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专利> 能促进生态护坡上生态系统迅速建立的生态袋护坡系统

能促进生态护坡上生态系统迅速建立的生态袋护坡系统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能促进生态护坡上生态系统迅速建立的生态袋护坡系统,包括沿斜坡表面层层错位堆叠的生态袋,所述生态袋内装满有植物生长基质,所述斜坡的底部设有护坡压脚,所述护坡压脚与斜坡表面最下层的生态袋外侧相抵,所述生态袋护坡系统还包括生物栖息多孔砖,所述生物栖息多孔砖设置在所述生态袋之间,由所述生态袋夹紧固定,所述生物栖息多孔砖外端外露。本发明在生态袋护坡面上夹杂可供小型捕食性动物在坡面上栖息躲藏的生物栖息多孔砖,为这些小型捕食性动物提供适合的地下空间,吸引这些小型捕食性动物在坡面上生存,从而对有害昆虫进行生态控制,减少生态护坡护坡面植物养护工作。

著录项

  • 公开/公告号CN106400818A

    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 公开/公告日2017-02-15

    原文格式PDF

  • 申请/专利权人 广州城建职业学院;

    申请/专利号CN201610944758.X

  • 发明设计人 聂毅;尹庆;徐瑞萍;石昭华;

    申请日2016-11-02

  • 分类号E02D17/20;A01G1/00;

  • 代理机构广州知友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宣国华

  • 地址 510925 广东省广州市从化市环市东路166号

  • 入库时间 2023-06-19 01:34:06

法律信息

  • 法律状态公告日

    法律状态信息

    法律状态

  • 2019-04-02

    授权

    授权

  • 2017-03-15

    实质审查的生效 IPC(主分类):E02D17/20 申请日:20161102

    实质审查的生效

  • 2017-02-15

    公开

    公开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市政及园林系统中的生态袋护坡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生态护坡,是综合工程力学、土壤学、生态学和植物学等学科的基本知识对斜坡或边坡进行支护,形成由植物或工程和植物组成的综合护坡系统的护坡技术。开挖边坡形成以后,通过种植植物,利用植物与岩、土体的相互作用(根系锚固作用)对边坡表层进行防护、加固,使之既能满足对边坡表层稳定的要求,又能恢复被破坏的自然生态环境,是一种有效的护坡、固坡手段。

在众多的生态护坡方式中,生态袋护坡系统是一种简单高效的生态护坡营造方式。如图1所示,通过将装满植物生长基质的生态袋1,沿斜坡2表面层层堆叠,在斜坡2表面形成一层适宜植物生长的环境;同时通过连接件3将袋与袋之间,层与层之间,紧密的结合起来形成一个整体,通过自身的质量,达到稳定边坡的效果;最后,在堆叠好的袋面采用绿化手段播种或栽植植物,达到恢复植被的目的,使其与周边自然环境或园林环境相融合。

但在实践中,通过回访调查、提取样本等方式发现,生态袋护坡系统虽然能够与植物较好的整合为一体,形成较好的植物景观,但是,由于生态袋护坡系统本身存在的一些特点,导致其在使用过程中存在以下几个常见的问题:

1)由于生态袋护坡在施工后,其坡度较大,因此,其日常的养护基本没有。而在护坡植物完成生长之前(这个过程一般需要两年以上),护坡上的植物总量非常少,其植物组成单一,所形成的适合小型捕食性动物生活繁殖的郁闭空间或遮挡区域不够,因此,如青蛙、蟾蜍、蜥蜴等小型捕食性动物在护坡上基本不存在。捕食者的不存在,导致植食性昆虫的大量繁殖,甚至是爆炸式生长,对生态护坡上的植物生长及群落生成十分不利。

2)生态袋一般选用聚丙烯(PP)或者聚酯纤维(PET)为原材料,袋体结实耐用。在施工时,按照规范要求袋体应紧密连接,多层堆叠,因此袋与袋之间的空隙非常小。袋体结实和袋与袋之间狭小的缝隙,致使小型捕食性动物无法钻入袋体内或袋体下方的土壤中。而小型捕食性动物在日间一般都需要一个隐蔽的地下空间进行躲藏,从生态袋护坡以上几个特点来看,生态袋护坡施工完成后形成的整个斜坡面是非常平顺光滑的,这样就导致即使后期植物群落形成,坡面上有了足够的适合小型捕食性动物生活繁殖的郁闭空间或遮挡区域,却依旧没有适合这类动物生存的地下空间。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发明目的是提供一种能够吸引小型捕食性动物在护坡面上生存,从而对有害昆虫进行有效生态控制的生态袋护坡系统,本发明的生态袋护坡系统能减少生态护坡护坡面植物养护工作,有效丰富坡面上的生态群落物种类型和数量,使护坡能够更有效的形成景观。

