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活动
创新活动的相关文献在1984年到2022年内共计1088篇,主要集中在经济计划与管理、科学、科学研究、世界各国经济概况、经济史、经济地理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057篇、会议论文29篇、专利文献48278篇;相关期刊682种,包括全球科技经济瞭望、发展论坛、技术经济等;
相关会议25种,包括第十五届全国科技评价学术研讨会、中国航空学会管理科学专业委员会2014年学术会议、首届(2014)中国产业经济研究学术年会等;创新活动的相关文献由1297位作者贡献,包括李天铎、郑士贵、张明龙等。
创新活动—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48278篇
占比:97.80%
总计:49364篇
创新活动
-研究学者
- 李天铎
- 郑士贵
- 张明龙
- 陈云卿
- 钟晓班
- 崔仁
- 柴振荣
- 徐刚
- 孙明玺
- 张晶
- 张琼妮
- 李斌
- 杨艳国
- 眭平
- 胡明
- 钟书华
- 马子麟
- 鲍传玉
- 任蕴玲
- 何名申
- 刘希涛
- 叶小青
- 吴嫣
- 周大勇
- 唐军
- 唐宝印
- 唐朝
- 唐雯
- 姚旻
- 姜南
- 姜棋元
- 孙心若
- 宋文龙
- 张兰欣
- 张兵
- 张培俊
- 张永艳
- 张翼
- 彭新成
- 徐国香
- 徐明
- 惠剑
- 戴天虹
- 曲婧
- 朱德胜
- 李伟毅
- 李兆友
- 李垣
- 李宏飞
- 李少臣
-
-
陈昭;
胡玲
-
-
摘要:
当今世界正在经历以数字经济为核心的第三次技术革命,数字经济的兴起创造了大量机遇,也带来了新的挑战。选取2005-2018年中国30个省份面板数据,以创新活动为中介变量,实证研究了数字经济对中国出口技术复杂度的影响。结果表明:数字经济显著提高了中国出口技术复杂度,这一结果在选取历史数据作为工具变量后依然成立,进一步通过空间杜宾模型发现数字经济对出口技术复杂度的影响存在显著的空间溢出且具有区域异质性。因而应加强数字经济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创新环境,促进区域协同发展,从而提升出口技术复杂度进而提高国际竞争力。
-
-
董琦;
于凯;
刘航;
耿煜周
-
-
摘要:
近年来,国内各类众创空间的建设方兴未艾,以纽约“硅巷”为代表的城市创新街区概念也成为热点,一些城市出现了盲目跟风、同质化建设单一模式创新空间而实际效果差强人意的现象。针对这一问题,本文从不同类型、不同阶段创新创业活动出发,深度解析创新创业活动成功所需的创新空间,并提出为构建更高效、紧密的创新网络,需选择“锚点”空间打造功能复合的各类创新集聚区。结合北京、合肥、无锡等不同类型城市的创新活动分布分析,进一步指出良好创新生态的构建,应当在充分考虑城市能级、城市特质的前提下,结合本城市创新资源和产业结构的优势,选定合适的创新空间“锚点”,科学谋划创新集聚区的建设。
-
-
芦雅婷;
田雨绯
-
-
摘要:
本文以2012—2019年国有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基于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持续改善的背景,实证研究内部控制对国有企业竞争优势的影响及作用机理。本文通过构建多元回归模型检验内部控制对国有企业竞争优势的提升效应,运用中介效应模型验证企业家精神、创新活动、融资约束在内部控制与国有企业竞争优势之间的中介作用。研究发现:内部控制质量与国有企业竞争优势显著正相关;企业家精神、创新活动与融资约束在内部控制对国有企业竞争优势的影响中存在部分中介效应。因此,可以从政府监管层面、制度层面和企业层面通过健全内部控制、激发企业家精神、促进创新活动以及降低融资约束等方式提升国有企业竞争优势。
-
-
孟庆华;
刘建芳;
陈晓辉;
黄军委;
田小伍
-
-
摘要:
技术人员要想真正成为专利的发明人,则必须从纯粹的技术思维模式转向"技术思维+专利思维"模式,将专利思维贯穿于技术活动的全过程,克服既有的思维范式和刚性,对解决技术问题过程中具有新颖性和创造性的专利素材进行系统的挖掘、梳理和归纳,对技术方案和技术特征进行深度剖析和判定,调整文献检索的目的,完成高质量技术交底书,提出合理的权利要求,有助于代理师对说明书及权利要求的撰写、修改和完善,准确答复审查意见和复审意见,使得授权专利具有更高质量。
