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分子伴侣

分子伴侣

分子伴侣的相关文献在1991年到2022年内共计517篇,主要集中在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基础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438篇、会议论文14篇、专利文献103388篇;相关期刊281种,包括生物工程学报、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生物技术通报等; 相关会议13种,包括福建省药学会药剂专业委员会2014年学术年会、2013年中医肛肠学术年会、“可控自组装体系及其功能化”重大研究计划年度会议暨研讨会等;分子伴侣的相关文献由1364位作者贡献,包括严宏、惠延年、毛裕民等。

分子伴侣—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438 占比:0.42%

会议论文>

论文:14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103388 占比:99.56%

总计:103840篇

分子伴侣—发文趋势图

分子伴侣

-研究学者

  • 严宏
  • 惠延年
  • 毛裕民
  • 谢毅
  • 吴丽贤
  • 王志珍
  • 许建华
  • 刘松
  • 刘箭
  • 姜傥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樊峰秀; 李陈亚; Charles Amanze; 郝碧芳
    • 摘要: 结合免疫球蛋白(binding immunoglobulin protein,BiP)是一种分子伴侣蛋白,可促进蛋白正确折叠,并可能在病毒感染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从家蚕卵巢细胞中扩增了BiP基因,该基因全长为1977 nt;家蚕和其他6种昆虫多序列比对显示BiP在物种进化过程中保守性较强,家蚕与小菜蛾、黑脉金斑蝶BiP同源性最高,为94.97%;进化分析也显示与小菜蛾的亲缘关系最近.免疫印迹检测显示BiP在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Bombyx mori nucleopolyhedrovirus,BmNPV)感染的细胞中表达上调.当利用siRNA敲低家蚕细胞中BiP表达后,BmNPV的感染效率显著降低.本研究结果为深入解析BiP基因在BmNPV感染家蚕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提供参考.
    • 陈柯君; 叶茜; 方圣
    • 摘要: 热激蛋白(HSPs)作为一种高度保守的伴侣蛋白,在调控细胞增殖和迁移、血管形成、信号转导、适应环境压力等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其可能与肿瘤的发生与发展、生存及预后有密切关系,也可成为抗癌药物作用的新靶点。皮肤恶性黑色素瘤(CMM)是最具侵袭性和致命性的皮肤肿瘤,一旦发生转移,病死率较高。目前,虽然手术切除、干扰素注射、靶向治疗、免疫治疗等方法已应用于临床,但对晚期CMM效果欠佳。而HSPs参与CMM的恶性增殖,两者关系密切,未来进一步探索两者之间的作用机制将为CMM的治疗提供新策略。
    • 唐宇琦; 叶松涛; 刘嘉; 张鑫
    • 摘要: 新生多肽链通常需要折叠成独特的三维结构来发挥其生物学功能。天然存在的蛋白质仅具有边缘稳定性,少量突变或轻微环境扰动就可能影响蛋白质的正确折叠。蛋白质组的稳定性,即蛋白质稳态,由蛋白质组中较不稳定的蛋白质决定,因而也具有边缘稳定性。蛋白质以及蛋白质组的边缘稳定性决定了细胞内存在着复杂的质量控制机制,用来帮助蛋白质正确折叠、修复或降解错误折叠的蛋白质。本文详细介绍了以热休克蛋白家族为代表的分子伴侣协助蛋白质折叠的内部机制,并回顾了通过过量表达分子伴侣、转录因子等手段提高蛋白质稳态的研究。蛋白质在保持稳定性的同时也在不断进化,本文介绍了蛋白质稳定性与可进化性关系的研究。实验证明,稳定性增强的蛋白质提高了对随机突变的包容度,有助于积累更多突变。相较于野生型蛋白质,这些蛋白质突变体在不同环境的选择下,会产生更多功能适应性突变体,即发生进化。因而蛋白质的稳定性是影响其进化的重要因素。分子伴侣作为蛋白质折叠的参与者,直接协助了蛋白质的定向进化。本文围绕蛋白质折叠的稳定性、蛋白质稳态和蛋白质进化的问题,讨论了以分子伴侣为主的分子机器帮助维持蛋白质稳定、促进蛋白质进化的相关研究。鉴于生物系统的复杂程度,我们对生物进化的理解仍然有限。希望关于影响蛋白质稳定性和可进化性的研究能够为理解蛋白质结构功能的构效关系提供独特见解,同时也为探究蛋白质相关疾病致病机理提供理论基础。