本发明的发明目的通过如下技术方案实现:一种能促进生态护坡上生态系统迅速建立的生态袋护坡系统,包括沿斜坡表面层层错位(错位即上下层中的生态袋之间的缝隙错开)堆叠的生态袋,所述生态袋内装满有植物生长基质,所述斜坡的底部设有护坡压脚,所述护坡压脚与斜坡表面最下层的生态袋外侧相抵,其特征在于,所述生态袋护坡系统还包括生物栖息多孔砖,所述生物栖息多孔砖设置在所述生态袋之间,由所述生态袋夹紧固定,所述生物栖息多孔砖外端外露。

所述生物栖息多孔砖一块块零散的分布在所述生态袋之间,该方案可适用于大坡度的护坡。

作为上面方案的优选实施方式:

所述生物栖息多孔砖竖向上的高度和横向上的宽度与装满植物生长基质的生态袋接近,所述生物栖息多孔砖摆置在同层的两生态袋之间,外端面与其所在层的生态袋外端面平齐,同时与其上下层的生态袋错位堆叠,即正面上看,所述生物栖息多孔砖仅仅取缔了沿斜坡表面层层错位堆叠的某个生态袋的位置。

所述生物栖息多孔砖纵向上的宽度宽于所述生态袋,以便更好的固定所述生物栖息多孔砖。

所述生态袋包括堆叠用生态袋、封堵用生态袋和调整用生态袋,所述堆叠用生态袋沿斜坡表面按照三层生态袋堆叠法堆叠,构成压迫在所述斜坡表面的护坡主体,三层生态袋堆叠法使护坡主体中水平同层的每层生态袋又由外向里形成了三层,分别称为外层、中间层和内层,所述生物栖息多孔砖摆置在水平同层外层的两所述堆叠用生态袋之间,所述生物栖息多孔砖纵向上的宽度基本两倍于所述堆叠用生态袋,以至于其内端伸到与水平同层中间层的堆叠用生态袋里端平齐位置,所述封堵用生态袋与所述生物栖息多孔砖水平同层,位于所述生物栖息多孔砖里侧的内层,所述封堵用生态袋纵向上的宽度大于所述堆叠用生态袋,其外端与所述生物栖息多孔砖内端临近,内端凸出于所述内层,与其上层堆叠用生态袋的内端平齐,所述调整用生态袋摆置在所述生物栖息多孔砖的两侧,位于所述中间层,其横向上的宽度仅为所述堆叠用生态袋的一半,用于调整外层和中间层的堆叠用生态袋接缝错位,所述封堵用生态袋横向上的宽度较大,其左右两端分别跨过所述调整用生态袋而伸到与所述调整用生态袋相邻的堆叠用生态袋的中部。

所述生物栖息多孔砖成排布置,与所述生态袋呈间隔分布,该方案适用于坡度不超过50度的护坡。

作为上面方案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

所述生物栖息多孔砖竖向上的高度、横向上的宽度和纵向上的宽度都与装满植物生长基质的生态袋接近,所述生物栖息多孔砖和所述生态袋一起沿斜坡表面按照三层生态袋堆叠法堆叠,且所述生物栖息多孔砖摆置在堆叠而成的护坡面的外层。

所述生物栖息多孔砖的砖体上设有贯穿其内、外端面的多个孔道,所述孔道中填充有土壤,所述生物栖息多孔砖孔道中的土壤未填满,在所述生物栖息多孔砖的外端面上,所述孔道位置表现为凹坑,以便模拟自然环境中土地上的孔洞。

所述生物栖息多孔砖成排集中布置在所述斜坡的中部,在其上下层的生态袋之间设置3~5层,该方案适合有较稳定水深地点的护坡。

作为上面方案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

所述生物栖息多孔砖竖向上的高度、横向上的宽度和纵向上的宽度都与装满植物生长基质的生态袋接近,所述生物栖息多孔砖和所述生态袋一起沿斜坡表面按照三层生态袋堆叠法堆叠,且所述生物栖息多孔砖摆置在堆叠而成的护坡面的外层,在所述护坡面内侧,与所述生物栖息多孔砖及其上下至少各一层生态袋水平同层位置,还设有第四层生态袋,所述第四层生态袋伸入所述斜坡内侧。

