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创伤失血性休克

创伤失血性休克

创伤失血性休克的相关文献在1990年到2022年内共计534篇,主要集中在外科学、临床医学、内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507篇、会议论文20篇、专利文献7620篇;相关期刊247种,包括现代生物医学进展、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中国急救医学等; 相关会议19种,包括2015临床急症经验交流高峰论坛、2014第十届全国中西医结合灾害医学学术大会、第三届世界灾害护理大会等;创伤失血性休克的相关文献由1205位作者贡献,包括刘江伟、沈才福、王振杰等。

创伤失血性休克—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507 占比:6.22%

会议论文>

论文:20 占比:0.25%

专利文献>

论文:7620 占比:93.53%

总计:8147篇

创伤失血性休克—发文趋势图

创伤失血性休克

-研究学者

  • 刘江伟
  • 沈才福
  • 王振杰
  • 钱建辉
  • 尹文
  • 张颖
  • 李瑞
  • 刘海霞
  • 刘良明
  • 姜海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常涛; 闫芳; 韩永彬; 张怀东
    • 摘要: 目的 探讨不同急诊液体复苏方法对创伤失血性休克合并创伤性凝血病的疗效.方法 以90例创伤失血休克合并创伤性凝血病患者为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限制性液体复苏)与对照组(常规液体复苏).对比两组并发症、凝血指标、血气指标水平.结果 观察组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肺部感染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水平升高,观察组aPTT、PT、TT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血乳酸(BL)、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动脉血氧分压(PaO2)水平降低,观察组BL、PaCO2低于对照组,PaO2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限制性液体复苏可保证创伤失血性休克合并创伤性凝血病患者循环功能的稳定,纠正凝血紊乱,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 曹文; 聂鑫; 张永和
    • 摘要: 目的 探讨限制性液体复苏对多发性骨折合并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凝血功能、心肌损害指标及预后的影响.方法 以86例多发性骨折合并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为对象,随机分为实验组、对照组,各43例,其中对照组实施常规液体复苏,实验组实施限制性液体复苏,对比两组凝血功能、心肌损害指标、并发症及病死率.结果 两组患者复苏后1 h,aPTT、PT、TT指标均增大,实验组各项指标均高于对照组,CK、CK-MB、CTnT指标均减小,实验组各项指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意义(P<0.05);实验组并发症发生率为4.65%(2/43),低于对照组18.60%(8/43)(P<0.05),病死率为2.33%(1/43),低于对照组16.28%(7/43)(P<0.05).结论 限制性液体复苏可改善多发性骨折合并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凝血功能,有助于改善患者心肌损害,降低病死率.
    • 张琪
    • 摘要: 目的研究血栓弹力图(TEG)指导创伤失血性休克(THS)急诊输血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5月至2021年5月于我院治疗的86例THS患者临床资料,依据检测方法的不同,其分为TEG组及CCT组,将接受TEG检测的43例患者纳入TEG组,将接受CCT检测的43例患者纳入CCT组。比较两组血制品使用情况及凝血功能指标。结果TEG组冷沉淀[(16.05±2.11)U]、红悬液[(5.90±1.38)U]、血小板[(2.64±0.59)治疗量]、血浆使用量[(306.49±51.37)mL]少于CCT组,输血后TEG组FIB[(3.47±0.59)g/L]高于CCT组,血浆凝血酶时间(TT)[(18.67±3.42)s]、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31.15±3.92)s]、凝血酶原时间(PT)[(13.07±2.64)s]短于CCT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THS患者中采用TEG检测能够准确评估凝血功能状态,指导临床合理使用血制品,降低血液制品利用率,有利于患者凝血功能的改善。
    • 范颖楠; 冯筑生; 于超平; 谢建刚; 王倩梅; 刘善收; 尹文
