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力学机理

力学机理

力学机理的相关文献在1991年到2022年内共计244篇,主要集中在矿业工程、建筑科学、公路运输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86篇、会议论文48篇、专利文献19808篇;相关期刊140种,包括现代商贸工业、工程地质学报、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等; 相关会议47种,包括局地下工程施工技术及BIM技术应用现场交流会、2015年全国塑性工程青年学术会议暨第九届泛珠江三角塑性工程年会、第十二届全国冲击动力学学术会议等;力学机理的相关文献由608位作者贡献,包括吕恒林、崔广心、唐朝生等。

力学机理—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86 占比:0.93%

会议论文>

论文:48 占比:0.24%

专利文献>

论文:19808 占比:98.83%

总计:20042篇

力学机理—发文趋势图

力学机理

-研究学者

  • 吕恒林
  • 崔广心
  • 唐朝生
  • 龙长才
  • 任伟中
  • 刘昌黎
  • 向俊
  • 曾庆元
  • 杨锡武
  • 王贺元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杨轲
    • 摘要: 为分析深部孤岛工作面初次来压期间的冲击危险性,将采场顶板简化为两对边夹支、两对边简支且上部承受均布载荷作用的力学分析模型,运用弹性力学薄板理论,分析顶板的变形、受力特点,推导出了计算顶板位移和弯矩表达式。根据顶板岩层的极限弯矩强度,从而可以判断薄板发生破坏失稳位置,通过微震监测分析验证了工作面初次来压期间冲击危险性较高。工作面初次来压期间采取大直径钻孔卸压结合顶板深孔预裂爆破技术有效降低了工作面冲击危险性。
    • 尹玉霞
    • 摘要: 为了提高隧道结构的稳定性与安全性,降低隧道地质灾害现象的发生概率,对渗流引起的隧道地质灾害展开分析。简述此工程的基本工程地质条件,从渗流发生条件、渗流引起隧道地质灾害的力学机理两个方面,分析渗流引起隧道地质灾害的原因。设定土体渗透系数、隧道结构岩体层渗透系数两个指数,结合两个指数在隧道结构中的关系,提出渗流会引起隧道结构失稳,当载荷作用力大于隧道支护结构可承载的作用力时,支护结构发生偏移,偏移达到一定量后,整体结构便存在对应的坍塌风险。绘制隧道涌水量变化曲线,分析在不同阶段中隧道涌水量的变化趋势,提出在长期渗流作用下,隧道内部结构体系会失衡,最终出现岩体滑坡灾害。
    • 杨涛; 李明俐; 孙东; 常鸣; 杨宗佶
    • 摘要: 为研究震后强降雨条件下沟道泥石流产生的力学机制及水力学机理,以都江堰市龙池镇银洞子泥石流沟为研究对象,构建坡面松散堆积体地下水位变化水力模型,按照水力学渗流理论,分析了震后泥石流形成区坡面松散堆积体内潜水位变化的特征和规律,定量研究了动静水压力对坡体的作用特点。根据理论分析、实例验证与物理模拟试验的研究结果,获得了对坡面松散物源启动力学机理、启动临界条件及启动模式的深刻认识:①在强降雨激发作用下,随着坡体内潜水位不断升高,水力条件不断恶化,最终导致坡面松散堆积体发生失稳破坏;②堆积体内潜水位高度是坡面面积(S)、稳态降雨强度(I),坡体几何参数、导水系数(T_(D))等参数的综合函数,S、I越大,则潜水层厚度(H)越大,反之,当坡面集雨面积和稳态激发降雨强度一定时,导水系数、坡体宽度和潜水面倾角越大,则坡体内产生潜水层垂直厚度越低;③随着坡体内静水压力(P)增加,堆积体基底抗滑力将会降低;随着坡体内动水压力(G_(d))增加,坡体下滑力将会增加;④根据剩余下滑力的存在形式,震后坡面松散堆积体的启动模式可分为2种,即坡体整体启动的推移式失稳和分段解体启动的牵引式失稳。研究成果可为沟道泥石流的超前预警提供理论及技术支持。
    • 商铁林; 王金东; 索永录; 王智懿
    • 摘要: 榆林地区浅埋煤层群开采,下煤层区段煤柱必须设计在合理位置,实验室相似材料模拟实验研究发现,在特定中心错距位置上煤层遗留区段煤柱发生结构性失稳现象。为了进一步探求其内在发生机理,通过分析间隔岩层受力状态,建立力学计算模型,提出了区段煤柱失稳的中心错距计算公式,得出红柳林煤矿3-1煤和4-2煤、4-2煤和5-2煤发生失稳的区段煤柱中心错距,为下煤层区段煤柱位置的合理布置提供理论依据。