-
-
邱洋冬
-
-
摘要:
立足于当下大力发展数字经济的特征事实,多维度实证检验数字经济发展对企业创新活动的影响。研究发现:数字经济发展有助于提升企业专利申请总量与专利授权总量,这一结论在工具变量和准自然实验等稳健性检验后仍然成立。并且细分不同类型专利发现,数字经济发展总体上对发明专利的促进作用更强。异质性检验结果发现,在区域异质性上,相比于东部地区企业,数字经济发展对中西部地区企业的创新激励效果更强;在所有制异质性上,相比于非国有企业,数字经济发展对国有企业的创新激励效果更强;在新企业与在位企业异质性上,相比于没有发明专利申请经历的新企业,数字经济发展对有发明专利申请经历的在位企业具有更强的创新激励作用。创新活动的拓展研究发现,研发端方面,数字经济发展对企业研发端的影响存在广延边际不显著而集约边际显著的非对称效应;创新结构方面,数字经济发展显著提升了企业发明专利占比,有助于改善企业创新结构、激励企业实质性创新倾向;创新质量方面,数字经济发展有助于实现企业创新数量与创新质量的双提升;合作创新行为方面,数字经济发展有助于激励企业合作创新,特别是产学研合作创新。
-
-
李彬
-
-
摘要:
企业在创新落地的实践中,对于“价值”、“新”、“执行”三个要素的投入直接决定创新的成功,分析不同企业所处阶段面临的创新问题,提供解决思路和策略,从“创新是什么”的本质出发,提出理论和系统框架分析不同企业创新活动的特点、优势与劣势,给出创新升级发展的实施建议.
-
-
林萌菲;
张凤华;
潘嘉欣
-
-
摘要:
针对现有研究缺乏结合创新贡献率和关系强度对创新顾客推荐激励模型进行系统探索,基于创新顾客参与新产品开发活动的重要性及其与普通顾客的差异性,构建创新顾客参与新产品开发活动的产品推荐激励模型,确定企业需要设置推荐激励计划时的条件,并以JS公司为例,通过计算机模拟仿真对模型的推导结论进行验证。结果发现,企业给予创新顾客的推荐激励强度比给予普通顾客的低,但创新顾客带来的净利润比普通顾客高;当创新顾客只向与其为强关系的朋友推荐产品/服务,或与其为强关系朋友的占比较大时,企业不需要设置推荐激励计划;随着创新顾客的创新贡献率增大,企业应减小推荐激励强度,而随着创新顾客与被推荐者之间弱关系强度增大,企业应增加推荐激励强度。研究为企业提出管理启示:应积极引导创新顾客进行产品推荐,并结合创新顾客与被推荐者的关系强度优化推荐激励计划,同时应重视创新顾客进行产品推荐的真实性。
-
-
阳明桂
-
-
摘要:
企业要保持竞争优势,维持生存和发展,不断提升企业价值,离不开创新活动的支持。而内部控制是企业重要的内部治理机制,会对包括创新在内的各项活动产生影响。文章从内部控制五要素的角度出发,结合五要素的某些具体方面,分析了内部控制对创新活动可能产生的影响,并为发挥内部控制对创新活动的促进作用提出了建议。
-
-
李言;
毛丰付
-
-
摘要:
基于中国企业层面和城市层面数据,本文探讨城市品牌建设对数字企业创业的影响。在理论分析部分,本文从创新活动和风险投资视角切入,构建城市品牌建设对数字企业创业的影响机制;在实证分析部分,利用数字产业新企业进入率衡量数字企业创业,采用多期双重差分模型检验城市品牌建设对数字企业创业的影响效应。研究结果显示:城市品牌建设能够显著推动数字企业创业,且在副省级城市、中部地区城市、产业结构水平较高城市、经济规模较小城市和财政支出规模较小城市,城市品牌建设对数字企业创业的影响更大。数字产业异质性分析发现,城市品牌建设主要通过推动数字软件产业企业创业的途径推动数字企业创业。城市品牌建成对数字企业创业具有持续的推动作用。机制检验表明,城市品牌建设会通过激发创新活动和吸引风险投资两个渠道推动数字企业创业。本文研究结论从政府优化营商环境视角为推动数字企业创业提供新思路。
-
-
唐爽;
张京祥;
李沐寒
-
-
摘要:
创新驱动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本质特征,都市圈是创新链组织的重要单元,对都市圈创新活动时空分布特征的研究可以为加快实现创新活动的都市圈协同提供依据。文章基于2008—2019年的高新技术企业数据,运用区位基尼系数、空间自相关与标准差椭圆等分析方法,从总体、分行业、分规模多重角度深入剖析了南京都市圈创新活动的时空分布特征,并在此基础上总结规律,提出相应的对策。结果表明:(1)南京都市圈创新活动分布呈现稳定的“核心—边缘”结构,体现出南京市的核心城市地位;(2)南京都市圈不同行业、不同规模企业创新活动的集聚程度与集聚模式存在差异,且不同行业企业创新活动集聚程度跃迁一致、不同规模企业创新活动集聚程度跃迁不同;(3)南京都市圈创新活动表现为“东北—西南”的区位分布格局,但“西北—东南”部区县的创新发展速度优于“东北—西南”部区县;(4)总体上南京都市圈创新活动中心在北移后开始反向移动,但不同行业、不同规模企业创新活动中心的移动轨迹略有不同。
-
-
Sren Pind
- 《2017浦江创新论坛》
| 2017年
-
摘要:
能够参与2017浦江创新论坛我们感到非常荣幸,这体现了中丹两国的紧密关系,我们共同享有非常悠久的历史,安徒生就是我们一个友好的大使,我们知道在中国安徒生童话广为流传.今天是一个科学和创新的时代,我们责任重大,要做的事情很多.昨天晚上我出席了和上海市市长的晚宴,我们进行了非常好的交谈,今天早上我又和科技部的万钢部长进行了早餐会,交谈过程当中觉得使命很重大.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创新的任务,如何更进一步地推动各自的创新活动呢?合作就是一个答案.我非常荣幸率领着代表团出席这次论坛,代表团中有很多科学家和企业家.虽然访问时间不长,但是我们期待着和中方能够进行很好的交流,有更好的合作.我由衷地感谢中方对我们的邀请,期待着我们的参与对浦江创新论坛来说是有益处的.
-
-
刘广慧;
吴娟
- 《第21届全球华人计算机教育应用大会》
| 2017年
-
摘要:
科技场馆作为社会科学传播的场所之一,对科学教育特别是新兴的STEM教育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在阐述了STEM教育特征的基础上,提出了科技场馆展品的STEM教育整合流程,并以某科技馆"郑和下西洋"系列展品为例,展示了如何在STEM教育理念下实现展品的内涵延伸,以及如何设计延展性的STEM教育创新活动,以此在科技场馆中实践STEM教育并进一步地发挥科技教育场馆的教育功能.
-
-
Liu Qiyan;
刘琦岩
- 《首届科协发展理论研讨会》
| 2015年
-
摘要:
科技、研发和创新既相关又不同,与此相关的评价也因此而不同.创新过程可分为七个典型的环节,每个环节因具有不同的创新模式和创新主题,从而需要不同的评价需求和模式.笔者认为,科技创新活动分为学术创新、企业或产业创新、公共科技创新三个类型,应该积极探索不同类型的评价机制和模式.随着政府职能转变、行政体制机制改革的深入,大量的评价评估活动将越来越多地由社会机构承担。笔者认为对于科技创新活动要分类评估、独立评价。要让学术、公共科技与市场化创新三类活动的评估相互借鉴、相互促进,在互动中共同提高水平,完善机制。应鼓励多类型科研及创新评价评估自律进行。积极借鉴工程类的评价机制。评估机构要做好基础工作。要引导科技工作者共同构建良好的评价活动氛围。
-
-
Wei Xiwu;
魏喜武;
Xue Xia;
薛霞
- 《第十五届全国科技评价学术研讨会》
| 2015年
-
摘要:
创新政策指数是一种有效的政策评价方法,但以往研究在指数构建维度选择问题上,对创新政策与创新活动之间具体的作用和联系方式关注不够.本文从创新政策的"力"与"能"的视角,初步讨论了创新政策与创新活动之间具体的作用和联系方式.研究认为,根据"三力两能"作用模型,在创新政策指数指标体系的设计上,可以把供给政策、需求政策和环境政策作为一级指标;从力的方向上看,应更加关注各类政策的协同。
-
-
Jiang Nan;
姜南;
Xu Ming;
徐明
- 《第十五届全国科技评价学术研讨会》
| 2015年
-
摘要:
技术创新是经济长期增长的主要驱动力,然而,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究竟能否促进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一直没有定论.本研究采用八个国家专利密集型产业的面板数据,通过建立计量回归的联立方程,评估了知识产权保护对不同国家专利密集型产业价值和创新活动的影响.结果表明,知识产权保护对不同类型的专利密集型产业的价值和创新活动影响不同,其中,对产业价值的促进作用在复杂型产业中较显著,而对产业创新活动的促进作用在离散型产业中较为明显.