    • 摘要: 目的探索白细胞介素-6(IL-6)基因敲除(KO)对创伤失血性休克(THS)小鼠肺组织Syndecan-1(SDC1)的影响及机制。方法将无特定病原体(SPF)级雄性C57BL/6野生型(WT)和IL-6 KO小鼠(体重23~28g)依据是否进行THS干预,随机分为正常组(WT组和KO组)和THS组(WT THS组和KO THS组),各6只。HE染色观察小鼠肺组织病理变化,免疫荧光观察SDC1表达变化,定量实时荧光聚合酶链式反应(qRT-PCR)检测蛋白激酶B(PKB/AKT)、核因子-κB(NF-κB)、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和SDC1的mRNA相对表达量变化,Western blotting检测磷酸化蛋白激酶B(p-AKT)、磷酸化核因子-κB(p-NF-κB)、MMP9和SDC1蛋白相对表达量变化。结果与WT组相比,KO组的肺组织病理变化,SDC1荧光强度,AKT、NF-κB、MMP9和SDC1的mRNA相对表达量以及p-AKT、p-NF-κB、MMP9和SDC1的相对蛋白表达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WT THS组比较,KO THS组HE染色显示肺泡壁增厚,肺泡腔狭窄,淋巴细胞与中性粒细胞浸润程度更轻,免疫荧光显示肺组织SDC1表达更高;KO THS组qRT-PCR检测AKT、NF-κB和MMP9的mRNA相对表达量更低(P0.05);KO THS组Western blotting检测p-AKT、p-NF-κB和MMP9的蛋白相对表达量较低,SDC1的蛋白相对表达量较高(P<0.05)。结论在小鼠THS模型中,IL-6 KO可以抑制AKT/NF-κB信号通路激活,下调MMP9,减少SDC1蛋白的脱落,减轻肺组织损伤。
    • 唐海峰; 关玉东; 卫娜; 赵磊
    • 摘要: 目的比较创伤失血性休克(THS)患者在早期使用不同液体复苏的效果,以及对血气指标、凝血功能产生的影响。方法对2019年10月至2020年10月于西安市红会医院抢救治疗的110例THS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运用随机抽样法将其分成传统组和限制组。传统组采用常规的液体复苏治疗,限制组采用限制性液体复苏抢救治疗。记录两组患者在复苏前和复苏2 h后的血气和凝血功能的各项指标,以及并发症和抢救效果。结果复苏2 h后,限制组患者动脉氧分压(PaO_(2))水平高于传统组患者,而血乳酸(BL)和动脉二氧化碳分压(PaCO_(2))则低于传统组患者(P0.05),而在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方面,限制组发生率低于传统组(P<0.05)。限制组的抢救成功率(89.09%)高于传统组(74.5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THS患者的抢救治疗中,运用限制性液体复苏可以有效改善患者血气指标和凝血功能,并降低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提升抢救治疗的效果,改善患者预后。
    • 吴孙莹; 陈钢; 江娟
    • 摘要: 目的探讨基于失效模式和效应分析改进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的用血流程的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1~12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金华医院收治的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140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70例,观察组基于FMEA改进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的用血流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干预方式。比较患者的住院时间、出血量、休克纠正时间及再出血量,并比较患者的平均用血时间与用血时间小于30 min的合格率。结果观察组的住院时间、休克纠正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出血量、再出血量均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的平均用血时间短于对照组,用血时间小于30 min的合格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基于FMEA改进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的用血流程,能缩短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的用血时间,提高用血时间小于30 min的合格率。
    • 周中华; 马尚超
    • 摘要: 目的探究允许性低压复苏策略结合多模式疼痛管理对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血栓弹力图及外周血炎性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2019年10月至2021年4月我院收治的86例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管理方案的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43例,常规救治)和观察组(43例,允许性低压复苏策略+多模式疼痛管理+常规救治)。比较两组的救治效果。结果救治后,观察组的凝血反应时间(R)、凝血形成时间(K)短于对照组,凝血最终强度(MA)、凝固角高于对照组(P<0.05)。救治后,观察组的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0(IL-10)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救治后,观察组的P物质(SP)、前列腺素E(PGE)、多巴胺(DA)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允许性低压复苏策略结合多模式疼痛管理可改善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血栓弹力图及外周血炎性因子,抑制疼痛介质释放,值得推广。
