高效的转化路线,以高附加值化学品为终端产物,甲醇制芳烃技术具有甲醇转化率高、芳烃收率高的优点,是目前适合大型工业化的技术路线.
    • 赵鹏
    • 摘要: 为获得新疆东疆地区丰富煤炭资源合理高效利用的途径,分析了新疆淖毛湖煤的煤质特点,进行了新疆淖毛湖煤直接加氢液化特性的研究.以新疆淖毛湖煤和四氢萘为原料,在2L高压釜中进行加氢液化试验,考察了反应温度、反应压力、停留时间以及催化剂对氢耗率、气产率、转化率、油产率和沥青类物质产率的影响规律.结果 表明,新疆淖毛湖煤具有高挥发分,高镜质组含量和高氢碳比的煤质特征,特别是加氢液化的活性组分高达96.4%;420°C,15 MPa和60 min的反应条件下,煤的转化率可达93%,油产率65%,是一种直接加氢液化的优质原料.直接加氢液化过程中,普通铁系催化剂的添加体系有利于<350°C轻质馏分油生成,气产率,水产率和氢耗率均呈现小幅增加;420°C前后的2段反应温区,温度变化对液化效果及产物分布影响呈现显著差异;反应压力对转化率和油产率的影响缓和,高氢压有利于沥青类物质向油和气转化,也有利于< 350°C液化轻质馏分油生成;30 min,淖毛湖煤呈现出良好的液化效果和反应性能,60 min,有利于沥青类物质向气和<350°C的轻质馏分油转化,停留时间进一步延长将引发沥青类物质的缩聚反应和液化油的过度加氢,导致油产率降低.淖毛湖煤直接加氢液化特性的研究为淖毛湖煤加氢液化工艺放大研究提供了基础数据,也为新疆立足本区资源优势,促进经济发展提供了技术参考.
    • 赵鹏
    • 摘要: 为实现新疆东疆煤的清洁高效利用,对新疆东疆褐煤进行煤质与组成分析,以新疆东疆褐煤与加氢溶剂为原料,在500 mL搅拌式高压釜中进行加氢液化的过程调控试验,考察了反应温度、反应压力和停留时间对氢耗率、气产率、转化率、油产率、沥青质产率的影响规律,探究了不同工艺参数对液化性能及各类产物分布的内在作用机制,进行了0.01 t/d连续试验的验证,并深入解析了液化初级油品的结构组成特征.结果 表明,新疆东疆褐煤液化活性组分高达90%,具有高挥发分和高H/C原子比的煤质特征,在反应温度430°C,反应压力15 MPa和60 min的缓和反应条件下,煤的转化率高达94%,油产率57%,依然呈现出与传统反应条件(反应温度450°C,反应压力17 MPa,反应时间60min)相当的反应性能和液化效果,是一种适宜直接加氢液化的优质原料,反应条件的缓和使反应器温控更加平稳,有利于降低大型液化设备的能耗.过程调控表明,反应温度升至430°C,有效促进了煤和沥青质向油和气的转化,导致转化率和油产率增加;高氢压有利于氢气在液化体系中的溶解,有利于稳定自由基碎片,增强了沥青质中稠环芳烃加氢向小分子的转化;30 min新疆东疆褐煤已呈现出良好的液化效果和反应性能,时间延长至90 min,铁系催化剂的活性相Fe7S8在加氢液化反应过程中逐渐转变为Fe9S10,甚至是FeS等非活性态,催化能力明显降低,引发了沥青质的缩聚反应,导致沥青质产率升高,转化率和油产率下降.0.01 t/d新疆东疆褐煤连续试验获得的直接加氢液化初级油保留了煤的一些结构组成特征,具有高密度、高芳烃、高氮低硫的特点,<220°C馏分油20°C密度为851.2 kg/m3,220 ~350°C馏分油20°C密度为953.5 kg/m-3,2种馏分初级油的主要组成为单环芳烃,均为60%左右,这是由多环芳烃易加氢生成单环芳烃,而单环芳烃加氢或开环反应较为困难所致.<220°C馏分油氮含量为2 500×10-6,220 ~350°C馏分油氮含量为4 800× 10-6,均比各自的硫含量高一个数量级.
    • 方正美; 吕海燕; 张媛媛; 宁奕飞; 潘铁英; 张德祥
    • 摘要: 为探究溶剂特性对煤加氢液化中间产物反应行为的影响,以新疆淖毛湖煤作为原料,四氢萘、循环溶剂及十氢萘作为供氢溶剂,在高压搅拌釜中进行直接加氢液化实验,并运用电子顺磁共振手段分析了中间产物-沥青质的自由基浓度的变化.结果表明,四氢萘溶剂中沥青质随反应温度的升高在大量生成的同时又被转化,产率从290°C的12.92%到350°C的最大34.13%再到430°C的15.98%;循环溶剂中沥青质产率先持续上升,290°C即有31.89%,400°C达到最大47.96%,之后由于结焦反应降低至33.90%.十氢萘溶剂中沥青质产率变化趋势与四氢萘一致.三种溶剂中沥青质自由基浓度的变化趋势相同,均在350°C达到最大值,分别是1.778×1018、2.323×1018和1.930×1018/g,整体上看循环溶剂数值要高于四氢萘,十氢萘介于两者之间.而四氢萘及循环溶剂中沥青质的g值在2.00323-2.00403,变化趋势与液化气体产物中COx含量变化相吻合.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