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创新生态系统

创新生态系统

创新生态系统的相关文献在2007年到2022年内共计828篇,主要集中在经济计划与管理、世界各国经济概况、经济史、经济地理、工业经济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816篇、会议论文12篇、专利文献3774297篇;相关期刊433种,包括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科技和产业、管理学报等; 相关会议12种,包括2015年第十届城市发展与规划大会、中国系统工程学会第十八届学术年会、“中国企业管理案例论坛(2008)”暨“第二届中国人民大学管理论坛”等;创新生态系统的相关文献由1344位作者贡献,包括张运生、张贵、刘刚等。

创新生态系统—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816 占比:0.02%

会议论文>

论文:12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3774297 占比:99.98%

总计:3775125篇

创新生态系统—发文趋势图

创新生态系统

-研究学者

  • 张运生
  • 张贵
  • 刘刚
  • 吴绍波
  • 郭燕青
  • 尹洁
  • 刘雪芹
  • 周青
  • 姚远
  • 尤建新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辛冲; 李明洋; 吴怡雯
    • 摘要: 基于知识广度和知识深度,探究创新生态系统中企业知识基础对价值共创的影响机制,通过引入参与度和辅助机构支持,构建了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模型。以高技术企业为样本,采用层次回归和Bootstrap方法进行检验。研究结果表明,知识广度正向影响价值共创,知识深度与价值共创之间存在倒U形关系;参与度在知识基础与价值共创之间存在部分中介效应,辅助机构支持正向调节知识基础与参与度的关系。本文从内部知识基础和外部关系特征的角度分析了创新生态系统的价值共创机制,丰富了创新生态系统中知识管理的研究内容,为培育创新生态系统并实现价值共创提供决策借鉴和实践启示。
    • 于贵芳; 王海芸
    • 摘要: 以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为依托的科学城建设是实现原始创新的主要载体之一,对于中国建设成为世界科技强国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已有研究,从结构主义视角提出科学城创新生态系统的概念及其分析框架,并以北京怀柔科学城为例,对其创新生态系统的整体性和内外部共时性进行分析。研究认为:从整体性上看,怀柔科学城创新生态系统的创新主体类型较为单一,创新生态系统种群的多样性尚且不够;从共时性来看,系统各部分内部、各部分之间及其与系统外部之间的知识和信息交互均显不足。从促进创新要素大量集聚并发生聚合反应、创新主体之间充分协同并形成自组织性和营造宜研宜业宜居且开放的创新环境3个方面,提出进一步推进怀柔科学城创新生态系统打造和演化的政策建议。
    • 宋之杰; 杨楠
    • 摘要: 在三螺旋模式的基础上,将反馈社会需求的公众参与子系统作为第四螺旋的测度指标纳入政产学研模型中。从创新四螺旋视角的四个维度出发,构建了京津冀创新生态系统协同度评价指标体系,结合协同创新理论,采用复合系统协同度模型,对京津冀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的有序度和协同度进行实证测量,并与长三角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的协同水平进行对比。研究结果发现:京津冀区域创新生态系统虽呈稳步发展态势,但发展进程缓慢,增加量逐年降低,京津冀协同创新平台仍需进一步扎实建设;北京、天津两地整体协同度较为稳定,且第四螺旋的加入推动了河北省的产业现代化进程;京津冀区域的协同度增长趋势不及长三角地区明显,产业链协同等方面还存在短板。京津冀协同应从统筹兼顾协同要素、完善创新环境和政策、加强四螺旋模式渗透以及密切主体间联系四个方面入手,加强北京对津冀的辐射,精细化产业链布局,防止区域间“断崖式”发展。
    • 王盛南; 程延炜
    • 摘要: 该文以吉林省文化产业作为研究对象,结合吉林省文化产业发展实际,根据中央、省委对文化产业发展的整体规划及文化产业发展的趋势,从吉林省文化产业发展概述、文化产业创新生态系统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文化产业创新生态系统高质量发展对策等方面进行了论述。提出创新吉林省文化产业生态系统要注重提升文化企业创新能力、优化文化产业结构、强化创新人才培养和增强互联网系统基础创建等对策。该文对吉林省文化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的发展及政策出台起到参考作用。