    • 李仲琪; 侯树爱; 徐超; 宋旭; 李剑; 李绪刚
    • 摘要: 目的探究盐酸纳美芬对创伤性休克(THS)大鼠肠黏膜屏障损伤的影响及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从70只大鼠中随机选取12只为假手术(Sham)组,其余大鼠采用双侧股骨中上段闭合性骨折+股动脉放血的方法复制THS大鼠模型,48只大鼠模型制备成功,分为THS组、盐酸纳美芬低、中、高剂量组(0.05、0.10、0.20 mg/kg),每组12只。给药结束24 h后,取血,分离血清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血清中二胺氧化酶(DAO)活性、D乳酸(LA)、内毒素(ET)及肿瘤坏死因子(TNF)-α含量;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肠黏膜损伤情况,参照Chiu评分法评价回肠黏膜损伤程度;生化法检测肠组织匀浆中DAO活性、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活性氧(ROS)水平;Western印迹检测肠组织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及其磷酸化蛋白(p-p38MAPK)的表达。结果与Sham组相比,THS组血清TNF-α、ET、D-LA含量及DAO活性、肠组织ROS、MDA水平显著升高,肠组织DAO活性、SOD水平显著降低;肠黏膜损伤严重,小肠黏膜损伤Chiu评分、肠组织p-p38MAPK/p38MAPK蛋白表达显著升高(均P<0.05)。与THS组相比,盐酸纳美芬高、中剂量组血清TNF-α、ET、D-LA含量及DAO活性、肠组织ROS、MDA水平明显降低,肠组织DAO活性、SOD水平明显升高,肠黏膜损伤减轻,小肠黏膜损伤Chiu评分、肠组织p-p38MAPK/p38MAPK蛋白表达明显降低(均P<0.05)。结论盐酸纳美芬可能通过抑制ROS/p38MAPK通路,改善氧化应激状态,降低炎性因子的产生,增强THS大鼠的肠屏障功能,减轻肠黏膜损伤。
    • 周鑫; 孙远松; 李贺
    • 摘要: 目的探讨碳酸氢钠林格液在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液体复苏治疗中的作用。方法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2020年10月—2021年10月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急诊外科收治的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68例,男性44例,女性24例;年龄19~67岁,平均48.6岁;致伤原因:道路交通伤34例,高处坠落伤20例,钝器伤9例,其他5例。患者随机分为乳酸钠林格液复苏组(LRS组,n=33)和碳酸氢钠林格液复苏组(BRS组,n=35)。LRS组采用乳酸钠林格液进行限制性液体复苏,BRS组采用碳酸氢钠林格液进行限制性液体复苏,以收缩压在30min内达到80~90mmHg为复苏目标。比较两组间复苏前后的酸中毒情况、炎症指标、凝血功能、生存率及并发症发生率的差异。结果BRS组复苏后的乳酸、pH水平较LRS组明显改善[(3.62±0.80)mmol/L vs.(4.78±1.18)mmol/L、(7.362±0.073)vs.(7.285±0.088),P0.05);但BRS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17.1%较LRS组的42.4%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的液体复苏治疗中,相较于乳酸钠林格液,碳酸氢钠林格液能够显著改善患者酸中毒、抑制炎症因子的表达,并且对凝血功能的影响较小。
    • 何燕
    • 摘要: 目的:观察优质急诊护理在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救治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72例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6例.对照组应用常规急诊护理,观察组应用优质急诊护理.比较两组救治效果、救治时间和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救治总有效率为94.44%,高于对照组的77.7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辅助检查时间、急诊抢救时间、急诊到手术室时间和多科会诊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优质急诊护理应用于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救治中可提高救治总有效率,缩短辅助检查时间、急诊抢救时间、急诊到手术室时间和多科会诊时间,以及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效果优于常规急诊护理效果.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