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农耕经济

农耕经济

农耕经济的相关文献在1984年到2022年内共计150篇,主要集中在世界各国经济概况、经济史、经济地理、中国史、世界各国文化与文化事业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49篇、会议论文1篇、专利文献12642篇;相关期刊133种,包括贵州社会科学、思想战线、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农耕文化与现代农业论坛等;农耕经济的相关文献由176位作者贡献,包括周运清、唐忍雪、徐智慧等。

农耕经济—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49 占比:1.16%

会议论文>

论文:1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12642 占比:98.83%

总计:12792篇

农耕经济—发文趋势图

农耕经济

-研究学者

  • 周运清
  • 唐忍雪
  • 徐智慧
  • 段超
  • 石佳能
  • 韩扑
  • 魏江林
  • 任全国1
  • 余汉桂
  • 倪晓燕

农耕经济

-相关会议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李贤; 张珂; 蔡士泽
    • 摘要: 2008年,方城石猴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方城石猴造型简洁,形态自然质朴,具有实用功能和审美价值,反映了浓厚的乡土文化。随着城镇化的发展,农耕经济和农耕文化的式微,其赖以生存发展的根基逐渐消亡。鉴于此,本文通过调研分析国内外优秀的工艺品案例,从工艺、造型、图案、色彩、材料、功能、营销等方面对方城石猴的再设计路径进行探析,以期为方程石猴这一文化的创新性传承和创造性发展提供思路和方法。
    • 戴宾
    • 摘要: 在安宁河流淌的漫长岁月里,它的名字几经更迭。汉代将其称为孙水,隋朝称为白沙江,唐代称为长江水,因元代有泸沽治所,故又名泸沽水,明代称为宁远河,清代才始名安宁河。它源于冕宁县彝海镇,于盐边县桐子林镇汇入雅砻江。早在新石器时代,这里便有了人类活动。横栏山文化是目前在安宁河流域证实的一支年代最早、特征突出的考古学文化,主要反映了当时定居的、粗放式的农耕经济,以及占有相当比重的渔猎经济。
    • 孟雪; 高帆
    • 摘要: 从古至今,“家”“家园”一直都是中西方文化中的重要母题之一,中国古代文学中的“桃花源”、西方宗教经典的“伊甸园”等都是人们对理想家园最原初、最朴素的想象。尤其是在以农耕经济为主要经济形态的中国,“家园意识”尤为浓重。无论是儒家经典《大学》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对君子的要求、老子“小国寡民”的理想,还是中华民族历来的“安土重迁”“安居乐业”“落叶归根”等传统思想,都能看出中国人强烈的“家园意识”.
    • 吕洪年
    • 摘要: 牛是中国农村的主要耕畜,对农耕经济作用巨大,所以旧时农民多供牛王,希望保护耕牛,使其免染瘟疫。牛被神化相当早。原始时代,我国北方部落就驯养了黄牛,南方部落驯养了水牛。距今七千多年前的浙江河姆渡文化遗址,就有水牛头盖骨、残肢和颊骨等出土,证明古河姆渡人已进入驯养水牛的阶段。
    • 赵晓天
    • 摘要: 拓跋鲜卑为游牧民族,其前期经济模式是以畜牧、狩猎为主的游牧经济,随着北魏政权的建立和发展,在游牧经济为主导的基础上,农业经济逐渐成为国家经济的重要部分.基于地理环境与生活习俗、政权发展形势、客观要求等,北魏前期经济模式形成,进而调整与发展.
    • 薛琪瑜
    • 摘要: 壮侗民族主要生活在我国南方地区,其中壮族主要聚居在广西,以及云南、广东、湖南的部分地区,侗族主要分布在湘、黔、桂等省交界地带[1]。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他们创造了丰富多样的传统文化,自主自足的农耕经济培育了质朴的卜拉文化[2]。在日常生活中,他们通过歌唱娱乐来放松身心、连接社交,以及取得审美的愉悦;[3]在相处时,他们形成了群体内具有特色的伦理文化,有一套规范与指导人际交往的原则。按照《礼记·乐记》的记载,“伦理”指的是处理人与人关系时应遵循的道理和规则。与之相近的“道德”一词见于《管子·君臣下》,指的是行为规范和准则。由于“伦理”与“道德”两词意义相近,所以常被合称为“伦理道德”。
    • 沉玲; 颦楚; 允升; 子零
    • 摘要: 转变:APP陷入“内卷”内卷无疑成了近两年舆论视野里一个不可忽视的热词,它从一个描述农耕经济精细化的人类学术语横跨到各行各业,如今被用以泛指参与者间激烈的竞争关系、整体发展模式难以取得进一步重大突破、资源有限等含义。不管是从资源、竞争,还是寻求模式升级的角度,这个词同样适用于如今移动应用市场的发展。解锁你的手机,各大APP也早已“卷”起来了。
    • 刘新华
    • 摘要: 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产生于东方古代农耕经济和宗法社会之中,表现出强烈的宗法农业社会的精神和血缘集团伦理观念,有"大一统"的专制政治传统;马克思主义有着明显的西方近现代文化特质。从表面来看,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文化传统似乎南辕北辙、格格不入,但20世纪后,中国传统文化通过调整以适应时代变化,中国人又根据中国的国情与文化传统,对马克思主义进行了中国式的诠释,从而实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二者的良性互动,也就是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 吴忠民
    • 摘要: 中国的传统文明形成了世界历史上农耕经济范围内传统文明所能达到的"历史高地".与别的国家和地区的传统文明相比,中国传统文明具有相对的最为先进性、一定程度上的和而不同的包容性和开放性、超大规模的国家共同体以及大一统的中华民族集体意识.具有"历史高地"意义的中国传统文明使得自身具有了强大的内生性和可持续性.同时须看到,与现代文明相比,中国传统文明存在着明显的"时代局限":农耕经济劳动生产率的提升空间几近饱和;缺少有效的生产资本的积累;社会缺少创造力.总体而言,中国传统文明与以现代大工业为基础的现代文明相比,是分属两个历史时代的文明,两者之间有着巨大的时代差异,切不可混淆;同时,中国传统文明当中还存在许多有价值的成分.为了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顺利推进,对于中国传统文明必须予以科学合理的扬弃.
    • 高巍
    • 摘要: 我国古代的经济管理思想和社会体系具有紧密的联系,起源于传统的社会体系,其核心是富国,这也是我国几千年以来传 统经济管理思想中比较显著的特征。我国的农耕文化具有悠久的历史,主要是以“农”为本的经济管理模式,在这种农耕文化背景下 所形成的制度,主要是维护封建社会地主阶级的利益。我国古代的经济管理模式有其特殊之处,是对几千年来农耕经济和宗法制度的 延续,从而形成的管理思想理念。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