-
-
后青松;
袁建国;
刘启亮
- 《第十四届中国实证会计国际研讨会》
| 2015年
-
摘要:
本文基于我国2007年后开通动车高铁的背景来检验交通基础设施如何影响企业创新行为.运用DID的研究设计,本文发现开通动车和高铁能显著增强所在城市的企业创新活动,具体表现为专利申请量的增加以及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验证了交通基础设施的完善能促进企业创新的理论预期.进一步考察发现,非国有企业、制造型企业和小规模企业的企业创新水平提升幅度更大.在此基础上,本文接着考察了高铁开通促进企业创新的动态效应.发现开通动车高铁三年后对企业创新行为影响达到最大化;最后,本文分析了高铁开通影响企业创新的机制,发现人才流动和信息环境的改善是促进企业创新的主要原因;高铁开通后,企业的创新活动能更加及时的反映到公司股价中.本文的结论还回答了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的外部性效应.
-
-
张敏
- 《中国航空学会管理科学专业委员会2014年学术会议》
| 2014年
-
摘要:
企业创新活动的主要特征之一是其高度不确定性所带来的巨大风险,但不确定性之中存在确定性的成分.企业要控制创新风险,必须从不确定性中寻找和把握其中隐含的确定性,将风险降低到最小.企业创新管理的着重点是如何识别创新的风险及其风险的类型,利用创新风险评价对创新风险进行度的测量,有助于创新决策者对创新风险有一个准确的判断,进而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方法选择,创新项目遴选以及创新方案优化.基于三维结构模型对企业创新风险进行评价,可以认识创新过程中的各种不同风险特征,对其风险性进行评价并加以控制,以保证企业创新目标的实现。
-
-
锁箭;
李先军
- 《中国企业管理研究会2014年年会》
| 2014年
-
摘要:
我国中小企业在改革开放以后的持续成长是中小企业不断创新的结果,这一发展模式在新时期出现困境.为进一步实现自身的持续成长,中小企业需要在创新模式上进行探索,从当前我国中小企业成长的实际情况来看,治理结构方面存在诸多问题.为此,中小企业可以在治理结构方面予以创新,如加强产权制度、优化决策机制以及改善激励约束机制等,实现企业创新活动与持续成长目标相匹配,保证中小企业的持续成长.
-
-
李梦珊;
陈勇兵;
胡翠
- 《首届(2014)中国产业经济研究学术年会》
| 2014年
-
摘要:
在政府补贴在企业创新活动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本文基于1999年~2007年中国制造业企业微观数据,运用倾向得分匹配方法,考察了政府补贴对中国制造业企业创新活动的因果效应,并剖析其可能存在的资源误置现象.研究表明:第一,政府补贴能显著激励企业进行创新活动,其影响主要表现为即期效应和持续5年的长期效应.同时,随着补贴力度的加大,补贴对企业的创新激励效应也愈加明显.第二,由于政府在补贴过程中能鉴别出企业所释放的虚假信号并终止对其补贴,因此偶然获补贴的企业可以被看作是释放虚假信号者.政府对企业的偶然补贴行为会大大弱化其对企业的创新激励效应.第三,政府补贴,主要是中高度补贴,对企业创新活动的激励效应以资源误置的加剧为代价,并且随着补贴力度的加大,资源误置愈加严重.然而,这一情况有逐年改善的迹象,说明随着中国市场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政府资源配置效率也有所提高.
-
-
程小可;
姜永盛;
郑立东
- 《第十四届中国实证会计国际研讨会》
| 2015年
-
摘要:
当前我国经济进入"换挡调整、转型升级"的新阶段,如何通过企业创新激发市场活力,提高区域就业水平,是"新常态"时期必须攻克的新难点.藉此契机,本文系统探究了工业企业创新对区域就业水平的影响,并揭示了市场化进程对此的调节作用.研究发现:微观企业创新显著促进了区域就业水平的提高,并且随着市场化水平的提升,企业创新对区域就业的促进作用会显著增强.进一步考察企业性质因素后发现,企业规模和产权属性对企业创新和区域就业水平具有显著的调节作用:具体而言,相较于大型企业和国有企业,中小型企业和非国有企业创新对就业水平的促进作用更强,而市场化进程因素对不同性质企业创新投资与区域就业水平的关系产生了显著的差异性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