    • 韩铭海; 王未鲜; 朱国飞; 马小彦
    • 摘要: 新生肽在内质网中的折叠效率对于其在毕赤酵母中的高效表达是至关重要的。在内质网质量控制机制作用下,只有正确折叠的蛋白才能通过内质网通道进入随后的分泌途径,而折叠错误和折叠缓慢的多肽则被剔除出内质网,通过ERAD途径被降解。过表达外源蛋白可能造成内质网内聚集大量的未折叠蛋白,超越内质网的加工能力,从而限制其高水平表达。本文综述了通过共表达分子伴侣或UPR转录因子Hac1p促进外源蛋白表达的研究进展,以期为毕赤酵母蛋白高效表达技术的发展提供借鉴。
    • 摘要: Plant Cell|大量新的自噬蛋白质底物被发现蛋白质降解是生命活动的重要环节,发现自噬降解的蛋白质并阐明其选择性降解调控是生物学研究的重大科学问题。南开大学李磊教授团队联合澳大利亚西澳大学、美国威斯康辛大学团队,通过比较拟南芥野生型与自噬突变体atg5和atg11的蛋白质丰度和周转率,发现122种蛋白质在自噬突变体中被累积并且周转变慢,包括此前已经证实的自噬底物核糖体、蛋白酶体和线粒体等细胞器蛋白,以及没有报道的56种新的蛋白质,如参与糖酵解过程的蛋白酶FBA8、分子伴侣CCTs和其他蛋白质(2022年6月29日在线发表,doi:10.1093/plcell/koac185)。该研究为深入研究蛋白质自噬降解的识别机制奠定了基础,为蛋白质稳态的自噬降解调控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
    • 杨雪(综述); 曾彩虹(审校)
    • 摘要: DNAJ热休克蛋白家族成员B9(DNAJB9)是真核细胞内普遍存在的分子伴侣蛋白,参与调控真核生物的多种生理过程并发挥重要作用,包括调控内质网应激,协助蛋白质的翻译、折叠、组装、转运和降解,维持细胞稳态等。本文就DNAJB9的结构特征、生理功能及其在肿瘤、纤维性肾小球肾炎等疾病中的最新研究进展作一综述,为未来进一步探讨DNAJB9的作用和相关疾病的分子机制提供参考。
    • 李婷婷; 孙继红; 韩森荣; 刘丽; 邹雯静; 宋坚; 常亚青; 湛垚垚
    • 摘要: 小分子热休克蛋白(Small heat shock proteins,sHSPs)是真核和原核生物细胞中蛋白质质量控制系统的关键组份之一,通过维持生物体蛋白质整体的动态稳定性而参与调控多种生理生化过程。随着对水产动物sHSPs认知的不断提高,该家族成员在水产动物响应环境胁迫和病害防御等过程中的作用逐渐受到关注。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水产动物sHSPs的研究成果,系统介绍了水产动物sHSPs的序列信息、分子结构特征、系统进化地位和生物学功能,为进一步的研究提供参考资料。
    • 张翔; 王祖峰
    • 摘要: Hsp70(热休克蛋白70,heat shock protein 70)是一种分子伴侣蛋白,广泛存在于原核和真核等生物中,在分子伴侣网络中处于核心位置,几乎参与蛋白从合成、折叠、组装到降解的全过程,还具有抗逆境胁迫等多种功能,与其他分子伴侣合作维持细胞蛋白内稳态(protein homeostasis)和生物体健康。本文综述了Hsp70分子内变构机制、Hsp70与底物的相互作用、Hsp70变构机制与其诸多功能的联系,以及Hsp70在水生动物抗逆/病中的潜在应用,针对目前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未来应加强对Hsp70在原位环境中的变构机制、水生动物Hsp70变构机制、Hsp70参与水生动物抗逆/病生理过程和分子机制的研究,以及拓展Hsp70在水生动物育种、免疫强化、抑制细胞凋亡和药物靶点的应用研究等,以期为进一步认识Hsp70家族蛋白多功能作用机制,促进Hsp70在水生动物的应用研究提供科学参考。
    • 孙佳明; 庞焦; 高向红; 李明玉; 王从纲; 李宪臻