所述生物栖息多孔砖外壁上形成有刻槽,保证生物栖息多孔砖之间或生物栖息多孔砖与生态袋之间的有效摩擦力更大。

相比于现有技术,本发明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本发明在生态袋护坡面上夹杂可供小型捕食性动物在坡面上栖息躲藏的生物栖息多孔砖,为这些小型捕食性动物提供适合的地下空间,吸引这些小型捕食性动物在坡面上生存,从而对有害昆虫进行生态控制,减少生态护坡护坡面植物养护工作。本发明生态护坡系统可有效丰富坡面上的生态群落物种类型和数量,有利于护坡上形成更具美化效果的景观。

附图说明

图1为常见生态袋护坡作法剖面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一的生态袋护坡系统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一的生态袋护坡系统的正立面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一的生态袋护坡系统护坡面某一水平层上生态袋和生物栖息多孔砖的典型摆置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二的生态袋护坡系统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二的生态袋护坡系统的正立面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三的生态袋护坡系统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实施例三的生态袋护坡系统的正立面结构示意图;

图9为生物栖息多孔砖优选实施方式的透视图(省略砖体表面的刻槽结构);

图10为生物栖息多孔砖优选实施方式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由三层生态袋堆叠法堆叠构建的生态袋护坡系统是一种常见的生态袋护坡系统。按照三层生态袋堆叠法堆叠出的生态袋,在沿斜坡方向上,形成多层,且层层错位设置,错位即上下层中的生态袋之间的缝隙(对接端之间的缝隙)错开,且在水平方向上形成三层,水平同层的每层生态袋由外向里具有三层,分别称为外层、中间层和内层,外层、中间层和内层之间一般也错位设置。上下层、内外层生态袋之间通过连接件紧密的结合起来形成一个整体,通过生态袋自身的重量,达到稳定边坡的效果。

上述生态袋内装满有植物生长基质,斜坡的底部一般还设有护坡压脚,护坡压脚与沿斜坡表面最下层中外层的生态袋外侧相抵。

为了在护坡面上提供小型捕食性动物栖息躲藏的场所,吸引小型捕食性动物在坡面上生存,对有害昆虫进行有效生态控制,从而减少生态护坡护坡面植物养护工作,丰富坡面上的生态群落物种类型和数量,使护坡能够更有效的形成景观,本发明采取的方案如下:

在生态袋之间设置生物栖息多孔砖,生物栖息多孔砖由生态袋夹紧固定。生物栖息多孔砖外端外露。

实施例一

实施例一为本发明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涉及附图2~4。

作为一种对坡度限制较少的方案,实施例一的生物栖息多孔砖5在生态袋1之间的分布方式为:生物栖息多孔砖5一块块零散的分布在生态袋1之间,如图3所示。如图9、10所示,生物栖息多孔砖5的砖体上设有贯穿其内、外端面的多个孔道51,实施例一中,孔道51中填充有土壤。为了在保证小型动物有足够的躲避空间的同时,模拟自然环境中土地上的孔洞,生物栖息多孔砖5孔道51中填塞孔内体积50%的土壤,以使在生物栖息多孔砖5的外端面上,孔道51位置任存在凹坑。为了使生物栖息多孔砖5之间或生物栖息多孔砖5与生态袋1之间的有效摩擦力更大,生物栖息多孔砖5外壁上形成有刻槽,如图10的生物栖息多孔砖5上形成有纵向的刻槽。

作为一种方便生物栖息多孔砖5布置的方案:正面上看,生物栖息多孔砖5竖向上的高度和横向上的宽度与装满植物生长基质的生态袋1接近,一般比生态袋1大5毫米左右,保证施工完成后,生物栖息多孔砖5外壁能够与生态袋1接触良好,两者之间的摩擦力足够,避免后期护坡变形。生物栖息多孔砖5摆置在同层的两生态袋1之间,外端面与其所在层的生态袋1外端面平齐,同时与其上下层的生态袋错位堆叠,即看上去,生物栖息多孔砖5仅仅取缔了沿斜坡2表面层层错位堆叠的某个生态袋1的位置。

为了让生物栖息多孔砖5更稳定的夹紧在生态袋1之间,生物栖息多孔砖5纵向上的宽度宽于生态袋1,如图2所示。

为了方便陈述实施例一生物栖息多孔砖5具体设置方式,将护坡面上的生态袋1分为堆叠用生态袋11、封堵用生态袋12和调整用生态袋13。堆叠用生态袋11沿斜坡2表面按照三层生态袋堆叠法堆叠,构成压迫在斜坡2表面的护坡主体。封堵用生态袋12和调整用生态袋13主要用于在堆叠用生态袋11之间构建生物栖息多孔砖5插入位置处的结构,构建的具体结构如下:

生物栖息多孔砖5摆置在水平同层外层的两堆叠用生态袋11之间,生物栖息多孔砖5纵向上的宽度基本两倍于堆叠用生态袋1,如图2所示,以至于其内端伸到与水平同层中间层b的堆叠用生态袋11里端平齐位置,封堵用生态袋12与生物栖息多孔砖5水平同层,位于生物栖息多孔砖5里侧的内层,封堵用生态袋12纵向上的宽度大于堆叠用生态袋11,其外端与生物栖息多孔砖5内端临近,内端凸出于其所在层的内层c,如图4所示,与其上层堆叠用生态袋的内端平齐,如图2所示,调整用生态袋13摆置在生物栖息多孔砖5的两侧,如图4所示,位于中间层b,其横向上的宽度仅为堆叠用生态袋11的一半,用于调整外层a和中间层b的堆叠用生态袋11接缝错位,封堵用生态袋12横向上的宽度较大,其左右两端分别跨过调整用生态袋13而伸到与调整用生态袋13相邻的堆叠用生态袋11的中部。该结构能使构成的护坡面具有很好的整体性。

上面实施例中,上下层、内外层生态袋1之间通过连接件3紧密连接形成一个整体,这里的生态袋1包括堆叠用生态袋11、封堵用生态袋12和调整用生态袋13。

实施例二

实施例二为本发明的另一种实施方式,涉及附图5、6。实施条件:当护坡的施工地点对护坡坡度要求较小,一般为小于50度。

该实施例的生物栖息多孔砖5竖向上的高度、横向上的宽度和纵向上的宽度都与装满植物生长基质的生态袋1接近,生物栖息多孔砖5和生态袋1一起沿斜坡表面按照三层生态袋堆叠法堆叠,且生物栖息多孔砖5成排布置在堆叠而成的护坡面的外层,与生态袋1呈间隔分布,生态袋1之间通过连接件3连接形成一个整体。本实施例中采用的生物栖息多孔砖5同样如图9、10所示。

说明:当护坡坡度要求大于50度时,整个生态袋护坡的生态袋1与生态袋1之间要求较大的连接力,这个连接力一般来说只能依靠生态袋连接件3来实施,因此,靠摩擦力维持相对位置固定的生态袋1与生物栖息多孔砖5不能设置过多,否则容易造成生态袋护坡面的坍塌。但当护坡坡度要求50度时,生态袋1与生态袋1之间的摩擦力可以维持整个生态袋护坡面的平衡,而生态袋连接件3的使用,更多的是一种稳固加强措施,因此可以将生物栖息多孔砖5的设置数量由点状设置改为成排设置。

实施例三

实施例三为本发明第三种实施方式,涉及附图7、8。实施条件:护坡的施工地点有较稳定的水深。

该实施例的生物栖息多孔砖5竖向上的高度、横向上的宽度和纵向上的宽度都与装满植物生长基质的堆叠用生态袋11接近,生物栖息多孔砖5和堆叠用生态袋11一起沿斜坡2表面按照三层生态袋堆叠法堆叠,且生物栖息多孔砖5成排集中布置在斜坡2的中部,在其上下层的堆叠用生态袋11之间设置3~5层,摆置在堆叠而成的护坡面的外层。为了加强护坡面的整体性,在护坡面内侧,与生物栖息多孔砖5及其上下至少各一层堆叠用生态袋11水平同层位置,还设有由封堵用生态袋12构成的第四层生态袋,封堵用生态袋12横向上的宽度和纵向上的宽度均可适当大于堆叠用生态袋11,可参照实施例一,第四层生态袋伸入斜坡2内侧。生态袋1,包括堆叠用生态袋11和封堵用生态袋12,之间通过连接件3连接形成一个整体。本实施例中采用的生物栖息多孔砖5同样如图9、10所示。

说明:当护坡的施工地点位于湿地或者人工湖泊等水深较为稳定的水体边缘时,可将生物栖息多孔砖5集中布置3-5层,最中间一层生物栖息多孔砖5的位置应与水体常水位6齐平。这样,水体中的小型生物,如青蛙幼体、蟾蜍幼体、水生昆虫、小型鱼类等,均可利用水下的2-3层生物栖息多孔砖5进行生存;而水面以上的2-3匹生物栖息多孔砖5则可供各种两栖动物成体、爬行动物、昆虫、鸟类等生物进行生存与捕食。

本发明中的生态袋,应选用抗紫外线生态袋,生态袋的厚度、单位质量、物理力学性能、外形、纤维类型、受力方式、方向、几何尺寸和透水性能及满足植物生长的等效孔径等指标应符合要求。

去获取专利,查看全文>

相似文献

  • 专利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获取专利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