    • 陈波; 张宇翔; 黄勇; 张辰韵
    • 摘要: 侗族木结构鼓楼是黔东南地区广泛存在的特色民族建筑,鼓楼因大风而垮塌的事故时有发生,说明该类结构存在一定缺陷。对一已垮塌的木结构鼓楼,建立与实际吻合度较高的有限元模型,依据气象部门提供的当日风速记录,并考虑事发地的地形地貌特点,设计了多种荷载组合工况,对结构的整体稳定、薄弱位置的内力和强度做深入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结构抗整体抗倾覆能力足够,但在压、弯、扭复杂受力状态下,局部承重木柱首先发生扭转破环,由于结构整体性不好、赘余度不高,进而连锁反应造成结构倒塌。
    • 魏婕; 魏玉峰; 黄鑫
    • 摘要: 颗粒形状是影响粗粒土密实度、力学与渗流等特性的主要因素之一.为了分析颗粒形状对粗粒土剪切特性的影响,采用离散元法生成4种不同形状的颗粒组,进行粗粒土直剪试验模拟与剪切宏细观响应研究,得出了颗粒形状对剪应力-剪位移、体应变-剪位移的影响,分析了粗粒土剪切应力、应变特性与剪胀特性.通过分析剪切带厚度、颗粒旋转量值、平均接触数、孔隙率及接触力系等宏细观参量的演化规律,研究颗粒形状在宏细观尺度上对粗粒土的影响.研究表明:异形颗粒间的咬合自锁作用大于纯圆颗粒,试样的抗剪强度有随形状系数的减小而增大的趋势.试样颗粒在外荷载作用下发生运动,应变主要表现在颗粒运动剧烈、剪胀幅度较大的剪切带内.颗粒形状系数F减小,试样的初始平均接触数增加,内摩擦角Φ增大,剪切带内孔隙率增量越大,剪胀幅度越大.剪切过程中强力链聚集于剪切带内并起骨架作用,随着形状系数的减小,力链长度在0~5所占百分比呈增大趋势;剪切带内强力链的数目随着形状系数的减小而增加,峰值含量在30%~35%之间.
    • 郭建设; 周福建; 胡晓玲; 刘雄飞; 王博
    • 摘要: 重复压裂是三塘湖盆地油藏提高产能和采收率的必备手段.文中通过基于黏聚层单元的有限元数值模拟、室内岩石力学实验、声发射监测和岩石力学屈服破坏准则理论等手段,系统研究了该区块重复压裂改造中的增能力学机理.研究结果表明:增能压裂的核心是提升全局范围内地层孔隙压力,而暂堵转向是局部范围提升已有裂缝内的净压力,二者配合使用,使整体压力和局部净压力提升,在较大范围内激活天然裂缝系统.增能压裂的应力应变曲线特征、声发射特征呈现多次起伏波动和多次破裂特征,破裂压力相对较低.增能压裂裂缝扩展参数与地层孔隙压力提升比例、岩石力学参数及水岩相互作用时间等因素密切相关,其孔隙压力增加存在某一最优化值.
    • 鞠华帅; 孙颖丽
    • 摘要: 随着城市工业化的不断发展,地面交通日渐拥堵,城市中可利用土地锐减,人们把目光逐渐转向地下,地下空间开发利用逐渐成为当今建筑行业的焦点.基坑开挖是建造地下工程的重要环节,相较于地上结构,地下环境要受到土体挤压、水的渗漏作用和上部动荷载等复杂因素的影响,施工难度远大于地上工程.基于此,文章利用有限元差分软件FLAC 3D模拟基坑降水开挖整个施工过程,分析开挖过程中基坑各项力学机理的变化,并通过改变地下水位来研究地下水对基坑开挖的影响.
    • 李江锋; 武少鹏; 侯旭斌
    • 摘要: 煤矿巷道在两帮下沉以及底板下位岩层的向上作用下,复合岩层底板会引发弯曲底鼓,当底板开放,底板变形将会很大.对这种软弱厚层复合底板采用底板锚索支护技术,不仅可以增强底板复合岩层的抗弯刚度,而且可以调动深部稳定岩层的承载能力.文章依据底板锚索支护的力学机理,对永煤新桥矿-550 m北翼轨道运输大巷的复合岩层底板底鼓,经采用锚索梁治理方法后,巷道顶底板变形降到最大6 mm,使该技术得到了成功的应用.
    • 鞠华帅; 孙颖丽
    • 摘要: 随着城市工业化的不断发展,地面交通日渐拥堵,城市中可利用土地锐减,人们把目光逐渐转向地下,地下空间开发利用逐渐成为当今建筑行业的焦点。基坑开挖是建造地下工程的重要环节,相较于地上结构,地下环境要受到土体挤压、水的渗漏作用和上部动荷载等复杂因素的影响,施工难度远大于地上工程。基于此,文章利用有限元差分软件FLAC 3D模拟基坑降水开挖整个施工过程,分析开挖过程中基坑各项力学机理的变化,并通过改变地下水位来研究地下水对基坑开挖的影响。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