    • 摘要: 蔗糖异构酶(sucrose isomerase,SIase)在异麦芽酮糖的酶法制备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为了提高重组蔗糖异构酶的可溶性表达,作者利用分子伴侣共表达策略将源自Klebsiella sp.LX3的基因SIase进行异源表达并研究了重组酶的酶学性质。利用酶切连接技术构建重组质粒pET-24b-SIase并转入大肠杆菌E.coli BL21(DE3)中进行表达,发现其主要表达为包涵体。分别将携带4种分子伴侣蛋白基因的质粒(pKJE7、pGro7、pG-Tf2、pTf16)与含有目的基因的重组质粒在大肠杆菌E.coli BL21(DE3)中共表达,筛选到最佳分子伴侣质粒pGro7且提高了重组SIase的可溶性表达水平,其酶活力为14.8 U/mL,比未进行共表达的工程菌发酵酶活力(3.5 U/mL)有明显提高,进一步利用金属离子螯合层析技术纯化到SIase纯酶,酶学性质研究显示其最适反应温度为40°C,最适反应pH为6.0。动力学常数K_(m)为(179.10±20.65)mmol/L、k_(cat)/K_(m)为(5.44±0.72)L/(mmol·s)。产物特异性研究结果显示,随反应温度的提高,产物中异麦芽酮糖和海藻酮糖比例下降,单糖比例提高。利用分子伴侣共表达策略能够提高重组SIase的可溶性表达水平,促进SIase的规模化制备和应用。
    • 冯星源; 王炽华; 陈谦; 彭万军; 王素利
    • 摘要: 目的探讨干扰素(IFN)-γ通过调节分子伴侣干预人淋巴细胞抗原(HLA)Ⅱ类表达的机制。方法培养获取的人黑色素瘤细胞系MelJuSo和IMRS人肺成纤维细胞作为原代细胞。对MelJuSo和IMRS细胞进行转染,生成稳定的MJ-BAT3-V5和MJ-CIITA-V5克隆体,使用Ii-启动子-CAT结构作为报告质粒,转染48 h后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CAT基因的表达;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HLAⅡ类糖蛋白、HLA-DM和Ii;Western印迹检测BAT3耗尽后Ii的表达,IFN-γ刺激MelJuSo和IMRS细胞后通过Western印迹检测细胞提取物中BAT3的表达;对IFN-γ刺激和未受刺激的细胞免疫沉淀进行代谢标记,采用ELISA检测HLAⅡ、Ii和HLAⅠ表达水平,通过带有V5标记的BAT3(MJ-BAT3-V5)转染MelJuSo克隆细胞,实时聚合酶链反应(PCR)比较转染和未转染MelJuSo细胞中BAT3转录本水平,通过ELISA检测IFN-γ处理诱导的MelJuSo和IMRS细胞中CAT蛋白的表达。结果对BAT3、Ii和β-actin进行了Western印迹检测,BAT3残带,Ii明显消失;miRBAT3-GFP(miR4BAT3)与BAT3靶载体(miR10BAT3)两种miRBAT3载体导入MelJuSo细胞后,流式细胞术检测其中Ii、HLAⅡ和HLA-DM水平均明显降低(P<0.05);与MelJuSo细胞相比,MJ-BAT3-V5转染细胞的BAT3转录本水平增加了约7倍,在转染BAT3-V5的细胞中HLAⅡ和Ii类蛋白水平均明显升高,而HLA I蛋白水平明显降低(P<0.05);IFN-γ刺激48 h后BAT3蛋白水平明显升高(P<0.05);作为MelJuSo细胞对IFN-γ反应的对照,随着时间的增加检测出Ii的表达也增强,IFN-γ处理使MelJuSo细胞BAT3增加6~7倍,IFN-γ处理使IMRS细胞增加4~5倍,IFN-γ诱引内源性CⅡTA和BAT3在MelJuSo和BAT3-V5细胞中表达,刺激Ii启动子活性,与未受刺激的MelJuSo和BAT3-V5细胞相比,IFN-γ诱导的BAT3-V5细胞产生的CAT数量明显增加,CAT在IFN-γ刺激MJ细胞中的明显增加,与MelJuSo细胞相比,BAT3-V5细胞中CAT表达明显增加,在IFN-γ刺激MelJuSo细胞CAT的表达明显低于IFN-γ刺激BAT3-V5细胞(均P<0.05)。结论在IFN-γ作用下BAT3通过陪伴CⅡTA来调控HLAⅡ类表达,CⅡTA蛋白稳定性的调控为HLAⅡ类通路的调控提供了一种新的机制。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