    • 邱启荣
    • 摘要: 结合地方区域特色和相关学科优势,福建省从1990年起相继批准组建了一批省重点实验室。经过多年的发展,福建省重点实验室已成为福建省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创新能力提升的重要支撑力量。依据创新生态系统相关理论,省重点实验室作为区域内高校和科研院所进行科学研究特别是基础科学研究的重要载体,是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自身发展壮大与区域整体的创新生态系统的发展状况密不可分,同时其自身的发展情况也会影响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的发展质量。应基于创新生态系统平衡发展、创新生态系统发展动力、创新生态系统协同共生、创新生态系统环境支撑的角度发展省重点实验室。
    • 李锋; 冯丽针; 刘鹏举; 尹洁
    • 摘要: 创新主体与创新环境具有匹配性和依赖性,两者高水平的耦合协调发展是高技术船舶产业创新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基于生态系统视角,借鉴耦合协调模型测度2013—2019年高技术船舶产业创新生态系统内部创新主体与创新环境的耦合协调水平,结果发现:我国高技术船舶产业创新主体和创新环境的发展水平不同步,创新主体的发展滞后创新环境的发展;创新主体与创新环境耦合协调水平处于初级耦合协调发展的瓶颈期。从提升耦合协调水平方面,提出相关对策建议,推进高技术船舶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 那慕晗; 边博文
    • 摘要: 创新区作为承接创新驱动战略的空间载体,在新时期肩负重大使命。引入创新生态系统理论,审视其缘起、定义、作用层级,进而明确架构与演进逻辑,并结合该理论,对创新区的类型划定与空间特征进行解读,为创新区规划编制提供空间支撑。以杭州未来科技城为例,基于创新生态系统架构,识取企业、平台、设施与空间、政策与文化等核心要素开展现状评估,总结规律及问题;基于创新区的治理方式精细化、要素配置复合化、价值导向人本化三类空间特征,推导出精细化治理、复合化筑网、人本化营城三项优化对策。希望借此例探索出一条适用于创新区的科学化规划路径。
    • 程李梅; 刘梦
    • 摘要: 本文借鉴态势理论,基于五重螺旋创新生态系统的框架,探究创新生态系统中知识资本各要素与农业企业创新态势的关系。以2014—2019年上市农业企业为研究样本,实证检验了五重螺旋知识资本各要素对农业企业创新态势的影响。结果表明,经济资本与农业企业创新“态”与“势”均呈正相关关系,而人力资本、生态资本、社会资本和政治资本与创新之“态”存在正相关关系。研究结果为农业企业构建五重螺旋创新生态系统、完善知识资本体系、促进企业创新提供借鉴与参考。
    • 王高峰; 杨浩东
    • 摘要: 本文从基础研究、应用研究、试验发展三大创新群落以及企业、研发机构、高校三大创新主体出发,运用核密度估计、Dagum基尼系数、Moran指数等方法对中国2010—2019年31个省份异质性R&D人员的规模及结构进行比对探究。研究发现:①近10年来基础、应用R&D人员占比变动出现拐点,不平衡趋势加剧,地区规模差异远高于结构差异。②基础研究和高校R&D人员分布表现出对经济因素更高的敏感性,企业和试验发展R&D人员倾向于地理位置的邻近聚集,这种关联特征于时间上呈V形走势。③企业与试验发展R&D人员在规模和结构变化上显著协同,三大创新主体的传统角色定位仍较为鲜明。
    • 蔡杜荣; 于旭
    • 摘要: 近年来,企业创新的成败越来越依赖于它们所生存的创新生态系统,哪些因素影响了创新生态系统成长是一个亟待探讨的话题。基于新近的“架构者”理论,文章探究了区域创新生态系统新生期、成长期和成熟期的“架构者”及其对生态系统其他企业的影响,试图揭示创新生态系统形成和演化机制。通过案例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文章发现:(1)在新生期,政府是创新生态系统的“架构者”,其政策效应是创新生态系统形成的动力;(2)在成长期,先驱企业取代政府成为“架构者”,其通过对其他企业产生“跟随效应”推动整个生态系统创新产出增加;(3)在成熟期,作为“架构者”的先驱企业对其他企业创新溢出存在“乘数效应”。文章的研究结果表明,政府应该根据创新生态系统不同发展阶段,识别相应的“架构者”并给予相应的政策,从而发挥它们创新的带动效应。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